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59——60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操作探究中,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与缩小。
能力目标:在观察、思考、操作验证、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图形相似的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图形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体会图形相似的特点。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方格纸,作图工具。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1、
复习铺垫:
(1)
什么叫比例尺?
(2)
比例尺按表现形式可分为?
(3)
根据图上距离是将实际距离缩小还是放大,比例尺还可分为?(板书:放大
缩小)谁能举个例子?(生:)简单一点。(板书:2:1
1:3)。
2、
情景引入,初涉意义:
(1)
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出示课件)图中描述的是什么现象?
(2)
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掲题: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现象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来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板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3)
咱们比较每张图片中放大或缩小后的图与生活中的原图,会发现什么变了?(大小变了)什么没变?(样子
模样)能不能再专业一点?(形状)对,就是形状,说的真好!
(4)
归纳总结:把一个图形放大与缩小后得到的图形与与原图相比,形状形同,大小不同。(板书:形状形同,大小不同)
接下来,我们从最简单的平面图形入手来深入的研究。
2、
合作探究,理解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一)探究把图形放大的意义和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60页例4。
(1)谁来读题?
(2)思考、交流。
提问:“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生:“按2∶1放大”就是把图形的各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
2、同学们自己试着在方格纸上画一画,方格纸上有原图。
3、好,我们交流一下每个图形放大的方法。(不对的自己改过来)
(1)你来说正方形。
生:正方形原来的边长是3个单位长度,现在按2∶1放大后,边长应该是6个单位长度。
(2)怎样画长方形?
生: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画出长方形。
(3)谁来说一说三角形呢?
你第一步先?(看原图两条直角边各占几格)
第二步呢?(算放大2倍后两条直角边各占几格)
然后呢?(画,按计算出的边长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那你为什么不算斜边呢?(不容易看出占几格)也对,就是说不够直观。
那这样画,斜边是否是原来的2倍呢?大家动手量一量。对不对?(对)
4、
引导学生观察放大后的图形和原图形。
提问:观察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比较它们的内角、边长、周长,什么变了?(边长、周长)还有吗?(面积也变了)说的真好!什么没变?(图形放大后,内角的大小不变,所以形状不变。)
边长、周长、面积怎样变化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图形各边的长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所以周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面积放大到原来的4倍)简单地说,就是大小变了,形状呢?(没变)
5、归纳总结: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所得的图形与原图相比,形状形同,大小不同。
(二)探究把图形缩小的意义和方法。
1、学完放大该学?(缩小)请看题。
2、谁来读题?
3、以1:3为例分析问题。
4、刚才我们已有学习放大的方法了,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这道题,算一算,画一画,议一议。
5、小组汇报。(第一组代表,第二组代表,第三组代表)
6、谁能用一句话归纳一下?
7、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缩小所得的图形与原图相比,形状形同,大小不同。
(三)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所得的图形与原图相比,(形状形同,大小不同)怎样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图形放大或缩小呢?(生:)嗯,说的真好!简单说,就是一看,二算,三画。
三、巩固深化。
1、教材60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做,然后小组长负责检查,要求本组全对。(在大屏幕上感知相似)
2、判断。
(1)一个图形按2∶1放大后,周长变为原来的2倍,面积也变为原来的2倍。(
)
(2)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因为各边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图形的形状也发生了变化。(
)
3、教材《练习十一》第一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1、意义,2、画法)
作业:
教材《练习十一》第二题。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放大:2:1
形状形同,大小不同
缩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