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朵朵(二)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继《花儿朵朵(一)》之后的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学生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已经初步感知了花儿的形状、结构、色彩,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媒材创作,并通欣赏、分析、依据不同媒材的特性,学习不同的表现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手工课,而且愿意去想去做,不过由于年龄较小,思考和组织语言这块稍弱,而且动手能力不强,因此要给与学生犯错的机会,在重复训练中培养他们的造型能力,引导学生多尝试、多探究,在体验中了解不同媒材,探究剪、贴、卷、撕、揉、搓等不同表现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了解自然界多种花朵的色彩和形状,学会用不同材料制作花儿,体验不同材质,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命题创作——做萱草花”和“自主尝试——做喜欢的花”的方法体验花儿的多种表现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剪、贴、卷、撕、揉、搓等花儿的表现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植物、对生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合作的乐趣与友爱精神。
教学重点:
感知、探讨、理解花儿的自然美、艺术美、内在美,引发爱花之情和环保意识。综合感知各种媒材和多种表现手法进行花儿的创作方法,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
探索运用各种材料、方法表现有创意的“美丽的花”。学习剪、贴、卷、撕、揉、搓等方法,丰富自己的造型技能。
教学准备:
课件、自制纸花、多种纸材、扭扭棒、铅丝、一次性纸杯、剪刀、胶棒、铅笔等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知体验。
1、填字游戏
师生问好,进行填字游戏。
2、过渡
母亲节快到了,小朋友们一般会送什么花给自己的妈妈啊?
感知“母亲花”
康乃馨和萱草。
(2)出示《游子》诗,生跟读。
4、揭示课题:出示《花儿朵朵(二)》。
二、欣赏分析,观察探究。
1、师展示枯萎的花篮。
生答略。
师小结:我们除了可以用绘画的方式留下花儿,还可以用我们的小巧手来创作美丽的花儿。
2、观察与分析。
师:要做好一朵花,首先要观察这朵花,现在请小朋友们睁大你们的眼睛,从色彩和形状上仔细看一看,找一找,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寻找答案。生答略。
师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萱草花的颜色是橙色和黄色的,花瓣是单层的长条状,而且花瓣边还有点卷曲。别看照片上萱草花不大,实际上它有一米多高,和你们差不多高呢。
3、教师示范。
师:瞧,老师带来了一朵萱草花,想不想学啊! (讲解制作步骤。)
引导学生思考,重点教授卷曲的花瓣的制作方法。
选择一名学生做小助手,参与其中。
4、小巧手时间(一)。
初步尝试,学生制作萱草花,教师巡回指导。
5、作品展示。
将做好的萱草花插入黑板上的“花盆”里。
6、欣赏与探究。
师提示:请大家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欣赏,用自己的小脑袋去思考,不同的花,它们的颜色和形状又有什么变化了。
生答略。师小结。
引发思考:你们看看这片草地是不是缺了点什么了,草地没有朋友,可伤心了,许老师觉得它肯定喜欢和美丽的花朵做朋友。我们能不能帮帮它,用我们的小巧手制作出各种色彩、各种形状的花啊,让它们和草地作伴,
体验与交流。
刚才我们学会了用剪、卷、贴的方法制作萱草花,请小朋友拿起手中的材料,可以摸一摸、摇一摇、说一说还能用哪种材料什么办法做花!
出示剪、卷、贴、撕、搓、折、揉······
8、小巧手时间(二)。
要求:请用身边的材料独自完成或小组合作做出你喜欢的花朵。
三、展评、交流
向别人介绍你的作品,自己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四、拓展与延伸。
1、从花草离不开土壤开始引申到保护环境,培养学生对植物、对生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欣赏花儿开放的视频,感受花儿的生命力。
2、布置课后作业:制作一朵有生命的花朵。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首先由于录播教室设备问题,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原本准备了水盆,和学生一起在水中实验有“生命”的花盛开的场景,可惜这一环节内容缺失,为了课堂完整临时找了制作小视频插入其中,不过收尾部分还是缺少了师生互动。其次在作业二中如果能多增加学生思考交流环节,在边思边讲中教师再完善改进,探究花朵不同的表现方法,这样学生的作品是不是会更丰富,课堂效果会更好呢。最后在展评环节中评价稍显单薄,未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