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课件(2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课件(26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09 21:2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龙泉)人,南宋中期文学家、江湖诗派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诗作语言清新、意境高远。
代表作有《游园不值》《夜书所见》《四朝闻见录》等。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探 究 读
根据指导,朗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朗读《夜书所见》前两句语气要低沉,读出秋夜旅客的孤独寂寥;后两句语调变欢快,语气上扬,想象儿童挑灯玩耍的景象。
朗 读 指 导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随风而落的枫叶
寒风扫过的江水
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意。
听到这样的声音你会有什么感受?
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时,送来深深寒意,江上的阵阵秋风惹起游子思乡之情。
知:料想,猜想。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促织:蟋蟀,也叫蛐蛐。
篱落:篱笆。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意:夜深了,篱笆深处,灯光闪烁,料想那是孩子们正在忘情地逗蟋蟀。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里有两个动词用得好,你能找出来吗?并说说用得好在哪里。
诗句中的一“送”一“动”,寄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把梧叶、秋风写得有情有义。这些诗句烘托了诗人悲秋思乡之情,而且把读者也带入了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情境中。
因为他身处异乡
江上秋风动客情。
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客”?
诗人
萧瑟的秋风吹下梧桐树叶,江边寒气逼人,假如你就是这个孤身在外的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你会产生什么样的心情?又会想到什么呢?
思乡怀亲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猜测内容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客游在外的诗人此时会想到什么呢?
猜测依据
诗人会想到:
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
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
亲人朋友的声音容颜……
这两句描写儿童深更半夜借着灯火,津津有味地捉蟋蟀的生活情景。
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意吧!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前面老师已经对这三首古诗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接下来请同学们开启你的智慧之门,探究以下问题。
这三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这三首诗写的都是秋天的景色。从“霜叶红于二月花”“橙黄橘绿”“秋风”可以看出。
这三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梧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在秋夜 的情感。
思念家乡
夜书所见
写景
梧叶送寒声
秋风动客情
孤独郁闷
秋风吹动思绪
灯火唤起乡情
写人
儿童挑促织
篱落一灯明
亲切之感
描写秋天的古诗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词》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这三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这三首诗写的是秋季的景色。《山行》中可从“寒山、枫林、霜叶”等地方发现;《赠刘景文》中可从“荷尽、菊残、傲霜枝、橙黄橘绿”等地方发现;《夜书所见》中可从“萧萧梧叶、秋风”等地方发现。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不由自主地停车靠边,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