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101中学2019-2020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101中学2019-2020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word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09 14:4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京市101中学2019-2020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1.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醉白堂记
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②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谟,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
??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通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注释:①魏国忠献韩公:韩琦,北宋名相,谥忠献。②伊、周:指商朝贤相伊尹与西周摄政周公旦。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行乎利害之涂
涂:通“途”,道路
B.忠言嘉谟,效于当时
谟:谋划,计谋
C.方其寓形于一醉也
寓:寄托
D.而皆有侈心焉
侈:奢侈腐化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岂其所欲哉!
人亦念其家
B.天之生是人也
始臣之解牛之时
C.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
为国以礼
D.乃泣而书之
官知止而神欲行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B.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C.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D.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直接表现韩忠献公“无愧于伊、周”的一组是
①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
②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
③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
④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
⑤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
⑥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段交代了“醉白堂”建造及得名由来。韩忠献公建“醉白堂”取名自白乐天的《池上诗》,并将此诗作为醉白堂的歌赋。
B.作者认为韩琦辅佐三朝皇帝安定天下,晚年欲告老还乡却被天下人挽留,这时他有羡慕白居易的想法,是无可非议的。
C.第三段通过古之君子与后之君子的比较,来说明真正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远远超过他们的名声,烘托出韩琦是一位难得的君子。
D.结尾“泣而书之”表现了作者沉痛的哀悼之情。全文集议论与抒情于一体,体现了苏文挥洒自如、晓畅疏放的艺术风格。
(6)作者将韩献公与白居易进行对比,“尊韩之意,隐然自见于言外矣”。结合文本,分条概括“韩献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体现在哪些地方。
7.默写
五千年华夏文明历劫不灭,薪火相传。为了文明的创建,华夏民族的先祖们

(《六国论》),蒙尘触雨,跋涉山川。文明的图景值得人们永恒仰望,面对孔子期冀的目光,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高咏的动人景象:


。然而,文明也常遭屠戮,文明的产物甚至被如此对待:

,弃置逦迤……(《阿房宫赋》)因此,我们应对历史进行反思,否则将如杜牧所言:“
,而后人哀之;

。”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35分.
阅读下文,完成8-10题。
曹禺传
田本相??????
①关于《雷雨》的写作,曹禺曾回答过不少人的访问,也曾写过不少文章。他曾把一篇未曾发表的手稿寄给我“作为纪念”,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创作《雷雨》的过程。
??②“写《雷雨》,大约从我19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动了这个心思。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出艰难的步子。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和梦着,像是眺望时有时无的幻影。好长的时光啊!猛不丁地眼前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一棵葱绿的嫩芽--我要写戏。
??③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我写了许多种人物的小传,其数量远不止《雷雨》中的八个人。记不清修改了多少遍,这些残篇断简堆满了床下。到了1932年,我在清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成了一个比较成形的样子……”
??④他写出《雷雨》时才23岁,这个岁数,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正处在人生朦胧的阶段,而他却拿出了这样一个杰出的作品,这本身就给他的创作蒙上一层神秘莫测的色彩。他从来不是冷静的人,而是一个情感十分敏感的人。他把一些人看成是“魔鬼”,把一些人看成是“不幸者”,激起他的愤怒,勾起他的同情,使他落泪。这些抑压的愤懑情绪在他心中激荡着、积累着、灼热着他的情绪,增强着他的不安。他不是那种念了什么小说写法、剧作法之类的书,在那里刻意编织故事的写匠,也不是有着什么明确的匡正社会、扶救人心的目的,和有着高度自觉创作使命的人。他在《雷雨?序》中的回答是真实的:“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⑤《雷雨?序》是一篇相当重要的文字,他处处说他不知道《雷雨》是怎样创作的,但又处处写着他是怎样创作的。这可以说他是第一次这样含糊而又明确地写出他的创作宣言,宣布着他的创作纲领。在这里没有一条创作的法则,也没有明确的理论语言,但创作的精髓却深刻地为他把握着,感受着,创作的规律也在其中蕴藏着。坦诚而率真,生动而朴实地写出了他创作的甘苦,创作的动机,创造的灵感,创作的过程,其它如人物的借鉴和创造,形象的思维,人物的配置,剧情的调整,戏剧的情景,艺术的分寸感等等,都为他天才地感到了,即使连他的不可理喻的“原始的情绪”、“蛮性的遗留”、“神秘的吸引”,以及对宇宙的憧憬,都道出了他创作的真相。但是,《雷雨?序》贯穿的一个要点,是这样一句话:“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是情感的汹涌激流推动他创作,是情感的潮水伴随着人物和场景的诞生,是情感酿成“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的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是情感酿成戏剧中的氛围和情境。不论他称它为情感、情绪也好,或者称它为“野蛮的情绪”、“原始的情绪”也好,但都是他创作中所强烈感受到的。他曾这样说:与这样原始或者野蛮的情绪俱来的还有其他的方面,那便是我性情中燠热的氛围。
(节选自田本相同名作品)
8.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创作《雷雨》之前,曹禺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舞台经验,并且进行了文学创作实践。
B.文本第二段大量使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曹禺青年时代困苦的生活环境和苦闷的情绪。
C.《雷雨?序》道出《雷雨》创作的“秘密”:曹禺天才般地领悟到了戏剧创作的规律。
D.压抑的情感成为曹禺进行文学创作的原动力,《雷雨》文本创作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宣泄。
9.曹禺创作文学名著《雷雨》一经发表,名动天下。请结合文本,概括曹禺创作《雷雨》前后的情感变化历程。
10.曹禺说,他并不清楚《雷雨》的创作目的,只是凭着感情的驱动完成:“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此什么”;而另一种文学创作方式,则是创作前有明显目的性,主题鲜明,如《平凡的世界》《巴黎圣母院》等。你更欣赏哪种创作方式?请简述理由。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咏螃蟹呈浙西从事①
皮日休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螃蟹咏
薛宝钗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末动乱时期,作者曾参加黄巢起义军,任黄巢政权的“翰林学士”。
1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咏螃蟹呈浙西从事》是首七言绝句,首句写诗人早知螃蟹之盛名,表达爱慕之情。
B.《螃蟹咏》是七言律诗,首联写环境,人们坐在飘散着桂花香气的桐阴下喝酒吃蟹。
C.薛宝钗认为纵使螃蟹再横行,最后还是要落入汤锅被蒸煮,因而对其充满怜悯与同情。
D.两首诗均以物取喻,寓意深刻,前者语言直白浅近,后者语言典雅脱俗,各具特色。
12.这两首以“蟹”为写作对象的诗作,都使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下列诗句中没有体现这一手法的是
A.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C.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王安石《北陂杏花》)
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13.这两首诗分别塑造了怎样的螃蟹形象?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红楼梦》节选文字,完成14-16题。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曹雪芹??????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说毕,看着宝玉,唬的宝玉忙垂了头。
??众客忙用话开释,又说道:“此处的匾该题四个字。”贾政笑问:“那四字?”一个道是“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是“睢园雅迹”。贾政道:“也俗。”贾珍笑道:“还是宝兄弟拟一个来。”贾政道:“他未曾作,先要议论人家的好歹,可见就是个轻薄人。”众客道:“议论的极是,其奈他何。”贾政忙道:“休如此纵了他。”因命他道:“今日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然后方许你作。方才众人说的,可有使得的?”宝玉见问,答道:“都似不妥。”贾政冷笑道:“怎么不妥?”宝玉道:“这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人现成的,何必再作。”贾政道:“难道‘淇水’‘睢园’不是古人的?”宝玉道:“这太板腐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众人都哄然叫妙。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因命:“再题一联来。”宝玉便念道: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贾政摇头说道:“也未见长。”说毕,引众人出来。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14.贾政率众人游览大观园,一见“潇湘馆”,众人都道:“好个所在!”请根据小说内容,概括“潇湘馆”是个怎样“好”的所在。曹雪芹如此描写“潇湘馆”的匠心何在?
15.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善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人物。下面三段话中都有“妹妹”二字,请分别指出说话人的身份,并结合原著人物形象对其语言进行赏析。
①“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②“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
③“凭他是谁,除了林妹妹,都不许姓林的!”
16.巨著《红楼梦》历经曹雪芹十年辛苦,五次增删。在刊印过程中,此书曾使用过五个书名,分别是:《石头记》《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和《金陵十二钗》,你认为哪个书名最佳?请结合《红楼梦》文本内容及阅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三、写作(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微写作
??17.受疫情影响,湖北农民工老吴失业。回乡前,他在东莞图书馆读者留言表上写到:“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读完老吴的留言,你有何感想?请你任选下列某一身份,给老吴写一封200字左右的短信。
可选身份:
①东莞图书馆官方微博小编
②老吴的儿子
③陌生网友
18.大作文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是一百多年前一位医者的墓志铭,这句话影响深远,至今仍然闪烁着人文之光。
“治愈”常指身体恢复健康。生活中,具有治愈能力的不只是药物和医者。温暖的话语,默默的陪伴,人间草木、清风明月、高山大川都具有这样神奇的力量。在文学和艺术领域里,一些温暖人心、净化心灵的作品也常常治愈我们的心魂……
请以“治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1)D。
(2)A。
(3)D。
(4)D。
(5)A。
(6)韩公能平定叛乱,安抚国家;带荐贤才,轻视爵禄;讨伐果敢,号令六军;征战边陲、让人仰慕。
7.暴霜露
斩荆棘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重点字:鼎)
秦人不暇自哀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8)B
(9)①在萌生写作的想法前,演话剧,改编戏,导演戏,无法排遣内心的“干亢燠闷”。②写《雷雨》之前,引发情感喷流。③写《雷雨》之后,愤怒,同情,痛心,惨痛,发泄着被抑压的情绪,促成曹禺创作高峰的出现。
(10)①喜欢第一种。理由:这种创作方式往往自然天成,不饰雕琢,随感情而作,不讲究为了什么,目的是书写胸中之块垒,这种创作方式一般适用于激情澎湃的作家。如郭沫若创作的《女神》等。这样的作品表面看,创作前无目的,而实际创作的作品也往往有强烈的主题倾向性。②喜欢第二种,理由: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有很多作家在创作前都有很强烈的责任感与主题意识,希望通过作品来反映现实或揭露现实,通过一定的主题倾向性来干预生活。
(11)C
(12)B
(13)①皮诗中的螃蟹是个有着铮铮铁骨、不惧强权的叛逆者形象。“他”身有傲骨,不怕天帝雷电,不惧龙王的强权,敢于在龙王的龙庭中“横行”。②薛诗中的螃蟹是个不辨是非曲直、横行霸道的反面形象。“他”居心叵测,机关算尽却徒劳无益,最终也难以逃脱被人食用的灭亡命运。
(14)特点:翠竹掩映,清幽雅致;泉水绕竹,自然灵动;布局讲究,精巧不俗。匠心:营造幽静清雅的氛围,映衬人物清高孤傲的性格、自然脱俗的高雅品味。
(15)①这句话是王熙凤的“奉承语”。王熙凤善于逢迎,她每天事务繁忙,风风火火,她的语速快且多是短句,但她会千方百计的哄老祖宗(贾母)开心、讨老祖宗的宠爱。②这句话是林黛玉的“吃醋语”。林黛玉猜忌多疑,所以语气中含酸意,她最介意的是薛宝钗和自己在宝玉心中的地位高低,因为她明白,薛宝钗无论家境人品还是才华容貌都不逊色于自己,而且更有“金玉良缘”的舆论造势,所以黛玉总是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衡量着宝玉心里的爱情天平到底是倾向于“姐姐”还是“妹妹”。③这句话是贾宝玉的“痴情霸道语”。贾宝玉对林黛玉一往情深,时时说出痴语,而“林妹妹”这三个字每天不知要在心里想多少遍,嘴里说多少遍,特别是在二人拌嘴后,见着黛玉哭泣,这宝玉便“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温言来劝慰”,要将“林妹妹”喊上百遍千遍。
(16)《红楼梦》最佳。“红”是颜色,“楼”是建筑,“梦”是虚幻,三个字合在一起,把所有内容都包罗进去了。“红楼”两字合起来,是“千娇百媚所居的世界”--大观园;或“金粉繁华”的世界--书中所云“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梦”却是虚空。“红楼梦”三字合起来,乃有实、有虚,有成、有幻、有有、有无,所以最好、最切。
17.18.写作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