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4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五 科学类文章阅读
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关于现代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对于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来说,主要考查B级和C级两种能力,具体内容为:
(一)理解层级(B级)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二)分析综合层级(C级)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考情分析
近三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语文卷呈现以下特点:
1.选材广泛,关注现实生活。
自然科学类文章在选材上涵盖范围较广,常涉及化工、天文、物理、环保等内容,充满生机、具有前沿价值的科学内容将是高考首要之选。如2008年重庆卷涉及“生物钟”,湖北卷涉及“湿地”,四川卷涉及“煤变石油”,2009年湖北卷涉及“数学海洋”等,这些材料内容新颖而富于知识性,表述严谨而又不枯燥。
社会科学类选文体现人文性,关注现实生活,关注文化传统。选文往往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广泛的社会科学领域。如2008年天津卷的“绿色经济”主要谈论经济学问题,全国卷2谈及的白银货币化问题涉及历史学等领域,2009年江西卷涉及美学问题,全国卷Ⅰ涉及甲骨文问题,上海卷把“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的设计方案”作为选文。这些文章广泛地反映社会领域新研究动态,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21世纪教育网
2.考查方向明确,重点突出。21世纪教育网
科学类文章每题的考查点较为固定,一般有3~4题。第1题通常重在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含指代义的理解;重在考查对关键句子或判断的理解,为全面准确地理解文章作准备。第2题通常考查对文中局部信息的筛选、提取和辨别。题目的指向非常明确,有的虽然没有明示,但实际上仅是在某一段落内就可以找到答案。第3题则主要侧重对全文范围内的关键信息、重要信息的筛选、辨别及判定上。从2009年情况看,重要词语的含义和文中信息的筛选考查频率最高。
3.社科为主,题型稳中有变。21世纪教育网
2009年高考社会科学类文章的考查占了绝大多数,全国卷l、全国卷2选文都是社会科学类文章。从题型来看,科学类文章阅读已打破客观题一统天下的局面,主观题已成一道风景线。2008年高考中,江苏卷、上海卷、北京卷等科学类现代文阅读都设计了主观题,2009年又增加了广东卷等。
知识要点
科学类文章阅读的检测目的,不是侧重于检测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是通过检测让学生“懂得”科学类文章传授的“知识”,而是用科学类文章作为“语言载体”来检测学生对抽象知识的阅读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对概念、信息的理解、判断和推理,对文章局部或整体内容问关系的筛选、提取和概括等等。21世纪教育网
认真审题明方向
虽然高考试题中的自然类、社科类文章内容涉及广泛,思想容量大,有的文章专业性很强,但考查的毕竟是阅读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解答这类试题时,须排除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知识的影响,依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之所以这样说,并非否定旧有知识对阅读的作用。对相关知识熟悉,当然会有助于更快、更好地理解文章,但当旧有知识与选文的观点、说法发生抵触时,应以选文为准。21世纪教育网
静心动笔勾大意
科学类文章不可怕,考查层次浅。初读理思路,概括其内容。
平时备考,学生对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多存畏惧,因为材料较陌生,与考生知识储备有距离。其实近三年来科学类选材贴近时代,文字凸现亲切感。科学类文章阅读,考查层次很浅,侧重于辨别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即说什么没说什么,不纠缠于说明对象本身如何和阐述技巧怎样。初看材料时一要平心静气,二要“囫囵吞枣”,忌在文章难读之处多作停留。最好读两遍,第一遍一目十行,第二遍精读。
阅读时要根据科学类文章的一般思维模式来预测行文思路,逐段概括内容,并用笔在文中作简要勾画。自然科学类文章往往是新的科学发现、研究成果。一般涉及发现、发明的内涵、依据、特点、研究过程、评价、意义及运用。而社会科学类,是要告诉人们某种思想、理论观点,内容就是思想观点及一系列的论据。
因此在阅读中,注意针对性,捕捉有效信息,特别是勾画以下句子:①直接宣布新发现、新假想、新推测、新技术、新观点的句子;②阐明上述内容的正确性、合理性,体现论据或操作过程的句子;③对上述内容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句子;④关键性语句,如各段的起始句、收缩句、结论句。21世纪教育网
紧挽缰绳审题干
题干一般是问文中说了什么或没说什么,要么选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要么选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或对某一内容理解正误的一项或是推断正误的一项。要特别注意“不”、“是”、“正确”、“错误”、“属于”、“不属于”这类词语,注意明确题干的陈述对象(有些选项原文有这句话,但与题干陈述对象不一致也是错误的),可用笔直接在题干上打着重号标明。
对应原文审选项
(1)筛选。筛准与选项、题干对应的原文信息。筛选时原文可以是一句话、一段话,还可以是几段话甚至全篇,关键要找准与选项对应的地方。21世纪教育网
(2)比较。将选项与原文有关内容比较异同,比较时要注意严密、准确。科学类文章阅读,重点是考查准确的认知、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必须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外延,准确把握判断的全称、特称、单称,语气的必然、或然,时态的未然、已然、将然,条件的充分、必要,组成的主次,集合的相容、不相容等,准确把握推理方式。根据上下文整体把握词句的含义,还要善于前后比较参悟,并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普遍到特殊来正确判断、推断。
(3)排除。对于拿不准的选项要用排除法,先易后难,去选择最接近标准答案的一项。
科学类文章阅读切不可跟着感觉走,同学们对选项中摘抄原文语句多的、结构形式类似的、上下文能够找得到某些词语的选项,往往倾向于认同,而对那些改换了说法,改换了表达形式,找不到某些词语和句子的选项,则倾向于否定。这种流于肤浅的对比,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读懂文章。特别是对那些推断性题和概括性较强的选项,原文根本无这句话,这就更不能简单地与原文去对比,一定要看是否符合原文的意思,符合逻辑性。
经典题例
【例】 (2009·高考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上面不加一横,董
作宾称之为“不戴帽子的王”(图1~3),见于武丁卜辞和武乙、文丁卜辞,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图4—6),行用于其他各时期。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云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其中的“王”字,孙诒让释为“立”,l、辞无法通读。到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才释出此字。罗振玉首先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金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接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亦‘王’字”,“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 21世纪教育网
“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但是这个字的构成一直困扰着古文字学家们。有的说,此字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所以是“王”;也有人说下面像火,火盛像王德,故以为“王”。如此等等,其说不一。直到1936年,吴其昌根据青铜器丰王斧的铭文和器形,并列举甲骨文、金文很多“王”字的写法,第一次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才解决了这一问题。21世纪教育网
从字形看,“王”字是横置的斧钺的象形。从甲骨文、金文(图7~9)的写法中还可以看出,最下一笔的初形不是平直的“一”,而是具有孤刃之形,上端的一横或两横像柄或金属斧钺阑。“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发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王曾封周族首领姬昌为西伯,“赐弓矢斧钺”,授予他对周围小国的征伐之权。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横置的斧钺呢 这也是由它产生的时代决定的。横置是斧钺实施砍杀功能的状态,而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荷马时代的希腊人领袖握有的权力不大,亚里士多德说:“假如阿伽门农王获得在战场上杀死逃兵的权力,那么在战后的评议会上却只能忍受责骂。”这就是“王”要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置斧钺来表示的原因。
但这一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说文解字》“王”字下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这显然是后人的臆测了。
(摘编自罗琨《甲骨文解谜》) 21世纪教育网
1.下列理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甲骨文中,所谓“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王”字,是指“王”字最上面有没有一横。
B.罗振玉通过比较《说文解字》的古文“王”字和金文“王”字,释读出了甲骨文的“王”字。
C.对于“王”字的形体构造有种种说法,最后吴其昌提出“王”是斧钺的象形,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D.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所以人们采用像斧钺之形的“王”字来表示军事首领。21世纪教育网
[解析] D项中“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的说法与第3段的表述有异,属无中生有。
[答案] D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所谓“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是说“王”字释读出来以后,含有“王”字的句子可以读通了,没有不顺畅的。
B.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21世纪教育网
C.亚里士多德的话是说,荷马时代希腊阿伽门农王的权力仅限于战场上,离开了战场,这种权力就不复存在。
D.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后代的字形,误解了“王”字的结构,以为其中三横代表了天、地、人三者。
[解析] 斧钺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
【答案] 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诒让之所以未能释出“王”字,一个原因是刘鹗的《铁云藏龟》中所收“王”字字形单一,难以进行比较研究。21世纪教育网
B.在罗振玉之前,由于未能释出甲骨文的“王”字,所以人们无法证实卜辞是三千年前殷王室的遗物。
C.从甲骨文、金文看,最早时候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不但荷马时代的希腊如此,中国也是如此。
D.甲骨文、金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不然的话,许慎是可以释读出甲骨文的“王”字,并正确解释它的字形结构的。
[解析] D项中“不然的话,……并正确解释它的字形结构的”这句话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答案] D
专家秘笈
探究干扰项设计的方法与这类试题的解答方法
1.干扰项设计方法。21世纪教育网
综合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客观型试题设干扰项的方法主要有:
(1)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相应的表述或暗示,选项某些内容是命题者硬加进去的。
(2)答非所问:尽管选项出自文章,但与题干毫不相干。
(3)曲解原文:利用文中某一词语原有的多义性或某一短语的歧义性(这一词语或短语在原文中是单立的、无歧义的),故意曲解原文意思。
(4)偷换概念:选项中将原文词语用似是而非的非等值概念替换,常见方法是漏字、添字、换字、错位。
(5)源流倒置:选项在时间上将原文内容提前或滞后;在原因或条件与结果关系上,将原文的“因(或条件)果”互换;在“源流”关系上,将“源流”互换。
(6)以偏概全:即以片面的、局部的认识来概括整体。
(7)转化失误:将某一个意思的句子转化成另一个句子时,误将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谓词变主词,全称变特称,特称变全称,已然变未然,未然变已然,或然变必然,必然变或然。
2.解题方法。21世纪教育网
(1)“复位验证法”。在理解文中的词语时,如果对自己的选择没有十分的把握,可把选出的答案“复位”到原文中“验证”一下,如果词义连贯,意思准确即为正确。
(2)“事理分析法”。在科学类文章事理说明中,常会遇到事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选择关系等。要紧紧抓住表示事理之间逻辑关系的关键词语,作出正确的判断。
(3)“巧用选项法”。在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的考题中,命题者常常在句中确定两个考查点。每个考查点按两种理解列为四个选项。遇到这种题目,可以巧妙地利用选项提供的“方便”,根据自己对某一个考查点的正确理解,先排除两项,再对剩下的进行分析比较,选出正确答案。
21世纪教育网温馨提示:
同学们:针对你们复习内容的巩固与掌握,请认真完成课后强化作业(十七)、(十八)、(十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