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六 文学类文章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十六 文学类文章阅读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2-16 14:4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专题十六 文学类文章阅读
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关于现代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考查B级、C级和E级三种能力。具体内容为:
(一)理解(B级)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1世纪教育网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二)分析综合(C级) 21世纪教育网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三)鉴赏评价(E级)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情分析
文学类作品主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呈现如下规律:21世纪教育网
1.选文范围广泛,体裁倾向明显。从近几年命题选材来看,一是涵盖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有短篇文章,也有长篇节选,字数约lO00字左右。选材既照顾到古今,又涵盖中外;既有长篇名著节选,也有短篇名作。二是散文为命题首选,其次是小说,诗歌、戏剧一般不涉及。从2009年高考来看大纲区只有四川从小说中选材,其他省区均为散文。
2.选文注重文质兼美。散文选材侧重语言优美,情理交融,意蕴深刻。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季羡林的《马缨花》、安徽卷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辽宁卷从维熙的《雨韵》,2009年重庆卷池莉的《瓷器的意味》等,语言或朴实无华,或富有诗意,或抒人间至情,或畅谈人生真谛。小说选材侧重现当代中外名家名作,偶尔涉及古代名著,强凋文学性和审美趣味。21世纪教育网
3.题型稳中出新。题型主要采用主观题或主、客观混合的形式,以主观题型为主。从2009年的高考看,除江西、北京等省市设置一道客观多选题之外,其他大部分省市区都是主观题形式。
4.考查重点突出。本考点与Ⅰ卷的科学类文本形成互补,侧重考查分析综合的能力,鉴赏评价能力,个性化、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等。21世纪教育网
知识要点
文学作品,是形象思维的载体。就其体裁来说,一般认为有散文、小说、诗歌、戏剧这四种形式。以娱乐、鉴赏和陶冶情操为目的的阅读,指的是文学作品的阅读。现代文阅读考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主要涉及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三个不同层级能力考核,而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考核重点落在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两个能力层级上。与社会科学类文章、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相比而言,文学作品阅读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备考过程中应注意多读多练,产生悟性,尤其是加强主观题的训练。
科学类文章考查从筛选、辨别信息的角度命题,通过考查语言理解能力来体现逻辑思维的准确严密周详,而文学作品在此基础上还要从评价鉴赏角度命题,将潜在的语言信息明朗化,讲究思维的延伸。文学作品整体阅读的解题步骤一般包括:21世纪教育网
投石问路扫文题
首先目扫全文,确体裁、明大意,其次看题目考什么,时问一两分钟即可。目的是带着文体的一般常识和要求去读,这样能很快把握文体结构和内容。在内容上要抓住文中如何具体通过记人、叙事、描景、状物、阐理来表达什么情感,什么思想。
曲径通幽勾要点21世纪教育网
通读全文,从标题、作者到正文,到后面的注释,边边角角都要看完。边读,边把重要语句用符号标出来。与科学类文章相比,文学作品更要注重整体阅读。文学讲究含蓄曲折,而试题往往触一发而动全身,故要紧抓文中的人、事、景、物、情五要素,从语言入手,逐段逐层阅读。
文学作品考查的重点在于正确把握、鉴赏作品的主要文意、观点及写作技巧,读时就要抓住这些。画出体现思路线索、情态的词语以及议论、抒情性语句。特别是要:①抓悬念句(设置矛盾,提出问题)来追根溯源;②抓提挈句(概括提起)使纲举目张;③抓序数词,理清思路;④抓比较对比,归纳主题;⑤抓象征法,特别是托物言志、托义于物(象征)、借景抒情的这类散文要从景、物的外表特征去感受蕴含的精神本质,然后扣住文中揭示精神的句和段,从而弄明白文章思路和文意。21世纪教育网
按图索骥细解题
一般说来出题者都会尊重人们的阅读规律,由浅人深、由点到面来出题,故答题要依序进行。
1.审题干,明要求。21世纪教育网
应反复琢磨题干,多读两遍,力求全面细致。明确答题范围(如题目规定“从全文来看”一般都要联系全文的主旨)和答题角度,好使答案与要求高度一致。题干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提示了思维的方向,审题切不可大而化之。应准备一支铅笔.在题于关键处作轻微的标志(答完后即擦去)。
2.确定文中相关区域,圈点勾画出来。
解题时,要根据要求大致确定答题区域,逐字逐句推敲、揣摩。瞻前顾后,根据上下文作整体思考。一般讲答案就在原文,或明或隐,切不可凭空去想。多数答案从文中“抠得出”,应尽量从原文中寻找答案,或减缩,或跳跃,或抽取,或归纳整理,或转化,或引申。要从原文中去寻找根据,找线索,找隐含信息。总之,尽量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并与题目要求高度一致,即“按图索骥”。 21世纪教育网
3.在草稿写全、写顺,再加工后确定,写在答题处。 回答时可先打草稿,仔细审查,注意用规范完整(要点全、内容实、文句简)的语言来表述答案,并要检查有无错别字。在表述上应注意以下技巧:21世纪教育网
(1)注意由分值来推断答案给分点的数目。阅读题往往1分或2分对应一个给分点。如果分值是3分或3分以上,就需细心推敲给分点的数目,以求答案要点完备无缺。注意答案要点在内容上要独立,不可包容。21世纪教育网
(2)字数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陈述答案。不怕你多答,就怕你少答(选择题除外)。学生答题往往要点不全,而评分标准中并无答题要点多而扣分的规定。
(3)尽可能用原文作答,并与题干指向一致。21世纪教育网
经典题例
【例】 (2009·高考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瓷器的意味
池莉
①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
②比如许多人搬了新家或是装修房子,只要稍有余地,便会置一架多宝柜,架上最少不了的就是瓷器。瓷器的确是好看,其质地、造型、图案、色彩,没有其他什么工艺品可以媲美,实在是一件无可非议的雅物。一般的东西,单从名字上看不出太大的好处,房子就是房子,住人的地方。只有瓷器的名字取得讲究,如叫什么青花釉里红玉表春瓶的,简直就像欧洲古典女人的长裙,是绝不肯平铺直叙的,到处都镶了繁复的精致的华丽的花边,修饰出无穷无尽的意味。
③现在,瓷器毫无疑问是一件大雅之物。然而它是怎么来的 是做什么用的 这么往深处一想,就会发现瓷器原来是一个大俗之物。瓷器原来是作吃喝拉撒用的,最初脱胎于陶器。在汉代之前,一般都烧制陶器,它的发明和用途直接源于人类基本生活的需要。陶器发现的年代早,据说原始社会的燧人氏就会制造陶器了。人类懂得了使用火,用火烤熟的食物是烫的,这就要求使用相应的容器,于是各种各样的为生活服务的陶器便被创造了出来。釉是汉代发明的,有了釉之后,陶器便向瓷器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但是瓷器也仍然是用于实际生活的,等到在现实生活中足够使用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比较丰富了,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分开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真正作为单纯欣赏对象的精美瓷器这才出世。这个年代就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代。
④唐代首开瓷器艺术的风气之先,想必也是因为丰衣足食之后无所事事,便有了多余的精力去热乎艺术。那时候,一件精美的瓷器作品出来,人们便口口相传。传到社会上有钱有势的人那儿,他们就不惜千金购买了过去,藏入深宅观赏把玩,一帮文人骚客也为其吟诗作画。一来二去,瓷器的佳名传到宫廷,皇家也是凡人,对瓷器的喜欢也是有的,不喜欢也是有的,但是既然达官贵人这般青睐淹器,在社会上又有了文名,皇家也难免附庸风雅,也欣赏把玩起瓷器来。瓷器贡入宫廷,反过来又刺激了社会。商人有利可图,他们便会投资瓷器工艺,工匠自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艺术灵感喷薄而出。就这样,一波波,一浪浪,推动着瓷器精益求精的创作,直到宋代的登峰造极。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大浪淘沙,肉腐骨存,瓷器终于完全摆脱了最初的粗陋面目,登堂入室,成了艺术品。21世纪教育网
⑤尽管瓷器已经被公认为艺术品,但至今为止,用于吃喝拉撒的瓷器器皿还是用于吃喝拉撒,并没有因为成为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失去世俗性,世俗是瓷器厚实而庞大的艺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它才一步步登高,越来越好,艺无止境,美无止境。可见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
⑥再说了;即便是当年官窑出的夜壶,皇帝撒过尿,诗人写过诗,你就是不在乎它,不供在博古架上,不送给博物馆,不卖给文物商店和收藏家,依然拿它撒尿,它也就无所谓俗雅。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尽自己的本色就是。这就好比一个人出了家,超尘脱俗,不在红尘话语中,自然又是一重清凉境界了。这是艺术和做人最难的境界,就是做到了别人也无从知道,因为它不再在任何媒体露面和喧哗,大众很快就忘记了它。只有在意外的或者偶然的某一刻,它与它的知音相逢,那一刻当然就是夺入魂魄,惊天地而泣鬼神的了。
1. 怎样理解“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在文中的含意
[解析] 赏析句子在文中的含义,首先要综观全文,对思路、主旨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分析。本句中“日子一好”中的“日子”虽然指的是人们物质生活充裕,丰衣足食,而“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便意味着人们有更多的精力去热爱艺术,追求精神上的享受。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物质生活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前提,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瓷器的价值了。
2. 阅读文章第③④自然段,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瓷器的演变。
[解析] 第③段讲了陶器到瓷器,实用到艺术;第4段讲了粗陋到精益求精。
[答案] ①从陶器到瓷器②从实用到艺术③从粗陋到精致
3. 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解析] 文章一开始由多宝柜上的瓷器谈起,先历数了瓷器的演变过程,最后则由瓷器上升到做人的境界,“意味”一词由此点出。
[答案] ①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21世纪教育网
②追溯瓷器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
③点击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
4. 作者认为“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结合全文,请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
[解析] 此句出现在文中第⑤段段末,作者由“世俗是瓷器厚实而庞大的艺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它才一步步登高,越来越好,艺无止境,美无止境”得出了这一结论,显然作者强调了“俗”是“雅”的根基,“雅”则是“俗”的升华,俗与雅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但作者由瓷器得出的根本“意味”还不在于“俗雅”,而在于超越俗雅,尽自己的本色。
[答案] (1)分析:①俗与雅是相互依存和辩证统一的。②超越俗雅,尽自己本色。
(2)评价:作者从日常生活中的瓷器品味出了艺术和做人的至高境界,不是脱离大俗,追求大雅,而是能认识到俗与雅的辩证关系,从而超越俗雅,尽自己的本色,自成一层清凉境界。此观点新颖独到而又深刻辩证,拨开了许多人思想上的迷雾,使人有醍醐灌顶之感,不愧为大家手笔。21世纪教育网
专家秘笈
文学作品的阅读必须确立的意识
1.立足文本的意识
为了确保试题的信度,命题人会着重考查考生理解的文章主旨与作者要表现的主旨是否一致,考查考生揣摩到的文章在选材、构思、技法运用等方面的匠心和作者写作时的用心是否一致,因而这类题目虽然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但答案基本是客观的,观点在作者,答案在文中。所以,在解题时必须立足文本,遵循“答案就在文本中”这一“黄金法则”,着力于确认整合文本信息,切忌凭借已有的阅读和人生体验,先入为主,随意阐发。尤其要说明的是,即使是那些开放性试题,也是开放之中有限制,必须立足文本来分析。切不可以为,既然是“开放”,那就可以天马行空,“浮想联翩”了。
2.主题先行的意识
从写作的角度来看,作者精心选材、着力构思、巧用技法,其用意都在于表现主题,突出主题,因而一篇完整的文章,主旨必然统率材料并影响其他方面。因此,在解题时,一定要有主题先行的意识。只有准确把握了文章的主题,才能在答题时不致于离题万里,有时即使回答不全面,也能打个“擦边球”。
具体步骤是:第一步,略读全文,寻找形象。文学作品的本质是通过形象来表现思想。形象即作者要描写的对象,或是景,或是物,或是事,或是人。第二步,确立文体,明确主题。托物言志类散文,要明确:所托何物——该物有何特点——借此物言何志。借景抒情类散文,要明确:所写景物有何特点——借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微型小说,要明确:情节安排有何特点——环境描写如何——人物有何性格——借人物表达了什么主旨。
3.紧扣语境的意识
无论是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还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抑或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都必须紧扣语境,在具体的语境中寻找答题依据,整合有效信息,从而组织出符合要求的答案。
4.规范答题的意识
首先分条作答。主要指两种情况,一是题目有几个小问题,那不同的几个小问题的答案要放在不同的段落,以示条理清楚;二是一个问题的答案如果有几个要点,那么各个要点最好用序数词标示出来。这样做的好处是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对采分点不会有任何遗漏。
有些题目对此有明显要求,如果题干中有“分条作答”“哪几个方面”“哪些”“哪几种”“分别”等词语,那么就是提示考生要分条作答。即使没有明确要求,如果答案较复杂,要点较多,也要将答案分条列出。21世纪教育网
其次注意字数限制。有的题目对答案的字数有限制,如“不超过20个字”“20个字左右”“不少于20个字”等。需要明确.我们是在考语文,不是考数学。如果是考数学要求不超过20个字,那写5个字都是符合要求的;要求不少于20个字,那写100个字也是正确的。但是考语文就完全不一样。一般来说,命题者都是根据自己拟出的答案的字数来对考生提出字数要求的,“不超过20个字”最好写18个字左右,“20个字左右”最好写l8~22个字,“不少于20个字”一般写25个字左右,其他字数要求以此类推。如果考生的答案和字数要求相差甚远,那很可能遗漏了重要的采分点,甚至有时思考问题的角度都会错了。
最后注意文通字顺。可先在试卷上草拟答案,认真检查;语句不通顺的,要字斟句酌加以修改,力求文通字顺,表达流畅;如果有错别字,要改正过来。做完这些之后,把答案誊写到答题卡上,就大功告成了。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温馨提示:
同学们:针对你们复习内容的巩固与掌握,请认真完成课后强化作业(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