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章末训练(word版)(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章末训练(word版)(有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8-10 07:0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章末训练
一、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满足题意)
1.入春以来,某市各地低温干旱少雨,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下列关于干旱少雨主要原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大气中缺乏水蒸气
B.大气中水蒸气太多
C.大气温度偏低
D.大气温度偏高
2.下图是四位同学用温度计测水温的实验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3.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
A.给湿头发吹热风
B.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C.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
D.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
4.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D.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5.在“2014年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小智同学发明了一种“神奇恒温杯”,他在双层玻璃杯的夹层中封入适量的海波晶体(熔点为48℃).开水倒入杯中后,水温会迅速降至48℃左右,人即可饮用,并能较长时间保持水温不变,这主要是利用(

A.海波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B.海波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C.海波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D.海波熔化吸热、液化放热
6.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四季分明,严冬的早晨在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冰花主要是水凝固而成的;
②冰花主要是水蒸气凝华而成;
③冰花出现在窗玻璃的内侧;
④冰花出现在窗玻璃的外侧.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7.如图所示是某物质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从图象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是
A.这种物质是晶体,其熔点为48℃
B.在BC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在BC段物质不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D.第10分钟后物质处于液态
8.夏天吃雪糕时,雪糕周围会冒“冷气”;冬天泡方便面时,碗里会冒“热气”。以下对“冷气”和“热气”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冷气”、
“热气”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冷气”、“热气”都是小水珠
C.形成“冷气”、“热气”的水蒸气来源不同
D.“冷气”、“热气”分别是雪糕、碗里冒出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9.四季分明的临沂城宜商宜居.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露珠晶莹
C.秋天,白雾弥漫
D.冬天,霜满枝头
10.在沙漠中,可以利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应急取水,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有
A.熔化 凝华
B.凝固 汽化
C.汽化 液化
D.熔化 液化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有多个选项满足题意)
11.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熔化
B.冬天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凝固
C.夏天晾在室内的湿衣服变干——升华
D.水烧开时壶嘴出现“白气”——液化
12.某同学对自然界的水循环有下列几种认识,其中不正确的是
A.太阳光使海洋中的水温上升到以后变成水蒸气上升
B.在高空水蒸气温度降低到以下才会凝结成小水滴
C.云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组成的
D.降雨的时候,空气中一定没有水蒸气
三、填空题
13.盛夏时节天气炎热,小莉从冰箱里拿出根冰棒吃了起来,顿时感觉凉爽了。冰棍在熔化过程中要____热量;哥哥从冰箱中取出瓶矿泉水,不久后发现,原本干燥的瓶壁上有了许多水珠,这是发生了______现象(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
14.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面层中的水不断_____
(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水蒸气,这一过程要吸热.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______
成小水滴或
________
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遇到暖气流
________
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
15.小阳在学习升华与凝华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看到老师做了演示实验,把碘颗粒放入试管中,并用塞子塞紧,放在温度约为90℃的热水中,可以看到试管中有紫色的气体产生.小阳想:为什么不把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他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碘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是113.5℃,由此分析得到:用热水加热是为了使碘不发生________(选填物态变化的名称),使碘从固态直接变为________.
16.如图所示,体温计的示数为_______℃。体温计使用前______(选填“需要”、“不能”)用力向下甩。
四、实验探究题
17.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在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时,不知道给药品降温用冰好,还是盐水结成的冰好?他们动手测量了盐水的凝固点.
(1)在选择器材时,小明提出不要使用量程为﹣2℃~102℃的温度计,要使用量程为﹣20℃~102℃的温度计,这样考虑主要是基于什么假设?____________
(2)小明和小红分别通过实验得到了盐水的凝固图象如图所示,则小明所测盐水的凝固点是________℃.
(3)他们同时发现所测得盐水凝固点并不相同,于是对比了双方实验过程,发现烧杯中装水都是200ml,小明加了1汤匙的盐,而小红加了3汤匙的盐,由此作出猜想: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浓度有关.接着多次实验得出不同浓度盐水的凝固点,数据记录如下表:
盐水浓度(%)
0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36
凝固点(℃)
0
﹣2
﹣4
﹣6
﹣8
﹣11
﹣15
﹣18
﹣17
﹣1.8
﹣0.4
0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凝固点__________.
(4)小明由表格数据得到盐水浓度为21%时凝固点最低,其值为﹣18℃,你认为他的判断准确吗?____(准确/不准确),你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
(5)你认为给冷藏盒中药品降温最好选用________________.(冰/适当浓度盐水结成的冰).
18.小明探究“水的沸腾”时所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
(1)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
(2)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了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如图丙).根据图丙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
(3)小明看到,从水温达到90℃到水沸腾共用时10min.为了节约课堂时间,请你给小明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解析】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积聚在一起,达到一定程度后落下形成雨,低温干旱少雨其主要原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偏少,导致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偏少,无法形成降雨过程,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液化的定义和雨的形成过程,即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基础题,难度不大。
2.D
【解析】
在使用温度计时,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故A错;玻璃泡要在被测液体中,所以B错;视线应与温度计中液面相平,所以D错;C的操作完全符合温度计的用法,故应选C.
3.C
【解析】
A.
给湿头发吹热风,既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又加快了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加快了蒸发,故A不符合题意.
B.
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提高了液体温度、加快了空气流动,所以加快了衣服上水分蒸发,故B不符合题意.
C.
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减慢了酒精上方的空气流动,从而减慢了酒精的蒸发,故C符合题意为答案.
D.
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加快了蒸发,故D不符合.
4.C
【解析】
甲杯中放的是冰水,杯外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烧杯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烧杯的外表面;乙杯中放的是热水,杯内温度高,杯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烧杯的内表面;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5.B
【解析】
开水倒入杯中后,此时海波晶体被熔化,此过程海波会吸收热量,当水的温度下降到48℃以下时,此时海波会凝固,会放出热量,在此过程中水能较长时间保持水温不变。
故选B。
6.C
【解析】
严冬的早晨在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其形成过程为:
窗玻璃与外界接触温度很低,当温度低于0℃时,屋内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冰花,所以冰花是在琉璃的内表面的.
故②③的说法正确,①④说法错误.
故选C.
“冰花”是凝华的过程,当水蒸气遇冷凝华时,一定要搞清楚是哪的水蒸气遇到哪的“冷”而形成,清楚这一点就能明白形成在内表面还是外表面了.
7.C
【解析】
试题分析:A、从图象上看,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48℃不变,所以此物质为晶体,并且熔点为48℃,所以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BC段为晶体的熔化过程,所以处于固液混合态,所以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变,但仍要不断吸热,所以C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第10分钟后,此物质完全熔化完,所以此物质为液态.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D
【解析】
A.
B.
“冷气”、
“热气”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AB正确;
C.
形成“冷气”的水蒸气来源于空气中,而形成“热气”来源水面的蒸发,所以来源不同,故C正确;
D.
注意形成“冷气”的水蒸气不是来源于雪糕,而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雪糕制造的低温而液化的,故D错误;
故选D。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看到的“白气”即“冷气”“热气”其实都是小水珠,而不是水蒸气,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所以“白气”是由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但两者的水蒸气来源不同。
9.D
【解析】
A.春天,雪消融是由固态的冰变成水,属于熔化现象,不合题意.
B.夏天,露珠晶莹,露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不合题意.
C.秋天,白雾弥漫,雾是液态小水滴,是水蒸气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的液化现象,不合题意.
D.冬天,霜满枝头,霜是固态小冰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快速放热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符合题意.
10.C
【解析】
沙漠中的水分首先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发生汽化现象.然后水蒸气遇到塑料膜凝结成液态的小水珠,发生液化现象,小水珠越积越多,最后落下来,被收集到杯中.
11.AD
【解析】
加在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A正确;
冬天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B不正确;
夏天晾在室内的湿衣服变干,是衣服上的水分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故C不正确;
水烧开时壶嘴出现“白气”,是壶嘴里冒出来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周围温度较低的空气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D正确.
故选AD.
【点睛】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要分清楚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是解题的关键.
12.ABD
【解析】
A.
太阳光不能使水的温度达到水的沸点100℃,且水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为水蒸气,故A错误;B.
水蒸气低于100℃就能液化成水,低于0℃是凝华成雪或霜,故B错误;C.
云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故C正确;D.
降雨时,由于水的蒸发,会使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存在,故D错误。
故选ABD.
想判断水的存在状态,就要知道水的凝固点和沸点,水的凝固点是0℃,标准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云的形成,蒸发在任何温度下进行可根据四个选项叙述的情况判断正误.
13.吸收;液化
【解析】
[1]冰棍在熔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所以吃冰棍会感到凉快。
[2]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从冰箱中取出的矿泉水瓶,矿泉水瓶温度低,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在瓶壁上就会形成许多水珠。
14.汽化
液化
凝华
熔化
【解析】
(1)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面层中的水不断液态变成水蒸气,发生汽化现象,这一过程要吸热.(2)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3)在一定条件下,云中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遇到暖气流变成小水滴,由固态变为液态,发生熔化现象.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
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包含了不同的物态变化,判断物态变化的种类,需要明确变化前的状态和变化后的状态,再根据定义进行判断.
15.熔化
气态
【解析】
由题意知,要研究升华现象,但碘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是113.5℃,所以直接把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碘会熔化,从而影响实验的进行,而用90℃的热水加热,温度不会达到熔点,不会熔化.
即用热水加热是为了使碘不发生熔化;
使碘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即研究升华现象.
16.
37.9
需要
【解析】
如图所示,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此时表示的温度即示数为37.9℃。
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方有一个缩口,使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但液面不会自行下降,所以使用前需要用力向下甩几下。
注意掌握体温计与普通温度计的不同点,结构上缩口的不同,测量范围和分度值的不同,使用前要甩几下不同,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不同等。
17.盐水的凝固点低于-2℃
-4
先降低后升高
不准确
没有进一步探究21%附近浓度的盐水凝固点
适当浓度盐水结成的冰
【解析】
(1)要使用量程为-20℃~102℃的温度计,主要考虑盐水的凝固点低于-2℃时,便于测出盐水的凝固点;
(2)分析图象可知,小明所测盐水在-4℃凝固,则该盐水的凝固点是-4℃;
(3)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看出,盐水的浓度一直在变大,而盐水的凝固点是先降低后又升高.
(4)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看出,盐水浓度为21%时凝固点最低,其值为-18℃,盐水浓度在21%到24%之间还有22%、23%或者是22.5%根据第(3)问的趋势看,都有可能在以上盐水浓度时盐水的凝固点比零下18摄氏度还低然后再升到浓度是24%的零下17摄氏度,所以他的判断不准确;
(5)药品要求在0℃以下存放,要求所选物质的熔点在0℃以下,冰的熔点是0℃,盐冰的熔点低于0℃,所以冷藏盒中应使用盐水冰块.
18.94
98
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或“增大酒精灯火焰”)
【解析】
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温度计的液面在90上4格,则示数为94℃;温度和时间图线的水平段为水沸腾阶段,温度为98℃;为节约课堂时间可以减少水的质量、加大酒精灯的火焰等.
答案第2页,总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