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

文档属性

名称 蜡烛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7-19 08:5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中坪中学:姚明刚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匍匐、僵硬、肃穆、鞠躬”等词。
2、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掌握细腻的动作描写。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感知南斯拉夫母亲的性格特点。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正义战争中各国人民用血肉凝成的友谊。
2、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味文章思想感情。
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我城一少年》、 《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文学奖金。1959至1971年发 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文学奖金。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 回首二战,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烧 灼 桥头堡 地 窖
匍 匐 腋 下 拂 晓
瓦 砾 颤巍巍 育乞西
契柯拉耶夫 舀 鞠 躬
zhuó
bǎo
jiào
pú fú



wēi

qì kē yē
yǎo
jū gōng
词语积累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烧灼:
精疲力竭:
名副其实:
颤巍巍:
肃穆:
永垂不朽:
瓦砾:
烧,烫,使受伤。
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竭:尽。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
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恭敬庄严地站立着。
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破碎的砖头瓦片。
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
描写?
炮火
闪烁的蜡烛
老妇人的黑色围巾
老妇人的动作
……
炮 火
(1)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2)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3)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4)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5)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6)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7)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8)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9)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10)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11) 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
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
突出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炮火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蜡烛
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
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有特殊意义
蜡烛
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②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③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④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黑 围 巾
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
写出了老妇人给予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黑围巾
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老妇人的动作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年老体衰
行动不便
沉痛哀悼
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最后一段
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说明它非同寻常,说明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礼物。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说明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3、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改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以及烛光的背景。文章再次点出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喜烛,表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战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并且文中没说出真名,目的在于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而这种感情又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参考答案)
一、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插叙)
二、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三、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
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是结婚的花烛,是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点出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
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