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世说新语》二则(2课时课件:50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8《世说新语》二则(2课时课件:50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20 14:35:53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课文导入
你知道古代有哪些智慧儿童吗?
四岁画画的王冕
七岁做诗的曹植
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
8《世说新语》二则
陈太丘与友期行
咏雪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世


语》
刘义庆,南朝宋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为人简素,爱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世说新语》是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全书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趣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


第一课时。
本课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翻译,能流利翻译课文;
2、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
知识链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谢太傅”是谁?为什么称“谢太傅”?
谢太傅即谢安,字安石,东晋时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他死后追赠为“太傅”,故称。
谢道韫,字令姜,东晋时女诗人,是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的妻子。她与汉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而"咏絮之才"也成为后来人称许有文才的女性的常用的词语,这段事迹亦为《三字经》"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所提及。
听读课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
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
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点我朗读
读准字音节奏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é
zhòu
chà

níng
谢太傅寒雪日内
集,与儿
女讲论文义。俄

雪骤,
公欣然
曰:“白雪纷纷何
所似?”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
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
公大兄无弈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家庭聚会
子侄辈的人
讲解诗文
不久,一会儿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
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紧,急速
高兴的样子
什么

大致,差不多
相比
比不上,不如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地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疏通文意
1.
宾语前置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
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2.
状语后置句
撒盐空中差可拟。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
3.
判断句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
省略句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省略主语,“(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特殊句式
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理清叙事脉络
寒雪日


谢太傅、兄子胡儿、兄女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整体感知
首句短短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体现了语言的简练。
时间
地点
人物
开端
经过
结果
1.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内容探究
2.本文中的“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温馨愉快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氛围。
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白雪纷纷何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3.“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比拟“大雪纷纷”,哪个更好?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4.你是怎么看待的?
咏雪
形似
意蕴
撒盐
柳絮
鹅毛
飞花
梨花
蒲公英
5.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6.“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7.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是记叙方式的哪一种?有什么用意?
插叙。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课堂小结
《咏雪》通过谢太傅一家雪后赏景的故事,对才女谢道韫给予了高度的赞赏。谢朗的“撒盐空中差可拟”形象地写出了雪落的颜色和姿态;而谢道韫的“柳絮因风起”则更有深刻的意象,所以历来
为人们所赞赏。也就是说在追求形
似的同时,更应注重神似。
整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两代人
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种
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白雪纷纷何所似?
白雪纷纷
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
差可拟
兄女曰:
末若柳絮
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第二课时
1.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理解本文主旨。
教学目标
2.能够参照译文背诵课文。
“太丘”本是河南一个地名,陈元方的父亲陈寔(shí)曾经是那里的行政长官,所以后人称他为“陈太丘”。
他为官清廉,家里简陋到连拉车的仆役都没有。应宰府招见的时候,叫大儿子陈元方亲自拉车,车上坐着老爷子抱着小孙子长文,二儿子季方则随后挑着行李。
到了宰府,主人设宴招待他们,当时的八大名士号称“八龙”,一个给他们开门打帘,一个行酒,其他的六龙轮番布菜。可见陈家父子所得到的礼遇是非常高的。
这一道独特的风景成为当地的奇闻,人们甚至给这父子三个画像后广为传诵,说他们出行是“真人东行”,尊称他们父子三人为“三君”。
陈家可谓满门俊才。
相关背景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听读课文
●点我朗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shě
fǒu
zāi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
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询问,很客气
有礼貌,客气的说
愤怒,音调很高
声调不高,但义正言辞
分角色朗读(语气语调)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
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
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
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相约同行。期,约定。
正午时分
舍弃
离开
才到。乃,才
玩耍
fǒu,通假字,同“否”
疏通文意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
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丢下,舍弃
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回头看
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通”否”
古今异义:
1.陈太丘与友期
古:
今:
2.太丘舍去
古:
今:
3.下车引之
古:
今:
4.元方入门不顾
古:
今:
约定
离开
日期
前去,前往

引用
回头看
照顾或顾客
词类活用:
陈太丘与友期
日期(名词)
约定(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
课文中“君”
“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尊君在不
君与家君
您的父亲
(对别人父亲的
一种尊称)

(有礼貌地
称呼对方)
我的父亲

谦词,对别人称
自己的父亲)
??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太丘

元方
家君
家君
尊君
尊君



补充省略的人物
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问题探究
1.文中提到了几个人?
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
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提到了三个人。
太丘是个诚实守信的人。
友人是不守信的人,缺乏修养、没有礼貌,但能知错就改。
元方是聪明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2.文中讲到元方指出了友人的哪两点不是?他又是如何反驳的?
“无信”和“失礼”。
抓住“信”和“礼”进行反驳。首先指出“友人”失约在先,是不守信用,其次指出友人不知反省,反而出言不逊,恶意攻讦(jié),
是没有礼貌。针锋相对,言简意赅。
3.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
从“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可以看出,他是个特别守时、恪守诚信的人。
4.友人知错而“惭”说明友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说明他是知错就改的人,人品并不坏,只是脾气急躁、
心直。
5.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①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生气时这样做,恰恰符合孩子单纯、幼稚的性格。况且客人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所以不能因为元方的“入门不顾”就认为他是一个不懂礼貌的孩子。
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既然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确实有失礼貌。
6.你认为作者写此文的用意是什么?
①借元方责客之语,赞扬元方的聪明,懂礼识仪。
②更说明“信”和“礼”
的重要性,做人应当诚信、
有礼、方正。
诚信
礼貌
诚信待人,
以礼对人,
正直不阿。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7.读了这则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人际交往中,它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诚信与你相伴,
你将一生无憾!
教师寄语:
小结:
学了这两篇课文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点字词的学习。
1.明白并记住重点字词的意思。
象通假字、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等。
2.了解一些文化常识。如:“君、家君、尊君”等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二、文章的主旨及给我们的启示。
1.完成课后“思考探究”。
2.完成相关练习。
课后作业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
《<世说新语>两则》同步检测
(满分:50分
时间:3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填空。(3分)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组织编写的。“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__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分)
 差可拟(
) 尊君在不(
)
?雪骤(
)
?太傅(
)
?谢道韫(
) 无奕女(
)
3.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君与家君/期日中
C.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D.待君/久不至
4.仿照示例,根据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各写一个含有此加点词的成语。(3分)
例:元方入门不顾
义无反顾
友人便怒?
___________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__________
___________
5.下列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尊君”是谦词,是对自己父亲的一种称呼。
B.君是对对方的敬称,家君是对人称对方的父亲,谦词。
C.“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是指公(谢安)兄长的儿子和女儿。
D.公(谢安)可以称“胡儿”“无奕女”为“令郎”“令爱”。
6.学了《陈太丘与友期》后,有一位同学根据课文内容出了上联,请你结合《咏雪》的有关内容对出下联。(2分)
上联:陈元方驳客义正词严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21分)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4分)
(1)未如柳絮因风起?????????????????????
(2)尊君在不?????
???????????????????
(3)陈太丘与友期行??????????????????????
(4)元方入门不顾???????????????????
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太丘舍去?????待君久不至,已去????????
B.下车引之?????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C.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D.君与家君期日中??与儿女讲论文义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友人惭,下车引之。
4.对课文相关内容理解的选择题。(4分)
(1)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5.简要回答下列问题。(7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中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3分)
(2)《咏雪》这篇小短文里,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用文中的关键词来支撑这一观点。(4分)
 
(二)比较阅读(14分)
  【甲】……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僰①人养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矩折,应律合节。巴童观而妒之,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筵张而猴出,众宾凝伫②,左右皆蹈节。巴童佁然③挥袖而出其茅栗,掷之地。猴褫④衣而争之,翻壶而倒案。僰人呵之而不能禁,大沮。
  郁离子曰:今之以不制之师战者,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其何异于猴哉?
——《郁离子·僰人舞猴》
【注释】①僰(bó):我国古代西南部的一个民族,今川南及滇东一带。 ②伫:站立。 ③佁然:静止貌。
④褫(chǐ):剥去,脱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君与家君期日中        ?
(2)耻己之不如也        ?
(3)思所以败之        ?
(4)乃袖茅栗以往        ?
2.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
3.元方、巴童聪明机智,其令友人“惭”、使猴舞“败”的原因有何共同之处?(2分)
4.你认为两文在“修身”“治军”方面提出的积极主张分别是什么?(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
《<世说新语>两则》同步检测
(满分:50分
时间:3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填空。(3分)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组织编写的。“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__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
答案:南朝宋
刘义庆
寒雪日
内集
谢太傅与儿女
讲论文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分)
 差可拟(nǐ) 尊君在不(fǒu)
?雪骤(zhòu)
?太傅(fù)
?谢道韫(yùn) 无奕女(yì)
3.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君与家君/期日中
C.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D.待君/久不至
解析:D应为“待君久/不至”。
4.仿照示例,根据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各写一个含有此加点词的成语。(3分)
例:元方入门不顾
义无反顾
(1)友人便怒?
怒不可遏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至死不渝
言而有信
5.下列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C
)(2分)
A.“尊君”是谦词,是对自己父亲的一种称呼。
B.君是对对方的敬称,家君是对人称对方的父亲,谦词。
C.“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是指公(谢安)兄长的儿子和女儿。
D.公(谢安)可以称“胡儿”“无奕女”为“令郎”“令爱”。
6.学了《陈太丘与友期》后,有一位同学根据课文内容出了上联,请你结合《咏雪》的有关内容对出下联。(2分)
上联:陈元方驳客义正词严
下联:谢道韫咏雪形神皆备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21分)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4分)
(1)未如柳絮因风起?????????????????????
(2)尊君在不?????
???????????????????
(3)陈太丘与友期行??????????????????????
(4)元方入门不顾???????????????????
(1)趁,乘????(2)不
通“否”,没有??(3)约定???(4)回头看??
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B
)(2分)
A.太丘舍去?????待君久不至,已去????????
B.下车引之?????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C.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D.君与家君期日中??与儿女讲论文义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友人惭,下车引之。
4.对课文相关内容理解的选择题。(4分)
(1)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5.简要回答下列问题。(7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中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3分)
元方,通过语言和行为刻画主要人物。
《咏雪》这篇小短文里,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用文中的关键词来支撑这一观点。(4分)
从“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融洽(或“和谐”“欢快”“轻松”等正确说法)的家庭气氛。 
(二)比较阅读(14分)
  【甲】……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僰①人养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矩折,应律合节。巴童观而妒之,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筵张而猴出,众宾凝伫②,左右皆蹈节。巴童佁然③挥袖而出其茅栗,掷之地。猴褫④衣而争之,翻壶而倒案。僰人呵之而不能禁,大沮。
  郁离子曰:今之以不制之师战者,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其何异于猴哉?
——《郁离子·僰人舞猴》
【注释】①僰(bó):我国古代西南部的一个民族,今川南及滇东一带。 ②伫:站立。 ③佁然:静止貌。
④褫(chǐ):剥去,脱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君与家君期日中        ?
(2)耻己之不如也        ?
(3)思所以败之        ?
(4)乃袖茅栗以往        ?
2.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
3.元方、巴童聪明机智,其令友人“惭”、使猴舞“败”的原因有何共同之处?(2分)
4.你认为两文在“修身”“治军”方面提出的积极主张分别是什么?(4分)
答案:
(1)正午。 (2)以……为耻(或:认为……是耻辱)。 (3)用来……的方法(手段等)。 
(4)用袖子装。
2.(1)与别人约好了一起走,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
(2)骚动紊乱,像蚂蚁一样地聚集在一起(或:像蚂蚁一样骚动紊乱地聚集在一起),看见东西就上前去争抢。
3.都抓住了对方身上存在的问题或弱点。 
4.①甲文主张讲“诚信”和“礼仪”;②乙文主张治军要强素质,整军纪,倡导节制利欲,从军为国为民。
[乙]文参考译文:
  僰族人(善于)调教猴子,给它们穿上衣服教它们跳舞,(使它们)旋转得很圆、转动有角度(很有章法),配合音律节拍(默契)。四川的(一个)儿童看了很妒忌它们,为自己不如它们而感到羞耻,想着用什么方法打败它们,就用袖子装了茅栗前往。宴席开始猴子们出来(表演),众人都站起来专心观看,左右的猴子跳得都很合节拍。四川的儿童装作无意地挥袖丢出茅栗,将它们扔到地上。猴子(见了)扯掉衣服上前争抢,撞倒了酒壶,掀翻了桌案。僰族人(怎么)呵斥也不能制止,非常沮丧。
  郁离子说:当今用没有纪律约束的军队去打仗的,骚动紊乱,像蚂蚁一样地聚集在一起(或:像蚂蚁一样骚动紊乱地聚集在一起),看见东西就上前去争抢,他们和猴子有什么区别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记作者及课文涵义内容。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随文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并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多次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并初步掌握简单的语法知识。
难点:感受古代少年的方正与聪慧,感受中华道德文化的魅力。
学法指导:
1.反复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揣摩语气,感知内容。
2.注意关注中国古代尊称、谦称相关的文化知识,想想自己在古装电视剧中或书籍中看见的古代尊称与谦称有哪些?并思考这些称呼的意义所在。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2.课后补白“古代常见的敬词与谦词”。
二、预习任务
1.查阅资料,了解《世说新语》。
2.反复朗读,直至初步会背诵两文。
3.笔译课文,同桌互说故事。
三、预习检测
(一)《咏雪》
1.刘义庆,
朝宋
家。《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咏雪》选自“
”篇。
.
2.按照你对文章的理解,填写下列句子。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
(2)咏雪的直接原因:
(3)两个比喻句:
(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
(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
3.判断正误。
A、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B、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比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4.翻译下列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
《陈太丘与友期行》
1.解释下列加括号的词语。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元方入门不(顾)
(3)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4)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文中的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3.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请按要求写出这则故事的内容。
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发展:
故事的高潮:
故事的结局:
【课中导读】
《咏雪》导读
一、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读课文,扫清生字生词障碍。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文中标注节奏)
3.自主翻译,并注意理解下面加点的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
)讲论文义。俄而(
)雪骤,公欣然(
)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
)可拟(
)”。兄女曰:“未若(
)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特殊句式
①宾语前置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
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状语后置句:撒盐空中差可拟。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判断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④省略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省略主语,“(__________)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同桌用现代汉语互述故事。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叙事脉络
时间:_________
地点:
________
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填,下同)
经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
_______________
三、互动质疑,内容探究
1.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天朗气清的好天气,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明确:
2.本文中的“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明确: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3.“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比拟“大雪纷纷”,哪个更好?(PPT,思考别人的观点)
4.你是怎么看待的?(说一说)
5.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明确:
6.“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明确:
7.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是记叙方式的哪一种?有什么用意?
明确:
四、品味特色
1._____________地表明态度。
《咏雪》一文只将谢家“儿女”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来,未加任何评价,但作者的意图一望而知,这也是本文叙事的优点。
2.语言_______。
首句短短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五、课堂作业
反复诵读,背诵课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导读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重要字词在旁边注上拼音。强调:不——通“否”。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3.分角色朗读(语气语调)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_______________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_____________________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__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疏通文意,复述故事
1.快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及翻译资料理解文意。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舍去:_____________
;乃:______)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行:____________;委:____________)
③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______;
顾:__________)
④区分尊君(尊称)
、君(礼貌的称呼,意为你)
、家君(__________________)。
“相”这个词的意思,在文中意为“_____”,仅指一方,无“相互”意。
在理解字句之后,翻译重要句子。
3.文言知识积累。(PPT)
4.补充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中提到了几个人?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
2.文中讲到元方指出了友人的哪两点不是?他又是如何反驳的?
明确:
3.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
明确:
4.友人知错而“惭”说明友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
5.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讨论)
6.你认为作者写此文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
四、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读了这则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人际交往中,它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五、品味特色
1.___________鲜明、生动。
文中描写陈元方的形象是从“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开始的。首先描写了元方彬彬有礼地回答客人的问话:“待君久不至,已去。”接着描写了元方对客人骂其父的表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据理驳斥。最后写“元方入门不顾”。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2._____得体,______得当。
本文在语言叙述上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给人以真实自然的感觉。
【课后导练】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待君/久不至
B.俄而/雪骤
C.与儿女/讲/论文义
D.元方/入门/不顾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俄而雪骤        ?
(2)未若柳絮因风起        ?
(3)陈太丘与友期行        ?
(4)相委而去        ?
(5)非人哉        ?
3.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下列句子。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期日中。过中不至”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
D.“尊君”与“家君”,前者是敬辞,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辞,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5.《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6.元方有哪些性格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记作者及课文涵义内容。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随文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并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多次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并初步掌握简单的语法知识。
难点:感受古代少年的方正与聪慧,感受中华道德文化的魅力。
学法指导:
1.反复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揣摩语气,感知内容。
2.注意关注中国古代尊称、谦称相关的文化知识,想想自己在古装电视剧中或书籍中看见的古代尊称与谦称有哪些?并思考这些称呼的意义所在。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2.课后补白“古代常见的敬词与谦词”。
二、预习任务
1.查阅资料,了解《世说新语》。
2.反复朗读,直至初步会背诵两文。
3.笔译课文,同桌互说故事。
三、预习检测
(一)《咏雪》
1.刘义庆,
朝宋
家。《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咏雪》选自“
”篇。
.
2.按照你对文章的理解,填写下列句子。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
(2)咏雪的直接原因:
(3)两个比喻句:
(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
(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
3.判断正误。
A、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B、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比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4.翻译下列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答案:1.南;文学;言语
2.(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2)俄而雪骤。(3)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4)未若柳絮因风起。(5)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错;对
4.(1)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2)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3)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
《陈太丘与友期行》
1.解释下列加括号的词语。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元方入门不(顾)
(3)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4)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文中的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3.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请按要求写出这则故事的内容。
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发展:
故事的高潮:
故事的结局:
答案:1.(1)相约同行;(2)回头看;(3)才;(4)丢下,舍弃
2.“君”是对别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3.(1)陈太丘与朋友约定一同出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2)友人感到惭愧,就下车拉元方的手(表示歉意),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4.起因:陈太丘与友期行;发展:友人日中不至乃去;高潮:元方据理驳斥友人;结局:友人惭而致歉。
【课中导读】
《咏雪》导读
一、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读课文,扫清生字生词障碍。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标注节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自主翻译,并注意理解下面加点的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讲论文义。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高兴)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特殊句式
①宾语前置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
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②状语后置句:撒盐空中差可拟。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
③判断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④省略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省略主语,“(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同桌用现代汉语互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到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叙事脉络
时间:寒雪日
地点:
内集
人物:
谢太傅、兄子胡儿、兄女
开端:白雪纷纷何所似?
经过: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结果:
公大笑乐
三、互动质疑,内容探究
1.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天朗气清的好天气,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明确: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2.本文中的“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明确:温馨愉快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氛围。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3.“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比拟“大雪纷纷”,哪个更好?
明确: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4.你是怎么看待的?
5.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明确:好的诗句要有意蕴。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蕴,“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同学列举的喻体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其他咏雪名句,如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6.“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明确: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7.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是记叙方式的哪一种?有什么用意?
明确:插叙。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四、品味特色
1.不言而喻地表明态度。
《咏雪》一文只将谢家“儿女”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来,未加任何评价,但作者的意图一望而知,这也是本文叙事的优点。
2.语言简练。
首句短短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五、课堂作业
反复诵读,背诵课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导读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重要字词在旁边注上拼音。强调:不——通“否”。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3.分角色朗读(语气语调)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询问,很客气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礼貌,客气的说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愤怒,音调很高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声调不高,但义正言辞
二、疏通文意,复述故事
1.快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及翻译资料理解文意,碰到疑难处做上记号,走近学生。指名2个学生质疑字句,师生共同答疑。其实文中除了上述提到的这些字词,还有需要理解并积累的字词。教师板书字词意思。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古今意思不一样,离开;乃:才)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行:相约同行;委:丢下,舍弃)
③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拉;
顾:回头看)
④区分尊君(尊称)
、君(礼貌的称呼,意为你)
、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有的学生在质疑时,提出了“相”这个词的意思,在文中意为“我”,仅指一方,无“相互”意。
2.在理解字句之后,应该学会翻译重要句子,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出来,同时把文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比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句话,
“日中”是哪一天的日中,
“不至”是谁不至,明显是省略了一些成分,
相同的还有文中的“过中不至”,指名翻译,
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翻译其他的句子。
3.文言知识积累。(PPT)
4.补充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中提到了几个人?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提到了三个人。
太丘是个诚实守信的人。
友人是不守信的人,缺乏修养、没有礼貌,但能知错就改。
(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就改的精神。)
元方是聪明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聪明、机智、懂礼识仪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出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2.文中讲到元方指出了友人的哪两点不是?他又是如何反驳的?
明确:“无信”和“失礼”。
抓住“信”和“礼”进行反驳。首先指出“友人”失约在先,是不守信用,其次指出友人不知反省,反而出言不逊,恶意攻讦(jié),是没有礼貌。针锋相对,言简意赅。
3.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
明确:从“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可以看出,他是个特别守时、恪守诚信的人。
4.友人知错而“惭”说明友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说明他是知错就改的人,人品并不坏,只是脾气急躁、心直。
5.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明确: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甲生:“元方入门不顾”,是有一点过分。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并且走下车来拉他表示认错,那元方就应该原谅客人,而元方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不符合元方是个深明为人之理的性格特点。客人“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不也是不懂礼节吗?
乙生:我们不能说元方无礼。“入门不顾”是小孩子天真的表现,尽管“友人惭”“下车引之”,陈元方仍弃之不理,符合儿童心理。相反,若写陈元方与客寒暄、接受友人道歉,则不符合一个7岁儿童的心理性格,那样或许会把陈元方刻画得“有理”“有礼”,会给人失真之感。因此,责备元方无礼,则不合情理,有求全责备之嫌。
6.你认为作者写此文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①借元方责客之语,赞扬元方的聪明,懂礼识仪。
②更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做人应当诚信、有礼、方正。
四、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读了这则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人际交往中,它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古人是很重视仁义礼智信的,那么,“诚信”“礼貌”对今天的我们还有用吗?请联系实际谈一谈你自己的认识。提示: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角度思考,
如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师长朋友应该怎样?在考试的时候堂而皇之拿着参考资料是否就是“诚信”的体现呢?)
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
甲生:读了《陈太丘与友期》,我感悟最深的是要学会尊重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对别人不尊重,就是对自己不尊重。陈太丘的朋友就是例证。
乙生: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对小孩也不例外。陈太丘的朋友在七岁的元方面前骂他的父亲,也是对小孩的不尊重,所以激怒了陈元方,遭到了元方的羞辱,这是陈太丘的朋友自取其辱。
丙生:我觉得诚信是为人之道,做人之本。陈太丘的朋友失信在先,又不尊重他人,以至颜面扫地,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在小孩面前也无地自容。
丁生:泰戈尔说:“信用的坠地,犹如打碎的镜子不能重圆。”陈太丘的朋友虽“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要挽回诚信这个做人的根本,不是一个“惭”字就能挽回的。
五、品味特色
1.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文中描写陈元方的形象是从“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开始的。首先描写了元方彬彬有礼地回答客人的问话:“待君久不至,已去。”接着描写了元方对客人骂其父的表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据理驳斥。最后写“元方入门不顾”。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2.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本文在语言叙述上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给人以真实自然的感觉。
【课后导练】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待君/久不至
B.俄而/雪骤
C.与儿女/讲/论文义
D.元方/入门/不顾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俄而雪骤        ?
(2)未若柳絮因风起        ?
(3)陈太丘与友期行        ?
(4)相委而去        ?
(5)非人哉        ?
3.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下列句子。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期日中。过中不至”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
D.“尊君”与“家君”,前者是敬辞,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辞,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5.《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6.元方有哪些性格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案:1.C(正确断句为“与儿女/讲论/文义”。)
2.(1)急、大。 (2)凭借。(3)约定。 (4)离开。 (5)语气助词,可译为“啊”。
3.(1)不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4.B(“儿女”是指其子侄辈。)
5.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6.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
《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及其作者的文学常识;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大意;学习课文摹景状物的方法。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并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
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1.分析理解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深入体会元方批评父友无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咏
雪》
●本课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翻译,能流利翻译课文;
2.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
一、情境导入,激趣入题
导入一:
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关于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同样选自这本书的《咏雪》。
导入二:
你知道古代有哪些智慧儿童吗?
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
二、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喜纳文士。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关于背景,鲁迅曾指出:“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起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义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形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的资格;而《世说新语》这部书,差不多就可以看作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谢太傅。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谢太傅”是谁?为什么称“谢太傅”?
谢太傅即谢安,字安石,东晋时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他死后追赠为“太傅”,故称。
谢道韫。
字令姜,东晋时女诗人,是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的妻子。她与汉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而"咏絮之才"也成为后来人称许有文才的女性的常用的词语,这段事迹亦为《三字经》"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所提及。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读课文,扫清生字生词障碍。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自主翻译,并注意理解下面加点的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讲论文义。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高兴)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特殊句式
①宾语前置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
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②状语后置句:撒盐空中差可拟。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
③判断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④省略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省略主语,“(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同桌用现代汉语互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到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叙事脉络
时间:寒雪日
地点:
内集
人物:
谢太傅、兄子胡儿、兄女
开端:白雪纷纷何所似?
经过: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结果:
公大笑乐
五、互动质疑,内容探究
1.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天朗气清的好天气,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明确: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2.本文中的“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明确:温馨愉快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氛围。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3.“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比拟“大雪纷纷”,哪个更好?
明确: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4.你是怎么看待的?
5.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明确:好的诗句要有意蕴。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蕴,“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同学列举的喻体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其他咏雪名句,如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6.“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明确: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7.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是记叙方式的哪一种?有什么用意?
明确:插叙。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六、品味特色
1.不言而喻地表明态度。
《咏雪》一文只将谢家“儿女”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来,未加任何评价,但作者的意图一望而知,这也是本文叙事的优点。
2.语言简练。
首句短短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七、课堂小结
《咏雪》通过谢太傅一家雪后赏景的故事,对才女谢道韫给予了高度的赞赏。谢朗的“撒盐空中差可拟”形象地写出了雪落的颜色和姿态;而谢道韫的“柳絮因风起”则更有深刻的意象,所以历来
为人们所赞赏。也就是说在追求形似的同时,更应注重神似。
整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八、课堂作业
反复诵读,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陈太丘与友期行》
●本课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一、温故知新,掌握方法
2.能够参照译文背诵课文。
3.理解本文主旨。
一、复习前课,导入新课
1.请同学背诵和翻译《咏雪》。
2.介绍背景。(PPT)
同学们,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回答:“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成功的人”……)如果我们学习了《陈太丘与友期》,你结识了小元方,你就会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重要字词在旁边注上拼音。强调:不——通“否”。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3.分角色朗读(语气语调)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询问,很客气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礼貌,客气的说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愤怒,音调很高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声调不高,但义正言辞
三、疏通文意,复述故事
1.快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及翻译资料理解文意,碰到疑难处做上记号,走近学生。指名2个学生质疑字句,师生共同答疑。其实文中除了上述提到的这些字词,还有需要理解并积累的字词。教师板书字词意思。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古今意思不一样,离开乃:才)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行:相约同行委:丢下,舍弃)
③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拉
顾:回头看)
④区分尊君(尊称)
、君(礼貌的称呼,意为你)
、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有的学生在质疑时,提出了“相”这个词的意思,在文中意为“我”,仅指一方,无“相互”意。
2.在理解字句之后,应该学会翻译重要句子,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出来,同时把文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比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句话,
“日中”是哪一天的日中,
“不至”是谁不至,明显是省略了一些成分,
相同的还有文中的“过中不至”,指名翻译,
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翻译其他的句子。
3.文言知识积累。(PPT)
4.补充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四、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中提到了几个人?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提到了三个人。
太丘是个诚实守信的人。
友人是不守信的人,缺乏修养、没有礼貌,但能知错就改。
(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就改的精神。)
元方是聪明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聪明、机智、懂礼识仪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出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2.文中讲到元方指出了友人的哪两点不是?他又是如何反驳的?
明确:“无信”和“失礼”。
抓住“信”和“礼”进行反驳。首先指出“友人”失约在先,是不守信用,其次指出友人不知反省,反而出言不逊,恶意攻讦(jié),是没有礼貌。针锋相对,言简意赅。
3.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
明确:从“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可以看出,他是个特别守时、恪守诚信的人。
4.友人知错而“惭”说明友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说明他是知错就改的人,人品并不坏,只是脾气急躁、心直。
5.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明确: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甲生:“元方入门不顾”,是有一点过分。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并且走下车来拉他表示认错,那元方就应该原谅客人,而元方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不符合元方是个深明为人之理的性格特点。客人“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不也是不懂礼节吗?
乙生:我们不能说元方无礼。“入门不顾”是小孩子天真的表现,尽管“友人惭”“下车引之”,陈元方仍弃之不理,符合儿童心理。相反,若写陈元方与客寒暄、接受友人道歉,则不符合一个7岁儿童的心理性格,那样或许会把陈元方刻画得“有理”“有礼”,会给人失真之感。因此,责备元方无礼,则不合情理,有求全责备之嫌。
6.你认为作者写此文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①借元方责客之语,赞扬元方的聪明,懂礼识仪。
②更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做人应当诚信、有礼、方正。
五、联系现在,拓展延伸
读了这则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人际交往中,它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古人是很重视仁义礼智信的,那么,“诚信”“礼貌”对今天的我们还有用吗?请联系实际谈一谈你自己的认识。提示: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角度思考,
如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师长朋友应该怎样?在考试的时候堂而皇之拿着参考资料是否就是“诚信”的体现呢?)
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
甲生:读了《陈太丘与友期》,我感悟最深的是要学会尊重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对别人不尊重,就是对自己不尊重。陈太丘的朋友就是例证。
乙生: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对小孩也不例外。陈太丘的朋友在七岁的元方面前骂他的父亲,也是对小孩的不尊重,所以激怒了陈元方,遭到了元方的羞辱,这是陈太丘的朋友自取其辱。
丙生:我觉得诚信是为人之道,做人之本。陈太丘的朋友失信在先,又不尊重他人,以至颜面扫地,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在小孩面前也无地自容。
丁生:泰戈尔说:“信用的坠地,犹如打碎的镜子不能重圆。”陈太丘的朋友虽“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要挽回诚信这个做人的根本,不是一个“惭”字就能挽回的。
六、品味特色
1.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文中描写陈元方的形象是从“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开始的。首先描写了元方彬彬有礼地回答客人的问话:“待君久不至,已去。”接着描写了元方对客人骂其父的表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据理驳斥。最后写“元方入门不顾”。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2.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本文在语言叙述上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给人以真实自然的感觉。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元方确实是个聪明机智的孩子,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信与礼的重要性,
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此外,学了这两篇课文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重点字词的学习。
(1)明白并记住重点字词的意思。象通假字、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等。
(2)了解一些文化常识。如:“君、家君、尊君”等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2.文章的主旨及给我们的启示。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探究”。
2.完成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