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2020年秋语文统编版
七年级上
11
《论语》十二章
第
三
单
元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2.借助课下注释,并通过查字典等方法,自主阅读,了解词语的含义,初步了解课文含义。
3.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4.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感受古代思想家和古代典籍的魅力。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儒家代表人物。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
。
作者作品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1.政治思想: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2.教育思想:
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等。
孔子思想
第一章
子曰:“学
而
时
习之,不亦
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
按时(名词作状语)
复习,温习
同“悦”,愉快
然后
表转折
却
生气
也是
了解
本章首句强调知识的学习、道德的修炼都需要自觉学习,不断实践。二句讲,学习又是互相切磋、互相鼓励、互相交流的事情。三句讲的是,在孔子眼中,修身与别人的知不知没有关系。
整体把握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朗读节奏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参考译文
第二章
曾子曰:“吾
日
三
省吾身:为人
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
传
不习乎?”(《学而》)
我
每天
名词作状语
多次
反省
替
谋划
表转折,却
表转折,却
诚信
传授的知识
动词作名词
本章强调是加强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曾子具体讲到了他自我反省的三个方面的内容,说明自省是儒家弟子自我教育,自我修德的方法和途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朗读节奏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办事是否尽力了?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参考译文
第三章
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为政》)
同“又”
表承接,就
迷惑
独立
上天的意旨
越过
法度
本章是孔子自述其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朗读节奏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能不迷惑,五十岁就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就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但不会超出规矩。
参考译文
子曰:“温
故
而知
新,
可
以
为
师矣。”(《为政》)
复习、温习
旧的知识
形容词作名词
表承接,就
新的领悟
形容词作名词
可以
凭借
成为,做
第四章
朗读节奏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参考译文
本章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要独立思考了。
第五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表转折,却
迷惑
疑惑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朗读节奏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实实在在地学习,那终究会疑惑而一无所得。所以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参考译文
第六章
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品质高尚
忍受
读书的快乐
古代盛饭用的器具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参考译文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多么高尚啊!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朗读节奏
1.第一章谈到了哪三个方面?
谈到了学习方法、学习乐趣和个人修养三方面。
2.第二章强调治学的人要怎样做?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要重视品德修养,多反躬自省。
问题思考
4.第四章谈论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本章谈论的学习方法是:温故知新。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方能达到。
3.我们从第三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5.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了哪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6.第六章赞扬了颜回怎样的品质?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第二课时
第七章
子曰:“知
之
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代词,学问
……的人
喜欢、爱好
以……为乐趣
名词的意动用法
整体把握
朗读节奏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参考译文
孔子说:“了解这个知识的人,不如爱好这个知识的人;爱好这个知识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本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知之”只是一般的了解,“好之”则会有更大的热情投入,“乐之”才能全身心地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才能有所成就。
第八章
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吃饭
名词作动词
粗粮
冷水
弯着胳膊
乐趣
正当手段
对于
这则语录是孔子的自我表白,讲他在“富贵”和“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守“义”。孔子谆谆告诫弟子不可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同时也含有自警的意味。
。
朗读节奏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第九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几个
于之,在其中
表顺承
跟从、学习
选择
本章讲学习态度,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和优点的人,也往往是善于向他人学习的人。
朗读节奏
参考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十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子罕》)
河
流逝
舍弃
代词,指河水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朗读节奏
参考译文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第十一章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军队
平民百姓
本章讲: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一个人的志向能否被改变,取决于他自己。所以越是危急的时候,越要捍卫自己的人格,坚守气节。
朗读节奏
参考译文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第十二章
子夏曰:“博学
而
笃志,
切问
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广泛
表并列
坚定
恳切
仁德
表并列
本章讲的是求仁的途径。子夏认为: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是修养的重要的方法。“切问”就是恳切地提出问题,如此解疑释惑,才能有真正的收益;“近思”就是联系现实思考自我,才能循序渐进有所获得。
朗读节奏
参考译文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
第七章:
(1)本章阐述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以学习为快乐。
(2)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顶真。
(3)本章讲到了学习的哪三个层次?有何作用?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
作用: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问题思考
2.第八章讲了什么?
本章讲了人的道德修养,要有正确的财富观。
3.第九章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他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4.
第十章讲了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1)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2)比喻。(3)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来比喻时间的飞逝,生动形象地指出时间的宝贵。
5.第十一章讲了什么?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6.第十二章讲了什么?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一章)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第四章)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五章)
学习方法
课文总结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七章)
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九章)
学习态度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章)
2.吾日三省吾身。(第二章)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第三章)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第六章)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八章)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第十一章)
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第十章)
8.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第十二章)
修身做人
1.出自本文的成语:
不亦乐乎、三省吾身、温故知新、乐在其中、
三人行必有我师
2.“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孔子“仁”的儒家思想表现在: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小结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