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7节 天然放射现象 半衰期
1. 2013年上海卷
7.在一个原子核衰变为一个原子核的过程中,发生β衰变的次数为 ( )
A.6次 B.10次 C.22次 D.32次
答案:A
解析:一个原子核衰变为一个原子核的过程中,发生α衰变的次数为(238-206)÷4=8次,发生β衰变的次数为2×8-(92-82)=6次,选项A正确。
2. 2011年理综北京卷
13.表示放射性元素碘131()β衰变的方程是 ( )
A. B.
C. D.
答:B
【解析】A选项是α衰变,A错误;B选项是β衰变,B正确;C选项放射的是中子,C错误;D选项放射的是质子,D错误。
3. 2012年理综全国卷
15. U经过m次α衰变和n次β衰变,则 ( )
A. m=7 ,n=3 B. m=7, n=4 C. m=14, n=9 D. m=14, n=18
【解析】质量数减少为:4m=235-207=28, m=7.
核电荷数减少为:2m-n=92-82=10, n=4
【答案】B
4.2015年上海卷6. 经过一系列α衰变和β衰变后变成,则比少 ( A )
(A)16个中子,8个质子 (B)8个中子,l6个质子
(C)24个中子,8个质子 (D)8个中子,24个质子
解析: 比质子数少90-82=8个,核子数少232-208=24个,所以中子数少24-8=16个,故A正确,B、C、D错误。
5.2015年理综北京卷14.下列核反应方程中,属于衰变的是 ( B )
A. B.
C. D.
解析: A选项是人工核转变,选项A错误; B选项是原子核自发放射粒子的核反应(衰变),选项B正确;C选项是两个轻核结合成重核的反应(聚变),选项C错误;选项D为β衰变。故选B。
6. 2012年物理上海卷
3.与原子核内部变化有关的现象是 ( )
(A)电离现象 (B)光电效应现象
(C)天然放射现象 (D)粒子散射现象
答案:C
解析:电离现象是原子核外的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与原子核内部无关,因此A不对
光电效应说明光的粒子性,同样也与原子核内部无关,B不对
天然放射现象是从原子核内部放出 、β、三种射线,说明原子核内部的复杂结构,放出 、β后原子核就变成了新的原子核,因此C正确
α粒子散射现象说明原子有核式结构模型,与原子核内部变化无关,D不对
7. 2011年理综浙江卷
15.关于天然放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α射线是由氦原子核衰变产生
B.β射线是由原子核外电子电离产生
C.γ射线是由原子核外的内层电子跃迁产生
D.通过化学反应不能改变物质的放射性
答:D
【解析】放射线是从原子核中释放出来的,通过化学反应并不能改变物质的放射性。
8.2015年理综重庆卷1.题1图中曲线a、b、c、d为气泡室中某放射物质发生衰变放出的部分粒子的径迹,气泡室中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纸面向里。以下判断可能正确的是 ( D )
A.a、b为β粒子的径迹
B. a、b为粒子的径迹
C. c、d为粒子的径迹
D. c、d为β粒子的径迹
解析:射线是不带电的光子流,在磁场中不偏转,B错误;粒子为氦核带正电,在磁场中受到向上的洛伦兹力向上偏转,选项A、C错误;β粒子是带负电的电子流,应向下偏转,选项D正确。
9. 2011年上海卷
7.在存放放射性元素时,若把放射性元素①置于大量水中;②密封于铅盒中;③与轻核元素结合成化合物。则 ( )
A.措施①可减缓放射性元素衰变 B.措施②可减缓放射性元素衰变
C.措施③可减缓放射性元素衰变 D.上述措施均无法减缓放射性元素衰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衰变及半衰期,要求学生理解半衰期。原子核的衰变是核内进行的,故半衰期与元素处于化合态、游离态等任何状态无关,与外界温度、压强等任何环境无关,故不改变元素本身,其半衰期不会发生变化,A、B、C三种措施均无法改变,故D对。
10. 2014年理综重庆卷
1.碘131的半衰期约为8天,若某药物含有质量为m的碘131,经过32天后,该药物中碘131的含量大约还有 ( )
A.m/4 B.m/8 C.m/16 D.m/32
【答案】C
【解析】根据原子核的衰变公式:,其中为半衰期的次数,故。选项C正确。
11.2016年上海卷6.放射性元素A经过2次衰变和1次β?衰变后生成一新元素B,则元素B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较元素A的位置向前移动了
(A)1位 (B)2位 (C)3位 (D)4位
【答案】C
【解析】粒子是,β?粒子是,因此发生一次衰变电荷数减少2,发生一次β?衰变电荷数增加1,据题意,电荷数变化为:,所以新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向前移动了3位。故选项C正确。
12.2018年海南卷4.已知的半衰期为24天。经过72天还剩下 ( B )
A.0 B.0.5 g C.1 g D.1.5 g
解析:72天等于3个半衰期,,选项B正确。
13.2016年上海卷10.研究放射性元素射线性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两块平行放置的金属板A、B分别与电源的两极a、b连接,放射源发出的射线从其上方小孔向外射出。则
(A)a为电源正极,到达A板的为射线
(B)a为电源正极,到达A板的为β射线
(C)a为电源负极,到达A板的为射线
(D)a为电源负极,到达A板的为β射线
【答案】B
【解析】从图可以看出,到达两板的粒子在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到达A板的粒子的竖直位移小于到达B板粒子的竖直位移,粒子在竖直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根据公式可知,两极板电压U相同,放射源与两极板的距离d也相同,两个粒子初速度v0相差约10倍,而电子的要小得多,所以电子的竖直位移小,故到达A板的为β射线,a为电源正极, 故选项B正确。
14. 2013年全国卷大纲版
16.放射性元素氡()经衰变变成钋(),半衰期约为3.8天;但勘测表明,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后,目前地壳中仍存在天然的含有放射性元素的矿石,其原因是 ( )
A.目前地壳中的主要来自于其它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B.在地球形成初期,地壳中的元素的含量足够高
C.当衰变产物积累到一定量以后,的增加会减慢的衰变进程
D.主要存在于地球深处的矿石中,温度和压力改变了它的半衰期
答:A
解析:排除法 无论在在地球形成初期,地壳中的元素的含量有多少,总有衰变到检测不出的含量的时候,B错;任何物理或化学变化,都不能减慢的衰变进程,CD错,故A正确。
15. 2012年物理上海卷
5.在轧制钢板时需要动态地监测钢板厚度,其检测装置由放射源、探测器等构成,如图所示。该装置中探测器接收到的是 ( )
(A)x射线 (B)射线
(C)射线 (D)射线
答案:D
解析:首先,放射源放出的是α射线、β射线 、γ射线,无x射线,A不对;另外射线穿透本领最弱,一张纸就能挡住,而β射线穿透本领较强能穿透几毫米厚的铝板,射线穿透本领最强,可以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而要穿过轧制钢板只能是射线,因此D正确
16. 2012年物理上海卷
21.发生一次β衰变后变为Ni核,其衰变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该衰变过程中还发出频率为ν1、ν2的两个光子,其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h(1+2),
解析:衰变方程满足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
根据光子的能量E= h,可知两个光子总能量为h(1+2)
17. 2011年上海卷
9.天然放射性元素放出的三种射线的穿透能力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由此可推知 ( )
A.②来自于原子核外的电子
B.①的电离作用最强,是一种电磁波
C.③的电离作用较强,是一种电磁波
D.③的电离作用最弱,属于原子核内释放的光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衰变中三种射线,要求学生知道三种射线的贯穿本领及电离能力。衰变的射线均来自于核内,A错;从图中可看出,一张纸能挡住①射线,则①射线一定是α射线,其贯穿本领最差,电离能力最强,但不是电磁波,而是高速粒子流,B错;铝板能挡住②,而不能挡住③,说明③一定是γ射线,其电离能力最弱,贯穿本领最强,是一种电磁波,属于原子核内以能量形式释放出来的以光速运行的高能光子,D对。
18.2015年理综北京卷17.实验观察到,静止在匀强磁场中A点的原子核发生β衰变,衰变产生的新核与电子恰在纸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运动方向和轨迹示意如图。则 ( D )
A.轨迹1是电子的,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
B.轨迹2是电子的,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
C.轨迹1是新核的,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D.轨迹2是新核的,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解析:静止的核发生β衰变()由内力作用,满足动量守恒,则新核和电子的动量等大反向,垂直射入匀强磁场后均做匀速圆周运动,由可知,则两个新核的运动半径与电量成反比,即,则新核为小圆,电子为大圆;而新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由左手定则可知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选项D正确。
19.2017年新课标Ⅱ卷15.一静止的铀核放出一个粒子衰变成钍核,衰变方程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衰变后钍核的动能等于粒子的动能
B. 衰变后钍核的动量大小等于粒子的动量大小
C. 铀核的半衰期等于其放出一个粒子所经历的时间
D. 衰变后粒子与钍核的质量之和等于衰变前铀核的质量
【解析】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的钍核的动量与粒子的动量等大反向,选项B正确;根据可知,衰变后钍核的动能小于粒子的动能,选项A错误;铀核的半衰期等于一半数量的铀核衰变所需要的时间,而放出一个粒子经历的时间是一个原子核衰变的时间,故两者不等,选项C错误;由于核反应放出能量,由质能方程可知,衰变后粒子与钍核的质量之和小于衰变前铀核的质量,选项D错误。故选B.
20.2017年北京卷23.(18分)
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一个静止的放射性原子核发生了一次α衰变。放射出α粒子()在与磁场垂直的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其轨道半径为R。以m、q分别表示α粒子的质量和电荷量。
(1)放射性原子核用表示,新核的元素符号用Y表示,写出该α衰变的核反应方程。
(2)α粒子的圆周运动可以等效成一个环形电流,求圆周运动的周期和环形电流大小。
(3)设该衰变过程释放的核能都转为为α粒子和新核的动能,新核的质量为M,求衰变过程的质量亏损Δm。
答:(1)→+;(2), ;(3)
(1)→+
(2)设粒子的速度大小为v,由,,得粒子在磁场中运动周期
环形电流大小
(3)由,得
设衰变后新核Y的速度大小为v',系统动量守恒:得:
由 得
说明:若利用解答,亦可。
21.2020年山东卷2.氚核发生β衰变成为氦核。假设含氚材料中发生β衰变产生的电子可以全部定向移动,在3.2104 s时间内形成的平均电流为5.010-8 A。已知电子电荷量为1.610-19 C,在这段时间内发生β衰变的氚核的个数为( )
A. B. C. D.
【答案】B
【解析】根据
可得产生的电子数为 个
因在β衰变中,一个氚核产生一个电子,可知氚核的个数为1.0×1016个。
故选B.
22.2020年上海卷1.β射线是( )
(A)原子核放出的电子流 (B)原子核外电子电离形成的电子流
(C)原子核放射出的电磁波 (D)原子核外电子受激发产生的电磁波
答案:A
解析:β 射线是原子核衰变时放出的高速电子流,选项A正确。
23.2020年上海卷17.倒入容器的啤酒会形成大量泡沫。将啤酒倒入量筒,实验结果表明泡沫的破裂与原子核的衰变遵循同样的统计规律,量筒中液面以上泡沫体积V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泡沫上表面下降速度____________(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假设泡沫均匀分布,量筒中泡沫从t=0开始,经过1.5个“半衰期”后剩余的体积约为________cm3。
答案:变小,60,
解析:由图可知:图像的斜率随时间的增大而减小,即泡沫上表面下降速度在变小;
原子核的衰变规律是:原子核每经过一个半衰期减小为原来数目的一半,
由图可知:t=100s时,V=120cm3,t=300s时,V=60cm3,t=500s时,V=30cm3,
所以半衰期为200s,从t=0开始,经过1.5个“半衰期”后即经过t=300s时,剩余的体积约为60cm3。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