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文言文二则之伯牙鼓琴 课件+教案+练习含答案(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 文言文二则之伯牙鼓琴 课件+教案+练习含答案(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10 15:18:52

内容文字预览

(共33张PPT)
语文精品课件
21
文言文二则
六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
课文精讲
03
自读感悟
02
课前导读
01
课堂总结
04
课后延伸
05
课前导读
课前导读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叫俞伯牙的人,从小就酷爱音乐,天赋极高。于是,就拜当时很有名气的一位琴师为师。很快俞伯牙就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了非常有名气的宫廷琴师。
可是,俞伯牙却一直很苦恼,因为他每天弹琴,却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他感到很寂寞、很伤心。有一天,他又怀着寂寞孤独的心情来到江边弹琴消愁,他如痴如醉地弹着,将自己远大的抱负和宽广的胸怀全都融入到了美妙激昂的琴声中。正弹得兴起时,忽然听到了令他意想不到的赞叹声……
揭示课题
伯牙鼓琴
自读感悟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
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自读感悟
伯牙鼓琴
伯牙/
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
/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
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
/鼓琴,汤汤乎/
若/
流水。”锺子期
/死。伯牙
/破琴绝弦,终身
/不复鼓琴,以为
/世/
无足/
复为
/鼓琴者。
自读自悟
善:擅长。
鼓:弹。
志:心志,情志。
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善哉:好啊。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巍巍:高大的样子。
若:像。
少选:形容极短的时间。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自读自悟


我会写
zāi
wēi

xián
课文精讲
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
知音
课文精讲
从哪句话可以看出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课文精讲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伯牙弹琴,锺子期倾听。
课文精讲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伯牙弹琴,心里想着巍峨的泰山,锺子期说:“好啊!这琴声像大山一样高峻!”
精读课文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一会儿又想着流水,锺子期又说:“好啊,这琴声像流水一样浩荡!”
课文精讲
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但却始终觉得无人真
正听懂他的琴声,所以他独自一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却万万没有想到
此时,此地,此人,锺子期一个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声!
课文精讲
感动于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此时,你就是当时的伯牙,你最想说什么?
课文精讲
俞伯牙弹琴时想要表达什么,锺子期总能准确地道出琴声的意境,这就是知音,除了太山和流水,俞伯牙在琴声中还可能表达什么呢?
课文精讲




课文精讲
皑皑白雪
课文精讲
皎皎明月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课文精讲
锺子期死了,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出比锺子期更了解他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课文精讲
思考:伯牙绝弦的断绝的是什么?
伯牙悲痛去世的同时,也悲痛知音的难求,他断绝的不仅仅是“弦”,更是他的爱好,他的前程,他的事业,他在用最极端的方式祭奠自己的知音。
课文精讲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课文精讲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
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课文精讲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
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此曲终兮不复弹,
三尺瑶琴为君死!
课文精讲
你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知音?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课文精讲
我们一起来欣赏乐曲《高山流水》
课文精讲
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课堂总结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
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

的情感。
俞伯牙
锺子期
知音难觅
珍惜知音
课后延伸
俞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中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课后延伸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
志在太山
志在流水
绝弦
锺子期听
巍巍
汤汤

千古知音
感谢观看第21课《伯牙鼓琴》
同步练习
基础百花园
1、语音标注(给下列汉字注音)。
  弦(
)??兮(
)
哉(
)??巍(
)? 
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峨(  )  弦(  )  巍(  ) 
  娥(  )  眩(  )  魏(  )  
  蛾(  )  舷(  )  愧(  )  
三、各就各位(选择字义,填序号)。
A.
打击乐器
B.膨胀
C.发动
D.弹
1.锣鼓队的队员们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表演。(

2.好政策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

3.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4.老师鼓励我们坚持练字。(

提升训练营
四、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巍巍乎若太山。
2.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五、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俞伯牙把锺子期看作知音,仅仅是因为锺子期能听出他弹奏高山和流水的曲子吗?
2.
锺子期死后,俞伯牙为什么把琴摔坏,终身不想再弹琴呢?
思维大练兵
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友谊
泥泞中
一只扶持的手
岔道口
一个引导的箭头
挫折时
一句温暖的话
迷惑时
一个肯定的回答
干渴时
一杯清凉的水
倦怠时
一声惊蛰的春雷
纯洁的友谊
高山上的白雪
生命的蜜和盐
森林中的松柏
1.这首诗采用比喻的手法来写友谊。在第一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成
______、_____
,这是写当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碰到困难时,友谊会给我们______
、______。在第二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为______

______
,这是写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困惑时,友谊能______。在第三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为______、
______
这是写当我们处于烦躁消沉时,友谊能______。在第四节中,“高山上的白雪”,是写友谊的______
,“生命的蜜和盐”,写的是友谊的______
,“森林中的松柏”,写的是友谊的____。
2.你认为真正的友谊是什么?仿照第一节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1课
《伯牙绝弦》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一、标注(给下列汉字注音)。
xián

zāi
wēi
二、辨字组词。
峨(巍峨)  弦( 琴弦 )  巍(巍峨)  
  娥(嫦娥)  眩( 眩晕 )  魏(姓魏)  
  蛾(飞蛾)  舷( 船舷 )  愧(惭愧)  
三、各就各位(选择字义,填序号)。
1.A
2.B
3.D
4.C
四、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像大山一样高峻。
2.认为世上再没有让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五、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不是,俞伯牙的心思锺子期全都能看懂。
2.他认为世上再没有让他为之弹琴的人了,再也没有像锺子期那样真正听懂他琴声的人了。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扶持的手引导的箭头帮助指引温暖的话肯定的回答让人不怕挫折,勇往直前,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清凉的水惊蛰的春雷满足人的需要,激励人的斗志,给人以力量 纯洁不可缺少万古长青
2.真正的友谊,不是花言巧语,而是关键时候拉你的那只手。第21课《文言文二则》第一课时同步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谊。
3.背诵课文,积累中华优秀诗文。
能力、方法培养目标
1.通过反复的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2.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音乐艺术无穷的魅力。
4.借助课外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知音难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操。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了解课文大意,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伯牙鼓琴》
一、课前导读
情境导入
1.教师讲俞伯牙和锺子期相识的故事以引入课题。
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叫俞伯牙的人,从小就酷爱音乐,天赋极高。于是,就拜当时很有名气的一位琴师为师。很快俞伯牙就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了非常有名气的宫廷琴师。
可是,俞伯牙却一直很苦恼,因为他每天弹琴,却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他感到很寂寞、很伤心。有一天,他又怀着寂寞孤独的心情来到江边弹琴消愁,他如痴如醉地弹着,将自己远大的抱负和宽广的胸怀全都融入到了美妙激昂的琴声中。正弹得兴起时,忽然听到了令他意想不到的赞叹声……(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2.教师板书课题:21《伯牙绝弦》??
(学生读课题,教师正音,注意“弦”字的读音)
这篇文章是一则文言文,回顾文言文的知识。
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3.读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理解“绝”和“绝弦”的意思,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自读感悟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可结合注释想想该怎么读;结合注释,想一想课文的大意。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一会儿点评、正音。) ?
强调:“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é”……
3.指导学生读出读古文的节奏和韵律美。正确停顿但不断开,要把尾音拖长就更有韵味了。
教师范读,学生再试读。
4.根据划分的节奏全班齐读。
伯牙/
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
/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
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
/鼓琴,汤汤乎/
若/
流水。”锺子期
/死。伯牙
/破琴绝弦,终身
/不复鼓琴,以为
/世/
无足/
复为
/鼓琴者。
小结:同学们读得越来越好了,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
4.
根据注释,理解课文的大意。
(1)重点词
善:擅长。
鼓:弹。
志:心志,情志。
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善哉:好啊。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巍巍:高大的样子。
若:像。
少选:形容极短的时间。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2)全文大意
三、课文精讲
1.
初识知音
(1)这篇文章降落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知音)
(2)谁和谁是知音?介绍俞伯牙和锺子期。
2.深入探究,感受知音情谊。
(1)再读课文,你从哪儿感受到锺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
(2)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①理解句子。
A.“善哉”相当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B.讲解:“哉和兮”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的解释。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从哪里感受到了他们就是真正的知音?
③出示课件,俞伯牙资料。
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但却始终觉得无人真
正听懂他的琴声,所以他独自一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却万万没有想到
此时,此地,此人,锺子期一个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声!
师:大家说,在遇到子期之前,他会缺少赞美吗?
生:不会。
师:别人可能怎样赞美他呢?
这种赞美是肤浅的,是没有价值的。
师:如果你是伯牙,你会想些什么?
师:那么,在遇到了懂自己知音的子期后,你的心情如何?
生:激动,兴奋……
(3)入情入境,感悟真情
(感动于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此时,你就是当时的伯牙,你最想说什么?拿起笔写下来。(生练笔)
(4)指导朗读。
(5)拓展:俞伯牙弹琴时想要表达什么,锺子期总能准确地道出琴声的意境,这就是知音,除了太山和流水,俞伯牙在琴声中还可能表达什么呢?
旭日东升
皑皑白雪
徐徐清风
皎皎明月
3.再悟知音,深华情感
出示句子: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①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锺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出比锺子期更了解他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②思考,伯牙绝弦的断绝的是什么?
伯牙悲痛去世的同时,也悲痛知音的难求,他断绝的不仅仅是“弦”,更是他的爱好,他的前程,他的事业,他在用最极端的方式祭奠自己的知音。
③两人一见如故,相约明年再来相见,然而,伯牙见到的不是子期的人,他看到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墓碑。
指导朗读,此时,失去知音的伯牙,心情是怎样的?(悲痛欲绝、伤心至极)带着这样的心情读最后一句。
4.你认为怎样的情谊才是真正的知音?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5.子期死了,俞伯牙的琴碎了,心也碎了,这一曲《高山流水》却一代又一代地传
了下来。伯牙破琴谢知音的故事,也成了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成了东方文化之瑰宝。让我们跟着《高山流水》的音乐一起,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着音乐的无穷魅力去感受古人纯真的友谊吧。(播放《高山流水》,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你是伯牙,你想对子期说些什么?
于是,伯牙来到子期墓前,写下了这样一首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
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配乐,教师深情朗读)
4、课堂总结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5、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感受到了俞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让人温暖,让人感动,因此他们的故事也被广为流传,出示资料:
俞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中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2.
积累有关友情的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板书设计:
伯牙絶弦
伯牙鼓琴
志在太山
志在流水
绝弦
锺子期听
巍巍
汤汤

教学反思: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的又少,能做到正确的断句,流利地朗读就已经很不容易。教学中我把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每句意思都懂,才能正确的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
千古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