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 课件+教案+练习含答案 两课时(共25+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 课件+教案+练习含答案 两课时(共25+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10 15:23:53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3课
《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同步练习
基础百花园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停泊?(

泊烟渚(

日暮(

野旷(

2、比一比,再组词。
移(

泊(

旷(

渚(

侈(

伯(

犷(

诸(

三、补充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暮客愁新。?
2.黑云翻墨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升训练营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泊:_______________
烟渚:_______________
白雨跳珠:_______________
水如天:_______________
5、课内练习。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
这首诗是_____代_____________写的。
2.
诗题中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这首诗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境。
3.
诗中“白雨跳珠”采用了___________修辞手法,写出了雨的_______________特点。
4.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这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大练兵
六、课外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诗中“总相宜”的“宜”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B.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
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
D.诗人在诗中借景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六年级上册第3课
《古诗词三首》
第1课时
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一、bó
zhǔ

kuàng
二、移(
移动)
泊(停泊

旷(旷工

渚(烟渚

侈(奢侈

伯(大伯

犷(
粗犷

诸(
诸位)
三、1.移舟泊烟渚
2.白雨跳珠乱入船
四、停泊
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雨点像跳动的珍珠一样
水和天连成一片
五、1.唐
苏轼
2.书写
夏天突降大雨
3.比喻
大、急
4.
乌云翻滚像泼翻的墨汁,尚未遮住青山,白色的雨点好似蹦跳的珍珠,已经打入游船。
六、1.合适
适宜
2.C第3课
《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诵读中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并且会背诵。
2.能力、方法培养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不同层次的解读,品读宋词语言的魅力,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并且会背诵。
2.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品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读
交流课前资料,感知词的特点
1.孩子们,我国是诗词的国度,尤其历代名篇名作,不仅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抽生背诵。
2.知道什么是词吗?抽生读自己查阅的词的相关知识。(师根据学生的反馈相机揭示词的特点:词是诗的别体,最初是配乐唱的,有长短句之分。)
二、导入新课,理解题目   
1.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让我们回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与辛弃疾一同欣赏夏夜美景吧!
2.一起读题目《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是什么?夜行黄沙道中又是什么?学生交流后小结: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3.从词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这首词写了作者夜晚在黄沙道中的所见所闻。
三、初读诗文,疏通字词
1.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注意听读音和节奏。
2.请孩子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好吗?
出示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标出来。
3。指名读词,师相机评价。
预设:有些字音读不准,要多读几遍。如“山”“枝”强调读翘舌音;“明”“清”“鸣”强调读后鼻音。句中的停顿要掌握好,重点指导朗读:稻花香里/说丰年;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4.要想读得更有韵味,平仄读得要有区别。
师:平就是第一、二声,读得长一点轻一点,仄就是第三、四声,读得短一点重一点,这样才有美的韵味。请孩子们再自由地朗读,读出韵味来。
5.抽生读,再指导。师生合作读。
四、再读课文,理解词意
1.
孩子们读得有滋有味,会读词了还要懂它的意思。在这首词中有没有不懂的词语?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同桌商量商量,看看能解决哪些问题,不明白的地方再提出来。
预设: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蝉叫声。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显现,出现。
2.孩子们,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解决啦学习中的困难,真的很了不起,现在,老师要给你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了,敢不敢挑战?请你把整首词的大意连起来说一说。
预设: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天空乌云密布,星星闪烁,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3.通过孩子们的解读,夏夜黄沙岭上的美好景象仿佛就在我们眼前,请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五、品读诗文,想像画面
(1)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诗人行走在黄沙道中,诗人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什么呢?学生交流。
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2.
读完上阕,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先想一想,然后根据词的画面
说一说。
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
3.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青蛙们会说
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谈一谈。
(1)同桌试着说一说。
(2)指名说说自己想到的内容。
小结: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好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仿佛看到了丰收的好年景,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喜悦)
4.指名读词的上阕,读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二)品读下阕。
明亮的月夜,诗人行走在如诗如画的黄沙道中,多么惬意,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接下来又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自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
1.
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交流画面,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
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很着急)
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
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
4.指导朗读整首词。
六、联系生活,体会情感
1.结合写作背景,体会情感
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是其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2.此时的辛弃疾心情是怎样的,这首词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从“路转溪桥忽见”,你感受到什么?你生活中有过这类情况吗?说一说。由此你想到了哪句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面对困难、挫折,不退缩不畏惧,勇往直前,那么,前方将充满光明与希望。
4.经历过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辛弃疾一定是喜出望外,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在你们人生的路上,时常会有这样的峰回路转的惊喜,你们肯定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起辛弃疾的这句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和匠心独运。
七、拓展延伸
1.辛弃疾还写了许多田园词,请看大屏幕。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鹧鸪天·春入平原荠菜花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
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
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2.小练笔:
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和词人的愉快感受深深触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将这首词改变成一篇短文吧!
板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
清风
稻花香
说丰年
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之年的喜悦心情
教学反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辛弃疾居住江西上饶时写的一首田园词,整首词画面优美清丽,表达的思想积极向上。在教学这首词时,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音乐与书中画面的渲染,引领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融情,悟中升情。根据古诗讲究“诗情画意”的特点,在读好的基础上,设计想象画面、说一说等方法,为古诗和今天的理解,作者和今天的学生搭设一个桥梁。古诗带给学生的是更多想像的空间,这样的创造性的预设有助于把学生引入深远的意境。如在本课中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意境。部编版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渚”、“轼”2个生字,会写“德”、“鹊”等3个生字。会理解“渚”、“茅店、社林”等字词的意思。
2.抓住诗句的描写,展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能力、方法培养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通过抓注关键词展开想象,感受实干的画面美,从而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悟画面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诗意,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借助诗句,想象生活画面,并能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赛背古诗,揭示课题
1.赛背古诗
同学们,古诗词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的瑰宝,经过几年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愿意把你积累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同学们真了不起,积累了这么多的古诗,听着你们的诵读,仿佛把我们带进了诗歌的意境之中。今天,我们要又要学习几首古诗词,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
2.板书课题《3
古诗词三首》,生齐读课题。
3.快速读三首诗词,想一想这三首诗词有什么不同之处。
(1)《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因为整首诗的每一行字数相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因为每一行的字数不相同,有多有少,所以又称为“长短句”。
(2)从题目可以分析出:《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题目中已告诉我们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西江月”。
二、学习《宿建德江》
(一)我们先一起走进第一首诗《宿建德江》。(板书:宿建德江)
1.解诗题,知作者。
(1)齐读诗题。
(2)理解诗题,质疑。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于浙江省)的一段。题目的意思是留宿在建德江。
(3)质疑:理解了诗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板书: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2.连起来说诗题的意思。
3.了解作者。
(1)有哪位同学对孟浩然有所了解,请你来说一说。
(2)教师补充孟浩然的资料。
孟浩然(689-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是唐代的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2)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古诗,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正音。
3.
再读古诗,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复习理解古诗的方法: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等。
2.同桌合作,理解诗的大概意思。
关键词的意思:移舟:划动小船。泊:停船靠岸。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诗的大意:诗人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游子心头。
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四)想象画面,入境悟情
1.师范读古诗,同学闭着眼睛倾听,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2.这样画面又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孤单、冷清、凄凉)
3.同学们,其实这首诗中有一个字眼也充分地体现了这种孤独寂寞和凄凉,你能找到吗?
(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4.抓住“愁”字展开教学。
(1)出示诗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呢?
①思乡之愁,从“日暮客愁新”可以看出来,客:指诗人孟浩然客居他乡,思念亲人。
拓展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②从“野旷天低树”可以看出来。你看原野空旷,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朋友,只有树
相伴,非常孤独寂寞。
③从“江清月近人”可以看出来。“江清月近人”的意思是:江水清澈,水中的月亮似乎更接近人了!圆圆的月亮,让诗人更加想念家乡的亲人。
(2)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是的,夕阳西下,夜幕降临,诗人孤身一人坐在小船里,他的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
预设1:那是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诗人和好友未做在自家的小院里,把酒言欢,畅谈人生。
预设2: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3:那是一个清风徐徐的秋日,诗人带着家人,漫步在田野,和孩子一起放风
筝。
(3)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引读——“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怎能不忧愁呢?
(4)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再悟作者的愁。
介绍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诗人因求仕失败而漫游于吴越之时。此前,孟浩然一直在鹿门一带隐居,希望走以隐求仕的道路,但未成功。730年,诗人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地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结果科举未中,他孤身一人失意东归,开始了漫游吴越的生活。面对迷蒙的江中小洲,诗人又难免产生理想幻灭之痛、前途暗淡之忧。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5)齐读古诗,再次感受诗人心中的愁。
5.借月抒情,拓展古诗。
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
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出示诗句,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三、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出示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齐读,这首诗写的是哪儿的美景?今天我们随宋代大诗人苏轼一起去欣赏雨中的西湖美景。
(二)解诗题,知作者。
1.出示诗题,指导读诗题,理解诗题。
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②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边;书:书写;指名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三)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古诗,正音
3.利用学到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古诗的大意。
(1)出示关键词的理解。
黑云翻墨:形容乌云很黑,来势凶猛。
忽吹散:忽然就吹散了,时间很短暂。
水如天:形容雨过天晴,湖水像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连起来说一说。
(四)想象画面,感悟景美
出示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悟夏天雨到来前与到来时的特点。
云:黑
雨:白
“未遮山”说明乌云来势凶猛,大有吞噬一切的快速变化之感。
“乱入船”刻画出雨的大而猛。
2.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请说一说。
夏天,天空中变化不定,霎时间乌云滚滚,像泼翻的墨水一样扩散开来,开始时,
并未遮遍青山。黑云继续扩展,不多会儿,倾盆大雨就下起来。白色的雨点打在船面上,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往船里乱滚。
出示诗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夏天风和水的大。
“卷地”说明风儿特别大,来势凶猛。
“水如天”说明水天相接,水儿特别大。
2.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请说一说。
忽然,一阵卷地大风吹过,把黑云吹散。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五)体会感情,感悟写法。
1.诗人抓住大雨来时快、急、猛,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拍下湖水、墨云、雨珠、风吹等景象,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因此,要仔细观察,抓住形、色、声来细致刻画,就会让景物活灵活现。
2.通过描写望湖楼下“白雨跳珠”、“水如天”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夏日之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四、总结全课
?
1.细致描写眼中景,写出景物特点。
?
2.借景抒情。《宿建德江》抒发的是对家乡的思念,旅途的孤独、寂寞之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抒发的是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之情。
五、背诵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3
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天低树
客愁新
思念家乡
孤独
月近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
白雨跳珠
忽吹散
水如天
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之情
教学反思
1.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教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诗词的心境。同时教者还要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走进诗词的画面美,并在诵读中感悟情感,体会古诗的节奏美、情感美。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2.诗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这样便能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其次还要通过品读悟情,媒体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美好意境之中,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感其情,并与诗词产生共鸣。
3.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诗词所抒发的情感的基础上,再通过听泛读和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使学生的情感回归到诗的本体上来。比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通过对诗中景物的描写,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共39张PPT)
语文精品课件
3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六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
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03
学习《宿建德江》
02
课前导读
01
课堂小结
04
背诵古诗
05
相信大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愿意把你积累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课前导读
配乐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一起再学习两首古诗《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课前导读
快速读三首诗词,想一想这三首诗词有什么不同之处。
导入新课,比较异同
《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因为整首诗的每一行字数相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因为每一行的字数不相同,有多有少,所以又称为“长短句”。
解诗题
宿:住宿、留宿的意思;
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于浙江省)的一段。
题目的意思是留宿在建德江。
学习《宿建德江》
了解作者
学习《宿建德江》
孟浩然(689-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是唐代的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学习《宿建德江》
听录音
学习《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初读古诗
读出节奏
学习《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学习《宿建德江》
理解诗意
理解古诗的方法: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等
学习《宿建德江》
关键词的意思
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学习《宿建德江》
诗的大意
诗人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游子心头。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学习《宿建德江》
想画面
悟诗情
师范读古诗,请同学们闭着眼睛倾听,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习《宿建德江》
想画面
悟诗情
这样画面又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孤单、冷清、凄凉
学习《宿建德江》
想画面
悟诗情
这首诗中有一个字眼也充分地体现了这种孤独寂寞和凄凉,你能找到吗?
学习《宿建德江》

学习《宿建德江》

思乡之愁
日暮客愁新
诗人在异地他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学习《宿建德江》

江清月近人
江水清澈,水中的月亮似乎更接近人了!圆圆的月亮,让诗人更加想念家乡的亲人。
学习《宿建德江》
想画面
悟诗情
诗人孤身一人坐在小船里,他的心已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
学习《宿建德江》
那是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
那是一个清风徐徐的秋日……
想象说话
学习《宿建德江》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诗人因求仕失败而漫游于吴越之时。此前,孟浩然一直在鹿门一带隐居,希望走以隐求仕的道路,但未成功。730年,诗人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地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结果科举未中,他孤身一人失意东归,开始了漫游吴越的生活。面对迷蒙的江中小洲,诗人又难免产生理想幻灭之痛、前途暗淡之忧。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朗读古诗
学习《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学习《宿建德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拓展古诗
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天低树
客愁新
思念家乡
孤独
月近人
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我会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初读古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解诗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边。书:书写。
请你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理解古诗
黑云翻墨:形容乌云很黑,来势凶猛。
忽吹散:忽然就吹散了,时间很短暂。
水如天:形容雨过天晴,湖水像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古诗大意
乌云翻滚像泼翻的墨汁,尚未遮住青山,白色的雨点好似蹦跳的珍珠,已经打入游船。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古诗大意
乌云翻滚像泼翻的墨汁,尚未遮住青山,白色的雨点好似蹦跳的珍珠,已经打入游船。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想象画面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读到这两句诗,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
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想象画面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读到这两句诗,你看到了怎样的情境?
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感悟诗情
这首诗通过描写望湖楼下“白雨跳珠”、“水如天”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夏日之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课堂小结
1.细致描写眼中景,写出景物特点。
?
2.借景抒情。《宿建德江》抒发的是对家乡的思念,旅途的孤独、寂寞之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抒发的是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之情。
课堂练习
1.背诵两首古诗。
2.选择《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中的一首展开想象,改写成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
白雨跳珠
忽吹散
水如天
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之情
感谢观看(共25张PPT)
语文精品课件
3古诗词三首
第二课时
六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
理解词意
03
疏通字词
02
课前导读
01
想像画面
04
体会情感
05
孩子们,我国是诗词的国度,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背给大家听
课前导读
配乐背诵积累的词
课前导读
什么是词?
词是诗的别体,最初是配乐唱的,有长短句之分,所以词也叫长短句。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理解词题
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的题目。
这首词写了作者夜晚在黄沙道中的所见所闻。
从词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疏通字词
听范读
疏通字词
自读课文
自读要求: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标出来。
疏通字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理解词意
重点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蝉叫声。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
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显现,出现。
理解词意
同桌交流:将整首词的大意说给你的同桌听,互相补充。
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天空乌云密布,星星闪烁,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再读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想像画面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诗人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什么?
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闻到的:稻花香
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
想像画面
读完上阕,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
想像画面
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青蛙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谈一谈。
想像画面
品读下阕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想像画面
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
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
体会情感
写作背景: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是其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体会情感
此时的辛弃疾心情是怎样的,这首词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喜悦
惬意
热爱大自然
体会情感
从“路转溪桥忽见”,你感受到什么?你生活中有过这类情况吗?说一说。由此你想到了哪句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体会情感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诵读古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拓展延伸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鹧鸪天·春入平原荠菜花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作业布置
1.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和词人的愉快感受深深触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将这首词改变成一篇短文吧!
板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
清风
稻花香
说丰年
对大自然的热爱
丰收之年的喜悦心情
感谢观看第3课
《古诗词三首》
第二课时
同步练习
基础百花园
一、填空。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它与北宋词人________并称“苏辛”;与宋朝女词人_________并称“李辛”。“西江月”是_________,“夜行黄沙道中”是__________。整一首词给我们构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抒发了作者对_________的热爱和______________的喜悦心情以及闲适的心境。
二、解释词语。
别枝:_____________________?
鸣:____________________
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林: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升训练营
三、课内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朗诵下列句子时,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明月/?别枝/?惊鹊
B、七八个/星天外
C、听取/?蛙声/?一片
D、旧时/?茅店/?社林边
2.词中描写的是______季节的景象。你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出来的。
3.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明月”、“清风”点染夏夜美好景色,“惊鹊”、“鸣蝉”以声衬静,表现夏夜幽静。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丰收后人们热烈畅谈的情景,进一步补充夏夜特色。?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巧用数词、名词,清新活泼,朴素通俗。?
D、这首词描写美丽的农村风光,抒发词人喜爱农村生活的感情。
思维大练兵
四、小练笔。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犹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将我们带入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请你发挥想象,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第3课
《古诗词三首》
第二课时
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一、填空。


辛弃疾
苏轼
李清照
词牌名
题目
江南山村盛夏夜景图
大自然
丰收之年
二、解释词语。
别枝:飞离树枝
鸣:鸣叫
见:同“现”,出现的意思。
社林:社庙丛林。
三、课内阅读。
1.B
2.盛夏
鸣蝉
稻花香
蛙声
3.鸣蝉
蛙声
4.B
四、小练笔。
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
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
的好年景。天空乌云密布,星星闪烁,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
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