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2.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以及意义。
3.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4.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他们以打猎和采集为生,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渔猎为生,这样有哪些局限性?
受季节影响;受天灾影响;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徙。
2.人类农耕时代的到来是进步,还是倒退了?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里呈现出什么特色?中国早期的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跟随考古学家的手铲去解读文字诞生前那悠久时代留下的无字地书,理清文明的源起吧!
学习新知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
古之人,皆食禽兽,至于神农,人民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伏羲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神农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2.阅读书本P6,找一找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
先民不断积累经验,在距今10000年左右发明了农业。
那教材编写者是凭借什么下结论的呢——考古发现。
自18世纪开始,学术界对农业起源问题异常重视。关于稻作的起源地,国际学术界素有争议。上个世纪90年代,中美考古学家在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发现了距今约一万多年的人工栽培稻的证据——特殊形态的植物硅酸体;2004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又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中发现了五颗实物稻子,经过分析属于最原始栽培稻类型,断代测年也有一万余年。这些数据是世界范围内已知最早的稻作农业证据。从地区分布上看,中国稻作的起源地多集中在南方,中国北方情况如何呢?
主要种植粟、黍。
粟又称谷或禾。距今一万年前后的北京东胡林遗址浮选出少量的炭化粟粒,从中可以看到已经开始了对小米的驯化。后来我们又在距今8000年前后的内蒙古兴隆沟遗址的遗存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炭化粟和黍,经过多国权威机构的检测发现这些谷子要比欧洲发现的谷子早2700余年。所以,目前世界农学界基本认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中国是农耕历史悠久,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阅读课本第6页至第7页的内容,回答“原始农业兴起的时间、兴起地区、发展变化、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兴起和发展的意义”等问题。
(1)时间:水稻:在中国南方的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粟: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目前发现最早的栽培粟类
遗存约在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3)发展变化: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从《中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重要遗址图》可以看出,原始农耕时代遗址主要集中在主要集中在长江、黄河附近。以往我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大量的考古发现实证告诉我们,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同样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原始人类在长期采集食物的过程中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最终慎重选择了生活的南方的野生稻、北方的狗尾巴草及野糜子进行驯化,利用自然水源进行灌溉,制作生产工具用于劳作,渐渐地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当先民们作出这一划时代改变的时候,一个崭新的世界也将展示在他们眼前。
经过两千多年的时间,原始农业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下面,我们将一起探索不同地区两个典型的农耕时代遗址。请大家在地图上找到,并圈出:南方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和北方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接下来,我们把视线转移到北方黄河流域的代表——半坡遗址。半坡遗址发现于1953年,经过碳14的测定,其存在时间距今约6000年,略晚于河姆渡遗址。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请大家仔细阅读图片,并快速浏览半坡居民的生活,想一想这座博物馆外景中蕴藏了怎样的精巧设计?
借鉴了半坡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筑样式及代表性纹饰人面鱼纹。
我们首先来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大家发现其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相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有一半深入地下,而干栏式房屋则是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拼接成屋。北方地区寒冷干燥,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有利于防寒保暖。而南方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干栏式房屋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由此可见半坡先民也拥有因地制宜的智慧,有着较为朴素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理念。
3.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外景选用人面鱼纹又有何意图呢?
人面鱼纹陶盆是半坡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缩影,我从中看到半坡居民的生活与鱼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看出在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渔猎经济。
4.半坡人的生活状况
半坡人主要使用磨制石器、骨器、角器,另外也使用弓箭、长矛、石球,以及鱼叉、渔钩、渔网等工具。
食物有粟、猪肉、狗肉、猎取的动物肉、采集的野果。食物来源主要是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其次为猎取的动物和采集的野果。
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内。
会制作彩陶、乐器、骨针、骨锥、纺轮。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
1.我们了解了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现在让我们走进农耕文化的另一个典型代表,那就是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看看他们的农耕生活又是怎样的一幅场景。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河姆渡博物馆中展品的相关图片。(见课件展示)
他们的饭桌上会有米饭、猪肉、狗肉、牛肉。
河姆渡居民已开始畜养家畜,并已学会种植发现水稻。
他们使用的工具是骨耜和磨制石器。
我们把这类石器称之为磨制石器,又叫新石器。由此可见,河姆渡人生活在新石器时代。
他们居住干栏式房屋。
他们的手工制品有陶器、玉器、乐器骨哨、象牙雕刻、骨制品和漆制品。
通过文物考古探究活动,我们发现河姆渡居民实现了定居生活,已出现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等。
2.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屋呢?
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
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防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
合作探究
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
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两者的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半坡人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
种植的农作物不同: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
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都生活在大河流域;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过着定居生活;
从事原始农业和饲养业;
都会烧制陶器,手工业得到发展;
都处于氏族公社时期。
3.讨论完成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异同表格。PPT25
4.半坡原始居民与河姆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主要不同呢?为什么会存在差异呢?
主要不同:原始农耕、原始生活。
不同原因:地理自然环境不同,一南方湿润多雨,一北方干旱少雨。
四、课堂总结
不论是河姆渡居民还是半坡居民,伴随农业兴起发展的是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这些都是原始农业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标志。
1.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3)发展变化:
采集植物--栽培农作物
原始狩猎--饲养动物
“刀耕火种”--耒耜耕种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知识点
长江流域河姆渡,
磨制石器有进步,
耒耜耕地种稻谷,
干栏房子共居住,
挖井养畜造陶器,
简单玉器和乐器。
黄河流域有半坡,
地穴房子同居住,
粮食最早种植粟,
副食蔬菜鱼和肉,
早期文字出雏形,
还会纺线和织布。
五、拓展延伸
1.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新石器时代文化
,距今约5300─4000年良渚文化遗址位于杭州城北18公里处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因首次发现的良渚时期黑陶罐于浙江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於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
2.考古学家柴尔德和布雷伍德阐述了“农业革命”的观点,学术界多认同“农业革命是文明之母”的观点,你怎么看?
农业产生之前,人类对自然处于被动适应状态;农业产生之后,人转为主动改造自然,人类逐步获得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使得人口增加成为可能,人的活动范围扩大,社会关系也日益复杂化。有了农业提供的必要食物储备,一些社会成员转而从事专门的社会管理,社会经济、政治、艺术文化才会不断发展,人类逐步叩开中华文明的大门。
附:板书设计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二、原始农耕生活的典型
1.北方: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2.南方: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6张PPT)
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渔猎为生,这样有哪些局限性?
1.受季节影响
2.受天灾影响
3.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徙
导入新课
原始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导航
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以及意义。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01
02
03
04
学习目标
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
神农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伏羲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学习新知
古之人,皆食禽兽,至于神农,人民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神农播种五谷
采集
狩猎
农耕
学习新知
1.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
时间
水稻:在中国南方的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粟: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目前发现最早的栽培粟类
遗存约在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兴起地区
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发展变化
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学习新知
2.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现,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原始农耕分布图
学习新知
一、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
2.地点:
3.生产工具:
4.农作物:
5.原始饲养业:
6.定居生活:
7.原始手工业:
约五六千年前
陕西西安(北方黄河流域)
磨制石器(石刀)、耒耜
粟
猪、狗
半地穴式房屋
彩陶、纺线、织布、制衣
学习新知
石磨盘
陶器
纺轮
鱼钩
石斧
学习新知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
植粟和蔬菜的国家,
原始农耕生活
学习新知
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雨,又可以取暖。
半坡出土鱼纹陶盆
半坡彩陶上的刻画符号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绘有这类人面鱼纹的彩陶盆已成为半坡文化的典型标记
。
学习新知
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各种发明创造。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点的陶器之一。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具体方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用它盛水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的路上水不容易溢出。
学习新知
原始农耕生活
半坡出土的纺轮
说明半坡原始居民已经会纺线、织布和制衣。
学习新知
二、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
2.地点:
3.生产工具:
4.农耕作物:
5.居住:
6.原始饲养业:
7.原始手工业:
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河姆渡
约7千年前
磨制石器
耒耜sì
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过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会挖掘水井
陶器、玉器和原始乐器
会饲养家畜(猪、狗)
学习新知
原始农耕生活
骨耜(是用偶蹄类动物的肩肿骨制成的)
河姆渡原始居民
主要生产工具是
磨制石器和骨耜
原始农耕生活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碳化稻谷
(河姆渡遗址出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学习新知
原始农耕生活
说明河姆渡居民学会制陶,开始
原始手工业。
学习新知
原始农耕生活
陶
猪
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缽,是河姆渡人用来盛放食物的食具。
说明河姆渡居民不仅制陶,而且学会养猪,开始原始畜牧业。
学习新知
原始农耕生活
玉璜
玉玦
骨
哨
玉器和原始乐器
也属于原始
手工业的范畴
学习新知
河姆渡出土的穿孔玉斧
干栏式房屋
原始农耕生活
学习新知
河姆渡居民的水井
和草棚复原图。
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屋呢?
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
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防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
原始农耕生活
学习新知
原始农耕生活
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
01
Text
here
02
Text
here
03
Text
here
04
Text
here
05
Text
here
两者的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半坡人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
种植的农作物不同: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
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合作探究
原始农耕生活
相似
1、都生活在大河流域;
2、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3、过着定居生活;
4、从事原始农业和饲养业;
5、都会烧制陶器,手工业得到发展;
6、都处于氏族公社时期。
合作探究
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异同
遗址名称
河姆渡居民
半坡居民
距今时间
7000年
6000年
发现地点
浙江余姚
陕西西安
历史地位
长江流域(南方)
黄河流域(北方)
原始
农业
农作物
水稻(水田)
粟(旱田)
农
具
磨制石器、耒耜
磨制石器(石刀)、耒耜
原始饲养业
猪
猪、狗
原始手工业
陶器、玉器、原始乐器
彩陶、纺线、织布、制衣
建筑形式
干栏式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
社会生活组织
(母系)氏族
(母系)氏族
相同点
都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应用纺织技术,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会建筑房屋,过定居生活,出现原始艺术的萌芽。
合作探究
半坡原始居民与河姆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主要不同呢?为什么会存在差异呢?
主要不同:原始农耕、原始生活
不同原因:地理自然环境不同,一南方湿润多雨,一北方干旱少雨。
思考
合作探究
原始农业的发展
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3)发展变化:
采集植物--栽培农作物
原始狩猎--饲养动物
“刀耕火种”--耒耜耕种
课堂总结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原始农业的发展
课堂总结
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人类的人口数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与旧石器时代100万年中的人口增长数相比,约增长25倍。
——《全球通史》
稳定的食物来源
人类活动范围扩大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人口大量增加
课堂总结
长江流域河姆渡,
磨制石器有进步,
耒耜耕地种稻谷,
干栏房子共居住,
挖井养畜造陶器,
简单玉器和乐器。
黄河流域有半坡,
地穴房子同居住,
粮食最早种植粟,
副食蔬菜鱼和肉,
早期文字出雏形,
还会纺线和织布。
课堂总结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新石器时代文化
,距今约5300─4000年良渚文化遗址位于杭州城北18公里处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因首次发现的良渚时期黑陶罐于浙江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於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
拓展延伸
良渚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另外,陶器也相当细致。
良渚文化遗址
良渚文化文物
拓展延伸
考古学家柴尔德和布雷伍德阐述了“农业革命”的观点,学术界多认同“农业革命是文明之母”的观点,你怎么看?
农业产生之前,人类对自然处于被动适应状态;农业产生之后,人转为主动改造自然,人类逐步获得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使得人口增加成为可能,人的活动范围扩大,社会关系也日益复杂化。有了农业提供的必要食物储备,一些社会成员转而从事专门的社会管理,社会经济、政治、艺术文化才会不断发展,人类逐步叩开中华文明的大门。
拓展延伸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一、原始农业的发展二、原始农耕生活的典型1.北方: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2.南方: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
板书设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