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课件(61张PPT)+教案+朗读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1 春课件(61张PPT)+教案+朗读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10 14:04:55

文档简介

(共61张PPT)
2020年秋语文统编版
七年级上
1

导入新课
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篆体字,有谁认识?
第1课时
篆体字
这个字是“春”,其字形由三部分构成:上面的“艸”是绿草丛生;中间的“屯”像一颗种子,上部冒芽,下部生根;下面的“日”是暖阳。三部分合起来,它表示经过了万物凋零的冬季,阳光回归,大地升温,地里的种子苏醒破壳,扎根生长,广阔林野,遍布新绿。



理解了篆体“春”字的构成,再提到这个字你会有什么感受?
生机勃勃
充满活力……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到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韩愈写下了《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杜牧写下了《江南春》,宋代诗人朱熹写下了《春日》,清代高鼎写下了《村居》……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
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
主要成员之一,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0余种,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作者简介
对朱自清其人其文的评价
郁达夫:“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叶圣陶:“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林非:“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朱德熙:“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辞藻。”
整体感知
圈出文中的四字词语和易错生字,对于易误读的生字还要注上拼音。
字词学习
朗润(

嫩嫩的(

嗡嗡(

酝酿(

窠巢(

喉咙(

宛转(

应和(

嘹亮(

烘托(

稀疏(

风筝(

筋骨(

抖擞(

健壮(

rùn
nèn
wēnɡ
yùn
niànɡ

hóu
lónɡ
wǎn

liáo
hōnɡ
shū
zhēnɡ
jīn
dǒu
sǒu
jiàn
在“风筝”一词中读轻声。
字形易错。


)黄晕

)晕倒


)涨水

)头昏脑涨
我站在桥上看着不断上涨
(
)的河水,突然有种头昏脑涨
(
)的眩晕感。
zhǎnɡ
zhànɡ
zhǎnɡ
zhànɡ
yùn
yūn
·
·
字音易错,如晕(yùn)车/船。
欣欣然:形容高兴的样子。
朗润:明亮滋润。朗,明亮。润,滋润、润泽。
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指众多果
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文中指各种
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窠巢:鸟兽昆虫的窝。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本义含贬义,文中是贬词褒用。)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多写作“婉转”)
应和:(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
嘹亮:(声音)清晰响亮。
黄晕:昏黄,不明亮。
烘托:陪衬,使明显突出。
静默:寂静,没有声音。文中指静静地不发
出声音。
抖擞:振作。
落地:文中指婴儿出生。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文中
比喻姿态优美。(本词修饰的是女子,不能修饰男子,注意不要用错对象。)
尝试给本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
):
第1段
盼春。
第二部分(
):
第2~7段
绘春。
第三部分(
):
第8~10段
颂春。
思考:这篇散文像一首抒情诗,像一幅风景画,还是像一首春的赞歌?
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木争荣的景象。本文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幅风景画,更像一首春的赞歌。
速读课文,用“春天美在________,你看(听),__________”的句式,说说文中写的春天具体美在哪里。
春天美在小草,你看,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春天美在五颜六色的花,你看,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春草图
春花图
春天美在春风,你闻,风里还夹杂着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春风图
春天美在雨,你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春雨图
春天美在精神抖擞的人们,你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迎春图
文中一共写了五幅春景图,除了刚才提到的这几段,文中还有哪几段刚才没提到?这几段各写了些什么?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第1、2段和最后三段。
第1段盼春,点题,为全文定下了喜悦的感情基调。
第2段从春山、春水、春日大处着笔,勾勒春天的整体轮廓,为下文分别描绘五幅春景图做铺垫。
最后三段赞春,强调春天新、美、力的三个特点,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再读课文
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情感脉搏,调动起我们对春天的热爱之情去朗读全文。
重音和停连技巧
(1)重音,是对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加以重读,以引起听者的注意。一般用着重号“·”标示在词语下面。例如: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
··
·
··
·
···
(2)停连,指朗读语流的停顿和连接。停顿,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不限于标点处,句中有时也有小停顿;连接,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表明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此处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有标点也不停顿。例如: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声情并茂地朗读,借助一定的朗读技巧,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由衷的赞美。
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颂春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热切盼望它的到来;待它降临后,则尽情地欣赏这美好的大地回春的景象;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颂扬春天,深化主旨。
课后作业
课外搜集关于“春”的古诗文名句,并做成读书卡片。
第2课时
交流展示
朗读自己制作的读书卡片上关于“春”的古诗文名句,师生集中评议。
品析语言
郁达夫说,朱自清的散文“满贮”着“诗意”。这节课,我们着重欣赏《春》的“诗意之美”。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急切,喜悦。
“近”
这句话里,两个“盼望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期待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第一部分
第1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呢?
点题,总领全篇,引起下文,奠定了全文热爱春天的感情基调。
小结
这一段,看似简单实际也是耐人寻味的。虽然只有一句话,但是作者通过抒情的手法,运用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给我们传达了他渴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还有对春天的亲近感及喜欢春天的感情。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思考:这一段分几层?结构有何特点?第2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第二部分
两层。“总——分”结构。先总写“一切”,后分写山、水、日。作用:
内容上,勾画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整体轮廓;结构上,为下文绘春做铺垫,定下感情基调;写法上,从大处着笔,采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春的轮廓。
用“我喜欢‘______’(课文中的词、句),因为_____(填手法、描写对象的特点),我觉得应该读出_______的感情”的句式说说你对第2段的理解。
我喜欢“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比作一个刚睡醒的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睡饱醒来时精神饱满、心情愉悦的情态,我觉得应该读出轻缓、喜悦的感情。
我喜欢“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山、水、日等大处着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万象更新的新气象,我觉得应该读出越来越欢喜的感情。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这段文字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嫩、绿、多。
这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本段在词语运用和修辞方面有何特色?
词语运用方面:“钻”和“偷偷”两个动词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及其顽强的生命力,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
修辞方面: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再现了春草勃发带给人的欢快心情。
本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将小草生长的画面和小孩子在草地嬉戏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流露出作者对春草的喜爱之情。
自由诵读第4~7段,讨论如何读才能表达出感情,注意节奏、重音、抑扬起伏等。
结合学习第3段“春草图”的方法,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几幅图对应的段落,完成下面的表格。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顺序
内容
写景方法
由上而下、由实到虚、由正面到侧面
由触觉到嗅觉再到听觉
由近及远、由景及人
由点到面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语言(修辞手法、用词)
内容
写景方法
拟人、比喻、排比;
“闹”“飞”“眨”等(体味语言生动形象的感染力)
引用、比喻、拟人;“抚摸”等
比喻、拟人;“笼”“逼”等
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用叠词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特征
感情
内容
写景方法
百花竞放、鲜艳芬芳、多而闪耀
柔和、芳香、悦耳
细密、轻柔、绵长
充满活力
喜爱
喜爱
喜爱
喜爱
(3)重点品读各段中精美生动的语言。
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用“我喜欢_____句,因为它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_____(景物)______的特点,表达了________感情”的句式说说你的想法。
提示:从词语、句子、修辞等角度,从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
第三部分
齐读最后三段,思考下列问题:
最后这三段,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写出了春天的哪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发展阶段的春分别有什么特点?
比喻、排比
初春——“新”(万物复苏,新的生命开始);
仲春——“美”(百花争艳,景色动人);
暮春——“力”(
充满活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
合理运用重音和停连技巧;
读出对春天由衷的赞美之情,感情波澜渐次高涨。
小结
这三个句子组成了一组排比句,比喻精巧,意义深远。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不仅形象地写出春天走向盛大的过程,还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尤其是最后说“领着我们上
前去”,更是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文章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在盼春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课堂总结
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严谨和美妙。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
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歌颂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的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课后作业
1.课后选读与分析:《荷塘月色》(朱自清)的第4~6段。
2.模仿本文的写法,仔细观察,以“秋天来了”为题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绘春
盼春
颂春
总括春景
春草图
迎春图
春花图
春雨图
春风图
雨润春
风唱春
山、水、太阳
草报春
人迎春
花争春
盼、近、来——急切、喜悦(总领全文)
三个比喻句
新、美、力
赞美春天
热爱生活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的朗读技巧。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3.感知课文内容,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与朱自清有关的文学常识,积累生字词。
2.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连读的技巧,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篆体字,有谁认识?
课件出示:
篆体字“”
预设
这个字是“春”,其字形由三部分构成:上面的“艸”是绿草丛生;中间的“屯”像一颗种子,上部冒芽,下部生根;下面的“日”是暖阳。三部分合起来,它表示经过了万物凋零的冬季,阳光回归,大地升温,地里的种子苏醒破壳,扎根生长,广阔林野,遍布新绿。
课件出示:



师:理解了篆体“春”字的构成,再提到这个字你会有什么感受?
预设
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等。
师:是的,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到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韩愈写下了《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杜牧写下了《江南春》,宋代诗人朱熹写下了《春日》,清代高鼎写下了《村居》……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板书课题和作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无论是字词的积累,还是文章内容的梳理,都要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答案从课文中来。从进入中学开始,就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点一滴都要落到实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师:关于作者朱自清,你了解多少?
(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
资料助读:
课件出示: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之一,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0余种,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对朱自清其人其文的评价
郁达夫:“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叶圣陶:“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林非:“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朱德熙:“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辞藻。”
2.初步感知课文
师:本文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以上评价在文中有很好的体现。老师给大家诵读一遍课文,请带着大屏幕上的三个任务用心去听。
课件出示:
(1)圈出文中的四字词语和易错生字,对于易误读的生字还要注上拼音。
(2)尝试给本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意思。
(3)思考:这篇散文像一首抒情诗,像一幅风景画,还是像一首春的赞歌?
(生自由交流并完成任务)
预设
(1)提示:四字词语和易错生字可让学生写在黑板上,集中订正,全班学习。(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2)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颂春。
(3)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木争荣的景象。本文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幅风景画,更像一首春的赞歌。
3.体会春天之美
师:速读课文,用“春天美在________,你看(听),________”的句式,说说文中写的春天具体美在哪里。
预设
(1)春天美在小草,你看,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板书:春草图)
(2)春天美在五颜六色的花,你看,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板书:春花图)
(3)春天美在春风,你闻,风里还夹杂着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板书:春风图)
(4)春天美在雨,你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板书:春雨图)
(5)春天美在精神抖擞的人们,你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板书:迎春图)
4.把握课文内容
师:文中一共写了五幅春景图,除了刚才提到的这几段,文中还有哪几段刚才没提到?这几段各写了些什么?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预设
第1、2段和最后三段。
第1段盼春,点题,为全文定下了喜悦的感情基调。
第2段从春山、春水、春日大处着笔,勾勒春天的整体轮廓,为下文分别描绘五幅春景图做铺垫。
最后三段赞春,强调春天新、美、力的三个特点,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通过朗读深入到语言文字的背后,不仅能获取文义,而且能在脑海中产生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即读文识义,由文入景,因文生情。适当的朗读技巧训练,更有利于学生体会课文写景抒情的美妙,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欣赏能力。
三、再读课文,指导朗读
师: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情感脉搏,调动起我们对春天的热爱之情去朗读全文。
1.指名朗读选段
2.指导朗读技巧
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适当引入重音和停连技巧。
课件出示:
(1)重音,是对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加以重读,以引起听者的注意。一般用着重号“·”标示在词语下面。例如: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2)停连,指朗读语流的停顿和连接。停顿,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不限于标点处,句中有时也有小停顿;连接,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表明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此处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有标点也不停顿。例如: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3.自由诵读课文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声情并茂地朗读,借助一定的朗读技巧,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由衷的赞美。
提示:可以分小组展开朗读竞赛,也可以让学生互评。
结束语:本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颂春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热切盼望它的到来;待它降临后,则尽情地欣赏这美好的大地回春的景象;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颂扬春天,深化主旨。
【设计意图】用最简单、最经济、概括性最强的语言梳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对重要内容的回顾与提升,它可以深化对课堂教学主题的理解和把握,使得新知识具有更大的迁移价值,为后续的学习和运用奠定基础。
四、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关于“春”的古诗文名句,并做成读书卡片。(见《状元大课堂》本课预习卡中“拓展延伸”板块)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领会作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2.品味优美的语句,深入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体会语言的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
一、交流展示
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制作的读书卡片上关于“春”的古诗文名句,师生集中评议。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贵在落实。此环节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课后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
,也可以顺利过渡到本节课对课文美的结构、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的品评之中。
二、精读课文,品析语言
师:郁达夫说,朱自清的散文“满贮”着“诗意”。这节课,我们着重欣赏《春》的“诗意之美”。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1段
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预设
急切,喜悦。“近”。
(2)这句话里,两个“盼望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预设
期待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3)第1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呢?
预设
点题,总领全篇,引起下文,奠定了全文热爱春天的感情基调。
2.全班齐读第1段
要求:在朗读时,细心体会字里行间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欣喜之情。
师小结:这一段,看似简单实际也是耐人寻味的。虽然只有一句话,但是作者通过抒情的手法,运用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给我们传达了他渴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还有对春天的亲近感及喜欢春天的感情。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朗读第2段
(1)思考:这一段分几层?结构有何特点?第2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预设
两层。“总—分”结构。先总写“一切”,后分写山、水、日。作用:
内容上,勾画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整体轮廓;结构上,为下文绘春做铺垫,定下感情基调;写法上,从大处着笔,采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春的轮廓。
(2)用“我喜欢‘______’(课文中的词、句),因为______(填手法、描写对象的特点),我觉得应该读出______的感情”的句式说说你对第2段的理解。
预设
我喜欢“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比作一个刚睡醒的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睡饱醒来时精神饱满、心情愉悦的情态,我觉得应该读出轻缓、喜悦的感情。
我喜欢“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山、水、日等大处着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万象更新的新气象,我觉得应该读出越来越欢喜的感情。
2.全班齐读第3段
思考下列问题:
(1)这段文字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预设
嫩、绿、多。
(2)这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预设
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3)本段在词语运用和修辞方面有何特色?
预设
词语运用方面:“钻”和“偷偷”两个动词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及其顽强的生命力,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
修辞方面: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再现了春草勃发带给人的欢快心情。
(4)本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作者将小草生长的画面和小孩子在草地嬉戏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流露出作者对春草的喜爱之情。
提示:通过抑扬、重音、节奏的变化,尝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3.诵读第4—7段
(1)学生自由诵读第4—7段,讨论如何读才能表达出感情,注意节奏、重音、抑扬起伏等。
(2)结合学习第3段“春草图”的方法,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几幅图对应的段落,完成下面的表格。
预设
课件出示:
内容写景方法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顺序
由上而下、由实到虚、由正面到侧面
由触觉到嗅觉再到听觉
由近及远、由景及人
由点到面
语言(修辞手法、用词)
拟人、比喻、排比;“闹”“飞”“眨”等(体味语言生动形象的感染力)
引用、比喻、拟人;“抚摸”等
比喻、拟人;“笼”“逼”等
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用叠词
特征
百花竞放、鲜艳芬芳、多而闪耀
柔和、芳香、悦耳
细密、轻柔、绵长
充满活力
感情
喜爱
喜爱
喜爱
喜爱
(3)重点品读各段中精美生动的语言。
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用“我喜欢__________句,因为它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__________(景物)__________的特点,表达了__________感情”的句式说说你的想法。
提示:从词语、句子、修辞等角度,从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
【设计意图】这部分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教会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体现了教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在品析“春草图”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特点”“顺序”“语言”“感情”四个方面解读文章,为学生个性化阅读文中其他几幅“图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全班齐读最后三段
思考下列问题:
(1)最后这三段,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预设
比喻、排比。
(2)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写出了春天的哪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发展阶段的春分别有什么特点?
预设
初春——“新”(万物复苏,新的生命开始);仲春——“美”(百花争艳,景色动人);暮春——“力”(
充满活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别指名读、小组读、齐读这三段。
要求:①合理运用重音和停连技巧;②读出对春天由衷的赞美之情,感情波澜渐次高涨。
师小结:这三个句子组成了一组排比句,比喻精巧,意义深远。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不仅形象地写出春天走向盛大的过程,还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尤其是最后说“领着我们上前去”,更是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文章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在盼春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结束语: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严谨和美妙。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歌颂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的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课堂语文教学活动的结束,也是学生课余自主学习语文的开始。在学生对课文分析有了整体的认知之后,要求学生选读与分析朱自清的散文,有利于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巩固技能;让学生进行模拟作文,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设计意图】整个环节的设计,以朗读贯穿始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感悟。由于本文是一篇经典美文,可供学习的点很多,在教学时根据七年级新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从语言入手,欣赏作者笔下的美景,学习表达的技巧,感受作者的情怀。
三、布置作业
1.课后选读与分析:《荷塘月色》(朱自清)的第4—6段。
2.模仿本文的写法,仔细观察,以“秋天来了”为题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设计亮点】
本次教学根据七年级新生的学习能力,对这篇散文可供挖掘的知识点进行了合理取舍。参照单元教学目标,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本,走进文本;以品析文章精美的语言为突破口,深入文本,引领学生感受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其次,在这篇教读课文的教学中,教给学生实实在在的阅读方法,同时也敢于放手,充分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精读品析环节,精讲
“盼春”和“春醒图”,用以引导学生逐字逐句解析文本,培养了学生细致的阅读习惯;精讲了“春草图”,教会了学生从“顺序”“语言”“特征”“感情”四个方面阅读写景文章的一般方法,随后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自读其余四幅图景,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强化了学生的阅读技能。
再次,整个教学设计还注重了每一个环节之间的自然过渡,下一环节总是上一环节的自然延伸,最大限度地增强了此设计的可操作性。
【背景链接】
据学者考证,《春》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愁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达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分,写下了著名的散文《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出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勃美好的春天,它也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真实写照。创作本文时,朱自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人生可谓好事连连,春风得意。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充满了诗情画意,也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乃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素养提升】
体会《春》之图画美
本文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凸显出绘画美,虽是散文,却满贮诗意,正是文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从色泽、层次和动态上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春景图。作者笔下的春景图色泽鲜艳,不仅有象征希望的“嫩嫩的,绿绿的”小草,还有“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繁花,也有温暖的“红红的”太阳的脸和“黄晕的”灯光,这些色彩描绘出了一个生机勃勃而又安静祥和的春天。在描写春景的时候,作者还通过有层次感的描写使景物意蕴悠长,例如对春雨的描写是从“人家屋顶上”到“小路上”“石桥边”再到“地里”,从远至近,层次分明。另外,朱自清使用精妙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动态(生机)美,在他笔下,花是“赶趟儿”的,蜜蜂是“闹着”的,气味儿是“酝酿”的,一切都是“生长着”的,洋溢着盎然的生机。作者从总体上描绘春景,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就活生生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
体会朱自清语言的修辞美
本文在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极具艺术特色。全文共三十个句子,其中二十多句都用了修辞手法,且修辞手法的单用、连用、兼用、套用、综合运用,无所不包。作家凭借新颖奇特的构思、朴实隽永的语言,将修辞手法当作画家绘画的“颜料”,全方位、多层次地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春景图”,修辞的妙用让文章既具空灵的形象美,又有诗歌的韵味美。
比喻、拟人是作者在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他不说春风拂面而是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一形象的比喻把春风同其他季节的风区别开来,写出了春风的特点。春天的脚步近了,小草开始生长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作者用一个“钻”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小草在春天里突破板结的土地而生长的动态,表现了小草所蕴藏着的巨大生命力。朱自清先生的描写不是对自然景物的机械临摹,而是发挥了奇妙的想象,运用新颖贴切的比喻和拟人的艺术手法,变静止为运动,赋予自然物特有的情趣。他的笔不是凝固的,而是流动的、飞驰的,描绘事物能形神俱出。他的散文的形象创造,几乎都想象丰富,比喻精巧,拟人恰到好处。
体会朱自清语言的朴素美
“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等口语化的叠音词,在文中营造了活泼欢快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极具生活化的朴素语言让读者能够更深切地感受到春雨的景象,使春雨的形象跃然纸上。再加上树叶子、屋顶、小草、小路上、石桥边、撑伞的人、地里的农民披蓑戴笠等,使整个春雨下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人感受到了春意盎然,这些语言极具生活化,朴素而感人。【疑难探究】
课文以写景为特色,除了写景,还有哪些特点?
除了写景,还有抒情,并蕴含哲理。景、情、理三者有机统一。景,遍布全文;情,细分为欣喜之情、热爱之情、向往之情;理,表明大自然生生不息,如同一种神秘的力量,推动世间万物的萌生和繁盛。作者通过写景来抒情,各处都是情景交融的语句;哲理则贯穿课文始终,尤其是课文最后三段非常明显,春天由开始走向盛大的过程,正是表达出作者从自然中得到的一种感悟。
【文化素养】
1.“东风来了”中“东风”怎么就是指“春风”呢?
自古以来,“风”这个意象就被广泛地运用于诗词中。它可以是忧愁的代名词,化身为诗人的无限愁思;也可以是欢喜的象征,用以表达诗人的美好情感。
“东风”,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就是从东方刮过来的风,常常被文人直接用作“春风”。东风吹绿了芳草,吹开了花朵,吹来了无限暖意与生机。如“春色融融,东风吹散花千树”(王十朋《点绛唇·雪香梨》),表达出词人对于东风送来的温暖和希望的欣喜之情。
“西风”在诗词中指“秋风”,代表了满腔愁绪。晏殊的《蝶恋花》中一句“昨夜西风凋碧树”,将秋风扫过后叶子纷纷落下的景象立体地呈现在眼前。只见西风落叶,不见离人归来。这一“西风”直接抒发了词人的思念之情。
2.怎么理解“杏花雨”“杨柳风”呢?
“杏花雨”指早春的雨,“杨柳风”指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有画意。杨柳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
“杏花雨”,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摹之细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