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陈太丘与友期
《世说新语》两则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2、能结合文中句子有理有据的评价人物。说出本文给你的启示。
3、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目标:
它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南朝宋刘义庆撰,主要记载汉末年到东晋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善于通过一言一行刻画人物肖像、精神面貌。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这部书不仅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也因为其语言凝练、人物形象鲜明成为古典小说的源头之一。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志”是记的意思。
“志人小说”主要是记述人物言行事迹。
“志怪小说”指汉魏六朝时期带有神怪色彩的小说,它们多数来源于巫和方士的奇谈怪论,代表作是《搜神记》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临川王,爱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世说新语》是他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全书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豪士大夫的言谈、轶事全书共36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shě
fǒu
------《世说新语》
读
准
字
音
《世说新语》两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读
准
节奏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好同行,约好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
陈太丘走后那人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
相约而行。期,约定
到达
才
嬉戏
离开
中午时分
放弃
“尊
君在
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了你很久你不来,他已经离开了。”
那人便生气地说:“(你父亲)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通“否”
等待
不是
丢下,舍弃
语气词,“啊”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元方说;
“你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你正午不到,
就是不讲信用。”
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
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己家的大门。
拉
回头看
我父亲
就
惭愧
1、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无信-------
暴躁易怒----
--
粗鲁------------
无礼------------
知错能改------
2、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元方是从哪些方面反驳父亲友人的?
1、无信
“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无礼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明白事理(懂礼识仪),性格直率,聪敏。
期日中,过中不至
友人便怒
非人哉
对子骂父
友人惭,下车引之
研读课文:
2、本文中运用了哪些
描写人物的方法?
语言、
神态、
动作、
心理
3、“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观点1、不算失礼。
理由
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正好表
现他性
格直率,好恶情感分明。符合七岁小孩
子的性格。不应该求全责备。
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
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说应该断然
拒之千里之外。
观点2、失礼
理由
元方确实有失礼仪。客人已经认错了,
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
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可以说
是无礼。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
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
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
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4、为什么这则小故事被《世说新语》
的作者放进了“方正”这类文章中?
方正,指刚正不阿、很正直一类人的故事。
这则小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礼信
——我们要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宽容、要知错就改。
友人
元方
信礼
以诚为本
以礼待人
启示:
1、积累有关诚信的名言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海涅)
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性命
(大仲马)
遵守诺言就象保卫你的荣誉一样
(巴尔扎克)
诚信,是文明的花朵,带给我们希望;诚信,是美德的彩虹,引领我们向前;诚信,是信用的枝干,带领我们走进美妙的世界。
?
?
?
?
?
?
?
?
拓展延伸
2、
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德,至今流传。相信同学们也知道这样的故事,下面就请交流一下你所知道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
曹冲称象
曹植七步诗
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拓展阅读
翻译: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多个小孩子游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枝断了,许多小孩争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人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摘取果实(品尝)确实是这样的。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小时了了
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