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朗读、背诵古诗,让学生感受诗人独钟梅花,清高超脱的品性,领悟古诗传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君、绮”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意,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播放背景音乐,教师带领学生反复低吟李白的《静夜思》。
2、此晌此刻,假如你已经离开了家,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好久都没有回去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呢
3、那你想不想见一见从前的朋友呢 见到了他,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4、同学们见到了以前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诗人也有话想说,他把自己要说的话写成了一首诗,你们想知道他说了些什么吗 那让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5、教师板书课题:杂诗
6、指名读课题,读准“杂”
二、自主读诗,读准字音
师:你们想知道王维说了些什么,那咱们必须把生字认会了,把字音读准了。你们自己能行吗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请你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2、同座互读。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重点指导“绮”。
4、刚才同学们真樟,这么快就把生字的字音读准了,那我请你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你的字音能读准吗
5、教师指名读,相机指导:
“应知故乡事”中的“应”读一声,后鼻音。
“来日绮窗前”中的“绮”读三声。
6、学生自由练读,将每个字音都读准,教师巡视检查,
三、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1、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那老师想请你把你认为读得最好的一句诗读给我们听一听。
2、指名读诗,师生互动。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教学预设一:如果指名读时,学生没有读出满怀期待之情。
教学策略:①大家觉得他读得好吗
②如果你是他的朋友,你愿意很快地告诉他故乡的事情吗
③怎样读才会让别人快一点告诉你家乡的事情呢
④大家想一想,再读一读。
⑤指名读,小组比赛读。
教学预设二:如果指名读时,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
教学策略:①从他的朗读中,你们能够感受到什么
②学生自由发言。
③你能读一读这句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你非常想知道故乡的事吗
④指名读,小组比赛读。
(2)“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
教学预设一:如果指名读时,学生没有读出急切之情
教学策略:①大家觉得他读得好吗
②诗人已经好久都没有回家了,他想知道一些事情,他会怎么问呢
③谁再来试一试。
④指名读、同伴邀请读、齐读。
教学预设二:如果指名读时,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
教学策略:①从他的朗读中,你们能够感受到什么
②学生自由发言。
③你能读一读这句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你那种急切的心情吗
④指名读、同伴邀请读、齐读。
3、刚才同学们读得可真好,那你们读懂了王维说了些什吗
4、指名简单地说一说。(学生能说多少是多少)
5、出示cAI课件,播放动画,教师讲述诗意。
6、王维说了些什么,咱们知道了,那我想请你来当王维,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你能有感情地读一读吗
7、指名读。
8、有谁能把这首涛有感情地背诵下来 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四、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1、同学们今天学得真不错,通过你们的朗读,将王维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王维离开家很久了,肯定不会只有这些话要对他的朋友说,他为什么单单只问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呢
2、学生自由发言。(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可提示。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关于梅花的古诗和文章,可引导学生背一背,说一说。)
3、同学们说得真好,在大雪纷飞、百花凋零的寒冬,只有梅花傲霜斗雪,争相怒放。一句“寒梅著花未 ”不光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会像梅花一样坚强不屈、战胜困难的决心。下面让我们再一起有感情地背一背这首诗。
板书设计: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学习目标:
1.会认两个字“君”、“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古诗。
3.了解课文内容,学会欣赏自己。
教学重点:
读准诗句,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诵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简介王维
世称王右丞。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2.教师范读此诗。
说说你从诗中听懂些什么?
二.自主学习,读顺古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
2.集体正音。
重点提示:
“应、绮”的读音。
3.同座相互检查读诗情况。
4.小组比赛读诗。声音响亮,不乱喊乱叫;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三.读懂诗句,诵读古诗。
1.课件出示注释。
来日:自故乡动身那天。绮窗:镂花的窗。
著花未:开花没有。君:朋友。
自:从。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教师点拨。
这首诗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诗开头的两句,在设问中两次出现“故乡”的字面,看似重复,读起来反而觉得更加亲切。接着又问道:“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你动身那天,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啊?问得这样真挚,这样雅致,作者的思乡之情由此可见。
4.同座互相说诗句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6.指名背诵这首诗。
三、扩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
2、背诵王维的古诗。
课 题:《杂诗》第一次课
教学对象:5岁左右的幼儿
教学目标:(1)识字——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基本认识这首诗中的20个字
(2)唱诗——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唱会这首诗
教 具:钢琴(或电子琴)、录音机、黑板(或多媒体)
板书设计:(1)将教材第一单元“识谱视唱”中的谱例、音符抄写在黑板上;
(2)将《杂诗》完整地抄写在黑板上,将识字中的难点“绮” 、“著”
等写在黑板上。
教学过程:(总计25——30分钟)
(一) 教学准备:
① 在正式开始上课前,用录音机反复播放《杂诗》,让学生在正式学唱前获得初步印象。
② 发声练习(约5分钟)
内容:第一册第28页“趣味发生练习2”:花公鸡、喔喔喔,每天早晨唱支歌。
目的:通过此练习让学生兴奋起来,进入歌唱状态。
(二) 教学过程(约20分钟):
① 第一次教唱(3——5分钟)
内容:按照4;3——4;2——3,4;1——234的顺序,用教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的办法教;
目的:初步唱下来,为下一步识字、教唱作铺垫。
② 识字、朗读(约6分钟)
内容:从头到尾,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如此教一遍之后,教师鼓励单个别生自己从头到尾完整朗读一遍;
教师第二次从头到尾带学生读一遍。再鼓励单个学生自己从头到尾完整地朗读一遍;
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把重点、难点挑出来单独教学生朗读,如“绮”、“著”等;
教师第三次一句一句地带学生朗读,最后鼓励全体学生从头到尾完整地朗读一遍。
目的:在唱诗课的教学中,读和唱有机结合,让学生既能够唱好,又能够朗读好每一首诗。
③ 第二次教唱(5——8分钟)
内容:教师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逐句教唱一遍。同朗读一样,教师在完整地教唱一遍之后,鼓励个别学生站起来单独唱一遍;
教师第二次教唱一遍,再次鼓励个别学生站起来表演唱一遍;
教师第三次教唱之后,鼓励全体学生从头到尾完整地唱;在确认大部分学生基本会唱后,教师用全体学生分组唱、全体唱、组合唱和个别唱的办法引导全体学生反反复复唱若干遍。
目的:让学生把这首诗唱下来是本次课最根本的教学目的,在经历了教学准备阶段的反复听和第一次教唱两个环节的铺垫之后,在这个教学环节最终实现本次课教学目的。
④ 小游戏(3——5分钟)
内容:教师设计一个简短的小游戏,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安排若干名学生起来表演,把本次课学唱的这首诗表演一遍。
目的:这个教学环节非常重要,在本次课快要结束的时候设计一个小游戏,一方面起复习的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下课,为下一次课做好心理准备,使学生对下一次课充满期待。
拓展小知识
《已亥杂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了解作者。
1.朗读《己亥杂诗》。
2.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二、古诗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朗读并背诵诗歌。
三、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明题,知背景 ( http: / / www.xxjxsj.cn / article / list_1_186.html" \t "_blank ),营造学习氛围。
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仔细看老师写课题,请书空一起写。
板书:己亥杂诗(师述:己,杂的字形)
指名读课题,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解释诗题。
师述: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师配乐范读。
二、读好诗句,自学质疑,整体把握诗的大意与情感。
1.自由读诗
(1)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提出大家共同研究。
2.指名读,评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3.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相机解决以下内容:
(1)九州生气恃风雷:
“生气”真的是指的中国“发脾气”吗?在这里用“生机勃勃的局面或者景象”这种说法更符合前文“九州”这样的语言环境。
(2)万马齐喑究可哀:万马哑了毕竟让人觉得悲哀。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重抖擞”再次振作精神。
“不拘一格”什么意思 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 (清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4.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教师梳理归纳:通过自学,大家初步明白了诗句的意思,也都觉得对“万马齐喑”“风雷”这些词的理解有些模糊。我们就从这第一句开始,深入读书,共同学习。
三、情感入手,体会诗句的意思,再深入理解体会情感,读好诗句。
(一) 教学第一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读一读,透过字面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第二行诗)“万马齐喑”
1.结合注释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2.一提到“万马”你想到的是什么词?(万马奔腾、万马齐鸣)那是何等热闹、壮观!而这“万马齐喑”呢 看到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场面?读这个词。
3.这里龚自珍真说的是大清朝的马么 他指的又是什么?从哪里读出来的?
联系上文“九州”知道说的是“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
4.这“举国上下”包括哪些人?(君、官、民……)又是怎样的死气沉沉呢?
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 (出示课件)
(1)(图片1)英法联军打到家门口的时候,皇帝居然带老婆儿子、军机大臣、王公贵族,逃之夭夭。 读“万马齐喑”!
(2)(图片2)这是大清朝的官员们。面对趾高气扬的列强,大气都不敢出。只顾得贪污腐败,剥削欺压人民! (图片3) 这是当年外国人拍摄中国烟民做成的明信片,东亚病夫的形象世界流传。 “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啊!
(3)(图片4)百姓流离失所,田不能耕,商不能经,工不能作,哀号遍野的岂止十万百万千万啊! 这是当时官府的施粥场景,有这样一个母亲,因为贫病,儿刚死在怀中,可怜的母亲还在心中悲叫着:“儿且勿死,为娘今日趁一粥”,还“掩怀拭泪不敢哭”……
看到这一切,用一个词说说你此刻的情绪:(悲哀、愤恨……)这万千情绪同样也 翻滚在龚自珍的脑海,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情绪的一个字:“哀”
大家读读这行诗。
(第一行诗)
正因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变革的风雷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啊!
A.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说说。(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
B.刚才同学们说到“风雷”是巨大的社会变革,你希望这风雷涤去什么?炸醒什么?
C.他希望那如风雷一般强大、一般迅疾的变革啊!这满心期盼你能读出来吗?(读第一行诗)读!让这场变革来得更快些!读!让这场变革来的更猛烈些吧!读!
(小结一二行诗)
(二)教学第二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劝”
愿望是那样的美好,而现实却又是那么可哀。那巨大的变革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啊!这“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局面再不改变,要亡国了啊!
大家读读后一句。他劝谁?劝什么?怎样劝?(课件示图,说、读)
1.这首诗写下后不到一年,英国的大炮首先轰开了国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硝烟让这个本已贫困的国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读!
2.距离这首诗不过三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陆续签订了19个不平等的条约。 读!
3.甲午海战败了,百日维新败了,八国联军侵华,国家危急了啊!再读!
读全诗:师生共同诵读:师读第一句,生读第二句。
四、诵全诗,明情感,感悟写作方法。
1.将整首诗完整的读读,龚自珍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愿望,你一定会有更深切的感受。(练习课件)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带着这样的期盼,谁能来诵诵这首诗?全班诵读。
(2)读到这里,大家课前的问题解决了吗?
同座之间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谁来说说这“风雷”指的是什么?这“万马齐喑”指的又是什么?
2.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作者通过创造了“万马”“风雷”“天公”这样浩大的意象来表达。这样“创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课下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读龚自珍其他的诗或文,更真切的感受他的情。(拓展《己亥杂诗》第5首和第45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