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优秀说课稿模版案例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地理优秀说课稿模版案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07-19 19:01: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的抽签序号是……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我对教材的分析
从教学内容来看,……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年级……册的内容。本节课包括…………与……部分内容。主要学习……。(详细介绍各部分的关系)
从教学目标来看,结合课标要求,注重以下目标:
从重难点及突破上看,在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上。在突破教学难点……时,我展示……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回答准备的问题。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
我对学情的分析
通过前面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对地图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收集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也有所提高,而现代信息传播的便捷和广泛性,使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对本节内容也有了许多感性的认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我对教法学法的分析
……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上课所需的图片、问题、板书以最快的速度显示出来,提高了课堂效率。把整堂课的教学内容都落实在图上,读图、析图是这节课的核心内容。因此,在充分发挥计算机优势的同时,主要采用通过巧设情境,质疑问难,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指图、阅读课文、讨论、列举身边例子、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这种循序诱导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
我这节课的设计理念是
加强地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借助多媒体,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通过师生共同合作、探讨认识,充分体现了知识的逐步形成过程。
我在课前的教学准备是这样的
我准备大量图片、设计课堂教学、制作教学课件。
要求学生做的准备有:搜集与本课有关的图片和资料,并预习新课内容。
在教学过程方面
我安排了以下六个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依据学案,自主学习
在这个环节中,在学案上我给学生留了三道独立完成的题目
合作探究,释疑解难
在这个步骤中,我给学生提供了活跃的课堂氛围,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完成两个题目。……
精讲点拨,归纳升华
巩固训练,反馈达成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我设计两种题型即必做题和选做题,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必做题要求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选做题是这对节课的一个提升。
(六)课内总结,课后延伸
最后我引导学生做本节课总结,让学生相互补充,共同完善,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能力。同时安排学生在课后……,学会搜集地理信息。
第七、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力求简明扼要,能概括主要教学内容,真正起到教学纲要的作用,使学生能理清学习思路,让学生从板书中概括出所要学习的内容。
以上是我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并结合实际,本着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基本理念而进行的教学设计。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说课模版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XXX》。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XXX》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XX单元第XX个课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XX,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XX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XXX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 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XX是一门培养人的XXX能力的更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XX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滨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 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 导入新课:(2~3分钟)
由上节课演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的未知欲望。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 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华。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 课堂小结:(2~3分钟)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XXX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4. 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5. 布置作业。
针对XX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XXX
七、说小结
1. 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的增有减。
2. 教学策略的选用
(1) 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XXX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我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乱放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2) 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形成新的知识。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八、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XX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果完毕,谢谢!
海陆的变迁
各位老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如下分析。这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包括“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板块的运动”三部分。重点应用实例揭示了地形的沧桑变化,指出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接着利用大陆漂移的过程,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形象生动地演绎地球的变化。据此,我对教材进行一些处理:将课本上逻辑关系不强的三个标题分别改成更有逻辑关联的“海陆变迁的实质和原因”、“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其中“火山与地震”是“板块构造学说”的实际应用。在结构上,该教材是承接上一节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概括和巩固,也为以后学习世界地形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我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制定了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发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列举海陆变迁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究精神。
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及方法。
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知道海陆变迁形成的原因,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了解世界著名山系、海洋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海陆变迁的原因(次之),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最难)。
学生情况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第二章第一节的学习,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致情况。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些。但是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同时,必须认识到不同的学生知识基础储备上存在个性差异,因此我在教学中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另外在知识深度的把握上,也会注意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教法选用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有讨论法、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学法指导
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
下面,我来说说我是如何设计教学过程的。由新课导入、新课教学、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四部分组成。
新课导入
首先采用创设情景法,引入新课。针对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思考“沧海桑田”这一成语故事所表达的含义,从而引发对海陆变迁的思索,让学生畅所欲言,把包含海洋变成陆地,陆地变成海洋的图片,所听到的故事或是自己曾经看到过的景象说出来。主要是让他们想一想海洋与陆地的位置是否会变动?
新课教学
由此进入新课。新课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
海陆变迁的实证和原因
为了突破第一个难点,用ppt展示“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化石”,“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坝”这三组图片,通过读图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三个问题。设问:
(1)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会出现海洋生物的化石?产生这种沧海桑田的原因是什么?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的古河流遗迹和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过去这里是什么状况?这种桑田变沧海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3)荷兰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反映了什么活动也能引起沧海桑田的变化?
这三问题的提出主要让学生思考这三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以及导致这三只地貌形成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这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分三个小组进行探究并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后总结出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进一步让学生就这三种原因各举一个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例子并简要说明。指导学生由这节课探讨海陆变迁的过程中形成从观察——发现——猜想这一思维过程,通过证据和解释最终证明猜想是正确的,即海陆是变迁的。
与此同时,教育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进而过渡到魏格纳和他的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承转过渡:刚才的几个例子,说明了在一些局部的地方,海陆是可以变迁的。那么,从全球来看,世界上海陆轮廓是固定不变还是变化的?分小组讨论。分别请两组代表发表讨论结果,主要想让学生讨论出“变化”与“不变”两个观点。其实历史上人们对海陆轮廓的变与不变也有过像大家一样两种不同的争论,那么到底变与不变哪个是真理呢?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看看会得到些什么启示。设问:很早之前,有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个现象是谁发现的?在此基础之上他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假说?学生看教材34-37页内容。ppt展示魏格纳头像让学生讲一下魏格纳的故事,并描述这个有趣现象。由魏格纳故事引出非洲和南美洲的拼合图,提出问题,这会不会是一种巧合呢?在设疑基础之上我再简要讲一下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对学生进行献身科学、勇于攀登的情感教育。为了突破本节课第一个重点,我再播放大陆漂移动态过程的视频,让学生观察:
两亿年前的地球共有几块大陆?
6500万年前这块大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现在地球的海陆轮廓如何?
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的变化趋势如何?
学生通过上述活动,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内容。正确的论断需要科学的依据来支持。有哪些证据能证明该假说成立?接着展示“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海牛、鸵鸟在非洲、南美洲的分布”这组图,这些都是能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还有哪些证据能证明其科学性?学生讨论交流,师生互补共同帮助魏格纳寻找证据。
板块构造理论
承转:许多地理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大陆确实在漂移。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对此,人们看法不一。美国的赫子和笛子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我向学生出示海底扩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解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前面两个学说的基础之上,又出现了板块构造学说,从而过渡到板块构造学说的学习。
先用多媒体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2个问题:
(1)全球共分成哪六大板块?(同时与上一节课“大洲和大洋”联系。)
(2)大家观察板块运动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这样做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接着引导学生总结以上问题的答案,得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三个主要内容,这样锻炼学生的学习总结能力,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自己思考,归纳问题。板块构造学说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为了突破重点,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为了使学生掌握全球共分成哪六大板块,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世界海陆分布图和描好的六大板块轮廓图,组织学生进行六大板块的剪图拼图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描、剪、拼的动手动脑的实际操作中掌握六大板块的名称及分布。板块的运动共分两种,一种是张裂运动,一种是挤压运动。我设计了两个过程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板块构造学说中的张裂和挤压运动。在讲到张裂运动时,展示东非大裂谷图,让学生思考问题:红海是如何形成的?几千万年后,红海可能有什么变化?这里给学生看分解下来的红海成因图,进一步帮助学生分析海洋生产过程。板块的运动还有一种形式,就是相对的挤压运动。在这里我设计一个小活动:大家手中都有课本,用手摁住课本的两端向中间推,会出现什么结果?通过学生的动手观察,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据此,我再和学生一起探讨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和地中海的形成过程。分析“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和地中海”分布图,总结出它们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最后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它们形成的原因。从而可以解释这两个问题:
(1)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分析原因。
(2)珠穆朗玛峰为什么还在不断升高?
火山与地震
承转:世界上除了著名山系、海洋的形成与板块运动有关,火山地震的分布也与板块运动有关。
分六步进行
(1)先出示“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了解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分布带。学生读图总结得出,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里,这样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总结能力。
(2)联系地阅读分析“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和“板块构造示意图”,然后提出问题: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分布的关系?这样使学生了解地震火山带的分布规律,学习地震火山的基本常识。
(3)过渡:火山和地震都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地表的形态,并会给人类带来灾害。通过一些活动来认识这两种活动,先来看看火山。播放火山图片。
(4)火山的孪生兄弟是地震,播放地震图片。
(5)简单介绍有感地震和破坏性地震的知识,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6)老师引导,结合汶川地震,启发学生捕捉和判别地震前兆以及地震突然发生时需采取的主要应急措施,让学生明白地震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新课教学的最后,我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活学活用,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如何解释前几年的印尼海啸事件?日本房屋建筑为什么采用轻质结构?南极大陆为什么埋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课堂小结
让学生看书谈谈这节课自己有哪些收获?学到了哪些方法?有什么体验?体现了以教材为中心回归课本的教学原则。
布置作业
为了巩固复习本节课的难点。我设计一个小练习,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一些地表形态形成的过程,分别是:东非大裂谷、大西洋、青藏高原。
板书设计
海陆的变迁
海陆变迁的实证和原因
1.地壳的变动
2.海平面的升降
3.人类活动
大陆漂移学说
1.魏格纳发现假说的过程
2.假说的基本内容
3.假说的证据
板块构造理论
主要内容
1.六大板块分布
2.板块的运动——张裂和挤压运动
理论的运用
1.世界著名山系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世界著名海洋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火山与地震
1. 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 认识火山和地震
3.防震知识
大洲和大洋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舨)《地理》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两方面的内容: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
七大洲和四大洋。内容联系紧密,脉络清晰,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一定的弹性,课本中出现的地理
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括中已经了解的,加上在此之前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从读图的意义上
,培养学生从图中能直接读取地理信息,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这是本节重要的教学任务。这样既巩固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
又对学生今后学习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 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了解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
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达到灵活运用掌
握的目的。
②能力目标:
本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学生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 ”到了解海陆的分布,到探索和发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
峡的区别,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过程。主要采用组织学生活动的方法,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
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
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通过组织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并
加强了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重点和难点
重点:(1)认识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分布及大洲轮廓——要求落实在地球仪和地图上
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位置和关系。
二、说教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
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所以必须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
的原则。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我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电脑直观演示法和气氛高涨的知
识竞赛法,先学后教,启发式教学(教师给学生提供资料,包括图片、文字等,让他们通过阅读材料、观察图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分
析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这
样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在当今的新课程改革中,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本节课采用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因此要加
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
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教师指导、课件播放、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乐于探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带着目标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
学会”发展到“会学”, 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把本课教学过程设计了六个环节: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
(一)
创设情景
导入本课
4分钟
创设“地球还是水球 ”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师: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锚了名
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
地球还是水球 ”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认为是地球还是水球 1、观察地球仪和动画演示
2、学习小组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
3、学生发言交流不同的观点
地球动画和图
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
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通过对问题的讨
论和交流,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表达的
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宽松的学
习环境。
(二)
动手观察
探究新知
7分钟
1、师:引导学生旋转地球仪,开展“拥抱地球”活动,观察任何半球是陆地大,还是海洋大 最后统计学生
的拥抱结果,从而得出结论。 (海洋比陆地大)
2、师:这个结果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是很容易的,而古代人认识海陆分布有没有那么容易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认识几位著名的探险家和他们
为人类认识世界所作的贡献吧。
3、师: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 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 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1、随机地用双手拥抱地球,
看看他们的右手大拇指所指的地方是海洋还是陆地。
2、观看展示
3、观察不同的地图
d、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1、展示著名探险家和他们为人类认识世界所作的贡献
2、世界海陆分布图
3、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4、水、陆半球图
5、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海陆分布图
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和提高
学生读图的能力,使学生在使用地球仪、世界
地图中,培养学生分析资抖、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让学生体会人类的认识世界是
需要不断的探究和拼搏的。
(三)
观察思考
深入自学
5分钟
1、师:无论是哪个半球, 海洋面积总是比陆地大,接下来请学生在图中找出海洋有几种表示方式 (海、洋、海峡)
2、师:看完海洋,找们一
起来看我们熟悉的陆地吧。(引导学生区别大陆半岛、岛屿和大洲) 学生看图巩固:
陆地和海洋的各种表现形式,并回答问题。
l、“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素描图
2、世界地形图
让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学会运用地图
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

(四)
师生互动
突出重点
20分钟
1、师:在地球的广大的海洋和陆地我们可以用六个字含盖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师指导并和学生一起
找七大洲四大洋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太大印北”
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及分布特
l、请一位同学带领全班学生认识七大洲、四
大洋。
2,让全体同学根据世界地图,说出主要大洲
的分界线。
3、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各大洲的轮廓和四大洋相对位置(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向组长和老师求助)
1、大洲、大洋的分布图
2、各大洲大小比较示意图
3、亚洲与欧洲、非洲分界图
4、各大洋大小比较示意图
5、“一笔画世界
组织学生深入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新知
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一起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
”发展到“会
学“,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五)
竞赛话动
巩固练习
6分钟
1、设置抢答题:
(1)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排序如何
(2)亚洲和欧洲的界线是什么?
(3)七大洲的轮廓大致有什么特点
(4)赤道横穿哪几个洲
(5)哪些大洲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 那南半球呢 ……
_2、对各组的表现作点评 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竞赛活动,以抢答形式为主(各组每一成员都可抢答,答对的为本组得分).
1、所提的问题和答案
2、世界地形图竞赛版
中学生好胜心强,用竞赛的方式,引发竞争意
识,这样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六)
小结本课
布置作业
3分钟
1、师:“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 ”引导学生总结,并以板书形式将重、难点内容用彩笔表示出来,巩固本节知识。
2、布置作业:
地理填充图册p12-13 1、总结并记录重点难点
2、记录作业内容并做作业
板书和作业内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通过书面作业对所
学知识加以巩固。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为指导思想,在对教材处理中,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
学生分析归纳,以以化解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同时通过讨论、课堂练习竞赛活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动口动
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合怍和分析探究能力,品尝自主学习的乐趣。本节读图较多,难度并不大,我特别注意在
提问时问题的目的性明确,尽量避免重复、罗嗦,把能由学生完成的尽量让他们来做。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
的机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部分学生缺少自己的创见。
附板书设计: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二、世界海陆分布不均
三、七大洲和四大洋
l、四大洋
(1)洋、海和海峡
(2)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七大洲:
(1)大陆、半岛、岛屿
(2)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各大洲的分界线:
①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
大高加索山(黑海)l和土耳其海峡
②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③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④亚、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讲的课题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下分析: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编排上本节是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第一节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材的第二和第三节是在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四大地区的区域特征.本章内容是后面各章内容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又南北方地区平时大家了解较多,所以将南北方地区放在西北和青藏地区之前学习,有利于在掌握本课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习认识地理区域的方法.
在内容上本节所涉及的南北方地区同属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用比较的方法,对南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2,教学目标
根据地理课标准的要求我设置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和河流流量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人文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2)通过分析南北地区人文差异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图片,资料,视频等了解南北方地区的自然,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难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性与自然因素的关系.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精心设计了信息整合课件,创设出全新的氛围,尽可能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相信学生,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要学的新知识有了期待感,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合作交流,由旧到新,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会自觅知识,自得方法,使他们乐学,也会学.
2,学法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人人动手动脑,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发挥每个同学的自主性,使得学习的过程很愉快,同时又渐进地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将不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速度和程度也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三,说教学程序
学生已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主要地形区的分布,行政区划以及温度和降水量图的判读,所以在本堂课我通过:导入 →合作探究,教授新课 →巩固小结 → 反馈练习等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导入新课
从《晏子使楚》的故事入手,说的是:齐国的晏子到楚国,楚王想戏弄他,故意将一个犯人从堂下押过.楚王问:此人犯了什么罪 回答:一个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就对晏子说,你们齐国人是不是都很喜欢偷东西 晏子回答:淮南有橘又大又甜,一移栽到淮北,就变成了枳,又酸又小,为什么呢 因为土壤不同.从故事提出问题,我国南,北方的在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呢 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别呢 为什么会影响水果的生长 南,北方不同的自然特点除了影响到水果的生长,对于生活在当地的人们又有什么影响呢 通过设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原因的热情,也以问题的形式带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也就是要学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教授新课
本节课是信息整合课,每两个同学就有一台电脑,所以本节课我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让学生讨论结果,教师再巡回指导来进行新课的学习.这样可以达到个别同学能力的锻炼与全班参与相结合,避免了重视个体,实现了人人参与,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一部分,南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
1,学生读中国地形图,四地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中国年降水量图,根据图下面所设的问题读图,讨论,寻找答案,从而了解南北方地区的地形特点,气温和降水量上的区别以及河流径流量的差异
2,提问:南北方地区在自然方面有什么区别,让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进行引导和归纳总结.
(过渡)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明自然差异往往会造成人文方面上的差异,进而过渡到第二部分南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差异.
第二部分,南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差异
在人文地理差异这部分,与第一部分不同的是在学生通过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信息了解南北方地区在农耕制度,传统民居,饮食,传统交通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后引导学生从地形,温度,降水,河流等方面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四)巩固小结
在学习中学生对重难点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因此最后用多媒体展示课堂笔记,让学生参照课堂笔记,回答课前导入时所提出的问题,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
(五)在小结完后通过反馈练习达到反馈,巩固的作用.
四,亮点
本节课目的性强,层次感强,实践性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合作交流学习经验的形式让学生们学得自在,真正的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
南乐县梁村乡中学 苏会民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世界的地形》,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一、【说教材】《世界的地形》是对上节《地球海陆分布》的细化。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这一节内容它是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又是学习地理所必备的知识,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
  教材包括了三大内容,即“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学看地形图”。“陆地地形”教材首先从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基本概念入手,对平原与高原、山地与丘陵这两组地形类型作出了简略对比。对于各种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要充分利用世界地形图,重点学习陆地上的两大山脉带,其他的让学生自主去收集有关的世界之最。“海底地形”部分通过图示形象地说明了海底地形的组成。“学看地形图”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学生学看地形图。以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读图、析图。培养学生分析认识地形图的能力。由于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故确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本节的又一个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
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比较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使学生了解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异同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
2、通过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使学生初步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及如何从地形图上辨方向、量距离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3、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的山脉带的分布规律,通过自主地学习能对照地图说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与盆地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在的大洲。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五种基本地形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2、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3、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运用图片、彩图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认识自然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2、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本节课任务重,等高线地形图难度较大,教材是以学生读图比较一—获取知识—一归纳规律的线索来组织内容的。教学过程要避免照本宣科式的讲述,要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中读图法贯穿始终。各种图像通过课件演示出来,增强直观性。
二、【说教法】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比较教学法:通过对地理知识(五种基本地形、等高线地形图等)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深入了解世界地形的概况。
2、读图提问法:教学中采取读图提问的方式,可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使在有限的课时内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读图方法的掌握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3、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如观察思考、探究训练、信息查询、阅读讨论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说学法指导】 
新型的地理教学模式,不仅要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因此,地理教师应充当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1、尽量从感性入手,用问题引导,把感性和合理性相结合,充分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性学习者,而非被动的听众。
2、辨图识图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地理技能,也是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兴奋点。探究活动,既考虑到了基础性,又考虑到了实践性和应用性。学看地形图是以后学习气温图、降水量图的基础,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辨图、用图的方法。
四、【说程序】组织教学:
[导入]利用课件放一些我国的各种陆地地形(青藏地区、四川盆地、华北平原、江南丘陵等图片)地球表面存在着高低起伏的各种形态——地形,那么我们用什么表示地形的高低呢? (美丽的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陆地地形
[创设情境]地表的高与低需要用什么来衡量?先用人的身高来举例,形象的类比高度的测量方法。(提出疑问,启发学生。运用数学上接触过的知识理解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运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
阅读课文图示2-31,巩固定义找出区别并计算B、C点的相对高度
[知识运用]课件展示“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找到珠穆朗玛峰,问: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43米,但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却说珠穆朗玛峰只有4000米高。你能解释这究竟是为什么吗?(生答8844.43米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4000米是珠穆朗玛峰的相对高度)
[过渡]正是由于陆地表面各个地方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都不相同,所以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地形类型----五种基本地形。(生答名称)
仔细观察课本P27、P28的五幅不同地形类型的景观图,课件展示自绘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让学生从海拔高度、地表起伏(相对高度)等方面观察比较平原和高原、山地和丘陵这两组地形类型特征异同,讨论后归纳完成表格:(比较、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表格一目了然,让学生轻松学习)
地形类型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平原 地面起伏小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高原 海拔较高,边缘陡峻
丘陵 地面崎岖不平 较低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山地 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
指导学生读世界地形图,说明山脉带的位置并记住主要的山脉。(世界两大山脉带: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山脉带)
〔课堂活动〕学生观察世界地形图,找出地形区之最。(收集信息、整理信息)
注意:本课可让学生自己收集世界之最,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
〔课后活动〕调查家乡的地形以哪一种地形类型为主。说明地形对家乡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
二、海底地形 〔课件展示〕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让学生认识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告诉学生大陆架是开发海洋资源最重要的地带。
三、学看地形图 读“世界地形图”观察地形区分布设计问题:平原、高原、山地、海洋各用什么颜色?这种彩色地形图是如何绘制的呢?
通过依次比较P30、31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找到地形图与普通地图的差别。
[探究活动]1、等高线、等深线的定义及绘制方法。
2、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3、分组活动怎样看地形图,辨别各地形区域的名称?看哪一组观察的全面、详细 (结合所学的学看地图部分的知识,做到新旧知识的联系)
〔整理探究结论〕:A.看图名 B.看方向 C.看比例尺
D.看图例(a)等高线的读数——颜色的深浅
陆地上随着海拔的升高,颜色由绿色系过渡到黄色系。绿色越深,海拔越低,黄色越深海拔越高。海洋蓝色越深,海底越深。
(b)等高线的分布(疏密)
等高线越密集,地面起伏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地面越平坦
(c)等高线的走向
山峰:等高线圈闭合(山顶)山的最高处(数值由里向外递减。反之盆地)
山坡: 陡坡——等高线密集处 缓坡——等高线稀疏处
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突出
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突出
鞍部:两山峰之间的地方
陡崖:(悬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课堂活动〕利用沙土、水、棉线等,先制作一座山地模型,要求做出山峰、山脊、山谷等地形,然后做出等高线,从上往下观察山峰、山脊、山谷等一组组等高线的形状与特点。(15分种左右,教师巡回指导)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的模型,判读陡坡、缓坡、山峰、山脊、山谷。
〔小结〕利用板书提纲,总结知识点,强调读书、学习的方法。
[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略)选择题难度适中主要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重点难点的理解程度,适用于大部分学生。
二、读图题:
1.填出各字母代表的地形A:----------E:----------F:---------- D:----------
2.山峰A比山峰B大约高出___米。
3.沿着虚线从C到A容易,还是从D到A容易?为什么?
4.F在B的__方向。
读图题是知识的应用,注重知识的迁移能力及知识的前后联系,有点难度重点讲解。
[作业]1、收集有关地形方面的世界之最。2、自绘一张等高线地形图(山峰、山谷、山脊、陡崖等)。
[板书设计]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
陆地地形
1、海拔与相对高度
2、地形的划分及比较: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见表格)
3、主要地形区(世界之最)
二、海底地形
三、学看地形图
1、等高线地图及识别:等高距、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等来判断。
2、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50
100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