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文专题教学设想

文档属性

名称 毛泽东诗文专题教学设想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2-20 15:2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高二语文选修(二)专题一 毛泽东诗文本学期选修课教学整体设想选修(二):文化论著研读
选修(三):诗词文赋·外国小说
选修(二)(三)各专题的关系 《论语》与《孟子》
传统文化 诸子散文
辞赋与骈文
毛泽东诗文
现当代文化 文学与乡土
鲁迅诗文中华文化 外国文化欧美经典小说
西方现代小说 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
指导学生……增强文化意识,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以文化为主线,贯穿一个学期的教学。
选修(二)教学安排顺序的调整:
1、《论语》、《孟子》
2、毛泽东诗文
3、诸子散文
主次的处理:
以传统文化为主,以当代文化为辅。
专题四“乡土文学”采用教师指导学生课下自读,学生写读书笔记或心得的方式来完成。

毛泽东诗文 一、毛泽东逝世后,30多年来对毛泽东评价的几个变化:
1976年至70年代末—顶礼膜拜,坚决拥护
20世纪80年代———看到局限,反思错误
20世纪90年代———再次神化,祈求保佑
进入21世纪————政治淡出,文化凸显
二、诗词 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在漫长的岁月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风靡了整个革命诗坛,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贺敬之
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 ——郭沫若
毛泽东是用诗写史,也是以史写诗,正事写史,余事写诗,诗史合一。
(一)《沁园春·长沙》
1、这首词在毛泽东的诗歌创作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告别了纯粹抒写个人情感的写作时代。从此,具体沉实的历史使命感构成了他的诗歌的主旋律。
2、艺术特色
情景意紧密结合
用词精当、巧妙、形象
情景意紧密结合 (1)景中有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对岳麓山秋景的形象写照,也是诗人火热的革命激情的流露。
“万类霜天竞自由”:表面是写自然界的自由,实质表现了诗人对人间自由的追求。
(2)由景生意
由“万类”“竞自由”而感自身不自由,中国人民不自由,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的慨叹。言外之意,是中国共产党应主宰中国的命运,作者暗中抒发了自己宏大的志向。
(3)情中见景
下阕重在抒情,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由今游引起对难忘的峥嵘岁月的回忆,“指点江山”,“中流击水”,正是往昔的具体景象。用词精当、巧妙、形象(1)巧用领字
“看”——串连七句,把山、林、江、舸、鹰、鱼等“万类”构成一幅整体的立体画。
“恰”——串连七句,把同学少年的风华、意气、奔放的特点和革命活动熔为一炉。
(2)善用富有表现力的词
“万山”—山之多;“红遍”—红之广;“尽染”—染之深;
“漫江”——水之满; “碧透”——水之清;
“百舸”——大船之多; “争流”——千帆竞争之势;
“鹰击”——飞得矫健有力;“鱼翔”——游得欢快自在。 (二)《念奴娇·昆仑》
1、上阕:对昆仑形象的描绘
高(横空出世)、寒(搅得周天寒彻)、
雄伟(莽昆仑)、古老(阅尽人间春色)、
威力巨大(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2、下阕:抒发诗人的崇高理想
裁截昆仑山 ,分赠给欧美和东方之国 ,把改造旧中国的理想扩展到改造全世界 。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反映了革命者毛泽东的崇高理想,彻底埋葬帝国主义,建立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太平世界。(三)《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1、感情真挚,激人肺腑
以朋友的身份与对方谈心叙旧 ,充分显示出对友人的一片真情。
2、俗中有雅,雅中有俗
雅:运用典故
“饮茶粤海”——表示两人在广州结下的友谊
“索句渝州”——表示两人在重庆相遇的情况
“读华章”——表示这次在北京的交往
俗:运用大众语
“牢骚”、“未能忘”、“叶正黄”、“池水浅”等。 (四)《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成功地运用了典故 “追穷寇”
“沽名学霸王”
“虎踞龙盘”
2、抒情、叙事、议论相结合
前四句偏重记事,写了横渡长江、解放南京的情况,叙事中抒发激昂之情。
后四句偏重议论,阐明将解放战争进行到底的要求和道理,议论中抒发急切之情。 (五)小论文写作参考题目
“谈毛泽东诗词中的典故”(体会古为今用的特点)
“秋兴词中的‘大匠之作’”(体会境界豪放的特点)
“毛泽东长征诗词赏析”(体会诗史合一的特点)
“绚丽的湘江秋色图”(体会文采华丽的特点)
“昆仑意象浅析”(体会想象瑰丽的特点)
“推心置腹,以心换心”(体会领袖风范) 三、文章(一)引发阅读兴趣 毛泽东影响中国最为深远的十句话:
1、最具真理性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2、最鼓舞人心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最大气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4、最谦虚的:万里长征才走完了第一步!
5、最震憾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6、最威严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7、最自豪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最无奈的: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9、最有志气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10、最豪迈的: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学生熟悉的毛泽东名言不到长城非好汉。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三十年前您是我的老师,三十年后的今天,您仍然是我的老师。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这些生动的格言早已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生根发芽。为什么毛泽东的语言到今天还具有勃勃生机呢?他的富有鼓动性、激励性、逻辑性、精辟性、幽默感的语言从哪儿来?
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
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
第三,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
吸收群众语言而不失却其典雅高致,吸收古典营养却又戒绝文言痕迹和旧书卷书,吸收优秀外国语言却又不流于繁冗拖沓。 (二)体现选修特点 三篇文章都与风气、作风有关:《改造我们的学习》谈的是学风,《反对党八股》谈的是文风,《共产党的工作作风》谈的是党风。
打破单篇文章的界限,把这三篇文章当做一个整体来研读,似乎更能体现选修课的学习特点。 (三)具体教学安排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整风运动的资料,了解写作的背景。
2、用2课时来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划分结构层次。
3、思考:对毛泽东所指出的学风问题、文风问题、党风问题的诸多现象,你最有感触的是哪一点?能不能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谈谈你的认识?用1课时交流。
4、读了这三篇典范的议论文,你觉得自己在写作方面受到了哪些启示?选择一方面重点来谈。(提示:从议论文的结构、论证方法、语言特色等方面择一。可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学习一得写成文章。)用2课时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