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11 22:5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东方之珠”——香港
别了,“不列颠尼亚”

婷 




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新闻的特点
知识积累
迅速及时
内容真实
语言简明
择要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

息:
电视新闻:
人物通讯:

写:
声画合一
介绍人物的典型事迹
场景再现
“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
2.新闻的结构
3.标题的构成
4.新闻六个要素
5.消息
6.消息的构成
新闻: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狭义新闻专指“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种类较多,有动态消息、评论消息、社会新闻、文教新闻、国际新闻等。
  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和兼有新闻、文学双重特征的报告文学。
新闻的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1.标题
新闻的标题可以分为:正题、副题和引题。
正题:是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说明最主要的事实或思想,字体最大的
引题:位于正题的上面,是说明形势、交代背景、引出主题的。
副标题:又名子题,位于正题的下面,是对正题的补充和说明。
主标题
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用以概括、说明新闻中最重要或最引人注意的事实和思想。是新闻标题中的最核心部分,即发生了什么。
(在整个标题中所用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的位置。)
引题
引题,位于正题之上,常用于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提示意义等,以引出主题

(位于主题之前、用以引导主题的辅题,又称肩题或眉题,字号小于主题)
副题
主要用事实对主题作补充和解释,常用于补充交代一些次要事实,以弥补正题的不足。(位于正题之下,字号小于主题、引题)
2.导语: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3.主体: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5.结语
:
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可有可无。它用于揭示事实的意义,指出事发展的趋向。
4.背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背景,是补充部分。
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标题、导语、主体
新闻六个要素:
“5个W”:
When
(何时)
Where(何地)
Who
(何人)
What
(何事)
Why
(为什么)
“1个H”:
How
(何果)
落实生字:
这些生字你掌握了吗?谁来试一试,读一读?

zhì
zhǔ
yǎn
yìnɡ
  下面朗读课文,标出不懂的读音的生字、词。然后小组交流,合作正音。










冉冉升起

zhì
yǎn
yìnɡ
zhǔ

rǎn
rǎn
·
nínɡ
·
·
·
·
·
·
·
·
熟知生字
品读课文——品味语言
文中的语言独具特色,有个性。请举例分析说明。
学生举例后归纳语言的特点。
再次品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朗读并说喜欢的理由。(小组内交流)
本文报道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报道了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一件事。
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的欣喜之情。
1.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强占香港岛。
2.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3.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
4.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占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5.
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6.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7.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7月1日归还中国。
8.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有关“香港问题”的历史资料
找出本课的六个要素:
“5个W”:
When
(何时)
Where(何地)
Who
(何人)
What
(何事)
Why
(为什么)
“1个H”:
How
(何果)
六个要素:
“5个W”:
When
(何时)——1997年6月30日-7月1日
Where(何地)——香港
Who
(何人)——中英双方政府代表
What
(何事)——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Why
(为什么)——《香港联合声明》
“1个H”:
How
(何果)
——香港回归
本课的新闻结构
①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②导语: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第1段)。
③主体: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日落仪式”;
7时45分,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④背景:港督府的变迁
⑤结尾: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香港
维多利亚港
本文的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分别是哪些段落?
1、导语
(第1段)
2、主体
(2—10段)
3、结语
(最后1段)
英国撤离香港时的几个重要场景。
总写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英国结束对香港的殖民统治。
与开头呼应,交代英国在香港的统治背景。
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
如:第4、7、11自然段。


文中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时间
场景
象征意义
场景一
场景二
场景三
场景四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
彭定康和女儿离开港督府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五自然段)
彭定康接过降下的旗帜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八自然段)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第十自然段)




象征意义
场景一
6月30日下午4:30
末代港督告别香港,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
6月30日下午6:15
添马舰东面广场降英国国旗
场景三
6月30日子夜时分
中英交接仪式,
最后一次降下米字旗,五星红旗升起
场景四
7月1日0:40
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英国殖民主义者结束在香港的统治权,中国恢复香港主权
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如: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品味语言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2、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结束。
3、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
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
4、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拓展延伸

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种统治的结束。
1、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分析课文
③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分析课文
1、导语部分交代了什么内容?
2、将导语浓缩为不超过30字的一段话。
一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回国。
“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象征意义。
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
英国米字旗降落,
“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这句话说的是港督的建筑,实际上表达了这样的意思:香港已经回归祖国,末任港督已经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了过去。
2、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结束。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而喜悦的心情。
3、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
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
对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殖民统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被忘记的。中国人民经过了漫长的期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到祖国怀抱的一天。但作者心中丰富的情感,却是通过精确地记下英国统治香港的时间来表现的,语言非常含蓄,很有分寸感。
4、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明写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实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点明了题意。这里没有讽刺,没有痛骂,我们却可以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