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一轮复习专题三:文言文断句
一、必备知识
断句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也是文言文考查的传统方式。正确断句,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在《考试大纲》中,虽然没有将“断句”明确列为考点,但《考试说明》中,明确有“古文断句”题型,自2014年起,全国新课标卷均专门设断句题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以选择题为主,分值三分。浙江卷考查的是一句话断句六处左右,分值三分。
[试题特点]
分析近年全国新课标卷断句题,不难发现,文言断句题具有如下特点:
1.断句的材料选自文言文阅读文本,而不是另选语段。
2.采用单项选择题的客观题型,而不是用“/”断句的主观题型。
3.断句的材料中很少有标明句子起始的虚词。
4.三个错误选项中共有2-3处错误的切分点。
5.所选语段皆叙述传主的主要事迹。
[解题指津]
要特别注意,单选题四个选项对句子的切分,孤立地看,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联系前后文的大语境分析,才能确定只有一项是完全正确的。所以,无论是用“/”断句的主观题,还是判断命题者给出的几种断句选项的客观题,都应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思考。不过,对待单选题,可以先确定四个选项切分的不同点,从而将“不同点”作为思考的重心。以下一些方法,对解答近年来全国新课标卷文言断句题有一定的帮助。
1.通大意
文言文断句的根本,在于对语段意义的正确理解。尤其是新课标卷文言断句材料都是从整篇文章中抽取出来的语句,断句时我们不宜仓促答题或草率选择,而应该联系与之相关的上下文,先准确理解语段的大致意思,特别是要理清与断句材料相关的人物关系、事件背景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等。
2.先断易
首先默读一至两遍(默读时,可把文本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当作主观断句题对待),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后,凭借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把握不准的部分,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重点斟酌。
3.明“对话”
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道、白、对、谓”等字眼,这些对话标志,也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此类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起止。如:或谓/郊岛孰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诗/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诗/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注:郊、岛指孟郊、贾岛。《古今诗话》)
4.抓虚词
文言文中许多虚词也能为断句提供方便。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1)经常出现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惟、盖、故、凡、且、且夫、唯、盍、若夫、得无、何其”等词,可在其前面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有“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2)经常出现在句首的谦敬词、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有“窃、请、敬、吾、余、予、尔、汝(女)、彼、此”等,在其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3)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纵使、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若、至若、是以、继而、然则、虽、虽然、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故、是故”等,在其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4)常用在句首的时间副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是时、昔者、乃今、有顷”等,可以在其前面断句。
(5)常用在句首的疑问词有“何、谁、孰、安、胡、焉、奚”等,可以在其前面断句。
(6)经常出现在句末的虚词有“乎、哉、矣、也、者、耶(邪)、焉、欤、兮、耳、而已”等,可以在其后面断句。
5.看修辞
古人写文章是非常讲究辞采的,经常运用顶真、对比、对称、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讲求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可以把这些特点作为我们断句的依据。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语势连贯。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如果语段中有很多紧密相连的相同的字眼,我们就可以尝试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手法来考虑句读。如: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对称。古人写文章喜用整句,讲究整齐对称。例如: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改容。(东汉王符《潜夫论·慎微篇》)仔细一看,就会发现,这段话就是由两组结构形式对称、内容构成对比的语句组成的,如果掌握这一特点,断句就变得很容易。
6.辨差异
全国新课标卷文言断句题采用单项选择题的客观题型,这种命题方式其实也给我们正确解答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按照命题特点,题干总是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而三个错误选项中总共设置2-3处错误的切分点。我们选择时应细心比对几个选项断句有差异的地方,再根据以上五条原则辨析孰“正”孰“误”。
二、关键能力
提问模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答题思路】
1、根据注解标点弄懂文意握句内部自停顿
2、掌握文言文词语特点(例现代汉语些双音节词文言文两单音节词需要读)读单词
3、借助语知识析句结构读停顿
a、主谓间需稍停顿
b、宾短语宾间应稍停顿
c、介宾置其前应稍停顿
d、宾语前置其于主语间应稍停顿
e、转折连词前稍停顿
f、承接指示代词要停顿
g、根据语气助词确定停顿节奏;
4、些表示议论、推断、反问语气句前面夫、盖、其等词些词应稍加停顿
5、偏短语介宾短语般停顿否则影响文章意
6、特殊说明
a、解古代号、号、官职、名及名免停顿错误
b、停顿应体现省略部
c、表示间位词应该稍作停顿
需要注意:
1、具体划节奏停顿要太琐碎;
2、能搬硬套要结合语境反复研读充确理解句意基础才能找确停顿位置
三、对点专项训练
【2020·青海省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向靖,字奉仁,小字弥,河内山阳人也。名与高祖祖讳同,改称小字。世居京口,与高祖少旧。从平京城,参建武军事。进平京邑,加宁远将军。京邑虽平,而群寇互起,弥征桓石康于白茅,攻寿阳克之。义熙三年,迁建式将军、秦郡太守,北陈留内史,成堂邑。以平京城功,封山阳县五等侯。
从征鲜卑大战于临朐累月不决弥与檀韶等分军自间道攻临朐城弥擐甲先登即时溃陷斩其牙旗贼遂奔走攻拔广固,弥又先登。卢循屯据蔡洲,以亲党阮赐为豫州刺史,攻逼姑孰。弥率谯国内史赵恢讨之。时辅国将军毛修之戌姑孰,告急续至,弥兼行进讨,破赐,收其辎重。除中咨议参军,将军如故。卢循退走,高祖南征,弥为前锋,于南陵、雷池,左里三战,并大捷。军还,除太尉咨议参军、下邳太守,将军如故。
八年,转游击将军,寻督马头淮西诸郡军事、龙骧将军,镇蛮护军、安丰汝阴二郡太守、梁国内史, 戌寿阳,以平广固、卢循功,封安南县男,食邑五百户。十年,迁冠军将军、高阳内史,临淮太守。高祖西伐司马休之,以弥为吴兴太守。明年,高祖北伐,弥以本号侍从,留戌确磝,进屯石门、柏谷。迁督北青州诸军事、北青州制史,将军如故。高祖受命,以佐命功,封曲江县侯,食邑千户。迁太子左卫率,加散骑常侍。二年,卒官,时年五十九。追赠前将军。弥治身俭约,不营室宇,无园田商货之业,时人称之。
于植嗣,多过失,不受母训,夺爵。更以植次弟桢绍封,又坐何杀人,国除。
(节选自《宋书·向靖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征鲜卑/大战于临朐/累月不决/弥与檀韶等分军自间道攻临朐城/弥擐甲先登/即时溃陷/斩其牙旗/贼遂奔走/
B.从征鲜卑/大战于临朐/累月不决/弥与檀韶等分军自间道攻临朐城/弥擐甲/先登即时溃陷/斩其牙旗/贼遂奔走/
C.从征鲜卑大战/于临朐累月不决/弥与檀韶等分军自间道攻临朐城/弥擐甲/先登即时溃陷/斩其牙旗/贼遂奔走/
D.从征鲜卑大战/于临朐累月不决/弥与檀韶等分军自间道攻临朐城/弥擐甲先登/即时溃陷/斩其牙旗/贼遂奔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本意是指违言,不说,避忌,也指不敢直称帝王、尊长或贤才的名字。
B.“辎重”是出门携带的物资,常指军用物资。
C.“食邑”是卿大夫的封地,即采邑,收其赋税而食,故名食邑。
D.“爵”是皇帝对开疆拓土有功的武将的封赐,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向靖为人克俭自律,颇受称赞,他一贯严格要求自己,生活方面十分节俭,不建造房舍屋宇,也没有园圃田地和货物等产业。
B.向靖追随高祖左右,屡建功绩。向靖在跟随高祖征战中取得一系列战绩,尤以平定京城一役为著,他也因此被封为建武将军。
C.向靖多次得到提拔,身居高位。因为平定广固、卢循有功,向靖被封为安南县男,高祖登上帝位之后,又封向靖为曲江县侯。
D.向靖一生南征北战,深得重用。高祖率军南征,向靖充当先锋;高祖往北征讨,向靖以原来的官号随从征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京邑虽平,而群寇互起,弥征桓石康于白茅,攻寿阳克之。
(2)卢循屯据蔡洲,以亲党阮赐为豫州刺史,攻逼姑孰。
【答案】
1.A
2.D
3.B
4.(1)京邑虽然平定了,可许多贼寇争相兴起,向靖在白茅征讨桓石康,攻打寿阳并且取得胜利。
(2)卢循驻扎据守蔡洲,把亲信党羽阮赐任命为豫州刺史,攻打逼近姑孰。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跟从高祖刘裕征讨鲜卑,在临朐交锋,接连好几个月对决没有分出胜负。向靖和檀韶等人分兵从小道偷袭进攻临朐城。向靖穿上甲冑率先登上城池,敌军当时就马上溃散。向靖砍倒了他们的旗帜,贼人于是就四散逃走”。“大战于临朐”,很典型的状语后置,之后断开,排除CD;“弥擐甲先登”是说向靖穿上甲冑率先登上城池,是一个整体,不宜断开,排除B。故选A。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D项,“‘爵’是皇帝对开疆拓土有功的武将的封赐”错误,爵是古代国君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故选D。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B项,“他也因此被封为建武将军”错误,根据原文“以平京城功,封山阳县五等侯”,意思是“因为平定京城有功,被封为山阳县五等侯”。故选B。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互起”,争相兴起、相继兴起;“征桓石康于白茅”,状语后置;“克”,战胜、获胜。(2)中“屯据”,驻扎据守;“亲党”,亲信党羽;“以……为”,把……任命为。
【参考译文】
向靖,字奉仁,小字弥,是河内山阳人。他的名和高祖刘裕的祖父的名相同,为了避讳,就用他的小字称呼他。世代居住在京口,和高祖刘裕从小交情好。跟从高祖刘裕平定京城,参与建武军事。进而又平定京邑,被加封为宁远将军。京邑虽然平定了,可是许多贼寇相继兴起,向靖在白茅征讨桓石康,攻打寿阳并且取得胜利。义熙三年,升迁为建武将军、秦郡太守,北陈留内史,戍守堂邑。因为平定京城有功,被封为山阳县五等侯。
跟从高祖刘裕征讨鲜卑,在临朐交锋,接连好几个月对决没有分出胜负。向靖和檀韶等人分兵从小道偷袭进攻临朐城。向靖穿上甲冑率先登上城池,敌军当时就马上溃散。向靖砍倒了他们的旗帜,贼人于是就四散逃走。攻打广固时,向靖又率先登上城池。卢循驻扎据守蔡洲,把亲信党羽阮赐任命为豫州刺史,攻打逼近姑孰。向靖率领谯国内史赵恢讨伐他们。当时辅国将军毛修之戍守姑孰,告急的文书连续送到,向靖边行进边征讨,打败阮赐,没收了他的军用物资。授予中咨议参军,将军的职位还像原来一样。卢循后退逃跑,高祖刘裕向南征讨,向靖做前锋,在南陵、雷池,左里打了三次战役,全都大获全胜。军队班师回朝时,授予太尉咨议参军、下邳太守的官职,将军的职位还像原来一样。
义熙八年,调职担任游击将军,不久监管马头淮西各郡的军事、龙骧将军,镇蛮护军、安丰汝阴二郡太守、梁国内史,戍守寿阳,凭借平定广固、卢循的功劳,被封为安南县男,俸禄土地达五百户。义熙十年,调职担任冠军将军、高阳内史,临淮太守,管理石头军事。高祖向西讨伐司马休之,任命向靖做吴兴太守。第二年,高祖向北讨伐,向靖以原来的身份服侍跟从,留下来戍守确磝,进军驻扎在石门、柏谷。又调任掌管北青州各地军事、任北青州制史,将军的职位还像原来一样。高祖刘裕登上皇位,按照大臣们的辅佐确定功劳,向靖被封为曲江县侯,俸禄领地有一千户。后来又升迁做太子左卫率,加授散骑常侍。皇帝登基后的第二年,死在官任上,当时五十九岁。追赠前将军。向靖修身勤俭,不经营房屋地产,也没有园林田产商铺货物的副业,当时的人非常敬佩称赞他。
他的儿子向植继承他的爵位,犯了很多过错,不听从母亲的教导,被夺去爵位。变成分封向植的弟弟向桢、向绍,又因为犯了杀人罪,封地被废除。
【2019·全国高三单元测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其先赵奢为赵将,号曰马服君,子孙因为氏。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
九年,拜援为太中大夫。援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已。闲于进对,尤善述前世行事。每言及三辅长者,下至闾里少年,皆可观听。自皇太子、诸王侍闻者,莫不属耳忘倦。又善兵策,帝常言“伏波论兵,与我意合”,每有所谋,未尝不用。
二十四年,武威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深入,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遂遣援率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将十二郡募士及弛刑①四万余人征五溪。援夜与送者诀,谓友人谒者杜愔曰:“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明年春,军至临乡,遇贼攻县,援迎击,破之,斩获二千余人,皆散走入竹林中。
三月,进营壶头。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遂困,乃穿岸为室,以避炎气。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耿舒与兄好畤侯弇②书曰:“前舒上书当先击充③,粮虽难运而兵马得用,军人数万争欲先奋。今壶头竟不得进,大众怫郁行死,诚可痛惜。前到临乡,贼无故自致,若夜击之,即可殄灭。伏波类西域贾胡,到一处辄止,以是失利。今果疾疫,皆如舒言。”弇得书,奏之。帝乃使虎贲中郎将梁松乘驿责问援,因代监军。援病卒。
建初三年,肃宗使五官中郎将持节追策,谥援曰忠成侯。
(选自《后汉书·马援传》,有删改)
注①弛刑:打开刑具的犯人。②弇:耿弇(yǎn),刘秀称帝后,封耿弇建威大将军、好畤侯。③充:充县,故治在今张家界市永定区。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
B.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
C.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
D.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氏”,在夏商周时用来区别贵贱,贵者有名有氏,贱者无名无氏。氏可用国名、邑名、官名、职业名、住地名等。
B.“闾里”,可以指乡里或城里平民居住的地方。“闾里”在汉代也是对城市居民实行监管、宵禁、征役的基本单位。
C.“西域”,是汉以来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其广义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
D.“谥”分为官谥和私谥、褒谥和恶谥等。君主的谥号一般由礼官确定后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援年轻时就有大志向。做太中大夫后,既善于叙述前代的事情,又善于思考军事策略。马援的军事观点常常和皇帝的意思相合,每次谋划都能被采用。
B.马援为报皇恩而临危请命。但马援夜里和送行的人告别时仍有担心。后来,马援率领的军队遇上贼兵攻打县城,他迎击贼兵,斩杀和俘获共二千多敌人。
C.马援年迈患病却壮心不已。进军壶头时遭遇酷暑,很多士兵病死,但马援并未弃战。贼兵登高喊叫,马援就让人拉住自己的腿探身察看,这让士卒感动。
D.马援壶头之战受皇帝肯定。壶头之战不利,皇帝派虎贲中郎将梁松乘驿马前去了解战况后派出援兵,并代他监管军队。马援病死后被朝廷赠谥为忠成侯。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援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已。
(2)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
【答案】
5.B
6.A
7.D
8.(1)马援力求开示恩德信义,宽厚对待下级,拿职务委任官吏,自己只总管原则罢了。
(2)皇上命令他试一试。马援扶着马鞍左右看看,来表示还可以任用。皇上笑着说:“真精神啊,这老头儿!”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题,比较四个选项,可以发现“常恐不得死国事”中“死”是为动用法,即为国事而死,故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长者家儿”指权贵子弟,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项。再结合本句意思:我受国家大恩,年纪大了来日不多,常怕不能为国而死。现在得到机会,甘心瞑目,只是怕权贵子弟有的留在皇上身边,有的跟着我,特别难调停,心中担心的只有这件事了。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A项,“贱者无名无氏”有误,应为有名无氏。故选A。
7.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D项,“马援壶头之战受皇帝肯定”说法错误,原文“帝乃使虎贲中郎将梁松乘驿责问援”,可见皇帝当时派梁松去是责问马援的,并且让人代他监管军队,是夺了马援的军权。所以说,皇帝对马援壶头之战并不是肯定的。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务”,致力于;“待下”,对待属下;“任吏”,使用官吏;“总”,统管。(2)句中:“顾眄”,左顾右盼的样子;“以示”,用来显示;“矍铄”,精神十足的样子;“是翁”,这老头儿。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马援字文渊,是扶风茂陵人。他的祖先赵奢是赵国的将军,赐爵号马服君,子孙于是以马做氏。马援十二岁父亲去世,年轻时有大志向,几个哥哥都惊奇。
九年,拜任马援做太中大夫。马援力求开示恩德信义,宽厚对待下级,拿职务委任官吏,自己只总管原则罢了。熟知答问,特别善于叙述前代的事情。常常谈到三辅有德的人,下至乡里少年的事,都值得听。从皇太子、各位王爷的侍从听他说的人,没有不注意倾听忘了疲倦的。又善于军事策略,皇帝常说“伏波谈军事,和我的意思吻合”,每次有什么计谋,没有不被采用的。
二十四年,武威将军刘尚攻打武陵五溪蛮夷,深入敌境,全军覆没,马援于是请求前往。(马援)这一年六十二岁,皇上可怜他年纪大,没有答应他。马援自己请求说:“我还能穿甲衣骑马。”皇上命令他试一试。马援扶着马鞍左右看看,来表示还可以任用。皇上笑着说:“真精神啊,这老头儿!”于是派马援率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人,统领十二郡招募来的士兵及打开刑具的犯人四万多人征伐五溪。马援夜里和送行的人告别,对朋友任谒者的杜愔说:“我受国家大恩,年纪大了来日不多,常怕不能为国而死。现在得到机会,甘心瞑目,只是怕权贵子弟有的留在皇上身边,有的跟着我,特别难调停,心中担心的只有这件事了。”第二年春天,军队到临乡,遇上贼兵攻打县城,马援迎击,打败贼兵,斩杀俘获二千多人,其余都散逃进竹林之中。
三月,进军壶头。适逢天热得厉害,士兵多病死。马援也生了病,于是被困,就凿岸为洞,躲避炎热。贼兵每次登高喊叫,马援就让人拉住自己的腿探身察看,身边的人感叹他的壮心,无不为他流泪。耿舒给哥哥好畤侯耿弇写信说:“先前耿舒上书建议应先攻充县,粮虽难运但兵马可以用,士兵几万人争着想率先出击。现在壶头终于不能前进,大家郁闷得要死,的确可惜。先前到临乡,贼人无故自来,如果乘夜攻击,就可以全部消灭。伏波将军就像西域的胡商,走到一个地方就停,因此失利。如今果然发生瘟疫,都如我所说。”耿弇得信,上奏朝廷。皇上于是派虎贲中郎将梁松乘驿马前去责问马援,并代他监管军队。马援病死。
建初三年,肃宗派五官中郎将拿着符节追加策封,赠谥马援为忠成侯。
【2020·肥东县综合高中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豆卢革,父瓚,唐舒州刺史。豆卢为世名族,唐末天下乱,革避地之中山,唐亡,为王处直掌书记。庄宗即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革虽唐名族,而素不学问,除官吏,多失其序,常为尚书郎萧希甫驳正,革颇患之。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革以说能知前朝事,故引以佐己,而说亦无学术,徒以流品自高。是时,庄宗内畏刘皇后,外惑宦官、伶人,郭崇韬虽尽忠于国,而亦无学术,革、说俯仰默默无所为,唯诺崇韬而已。是时唐新灭梁,朝廷纪纲未立,议者以为宜革以渐,而崇韬疾恶太甚,果于必行,说、革心知其未可,而不能有所建言。是岁,大水,四方地连震,流民殍死者数万人,军士妻子皆采稆以食。庄宗日以责三司使孔谦,谦不知所为。枢密小吏段徊曰:“臣尝见前朝故事,国有大故,则天子以朱书御札问宰相。水旱,宰相职也。”庄宗乃命学士草诏,手自书之,以问革、说。革、说不能对,第曰:“水旱,天之常道,不足忧也。”二人各以其子为拾遗,父子同省,人以为非,遽改他官,而革以说子为弘文馆学士,说以革子为集贤院学士。庄宗崩,革为山陵使,以故事当出镇,乃还私第,数日未得命,而故人宾客趣使入朝。枢密使安重诲诟之于朝曰:“山陵使名尚在,不俟改命,遽履新朝,以我武人可欺邪!”谏官希旨,上疏诬革纵田客杀人,说坐与邻人争井,遂俱罢。革贬辰州刺史,说溆州刺史,所在驰驿发遣。既而革复坐请俸私自入,说卖官与选人,责授革贵州司户参军,说夷州司户参军,皆员外置同正员。已而窜革陵州,说合州。天成二年夏,诏陵、合州刺史监赐自尽。
(选自《新五代史·豆卢革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
B.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
C.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
D.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指授予官职。文中豆卢革身居要职,常常突破既定的规矩授予别人官吏职务。
B.三司使,后唐始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三司使为总管国家财政的最高行政长官。
C.崩,本意是崩裂、倒塌,古代一般用于指称帝王或诸侯王之死。这里指称庄宗之死。
D.“驰驿”中的“驿”指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豆卢革出身名族,不学无术。他的父曾任唐舒州刺史。他在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随意任免官吏,不少官吏和他一样“无学术”。
B.豆卢革随人俯仰,无所作为。唐初,议事的人认为应当逐渐革除弊端,但郭崇韬坚决反对此事,豆卢革只是附和,提不出什么好建议。
C.豆卢革身居相位,佐君乏术。庄宗时,洪水泛滥,地震不断,饿殍遍野,但豆卢革却以“天之常道”推脱,拿不出有效对策。
D.豆卢革任人唯亲,屡遭贬谪。豆卢革曾任命其子做拾遗,庄宗死后,他先被罢免山陵使,接着被贬为刺史、司户参军,后来被流放至陵州。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尝见前朝故事,国有大故,则天子以朱书御札问宰相。
(2)山陵使名尚在,不俟改命,遽履新朝,以我武人可欺邪!
【答案】
9.B
10.C
11.B
12.(1)我曾见前朝旧例,国家有大灾难,那么天子就用朱墨御批诏令责问宰相。
(2)山陵使的官名还在,不等到另外任命,就迫不及待到新朝任职,认为我是武臣好欺骗吗!
【解析】
9.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唐庄宗消灭梁后,豆卢革于是推荐韦说任相。韦说,唐末任殿中侍御史,因罪贬官南海,后来在梁任礼部侍郎。句中,“说”指“韦说”,后面是对“韦说”的介绍,中间需要断开。排除AD两项。“后”指“后来”,应与后句相连,“后事梁”。排除C项。分析可知,B项断句正确。故选B。
10.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C项解说错误,“诸侯王之死”只能用“薨”,“崩”还可用于“太后之死”。故选C。
1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豆卢革随人俯仰,无所作为,唐初,议事的人认为应当逐渐革除弊端,但郭崇韬坚决反对此事,豆卢革只是附和,提不出什么好建议。”分析错误,“郭崇韬坚决反对此事”表述原文无据,原文只是说“郭崇韬痛恨恶人太厉害,办事很果断”。故选B。
12.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与特殊句式的翻译:(1)“故事”:旧例;“大故”:大的变故,大的灾难;“朱书御札”:朱墨御批诏令。(2)“俟”:等待,“履新朝”:到新朝任职,“以”:认为。“以我武人可欺邪!”是省略句。
【参考译文】
豆卢革,父亲豆卢瓒,唐舒州刺史。豆卢为世代名族,唐末天下大乱,豆卢革迁家避祸来到中山,唐灭亡后,任王处直的掌书记。唐庄宗即位,被拜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豆卢革虽然是唐的名门望族,但向来不学无术,任命官吏,多不合规矩,常常被尚书郎萧希甫驳斥纠正,豆卢革很担心这事。唐庄宗消灭梁后,豆卢革于是推荐韦说任相。韦说,唐末任殿中侍御史,因罪贬官南海,后来在梁任礼部侍郎。豆卢革因韦说熟悉前朝旧事,因此推荐他辅佐自己,而韦说也不学无术,只是以门第自负。这时,唐庄宗在宫内怕刘皇后,在外受宦官、伶人的蛊惑,郭崇韬虽然对国家竭尽忠诚,但也不学无术,豆卢革、韦说随人俯仰,默默无所作为,只是附和郭崇韬罢了。这时唐刚刚消灭梁,朝廷的规章制度还没有建立,议事的人认为应当逐渐革除弊端,而郭崇韬嫉恶如仇,办事很果断,韦说、豆卢革心中明白这样做不行,却不能提出什么好建议。这年,大水成灾,四面八方都连续发生地震,流亡的百姓饿死的有几万人,士兵和他们的妻子儿女都采野谷子来吃。唐庄宗天天以此责问三司使孔谦,孔谦不知所措。枢密院小官段徊说:“我曾见前朝旧例,国家有大灾难,那么天子就用红色书札责问宰相。水灾和干旱,归宰相管。”唐庄宗于是命令学士起草诏书,亲手书写,用来责问豆卢革、韦说。豆卢革、韦说不能回答,只是说:“水灾干旱,是老天常要发生的事情,不值得忧虑。”豆卢革、韦说二人各自都任用他们的儿子做拾遣,父子同在一个省,人们认为不对,于是改任别的官职,于是豆卢革任用韦说的儿子为弘文馆学士,韦说任用豆卢革的儿子为集贤院学士。唐庄宗死,豆卢革任山陵使,按照旧例他应当外出任职,于是回到家中,几天都没有得到任命,而他的朋友宾客们催他上朝。枢密使安重诲在朝廷上骂他说:“山陵使的官名还在,不等到另外任命,就迫不及待到新朝任职,认为我是武臣好欺骗吗!”谏官迎合安重诲的意旨,上疏诬告豆卢革放纵田客杀人,韦说因和邻居争夺水井有罪,于是都被罢官。豆卢革被贬为辰州刺史,韦说被贬为淑州刺史,一路上用驿马遣送。不久豆卢革又因请求俸禄私财归自己,韦说卖官给候选的官吏,责授豆卢革为贵州司户参军,韦说为夷州司户参军,都在编制外安置,待遇同正式编制。不久放逐豆卢革到陵州,韦说到合州。天成二年夏,诏令陵、合二州刺史监督他们二人自杀。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