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生活中的透镜—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5.2 生活中的透镜—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8-10 19:4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八年级第一学期人教版物理
第五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共7题;共21分)
1.2017年11月,深圳北站也终于迎来“刷脸进站”的消息,新增了16台自助核验闸机,一名乘客可以在35秒内成功刷脸进站,效率比人工核验更高,每台自助验证机上都安装了一个摄像机,当旅客进入“人脸识别区”,大概0.5m处时,摄像机就可以对其面部特征进行快速核对,由此判断,人脸识别系统的摄像机的镜头(???

A.??
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能是0.1m??????????????????????B.?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能是0.5m
C.?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能是0.5m????????????????????????D.?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能是0.1m
2.自拍杆是最近风靡的自拍神器,它能够在20cm到120
cm长度间任意伸缩,使用者只需将手机固定在伸缩杆上,通过遥控器就能实现多角度自拍。下列关于用自拍杆拍照的说法正确的是(???

A.?拍照时,人到镜头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到两倍焦距之间
B.?拍照时,人到镜头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
C.?自拍杆增大了物距,同时增大了取景范围
D.?使用自拍杆的好处是减小了物距,增大了像的大小
3.用放大镜看报纸时,看到的清晰的字是(   )
A.?倒立放大的实像?????????????B.?正立放大的虚像?????????????C.?正立放大的实像?????????????D.?倒立放大的虚像
4.科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科学量,常用一些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科学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下列事例中不属于这种方法的是(??

A.?用弹簧秤测量力????????????????????????????????????????B.?用放大镜观察蜗牛
C.?用酸碱指示剂测定溶液的酸碱性?????????D.?用α粒子轰击原子研究原子结构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透镜及光屏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下列哪种光学器材的成像原理与其相同(

A.?放大镜????????????????????????????????B.?潜望镜????????????????????????????????C.?投影仪????????????????????????????????D.?照相机
6.某同学利用照相机拍摄景物时,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使照相机到景物的距离小于镜头焦距??????????????????B.?使照相机到景物的距离等于镜头焦距
C.?使照相机到景物的距离大于镜头焦距??????????????????D.?使照相机到景物的距离大于镜头二倍焦距
7.将筷子竖直插入装水的玻璃杯内,从俯视图中的P点沿水平方向看到的应该是下面哪个图中的情形??
(??

A.????????????????????????B.????????????????????????C.????????????????????????D.?
二、填空题(共7题;共36分)
8.无人机利用携带的焦距一定的微型摄像机进行航拍,来自地面景物的光通过摄像机镜头,会聚在感光晶片上,形成倒立、_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当无人机上升时,需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镜头与感光晶片间的距离,才能拍摄到清晰的画面。
9.兰州中川机场和西客站的进站通道采用了人识别系统(如图所示),识别系统的摄像机可以自动将镜头前1m处的人脸拍摄成数码照片传递给设备识别。此系统的摄像机的镜头相当________透镜,它的焦距应小于________cm。
10.在上海世博会,江西馆设立一个专门展区,让观众通过中国电信的“全球眼”系统直接连接设立在江西部分旅游景区、工业园区、城市街道的摄像探头,看此刻的江西在发生什么,感受江西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情景。若摄像探头镜头的焦距是f,被拍摄物到镜头的距离应________2f(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若要使取景范围变大一些,则摄像探头镜头距景物的距离应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1.如图所示,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当物体到镜头的距离在________时,在屏幕上就可以看到倒立、放大的像;投影仪上有一块平面镜,它的作用是________,使像能够投射到屏幕上.
12.小林在家里拿爷爷的放大镜做实验.第一次小林通过放大镜看到书上的字如图甲所示,此时他看到的是字的________像;第二次小林通过放大镜看到书上的字如图乙所示,这时他.看到的是字的________像(以上两格填“实”或“虚”).从图甲到图乙的变化过程中,放大镜是逐渐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书本的.与图乙所反映的成像规律相同的光学仪器________.
13.小明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他将烛焰放在距凸透镜35cm的位置,调节光屏位置,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__(选填“等大”、“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利用这个原理可以制成________.实验中他不慎用手指尖触摸到了凸透镜,此时光屏上  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出现手指尖的像。
14.小欣发现水滴落在手机的玻璃屏幕上时,透过水滴会看到放大正立的图文像,如图甲所示.则小欣看到的是________像(填“实”、“虚”);水滴相当于一个透镜,而每一个透镜的两侧都有焦点.这个“水滴透镜”下方的焦点落在如图乙中手机图文层的________方(填“上”、“下”);小欣还发现,当水滴足够小时,看到白屏上会显示出彩色色块,这是因为白光是由红、________、蓝三原色混合而成的.
三、作图题(共2题;共8分)
15.如图所示是照相机的原理图,A′B′是AB的像.请画出图中与入射光线对应的折射光线,并确定凸透镜一侧焦点的位置,用字母F表示.
16.请在图中画出物体AB的像A′B′的大概位置。注:要能正确反映像的大小、正倒和虚实,但不需要画光路图。
四、实验探究题(共3题;共28分)
17.在淹城民俗街上,小明对一雕刻于半粒大米(上圆下平)上的微雕作品“
”产生浓厚兴趣.
⑴为看清微雕作品上的文字和图象,小明应利用如图所示透镜中的________(填序号)进行观察.
⑵正确选择透镜后,小明拿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当在纸上呈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时,测得这个光斑到透镜的距离为5
cm.
⑶透过透镜观察微雕作品“
”,小明看到的像如图所示,此时透镜到微雕作品的距离是________.
A.小于5
cm????????????
B.大于5
cm且小于10
cm???????????
C.等于10
cm???????????
D.大于10
cm
18.如图,在自制“照相机模型”时:
(1)应该选用________(填“凸”或“凹”)透镜作镜头,选用________(填“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膜来呈接像.
(2)照相时,镜头离景物的距离至少要________,才能在薄膜上看到清晰的像.
(3)当用照相机照近处的物体时,应该________两筒间的距离?此时薄膜上的像________?“变大”“变小”或“不变”)。
19.如下图所示,甲、乙分别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用________作为平面镜,实验时为确定虚像位置,需移动未点燃的蜡烛B,直到它看上去________,此过程中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________?(选填序号:①直接观察玻璃板后蜡烛B;②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不同的位置;③直接观察光屏。下同。);在判断平面镜中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时,移走蜡烛B,在其像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后,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________。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利用此成像特点可制成________(选填“放大镜”、“照相机”或“投影仪”);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从远处逐渐向凸透镜的焦点靠近时,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烛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所成像的大小将________?(填“变大”、?
“变小”或“不变”)。如果此时给透镜的左侧“戴上”近视眼镜,则光屏应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五、综合题(共2题;共7分)
20.如图是某住宅小区内的场景。
(1)?图中A是禁鸣标志,禁鸣是在________?处控制噪声。
(2)图中C是摄像头,它的内部有光学元件,其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小区内的景物通过它所成像的性质是倒立、________的________像。
21.小芳照镜子时看不到自己的全身像,于是她后退了几步,在后退的过程中:
(1)小芳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________,像与小芳的距离________(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
(2)小芳发现平面镜中的像变模糊了,戴上近视眼镜后像又变的清晰,近视镜为___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这是利用近视眼镜对光有________作用(选填“会聚”或“发散”),使眼睛中的像再一次移到视网膜上。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A
【解析】【解答】摄像机对人“刷脸”时,摄像机的镜头是凸透镜,此时人在镜头的二倍焦距以外,若物距为0.5m,则镜头的焦距小于0.25m,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摄像机的镜头是凸透镜,物体要在镜头的二倍焦距以外。
2.【答案】
C
【解析】【解答】用照相机拍照时,人到镜头的距离在镜头的两倍焦距之外,AB不符合题意;
自拍杆增大了物距,同时增大了取景范围说法正确,所以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照相机: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
①当物体从二倍焦距以外的地方逐渐向凸透镜移近过程中,像逐渐变大,像距v也逐渐变大.但是,只要物体未到达二倍焦距点时,像的大小比物体要小;像的位置总在镜的另一侧一倍焦距至二倍焦距之间.
②当物体到达二倍焦距之内逐渐向一倍焦距点移动过程中,像变大,像距v也变大.像的大小总比物体要大,像的位置总在镜的另一侧二倍焦距以外.
3.【答案】
B
【解析】【解答】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放大镜是根据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的原理制成的.
当用放大镜看报纸时,放大镜与报纸的距离小于焦距,所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分析】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放大镜的原理: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4.【答案】
B
【解析】【解答】A、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通过弹簧的伸长大小得到力的大小,采用的是转换法.A不符合题意;
B、人通过放大镜可以看到蜗牛被放大的虚像,采用的是观察法.B符合题意;
C、溶液的酸碱性不同可以通过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反映,采用的是转换法.C不符合题意;
D、原子结构不能直接观察,但用α粒子轰击原子可以得到原子结构,采用的是转换法.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理解转换法的定义:用一些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科学量间接测量,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
5.【答案】
D
【解析】【解答】由图知,物距大于像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都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故选D.
【分析】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此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要熟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特别搞清物距与像距之间的关系.
6.【答案】
D
【解析】【分析】用照相机拍摄时,照相机到景物的距离是物距,而照相机的工作原理为:物距大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在凸透镜的胶片上得到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故选D.
7.【答案】D
【解析】【解答】图为筷子竖直插入盛水玻璃杯内的俯视图,A处为筷子,ABP表示由筷子发出的穿过玻璃杯壁B射向观察者P处的一条光线.ON为过B点沿半径方向的直线,即在B处和空气的分界面的法线,上述光线则相当于在B处由水中射入空气中,图中的角i和角r分别为此光线的入射角和折射角,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应有r>i.所以观察者在P处看到的筷子A的像A′的位置不是在A的实际位置,而是由其实际位置偏离杯中心的方向向杯壁靠拢一些,据此可知.以筷子竖直插入玻璃杯中时,其侧视图应该是图中的A或D图才与实际情况相符.同时,玻璃杯此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筷子起到了放大的作用,因此,观察到的筷子比实际粗些.
故答案为:D.
【分析】玻璃杯此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光的折射现象解答本题
.
二、填空题
8.【答案】缩小;减小
【解析】【解答】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其成像的原理是: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增大时,像距减小,也就是当无人机高度上升时增大了物距,这时需减小镜头与感光晶片的距离,才能拍摄到清晰的画面。
故答案为:缩小;减小.
【分析】照相机: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进像远像变大.
9.【答案】凸;50
【解析】【解答】解: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已知物距u=1m,因为u>2f,所以它的焦距f<
u=
×1m=0.5m,即小于50cm。
故答案为:凸;50.
【分析】照相机: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
10.【答案】大于;增大
【解析】【解答】摄像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来工作的,u>2f.
要使取景范围变大一些,像要小一些,增大物体和摄像头之间的距离.
故答案为:大于;增大.
【分析】照相机: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
当物体从二倍焦距以外的地方逐渐向凸透镜移近过程中,像逐渐变大,像距v也逐渐变大.但是,只要物体未到达二倍焦距点时,像的大小比物体要小;像的位置总在镜的另一侧一倍焦距至二倍焦距之间.
11.【答案】
10~20cm;改变光路
【解析】【解答】(1)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则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体到镜头的距离在10~20cm时,在屏幕上就可以看到倒立、放大的像;(2)投影仪成像时,按照光沿直线传播,会竖直向上射出,投不到幕布上;加上平面镜,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从而使像能成在幕布上.
故答案为:10~20cm;改变光路.
【分析】投影仪利用了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的成像规律,平面镜可以改变光路.
12.【答案】虚;实;远离;投影仪
【解析】【解答】放大镜为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如图甲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像,为虚像,物距小于焦距;图乙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像,是物距在一倍到二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所成的像,是实像;所以从甲图到乙的物距是增大的,即放大镜是逐渐远离书本的;投影仪、电影机、幻灯机是根据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
故答案为:虚;
实;远离;
投影仪
.
【分析】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离放大镜越远,所成的虚像越大;当物距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凸透镜可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
.
13.【答案】缩小;照相机;不会
【解析】【解答】所用凸透镜焦距为10
cm,将烛焰放在距凸透镜35
cm的位置,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手指尖触摸到了凸透镜,物距
,手指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光屏上不会出现手指尖的像.
故答案为:缩小;照相机;不会.
【分析】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14.【答案】虚;下;绿
【解析】【解答】
(1)屏幕上的水滴相当于凸透镜,文字在水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水滴中间厚边缘薄,形成一个水凸透镜,手机上的图文层在下面焦点以内,才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下焦点在图文层的下方。(3)白屏上会显示出彩色色块,这是因为白光是由红、绿、蓝三基色混合而成的。
故答案为:虚;下;绿。
【分析】放大镜成的像是虚像,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三、作图题
15.【答案】解:如图所示:
【解析】【解答】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折射光线通过像点画,与主光轴的交点为凸透镜的焦点,标出符号F,如图:
【分析】利用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进行作图确定物体AB的位置: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过凸透镜会聚在焦点上;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16.【答案】
解:当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如图: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实验探究题
17.【答案】A;A
【解析】【解答】(1)A透镜中间厚边缘薄为一凸透镜,对物体具有放大作用;B透镜中间薄边缘厚为一凹透镜,凹透镜成正立缩小虚像;C透镜中间薄边缘厚为一凹透镜,凹透镜成正立缩小虚像;D透镜中间薄边缘厚为一凹透镜,凹透镜成正立缩小虚像;故应选A;(3)当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A符合题意;当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不符合题意;当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C不符合题意;当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D不符合题意;故应选A。
故答案为:A;A.
【分析】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时,可以将物体放大。
18.【答案】
(1)凸;半透明(2)大于2倍焦距(3)增大;变

【解析】【解答】(1)照相机利用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所以应该选用凸透镜作镜头,为了方便观察所成的像,应选用半透明的膜来呈接像,因为透明的膜看不到像,而不透明的膜只能从前面观察到像也不行,而选半透明的膜,成像明显且能从后面观察到像。(2)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所以照相时,镜头离景物的距离至少要大于二倍焦距,才能在薄膜上看到清晰的像。(3)当用照相机照近处的物体时,物距减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知,像距应增大,所以应该增大两筒间的距离,即增大半透膜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增大了,像会变大。
【分析】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特点工作的,当对物体照相时,物体要在镜头的二倍焦距以外.
19.【答案】
(1)玻璃板;与蜡烛A的像重合;②;③(2)投影仪;远离;变大;右
【解析】【解答】(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为了在看到前面物体像的同时,也能看到后面的物体,所以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实验时为确定虚像位置,需移动未点燃的蜡烛B,直到它看上去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也可以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
此过程中,A的像由反射形成,人眼只有在玻璃板的前面,即A的一侧才能看到像,所以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不同的位置;
在判断平面镜中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时,可以利用光屏是否能够接收到来验证,即移走蜡烛B,在其像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后,人眼不通过玻璃板而直接观察光屏,如有蜡烛的像,说明是实像,没有则说明是虚像,所以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直接观察光屏。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物距在一位到二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即利用此成像特点可制成投影仪;
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从远处逐渐向凸透镜的焦点靠近时,即物距减小时(仍大于
焦距),像距增大,像变大,所以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烛焰的像,光屏应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所成像的大小也将变大;
如果此时给透镜的左侧“戴上”近视眼镜,即凹透镜,由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所以成的像会向右移,所以光屏也应向右移动,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分析】本题考查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为了在看到前面物体像的同时,也能看到后面的物体;投影仪距在一位到二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减小时(仍大于
焦距),像距增大,像变大.
五、综合题
20.【答案】
(1)声源(2)缩小;实
【解析】【解答】(1)图中A是禁鸣标志,禁鸣属于声源处控制噪声;
(2)摄像头的工作原理相当于凸透镜,在大于2倍焦距之外的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经透镜折射后,物体经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1)声源;(2)缩小;实.
【分析】(1)减弱噪声的方法有: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由此分析解答;
(2)凸透镜成像时当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21.【答案】
(1)不变;变大(2)凹透镜;发散
【解析】【解答】(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物与像大小相等,物与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当小芳后退了几步时像与小芳的距离变大;(2)根据透镜的应用可知近视眼镜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分析】平面镜成像时,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物距等于像距,物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