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_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_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8-10 20:2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教材和学情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与应用。本课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它既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又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很常见,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理性认识和科学探究。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  
(1)?
学生的自主探究。依据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情,教材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特点。  
(2)?
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再到社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会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释简单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用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重点培养设计实验和观察比较得出结论的能力。
(2)学习用“等效替代”的方法确定虚像的位置、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尽管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我们却可以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它的特点,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科学方法的神奇。
(2)平面镜和球面镜在生活中应用很普通,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教学设计思想: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器材:
学生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套盒;教师用: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支架一幅,方格纸一张,同样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对、刻度尺一把.
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引入:
老师出谜语,学生抢答:
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要问它是谁,只有你知道。
2、新课教学:
1、提出猜想:
活动1:组织学生观察镜中自己的像,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
(1)、像与物等大;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左右相反;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师明确探究目的: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
——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暂时不取出]
——用两支相同的笔。
——用两只相同的蜡烛。
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
——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
——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
——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
平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呢?
——不是的,平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
[小结]
好!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平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
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光的反射”,具体下面要学习)
好![激疑]
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平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
——必须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
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
那么怎么办?
——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
——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现在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
①把点燃的蜡烛放在平面镜前,观察镜中的像,你能找到镜后像的确切位置吗?
②换用玻璃板做上面的实验,再借助另一支蜡烛,你能找到镜后像的确切位置吗?
③你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及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④将一张纸放在像的位置上,在纸上能呈现出像吗?
学生在上面问题的启发引导下,讨论实验,进行自主探究。
为保证实验取得良好的效果,实验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玻璃板宜选用薄一些的,因为用厚玻璃板做实验,可能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虚像;
②为了准确地标记物、像、镜的位置,实验前在桌面上铺一张颜色较深的纸;
③玻璃板的放置一定要与桌面垂直;
④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但不要点燃玻璃板后面的蜡烛。
[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几经挫折,实验成功后能很好地体会到科学探究成功后的成就感。]
平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
——等大。
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蜡烛和玻璃的位置。改变点燃的蜡烛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蜡烛的位置。
4、分析实验记录:
量出每次实验中两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
连接每次实验中两蜡烛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5、[得出实验结论]: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平面镜所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6、交流与评价:
(1)、同学们各自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
(2)关于平面镜成想的特点还有那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
7、学生课后自己探究:
(1)改变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改变?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吗?
平面镜的应用:
1.利用多媒体播放平面镜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平面镜的应用。
如:有些房间安装的装饰用平面镜,使房间显得更宽敞;牙医用的小平面镜,可以帮助医生看清病人口腔内的牙齿;还有一些精密仪表,在指针后面的刻度盘上有一条平面镜,保证观察者的视线与刻度盘平面垂直,以减少读数误差等;潜望镜等。
三、堂上练习巩固提高:(使用电子白板投影)
1.一只小鸟在平静的湖面上方飞过,湖面映现出小鸟的
(选填“实”或“虚”)像,当小鸟距水面3m时,该像距小鸟
m。
2.张颖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刻度尺的上面,如图3.3-5所示,再取两段等大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刻度尺上……
⑴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   
     ;
⑵取两段等大的蜡烛,是为了比较   
   ;
⑶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呈现出蜡烛A的像(选填“能”或“不能”),这表明     
 。
四、课堂小结:
1.
平面镜所成的像特点:为便于学生记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以将其概括为八字口诀:“等距、等大、对称、虚像”。
2.
平面镜中的虚像的产生;
3.
平面镜的应用。
5、
板书设计:
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一、平面镜
二、成像特点:
正立、等大、虚像
六、布置作业

让学生在理解科学探究的情况下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
七、教学反思:
学生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理性认识和科学探究。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  
(1)?
学生的自主探究。依据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情,教材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特点。  
(2)?
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再到社会。以蜡烛、玻璃板等物体作为器材,讨论平面镜在检查视力时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贴近生活。教材还专门设置一块“STS”(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通过观察汽车观后镜、反光镜、手电筒反光装置、太阳灶等日常生活和社会中常见东西来认识凸面镜和凹面镜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2、实验动手能力较差,课堂反应较好。
3、分析、总结,归纳概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