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一轮复习专题五:精准翻译句子
一、必备知识
[试题特点]
对实词的理解,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是准确理解句子的前提。但仅仅如此还不够,我们还应正确理解几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的文言句式。《考试大纲》要求考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其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考试大纲》列举的有如下几种: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
(1)判断句
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①用“者”或“也”表示判断。其形式有:“……者,……也”“……者,……”“……,……也”“……,……者也”。(在有的判断句中,“者”是和其前面的词构成“者”字结构,不表停顿。——编者)
②用副词“乃”“即”“则”“皆”“耳”等表示判断。
③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古汉语中用“是”表判断的并不多见,“是”主要作代词用。——编者)
④用“非”“未”等表示否定判断。
⑤既不含判断词、副词,也不含语气词,即无任何标志词,仅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2)被动句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很少直接用“被”字,而常用“于”字式、“为”字式、“为……所……”式、“见”字式、“见……于……”式,还有无任何标志词的被动句。
(3)倒装句
倒装句包括“主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句式。
(4)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成分,是文言文中十分普遍的现象。如果对此缺乏识别能力,在阅读中就可能张冠李戴,甚至颠倒逻辑关系。成分省略的类型主要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等。
(5)固定结构
常见的固定结构有:“有所”“无所”“所以”“直……耳”“无乃……乎”等等。它们的搭配形式固定,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在阅读古文时不能分开来理解。掌握常见的固定结构,有助于提高“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解题指津]
文言文的翻译试题,命题者在选材时,青睐的对象之一,就是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答题时要做的就是把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变换成现代汉语的规范表达。由于题干只是笼统要求“翻译成现代汉语”,所以,首先还得敏锐地发现“特殊句式”。
(1)抓“标志”
如:判断句,其标志有“……者,……也”“乃”“皆”“非”等;被动句有“为……所”“见”“于”等;倒装句有介词结构、否定副词、“之”“是”等。
(2)重语感
有些没有标志的特殊句式,我们可以边读原文边试着翻译一遍,如果感觉语意不顺,或者不合情理就要特别留意。如:感觉主语不是施事者,就要考虑是不是被动句了。
(3)析结构
有时,进行语法结构分析也是必要的。省略句尤其要重视此法。如:缺主语、缺宾语甚至缺谓语的情形是常见的,就要补译出对应的词。“以”作介词时,不少情况下省略“之”等,地名前往往省略“于”,通过结构分析可以发现。
具有了发现特殊句式的能力,就可以按照相应的翻译方法准确答题了。
【文言文翻译的满分技巧】
翻译文中的句子,应把要求翻译的句子放到原文中去,联系上下文全面审视。正确翻译文中的句子,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把握翻译的原则
翻译的总原则是“信、达、雅”。
“信”,要求准确。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意,且能准确传达作者和作品的情感,不曲解,不遗漏。
“达”,要求通顺。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顺,语气不走样,语序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雅”,要求优美。用简明优雅且富有文采的现代语言置换古代的语言。
对于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的翻译题而言,一般要求考生遵循“信”“达”这两条基本原则,“雅”是较高的要求,不作硬性规定。
2.掌握常用的翻译方法
(1)留
①保留古今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②保留原句与现代汉语一致的语法结构,不随意变换词序。
(2)换
①将文言文中的某些特殊句式的表达方式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等。
②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③将原文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最合适的双音节词。
(3)补
文言文中省略句多,翻译时须将省略内容增添进去,以求句子完整,语意明了。
(4)调
指句式的调整,特别是倒装句(主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翻译时一定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进行调整。
(5)删
对无法译出和不必译出的一些虚词,翻译时应删除。这些词包括发语词、补足音节的助词、有些倒装结构的标志词、表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
二、关键能力
提问模式: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答题思路】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三、对点专项训练
【2020·江苏省金陵中学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20分)
许敬宗,杭州新城人,隋礼部侍郎善心子也。其先自高阳南渡,世仕江左。敬宗幼善属文,举秀才,授淮阳郡司法书佐,俄直谒者台,奏通事含人事。善心为宇文化及所害。敬宗流转投于李密,密以为元帅府记室。太宗闻其名,召补秦府学士。贞观八年,累除著作郎,兼修国史,迁中书舍人。十年,文德皇后崩,百官绿经。率更令欧阳询状貌丑异,众或指之,敬宗见而大笑,为御史所劾,左授洪州都督府司马。十九年,太宗亲伐高丽,皇太子定州监国,敬宗与高士廉等共知机要。中书令岑文本卒于行所,令敬宗以本官检校中书侍郎。太宗大破辽贼于驻跸山,敬宗立于马前受旨草诏书,词彩甚丽,深见嗟赏。高宗嗣位,代李义府为中书令,任遇之重,当朝莫比。册拜太子少师、同东西台三品,并依旧监修国史。乾封初,以敬宗年老,不能行步,特令每朝日乘小马入禁门至内省。敬宗自掌知国史,记事阿曲。初,虞世基与敬宗父善心同为宇文化及所害,封德彝时为内史舍人,备见其事,因谓人曰,世基被诛,世南匍匐而请代,善心之死,敬宗舞蹈以求生。人以为口实,敬宗深衔之。及为德彝立传,盛加其罪恶。敬宗嫁女与左监门大将军钱九陇,本皇家隶人,敬宗贪财与婚,乃为九陇曲叙门阀,妄加功绩。初,高祖、太宗两朝实录,其敬播所修者,颇多详直。敬宗又辄以已爱憎曲事删改,论者尤之。然自贞观已来,论次诸书,自晋尽隋,皆总知其事,前后赏赉,不可胜纪。威亨元年,抗表乞骸骨,诏听致仕,俸禄如旧。三年薨,年八十一。高宗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诏文武百官就第赴哭,陪葬昭陵。文集八十卷。谥曰“恭”。
(节选自《旧唐书·许敬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俄直谒者台 俄:不久
B.备见其事 备:完全
C.敬宗深衔之 衔:后悔
D.诏文武百官就第赴哭 就:到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许敬宗是隋代礼部侍郎许善心的儿子.他的先祖从高阳南渡,世代在江左为官,他年幼时擅长写文章,被荐举为秀才,朝廷授任他为淮阳郡司法书佐。
B.许敬宗自幼擅长写文章,举秀才后在隋任职,后来他父亲被宇文化及所杀,他投奔李密。
C.许敬宗富有才华,深受皇帝喜爱。征伐高丽的时候,中书令岑文本去世,太宗招来许敬宗,命他在马前起草诏令,文章词彩甚丽,受太宗称赞。
D.许敬宗历经两朝,死后待遇非凡。许敬宗在隋末做过李密的属官,唐朝时历经太宗高宗,官职一直升迁,死后皇帝为他举哀,特许陪葬皇陵。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贞观八年,累除著作郎,兼修国史,迁中书舍人。(5分)
(2)然自贞观已来,论次诸书,自晋尽隋,皆总知其事,前后赏赉,不可胜纪。(5分)
4.作史贵在“不虚美,不隐恶”,请概括本史传在记述许敬宗生平时通过哪些事体现出了“不隐恶”。(4分)
【答案】
1.C
2.D
3.(1)贞观八年,敬宗经过多次升迁被授予著作郎一职,同时负责撰写国史,后来又升为中书舍人。
(2)然而自贞观年间以来,论定从晋到隋各代史书的编次,许敬宗都总揽其事,前后所得赏赐,多得记也记不清。
4.父亲遇害,舞蹈求生;主修国史,歪曲事实;贪财嫁女,阿附权贵;曲叙门阀,妄加功绩。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的根本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提升文言阅读的素养。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C项,原句的翻译是“敬宗非常怨恨这件事”,衔,应该是“怨恨”的意思。故选C。
2.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D项,“官职一直升迁”分析错误,原文“为御史所劾,左授洪州都督府司马”是被贬官。故选D。
3.本题考查考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
第一句重点字词:累,多次;除,授予官职;修,撰写;迁,升迁。
第二句重点字词:已来,以来;总知,总揽;赏赉,赏赐;不可胜纪,不能逐一记述,极言其多。
4.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文本,理清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与文中其他人物的关系,然后根据问题整理答案。本题要求概括本史传在记述许敬宗生平时通过哪些事体现出了“不隐恶”,这就要求考生从原文找关于许敬宗的事件加以分析。从“敬宗自掌知国史,记事阿曲”可知许敬宗主修国史,歪曲事实;从“初,虞世基与敬宗父善心同为宇文化及所害,封德彝时为内史舍人,备见其事,因谓人曰,世基被诛,世南匍匐而请代,善心之死,敬宗舞蹈以求生”可知许敬宗在父亲遇害后,舞蹈求生;从“敬宗嫁女与左监门大将军钱九陇,本皇家隶人,敬宗贪财与婚”可知许敬宗贪财嫁女,阿附权贵;从“乃为九陇曲叙门阀,妄加功绩”可知许敬宗为钱九陇曲叙门阀,妄加功绩。这些事件都体现了本史传在记述许敬宗生平时的“不隐恶”。
【参考译文】
许敬宗,杭州新城人,是隋代礼部侍郎许善心的儿子。他的先祖从高阳南渡,世代在江左为官。敬宗年幼时擅长写文章,被荐举为秀才,朝廷授任敬宗为淮阳郡司法书佐,不久在谒台值班,奏通事舍人事。敬宗的父亲善心被宇文化及杀害,敬宗哀求不止,才免一死。流落辗转投奔了李密,李密任命敬宗为元帅府记室。太宗听到他的名声,把敬宗召补秦王府学士。贞观八年,历授著作郎,兼修国史,升迁为中书舍人。贞观十年,文德皇后去世,百官披麻戴孝,率更令欧阳询状貌丑陋异常,敬宗拿他侮辱开玩笑,被御史揭发,于是降职为洪州都督府司马。贞观十九年,太宗亲自出征攻打高丽,皇太子留守定州处理国政,敬宗与高士廉等一起执掌机密的要政。中书令岑文本死在行所,朝廷令敬宗凭借本官的身份检校中书侍郎。太宗在驻跸山下摧毁了辽贼,敬宗站在太宗马前接受圣旨起草诏书,词藻文采非常华丽,深受太宗的赞赏。高宗即位,敬宗又代理李义府任中书令,受朝廷的信任恩遇之厚,在当朝没有人可以相比。册封为太子少师、同东西台三品,并依旧监修国史。乾封初年,由于敬宗年老,不能步行,朝廷特令敬宗每次入朝晋见那天乘小马进禁门到内省。敬宗自从掌管国史,记事曲从迎合、曲直不正。当初,虞世基与敬宗的父亲许善心一起被宇文化及杀害,封德彝当时为内史舍人,完全看到了当时的情况,因此对人说:“虞世基被诛杀,世南伏地而行请求替兄受死,善心被处死,敬宗手舞足蹈用来求生。”人们以此为话柄,敬宗非常怨恨这件事,到了为德彝立传的时候,大肆强加他的罪恶。敬宗女儿嫁给左监门大将军钱九陇的儿子,钱九陇本来是皇家的奴隶,敬宗贪图财物与他联婤,于是为九陇曲意陈述他的门阀,给他妄加功绩,起初,高祖、太宗两朝的实录,其中由敬宗所撰写的,很多都是详细、真实的。然而从贞观以来,编次自晋至隋诸书,敬宗都总揽其事,前后所得赏赐,多得记也记不清。咸亨元年,敬宗上表请求辞官退休,皇帝的诏令听任他退休,俸禄照旧。咸亨三年,敬宗去世,终年八十一岁。高宗为他举哀,三天停止上朝,诏令文武百官到敬宗的府第去哭丧,准许他陪葬在昭陵。敬宗有文集八十卷。谥号为“恭”。
【2020·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分)
冯道①论
(周显德元年四月)庚申,太师、中书令瀛文懿王冯道卒。道少以孝谨知名,唐庄宗世始贵显,自是累朝不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为人清俭宽弘,人莫测其喜愠,滑稽多智,浮沉取容,尝著《长乐老叙》,自述累朝荣遇之状,时人往往以德量推之。
欧阳修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况为大臣而无廉耻,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
予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死事之人十有五,皆武夫战卒,岂于儒者果无其人哉?得非高节之士,恶时之乱,薄其世而不肯出欤?抑君天下者不足顾,而莫能致之欤?
臣光曰:天地设位,圣人则之,以制礼立法,内有夫妇,外有君臣。妇之从夫,终身不改;臣之事君,有死无贰;此人道之大伦也。苟或废之,乱莫大焉!范质称冯道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臣愚以为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为女不正,虽复华色之美,织之巧,不足贤矣;为臣不忠,虽复材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何则?大节已亏故也。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
或以为自唐室之亡,群雄力争,帝王兴废,远者十馀年,近者四三年,虽有忠智,将若之何!当是之时失臣节者非道一人岂得独罪道哉臣愚以为忠臣忧公如家见危致命君有过则强谏力争国败亡则竭节致死。智士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或灭迹山林,或优游下僚。今道尊宠则冠三师,权任则首诸相,国存则依违拱嘿,窃位素餐,国亡则图全苟免,迎谒劝进。君则兴亡接踵,道则富贵自如,兹乃奸臣之尤,安得与他人为比哉!或谓道能全身远害于乱世,斯亦贤已。臣谓君子有杀身成仁,无求生害仁,岂专以全身远害为贤哉!然则盗跖病终而子路醢,果谁贤乎?
抑此非特道之愆也,时君亦有责焉。何则?不正之女,中士羞以为家;不忠之人,中君羞以为臣。彼相前朝,语其忠则反君事雠,语其智则社稷为墟;后来之君,不诛不弃,乃复用以为相,彼又安肯尽忠于我而能获其用乎!故曰,非特道之愆,亦时君之责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冯道:五代时的名人,做过五代时期五个朝代、八姓、十个皇帝共计约三十年的宰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滑稽多智,浮沉取容 取容:屈从讨好
B.天地设位,圣人则之 则:制定规则
C.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 迁贸:变迁
D.抑此非特道之愆也 愆:责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其可怪也欤
B.抑君天下者不足顾,而莫能致之欤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若逆旅之视过客 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兹乃奸臣之尤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欧阳修对冯道的评论立足于“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观点,认为不讲礼仪没有廉耻,个人国家都立不起来。
B.欧阳修研究五代时期的“全节”“死事”之士,发现都是武夫战卒,认为这是时逢乱世,儒者隐居不出所致。
C.针对有人肯定冯道生逢乱世而有全身远祸之贤,司马光以子路和盗跖的结局相对比,指出真正的“贤”是杀身成仁而不是求生害仁。
D.在批评冯道的同时,司马光认为不停地起用这么一个没有一点忠诚可言的宰相,五代时期的那些君主们也有责任。
4.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是之时/失臣节者非道/一人岂得独罪道哉/臣愚以为忠臣忧公如家/见危致命/君有过则强谏力争/国败亡则竭节致死
B.当是之时/失臣节者非道一人/岂得独罪道哉/臣愚以为忠臣/忧公如家/见危致命/君有过则强谏力争/国败亡则竭节致死
C.当是之时/失臣节者非道一人/岂得独罪道哉/臣愚以为忠臣忧公如家/见危致命/君有过则强谏力争/国败亡则竭节致死
D.当是之时/失臣节者非道/一人岂得独罪道哉/臣愚以为忠臣/忧公如家/见危致命/君有过则强谏力争/国败亡则竭节致死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得非高节之士,恶时之乱,薄其世而不肯出欤。(4分)
(2)后来之君,不诛不弃,乃复用以为相,彼又安肯尽忠于我而能获其用乎!(4分)
【答案】
1.D
2.A
3.B
4.C
5.(1)莫非是高尚节操的士人,憎恶时势的浊乱,鄙薄那世道不肯出来?
(2)后来的君主,对他既不诛杀又不抛弃,却再任用为宰相,他又怎么肯要求自己竭尽忠诚从而能派上他的用场呢!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D项,“愆”,结合后面“时君亦有责焉”分析,应该译为罪责。句意:然而这不光是冯道的过错。故选D。
2.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A项,都是表反问语气,难道。B项,连词,表因果;连词,表转折。C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D项,动词,表判断,是;连词,才。故选A。
3.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B项,“发现都是武夫战卒,认为这是时逢乱世,儒者隐居不出所致”错误。结合“予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死事之人十有五,皆武夫战卒,岂于儒者果无其人哉?得非高节之士,恶时之乱,薄其世而不肯出欤”等分析,欧阳修只是提出疑惑,没有定论。故选B。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岂……哉”,固定句式,难道……吗。“岂”,难道;“哉”,句末语气词,表反问,相当于“吗”。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D项。“以为”是认为的意思,宾语为“忠臣忧公如家”,结合句意内容分析,“臣愚以为忠臣忧公如家”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
句意:在这种时候,丧失为臣节操的不止冯道一个人,岂能单独怪罪冯道呢!臣下我认为忠臣担忧国运如同家运,见到危险敢于献出生命,君主有过失就坚决劝谏、据理力争,国家衰败灭亡就至死恪守节操。故选C。
5.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得非”,得无,莫非是;“节”,节操;“恶”,憎恶;“乱”,浊乱;“薄”,鄙薄;“其”,代词,那;“薄其世而不肯出欤”(反问句)。(2)“诛”,诛杀;“弃”,抛弃;“乃”,连词,转折,却;“以为”,以(之)为,把……作为;“安”,怎么;“尽”,竭尽;“于”,介词,对于,对。
【参考译文】
庚申(十七日),太师、中书令瀛文懿王冯道去世。冯道少年时以孝顺谨慎闻名,后唐庄宗时代开始尊贵显赫,从此历朝官不离将军、宰相、三公、三师的职位,为人清静俭朴宽容大度,别人无法猜测他的喜怒哀乐,能言善辩,足智多谋,与世沉浮,左右逢源,曾经作《长乐老叙》,自述历朝荣誉礼遇的情况,当时的人每每用有德行度量来推重他。
欧阳修论曰:“礼、义、廉、耻,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四条纲维;这条纲维不能张立,国家就灭亡。”礼、义,是统治人民的根本大法;廉、耻,是安身立命的基本节操。况且身为大臣而毫无廉耻,天下岂有不乱,国家岂有不亡的啊!我读冯道《长乐老叙》,看他的自述不讲礼义廉耻反以为荣耀,真可谓是毫无廉耻的人了,那天下国家的命运也就可以从而知晓了。
我从五代历史中找到保全节操的志士有三位,为事业而死的仁人有十五位,都是武夫战士,难道在儒者中间果真没有那样的人吗?莫非是高尚节操的士人,憎恶时势的浊乱,鄙薄那世道不肯出来?还是统治天下的君主来不及关顾,而没能让他们出来呢?
臣司马光曰:天地设置方位,圣人作为准则,用来制定礼仪、建立法律,家中有夫妇,家外有君臣。妇人随从丈夫,终身不能改变;臣子事奉君主,至死不二;这是为人之道的最大伦常。如果有人废弃它,祸乱莫过于此!范质称赞冯道德行深厚精研古道,才器雄伟度量宏大,虽然朝代变迁,人们也没有闲言,像大山屹立,不可转动!臣下我认为正派的女人不会跟从两个丈夫,忠诚的臣子不会事奉两位君主。做女人不正派,即使再有如花美貌,纺织巧手,也称不上贤惠;做臣子不忠诚,即使才智再多,政绩卓著,也不值得看重。什么缘故呢?因为大节已亏。冯道任宰相,历事五个朝代、八位君主,如同旅店看待过客,清晨是仇敌,傍晚成君臣,更换面孔、变化腔调,竟无一点羞愧,大节如此,即使有小善,哪里值得称道!
有人认为自从大唐皇室灭亡,群雄武力相争,一位帝王的兴盛衰亡,长的十几年,短的三四年,虽然有忠臣智士,又能怎么样呢!在这种时候,丧失为臣节操的不止冯道一个人,岂能单独怪罪冯道呢!臣下我认为忠臣担忧国运如同家运,见到危险敢于献出生命,君主有过失就坚决劝谏、据理力争,国家衰败灭亡就至死恪守节操。智士见国家清明有道就出来,国家昏庸无道就隐居,或者遁入山林不留踪迹,或者身居小吏悠闲自在。如今冯道论尊贵恩宠则胜过太师、太傅、太保三师,论权力责任则居各宰相之首,国家存在便拱着手闭着嘴不置可否,窃据权位无功受禄;国家灭亡便图谋保全苟且免死,迎接拜谒新主或上表劝进帝位。国君兴盛灭亡一个接着一个,冯道荣华富贵依然故我,这是奸臣之最,哪能与其他一般人相提并论呢!有人认为冯道能够在乱世中保全自身远离祸害,这也算得上贤能了。臣下认为君子只有敢于牺牲自己成全仁义,决不能为追求活命而损害仁义,哪能将专门保全自身远离祸害当作贤能呢!那么盗跖虽是大盗却生病老死,而子路虽为忠臣却被砍成肉酱,究竟谁才称得上贤能呢?
然而这不光是冯道的过错,当时的君主也有责任。什么缘故呢?不正派的女人,一般男子羞以为妻;不忠诚的小人,一般君主羞以为臣。冯道为前朝宰相,说他忠诚却背叛前君事奉仇敌,说他智慧却听任国家变成废墟;后来的君主,对他既不诛杀又不抛弃,却再任用为宰相,他又怎么肯要求自己竭尽忠诚从而能派上他的用场呢!所以说,不光是冯道的过错,当时的君主也有责任啊!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