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教学课题:奇妙的二氧化碳(1)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教学日期:
月
日
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②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①思考、交流、合作、训练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②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概括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②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分辨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教学难点:二氧化碳的鉴定方法及相应的反应原理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实验——讨论——归纳
实验准备:仪器:锥形瓶(或广口瓶,大试管)、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带导管的单孔塞、带导管的双孔塞、集气瓶、玻璃片、铁架台(带铁夹)、小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烧杯、蜡烛、火柴等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紫色石蕊试液、汽水、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设
问板
书媒体展示交流讨论教师讲解板
书录
像创设问题板
书交流讨论实验演示记录现象板
书交流讨论实验探究实验现象教师解释板
书交流谈论板
书交流谈论经典例题课后实践
意大利南部山区有一个山洞,人牵了狗进去,人很正常,但狗却死了,因此人们称它为“死狗洞”,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的什么呢?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只占0.03%,那么我们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去掉行不行呢?一、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有哪些来源?(其中主要来源是什么?)怎么样被消耗?怎样来缓解目前发生的温室效应?缓解目前发生的温室效应的方法:①减少煤等矿物燃料的燃烧②植树造林③寻找和开发新能源你知道舞台云雾,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吗?二、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简述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说明:通常把经过压缩的固体二氧化碳叫做干冰干冰的升华通过饮用啤酒,汽水及碳酸饮料时的感性认识,分析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怎样?2.二氧化碳物理性质通常是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为什么在制作啤酒的时候要加压?打开啤酒瓶时会很多气体冒出?将汽水瓶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①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CO2)
(Ca(OH)2)(CaCO3)(H2O)有一瓶无色无味气体,如何证明它是二氧化碳?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把该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加热变红的溶液至沸腾。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变红;加热变红的溶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够使紫色石蕊变红。加热后碳酸不稳定,又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特别注意的是,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是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是紫色石蕊变红而不是二氧化碳变色)②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现象: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加热后,由红变回紫色二氧化碳+水
→
碳酸
(CO2)(H2O)(H2CO3)加热碳酸
→
二氧化碳
+水(H2CO3)
(CO2)
(H2O)
以上两个文字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点?1.化合反应(combination
reaction):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多变一”。2.分解反应(decomposition
reaction):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一变多”。试例举在前面的学习中遇到过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分别有哪些?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一组实验,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分别按下图进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⑴
观察到纸花的颜色变化是:Ⅰ纸花变红
;Ⅱ
;Ⅲ纸花不变色;Ⅳ
。⑵
该同学进行的Ⅰ、Ⅱ两项实验说明什么?
⑶
该同学进行了四组对比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⑷写出实验Ⅳ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同步练习
附:板书设计
奇妙的二氧化碳(1)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奇妙变化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2、二氧化碳物理性质通常是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3、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①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CO2检测)现象:出现白色浑浊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CO2)
(Ca(OH)2)(CaCO3)(H2O)②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现象: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加热后,由红变回紫色二氧化碳+水
→
碳酸
(CO2)(H2O)(H2CO3)加热碳酸
→
二氧化碳
+水(H2CO3)
(CO2)
(H2O)
三、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教学后记:教
案
教学课题:第二节
奇妙的二氧化碳(2)
本课题教时数:2
本教时为第
2
教时
教学日期:
月
日
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原理、实验装置、收集和检验的方法②了解二氧化碳灭火的原理,知道常用的灭火器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装置的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初步了解对比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概括和归纳的能力②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概括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②联系自然界生命活动和生活实际,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及人身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二氧化碳在实验室中的获得教学难点:实验室获得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实验——讨论——归纳
实验准备:仪器:锥形瓶(或广口瓶,大试管)、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带导管的单孔塞、带导管的双孔塞、集气瓶、玻璃片、铁架台(带铁夹)、小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烧杯、蜡烛、火柴等
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交流讨论学生回答新
授展示药品学生活动活动探究交流讨论教师讲授过
度活动探究学生观察学生归纳交流讨论资料卡板
书教师讲授课后实践
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什么?我们怎样来缓解温室效应?根据上节课所学,你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和化学性质?和哪些用途?什么叫做化合反应?什么叫做分解反应?式分别列举。你知道哪些获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哪一种最适合在实验室中使用?①木炭燃烧②呼吸③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①木炭燃烧—不容易收集②呼吸—不纯净三、CO2的实验室制法和灭火大理石或石灰石(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稀盐酸。(观察药品色态:大理石是白色固体,石灰石是灰色固体,
盐酸是无色液体,大理石或石灰石的化学成分是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一)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1.反应原理: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CaCO3
+
HCl→CaCl2+
H2O
+
CO22.仪器选择:固体与液体发生反应生成气体不需要加热[集气瓶、导气管、锥形瓶(大试管或广口瓶等)、分液漏斗或长颈漏斗等]3.反应装置图4.操作步骤5.验满方法:燃着的木条放到瓶口,若熄灭,则说明已集满。6.检验方法: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看是否变浑浊。①如果用长颈漏斗代替分液漏斗,应该注意些什么?②能否用稀硫酸来代替稀盐酸?③能否用浓盐酸来代替稀盐酸?④能否用碳酸钠来代替石灰石?①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必须伸入液面以下,以防气体逸出②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③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使制取的气体不纯④碳酸钠与盐酸反应速度太快,不利于收集我们已经知道二氧化碳有很多用途,其中之一是用来灭火,那么二氧化碳是怎么样来灭火的呢?将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往烧杯中倾倒时到梯形白铁皮架上的两支点燃的短蜡烛上。如下图所示:实验现象:由下至上先后熄灭,试根据此实验现象总结出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结论:①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②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由以上实验说明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的原因。气体的收集方法
四、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对人体会产生有害的影响。所以,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应注意通风换气。在进入一些可能会含有二氧化碳气体的地方之前,应该检验那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灯火实验),看是否会威胁到人的健康。同步练习
附:板书设计
第三节
奇妙的二氧化碳(2)三、CO2的实验室制法和灭火(一)CO2的实验室制法反应原理: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仪器选择:固体与液体发生反应生成气体不需要加热反应装置图操作步骤验满方法:燃着的木条放到瓶口,若熄灭,则说明已集满。检验方法: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看是否变浑浊。(二)灭火四、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
教学后记:
a
b
c
d
排水法
难溶于水
不与水发生反应
向下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小
不与空气反应
没有毒性
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大
不与空气反应
没有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