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屈原》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屈原》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11 21:22:29

内容文字预览

17《屈原》分层作业
一、巩固基础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
踌躇(zhù) 
祈祷(qí)  土偶(ǒu) 
雷霆(tínɡ)
B.
虐待(nuè)
阴惨(cǎn)
波澜(lán)
罪孽(niè)
C.
徘徊(pái)
婵娟(chán)
睥睨(nì)
鞭挞(tà)
D.
咆哮(xiào)
污秽(huì)
播弄(bō)
稽首(jǐ)
2.下列句子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崩射出光明了吗?
B.
你坐在那马上丝豪也不能驰骋。
C.
我看见婵娟被人虐侍,我看见你挺身而出,指天画地有所争论。
D.
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思考探究
4.“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让那赤条条的火滚动起来,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秽,烧毁了吧!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5.假如你此刻正面对大义凛然的屈原,联系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参考答案
1.C
解析:A项“躇”应读“chú”;B项“虐”应读“nüè”;D项“稽”应读“qǐ
”。
2.D
解析:A项应为“迸射”;B项应为“丝毫”;C项应为“虐待”。
3.(1)运用呼告、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屈原对风的热切呼唤,表达了他对黑暗世界的愤懑和对光明的热烈追求。
(2)运用排比、反问的修辞,表达出屈原对光明的狂热呼喊,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
4.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屈原渴望牺牲自己、摧毁黑暗、献身光明的伟大精神。
5.提示:答案能联系课文内容,合理即可。17《屈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屈原》是九下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文是郭沫若五幕历史剧代表作《屈原》的节选,全剧截取了屈原生活中的横断面。在一天时间里,浓缩了屈原坚持联齐抗秦、反对绝齐降秦、与楚国宫廷内保守势力展开激烈斗争的历程,概括了屈原的精神品格。《雷电颂》是屈原在自尊的灵魂遭受最深侮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叩问天地表达自身理想的宣言书。它以史为题材,以剧为形式,以诗为灵魂,“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表现了抗战时期人民抗战要求和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学习这部剧本,主要通过“品读探究法”“演读法”,品味语言、合作探究、表演提升,了解通过象征手法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理解内容与情感。
【教学目标】
1.速读文章,理解作品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2.品味语言,了解象征意义,赏析艺术特色,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3.
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作者及其作品、创作背景、屈原简况、戏剧文学)
(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
2.思悟发现
(1)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和矛盾冲突。
(2)文中出现了哪些物象?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3)读完文章,我的阅读感受是: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同学们,你知道以上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出自谁之口吗?
是屈原,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为中国奉献了《楚辞》《离骚》,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却遭排挤诽谤,被流放;他在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相传“端午节”就是因纪念他而来。今天,就让我们就走进历史剧《屈原》,来了解一下这位著名爱国诗人的故事。
速读感知
速读课文,初识屈原。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做好旁批和圈点。
思考:1.本文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哪些地方突出表现屈原的形象特点?2.开头及中间的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
成果展示,交流速读所得。
预设:1.课文主要展示了屈原和楚国朝廷奸佞们之间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其中屈原的内心独白部分,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的形象。
2.开头的舞台说明文字详细地介绍了舞台的布景。尤其详细介绍了摆设的神像,并介绍了正殿外面的天气状况,这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后面的屈原歌颂风雷电,痛斥各种神像都是在这一环境下进行的。
中间的舞台说明可以让我们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他手足戴着刑具,颈上系有长链,“玄衣”“披发”,但他大义凛然,伫立睥睨,目含怒火,坚贞不屈,满腔愤怒即刻就要喷涌而出!
(三)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师小结:舞台说明更好地为表现人物服务,更能突出剧中的屈原是正义的化身。而最为体现他特点的内容便是屈原的内心独白也被称为《雷电颂》,这是全剧的关键所在。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深处去品读寻访。
三、品读聚焦
(一)请几位同学演读《雷电颂》,屏幕出示问题:
1.通过演读,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屈原?
2.剧中出现了哪些物象?分别具有什么象征意义?
(二)学生从语速、语调、表情、情绪等方面点评演读情况。
(三)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交流探究,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拨、归纳。
预设:
1.聚焦人物:
(屏幕显示)剧中屈原是正义的化身。他痛恨黑暗,向往光明,他蔑视鬼神,鞭挞一切污秽,誓与丑恶的奸佞们战斗到底。屈原的形象是为正义和光明而战斗的不屈的战士形象。
2.聚焦物象:
(屏幕显示)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屈原《涉江》篇云“带长铗之陆离兮”。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自由时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类似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逊飘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土偶木梗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四)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追问,学生思考:你认为作者郭沫若创作本剧的意图是什么?
 
1.学生再次品读,讨论,交流。
2.理解写作意图,往往需要了解时代背景。教师适时补充本剧创作时的时代背景。
 
(屏幕显示)写作背景: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发动“皖南事变”。作者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创作了历史剧《屈原》,展示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这部剧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3.预设:结合郭沫若创作本剧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写作意图,那就是古为今用,借古讽今。用作者的话说当时是“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作者“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作者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
四、赏析特色
简要赏析本剧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畅所欲言。
预设:主要以《雷电颂》部分为例。
大胆的艺术虚构,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让屈原凭借急风、怒雷、闪电的翅膀,展开美妙的幻想,飞向光明的境地;也借助他们的力量,毁灭一切黑暗。这样,就使屈原的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光辉夺目。这段独白想象奇特,气势宏伟,表现了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
2.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充分表达感情,增强语句气势。首先,《雷电颂》通篇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方法,如“风”,你咆哮吧
!
”“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
!
”等等,这些语句,热切地期望风、雷、电;而“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等词语,无比愤怒地对恶神进行斥责。这样,就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也使整个独白具有诗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3.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体现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五、拓展阅读
屈原列传(节选)
(西汉)司马迁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思考:结合剧本与本文说说在你心中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屈原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形象。作者以屈原的形象象征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歌颂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节,歌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而刚正不阿的意志言行。
六、结语
品读经典,传承文化,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精神烛照今朝。愿亲爱的同学们像他一样,刚正不阿,忠贞不渝,英勇无畏,心向光明!
七、推荐阅读
《屈原》全剧
附:板书设计
屈原
郭沫若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刚正不阿
忠贞不渝
英勇无畏
心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