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3.2-熔化和凝固-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3.2-熔化和凝固-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8-11 12:0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388600121539003.2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源:学#科#网Z#X#X#K]
1.能区别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了解熔化、凝固的意义。
3.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温度的变化,吸热、放热等。
4.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会根据图像判断晶体和非晶体,以及物体的状态、温度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像表示出来。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大烧杯、温水、大试管、粉末海波、石蜡、温度计、搅拌器、火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引入1:你玩过吗“水的状态变化”
教师问:从水存在的状态可以看出在通常情况下物质存在有那些状态?
学生答:三种,固态、液态、气态。
教师问:这些状态间能否相互转化?有几种变化呢?
学生答:可以,可能有六种。
教师指出:物质的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相互转化,本节课我们首先学习其中两种物态变化,即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从液态变为固态。引入新课,板书课题:熔化和凝固。
引入2:怎样将蜡烛固定。
教师演示实验:点燃蜡烛,手拿蜡烛斜倒放。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滴下,将蜡烛立放在蜡滴上,蜡烛和蜡滴很快就变成了固态的蜡。
教师提问:同学们观察到蜡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实际中你还见到过哪些类似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如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又变成了水;又如,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教师引入新课,板书课题:熔化和凝固。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一)熔化和凝固
看视频“火山”理解: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教师提问:实际中同学们还见到那些这样的变化?熔化和凝固的变化中有什么特点和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回答:如:铁化成铁水,需要加热,温度升高等。
(二)探究熔化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1.方案设计:
方案一:把装有一些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和水给海波均匀、缓慢地加热,并搅拌,装置如课本图4.2—1,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海波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
方案二:把石蜡放在试管里再放入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给石蜡均匀、缓慢地加热,装置如课本图4.2—1,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石蜡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在石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
2.学生探究准备后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巡视,随时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学生记录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海波和蜡的熔化曲线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
?
?
?
?
?
?
?
?
蜡的的温度/℃
?
?
?
?
?
?
?
?
?
??
????????? ???
4.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讨论,总结熔化的特点。[来源:学科网]
(1)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
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做晶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地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非晶体没有熔点。
(2)晶体在熔化前温度升高,在熔化中温度不变,在熔化后温度继续上升。非晶体在熔化前、熔化中、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都在上升。
(3)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
5.同学们看教材几种物质的熔点表,请问这些物质中哪些是晶体,哪些是非晶体?
教师提问:晶体熔化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答: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教师问:为什么灯泡内的灯丝要用钨丝?
学生答:钨的熔点为3410 ℃,用来做灯丝,不容易烧断。
?凝固是熔化的相反过程,凝固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呢?
(三)凝固的特点和规律
1.教师利用课件——熔点和凝固点引导:凝固是熔化的相反过程,我们可以从熔化的特点来思考凝固的特点。
教师问: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固呢?
学生答: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
教师问:冰在0℃熔化成水,水又在0℃结成冰,说明什么?
学生答:同种物质的熔点等于凝固点。
三、课堂小结
知识点:
1.熔化和凝固,通过对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探究。我们知道了晶体有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
2.晶体和非晶体的比较:
?
?
晶体
非晶体
物质举例
海波、冰、水晶、金属
松香、玻璃、蜂蜡、沥青
熔点和凝固点

?

熔化过程
吸收热量, 温度不变
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凝固过程
放出热量, 温度不变
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熔化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吸收热量
凝固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放出热量
?熔化图像
?
?
?
?
凝固图像
?
?
?
?
?
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实际操作、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学生初步掌握热学实验的一般特点和注意的问题,提高实验能力、分析归纳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1.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所给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
A.该物质的熔点是0℃,在第2min到第3min内是固液共存状态。
B.该物质的熔点是-4℃,在第2min到第3min内是固液共存状态。
C.该物质的熔点是-4℃,在第5min到第6min内是液态。
D.该物质的熔点是0℃,在第5min到第6min内是气态。
2.为什么说融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
答案:融雪时吸热,使环境温度降低。
3.北方的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菜不会冻坏,为什么?
答案:当气温降低时,可以利用水在凝固时放出大量的热,使菜窖里的菜不至于因温度过低而被冻坏。
六、板书设计
课题:3.2熔化和凝固
一、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二、物态变化:物质的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相互转化。
三、熔化和凝固: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来源:Zxxk.Com]
四、熔化的特点和规律。
1.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2.晶体在熔化前温度升高,在熔化中温度不变,在熔化后温度继续上升。非晶体在熔化前、熔化中、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都在上升。
3.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
五、凝固的特点和规律。
1.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
2.同种物质的熔点等于凝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