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 自主学习方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社戏 自主学习方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2-22 14:0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社戏 自主学习方案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字词。要求做到读音准确、书写正确,意义清楚。应掌握的有:归省 行辈 怠慢惮 撺掇 凫水 潺潺 蕴藻 漂渺 撮 楫。
  2.通过对小说中人物语言和行动等方面描写的分析,了解以双喜为主的小伙伴们的性格特征。
  3.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清复杂的情节结构的能力。  2.提高学生对小说中人物的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体会到童真的可贵和友谊的美好,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培养和拥有这种情感,力求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有两个:一是采用白描手法,通过语言、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二是景物描写的作用。对于前者,要求学生抓住主要人物双喜对其在文中语言、行动等方面的表现要系统、全面地勾画出来,结合小说主题加以分析,从而准确地掌握这个人物形象。至于后者,要让学生结合人物当时的心情,联系小说主题的需要,明确景物描写在其中的作用。
   (二)疑点,及解决办法
  本文的疑点主要也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要花费大量的笔墨详写看社戏前的波折;二是既然戏并不中看,作者为什么讲一直到现在,再也没有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 第一个疑点,要引导学生明白这是情节发展的需要,领会欲扬先抑的妙处。第二个疑点就要结合小说的主题加以分析。
  三、预习提纲
  1.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查阅字典、词典,解决生字词。
  3.理清情节结构。
  4.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5.熟读、背诵景物描写部分,思考其作用。
  6.在教师引导下,归纳小说主题思想。
作者介绍及题解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像《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社戏》时代背景
  《社戏》是鲁迅先生用第一人称写的短篇小说,收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里,作品里的“我”,是鲁迅先生把自传性的材料加以艺术提炼塑造出来的人物。“我──迅哥儿,虽然不能说就是作者,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鲁迅先生的思想面貌和身世经历。
  这篇作品跟鲁迅早期的其它作品一样,也反映了他的改革社会,必须先清除封建统治阶级加在人民身上的精神枷锁,改造国民性的观点,充满了反对封建的战斗精神。
  《社戏》写于一九二二年十月。作品写到在北京看戏的时候,说那是“倒数上去二十年中”的事。从作品发表时算起,倒数上去二十年,便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例如刚刚经过了一八九四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一八九八年的戊戌变法一九○○年的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者正在“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和帝国主义勾结起来,加紧奴役和盘剥中国人民。鲁迅先生于一九○二年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留学于日本,一九○九年至一九一一年年底先后任教于杭州、绍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主义的清王朝,于一九一二年一月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对此,鲁迅先生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和支持,并应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赴南京教育部任部员,后随教育部迁北京。此后接连发生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他说“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终于使他认识到,经过辛亥革命,中国的社会现状“招牌虽换,货色照旧”,没有什么改变。
  十月革命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爱国运动暴发,使鲁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于是用笔起来无情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质,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铁屋子”的号召。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向敌人接连投去匕首和机枪,表现了鲜明的革命者的立场。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表了小说《社戏》.《社戏》通过写“我”看戏过程的耳闻目睹,说明:如果不能把人民从封建的思想文化的束缚当中解救出来,人民仍旧处于麻木状态,那么一切革新都将是空读。然而希望究竟在哪里呢?在“乐土”上生活的童年伙伴们的身上,因为他们有着美好的精神世界,他们不受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为了使我们的后代不再过“辛苦展转的生活”,或者“辛苦麻木的生活“……而过上“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那就必须战斗。如果不是这样,“一味姑息下去,则现在似的混沌状态,是可以无穷无尽的。”这就是本篇作品写作的意图。
问题探究一,平桥“乐”事。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村中居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小村庄)
  3.“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多方表现乐趣,铺垫赵庄看戏。乐趣极浓,戏应更有趣吸引读者看下去)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问题探究二:
   1.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
   2.文中为什么说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呢?
   3.“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4.“我”在望到戏台时的心情怎样?
   5.在作者笔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6.既然戏不好看,大家也就一致赞成回去了。课文中月夜归航这一部分写得也非常精采。但为什么没有写沿途所见的景物呢?
  7.夜深了,人乏船慢,兴致将尽,在小说将要结束之际,偷豆一事又把情节推向了高潮。为什么说“偷”?“偷”谁的豆?
   8.由此,我们想一想,小伙伴们这样热衷于来看戏的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品读赏析,景物描写。
  1.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
  讨论归纳:嗅觉:(清香、水气)
   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听觉:(似乎听到了歌吹)
   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2.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讨论归纳:作者借助“我”,一路上领略了江南水乡的夜景。这段描写,从感觉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给读者。同时也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3.明确下列几个问题:
  (1)“朦胧”在句子里作什么词用?
  “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下文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
  (2)为什么说连山像铁的兽脊似的踊跃向船尾跑去?
  这样写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的快。
  4.至于“深夜归航”的描写又怎样呢?为什么说“航船”像条“大白鱼”呢?
  要求同学与上面的写景比较,讨论明确:
  从赵庄回平桥村途中的描写以仙境再拟社戏,“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另外,还写得带有童话色彩,如“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愉快场景。
反馈检测
  一、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归省(  )  偏僻(  )  挖掘(  )  钓鱼(  )
  悠扬(  )  弥散(  )  宛转(  )  踊跃(  )
  兽脊(  )  蕴藻(  )  乌篷(  )  支撑(  )
  漂渺(  )  旺相(  )  撮着(  )  桕树(  )
  二、为下列句中画线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 )
  A.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B.引起注意,使人吃惊
  C.造成某种局面,使人震动
  D.如悬崖峭壁一般
  2.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  )
  A.冷淡,这里是客套话,招待不周的意思   B.懒惰
  C.有意地不积极工作,降低工作效益     D.松懈
  3.我晌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  )
  A.纠缠不清的事情 B.争执的事情
  C.互相缠绕 D.纠正偏差或偏向
  三、下列句子各表现了文中人物怎样的性格?
  1.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 )
  2.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辑子过去了。( )
  3.双喜拔前篙……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 )
  4.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 )
  四、指出下列描写人物时所使用的描写方法。
  1.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 )
  2.“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 ( )
3.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 )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 )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 〕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 〕的赵庄, 似乎[ ]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或者也许是渔火。
  1.给下列的画线的字注音。
  ①发散( ) ②朦胧( )  ③似的( ) 似乎( )
  2.在括号中填入合适的动词。
  3.在斜体字旁边的括号中填一个和它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4.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所以 ②况且 ③但 ④而
  5.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有 和 。
  6.“月色便增陇在这水气里”一句中“朦胧”一词的词性是 。
  7.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 和 的表达方式。
  8.这段写的景物有 。是从 觉、 觉、 觉诸诸感官来描写的。
  9.这段景物描写是为了:
  A.交代看戏的环境。  B.渲染行船的气氛。
  C.烘托人物的心情。   D. 推动情节的发展。
 
参考答案:
  一、xǐng pì jué di4o yōu mí w3n yǒng jǐ yùn péng chēng
   mi3o xi4ng cuō jiù
  二、1.A 2.A 3.A
  三、1.热情好客,淳朴,无私。 2.善良,淳朴,豪爽,风趣,好客。
  3.聪明,能干,机智,热情,爽直。 4.追求自由,厌恶封建教育,热爱农家孩子,渴望友谊。
  四、1.动作描写 2.语言描写 3.心理描写
 参考答案:
  1.s4n méng lóng shì、sì
  2.夹杂
  3.依次是:好像、隐约、仿佛
  4.依次是:但、而、况且、但
  5.比喻、拟人
  6.动词
  7.描写、记叙
  8.豆麦水草的香味、水气、月色、连山、渔火 嗅觉、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