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2010年中考课外文言文140篇大阅兵》》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 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www.21cnjy.com/H/13/98/V16738.shtml ( http: / / www.21cnjy.com / H / 13 / 98 / V16738.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2010年中考课外文言文140篇大阅兵第二十五辑
121.枭将东徒
刘向《说苑·谈丛》
枭①逢鸠,鸠曰:“子②将安③之④?”枭曰:“我将东徙⑤。”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⑥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⑦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⑧恶子之声。”
【注释】①枭:鸱枭(chī xiāo),猫头鹰。②子:你。③安:哪里。④.之:到。⑤徙:迁移。⑥.恶:讨厌。⑦更:改变。⑧犹:还是。
【简析】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对待自己的缺点和某些问题,要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不能像猫头鹰搬家那样,逃避问题,回避矛盾,应该勇于面对。要善于反思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勇于改变自己,抓住问题实质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有自知之明的枭。枭的迁徙,是因为乡人皆恶其鸣,而枭知道自己有不足,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它面对一个不认可自己的环境时,不是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选择了逃避,这是不可取的。智者鸠。对于枭通过迁徙以改变环境的方式实现社会认同的做法,明智的鸠一针见血地指出,要根本性改变人们对枭的看法,只能通过自我的改变来完善自己。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
【训练】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枭逢鸠( ) ②我将东徙( )
③子能更( )鸣 ④犹恶( )子之声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我将东徙 徙:
②子将安之 安:
③乡人皆恶我鸣 皆:
④子能更鸣 更:
⑤犹恶子之声 犹: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子将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鸠对枭东徙持什么态度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文显然届虚构的故事,是一则__________。(按文学作品分类看)
6.枭要向东迁的原因是什么 你怎样看枭的东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本文告诉我们该如何处理自身与环境的问题,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xiāo xī ɡēnɡ wù 2、①迁移 ②哪里 ③都 ④改变 ⑤还是3、①同乡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要向东迁移。②你将要到哪里去呢? 4、持反对态度。鸠的看法很对,只有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才是积极的生活之道。 5.寓言 6.周围人很讨厌它,它与环境格格不入。枭东徙是消极逃避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拓展】人与环境的关系,应该是自身去适应环境,而不能让环境适应人。所以,应该通过改变提高自己,达么适应生存的目的。
【译文】
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呀?”猫头鹰说:“我准备搬到东边去。”斑鸠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村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因此我想搬到东边去。”斑鸠说:“你改变叫声,就可以了。要是不能改变叫声,即使搬到东边去,东边村里人照样讨厌你。”
122.大木与雁
《庄子·山木》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①。”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②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呜,其一不能鸣,请奚杀③ ”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曰,弟子问庄子曰:“昨曰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④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注释】
①年:人的自然年寿。 ②竖子:童仆。③奚杀:杀哪一只。奚,何,哪只。
④何处:如何处理。
【训练】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问其故。
(2)舍于故人。
(3)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4)今主人之雁。
2.翻译下列句子。
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写了两件事,根据这两件事所突出的中心,分别为这两件事各找一个关键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庄子从第一件事中悟出的道理是“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请仿此例句为第二件事所含的道理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
用原文回答庄子在本文中所阐述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对庄子的人生态度有何看法?在现今社会我们应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训练】1.(1)原因 (2)过去的、旧的 (3)它,代雁 (4)的
2.(1)这棵大树凭借自己的没有什么用处才得以活到它的自然寿命。(2)我庄周打算处在成材与不成材的中间。
3. 不材 不能鸣
4.此雁以不能鸣被杀而烹。
【拓展】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庄子的这种处世哲学与人生态度并不值得赞扬和效法。但庄子处在谋权争霸、污浊不堪的社会里能洁身自好,在当时也是难能可贵的。今天我们应该勤奋学习,早日成材,报效祖国。
【译文】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对待呢?”
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大道却并非真正与大道相合,所以这样不能免于拘束与劳累。”
123.林琴南敬师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释】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 ②亟:急忙。 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 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
【简析】人之初,性本善,小小林琴南因怕老师挨饿受苦,竟拿袜子装米给老师,虽然有些不妥,但他心地善良关心孝敬师长的美德可见一斑。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从师读( ) ⑵以袜实米( )⑶负以致师( )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跟从(跟) ⑵装满(装) ⑶背(背着)
2.你的心地是善良的,但这能作为送给老师的礼物吗?(或“你的想法本来是好的,但这能作为学生拜师的礼物吗?”)
3.因为他得知老师没有米煮饭,想帮助老师。(或“因为他得知老师家很穷,没有米煮饭”。)这件事反映了林琴南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译文】
阂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纾(字琴南,当时是孝廉,即举人)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老师大怒,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的心意虽然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者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124.张良受书
《史记·留侯世家》
良①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②上,有一老父,衣褐③,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④,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⑤,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⑥,谷城山⑦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⑧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注释】
①良:张良,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主要谋臣。②下邳(pī)圯(yí):下邳,地名,在江苏省邳县南。圯,桥。③褐:麻布短衣。④孺子:小家伙。这是不礼貌的称呼。⑤有顷:不多一会儿。⑥济北:济水之北。⑦谷城山:一名黄山,在山东东阿县东北。⑧《太公兵法》:相传是姜太公所著的兵书。
【简析】本文选自《留侯世家》首段,描写张良少年时代为一个素不相识的故意把鞋丢到桥下的布衣老头捡鞋、穿鞋,又不顾老头几次刁难,与之相会,最终使老头高兴而得《太公兵法》的故事。表现了张良少年时代的为人谦恭及为成就大事所做的锲而不舍的追求,展现了张良少年时代不凡的气度和志向。
【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欲殴之( )②良殊大惊( )③良业为取履( )④与老人期( )
2.指出下列各组中多义词的不同含义。
A.所:至良所( )父去里所( )
B.履:下取履( )因长跪履之( )
C.顾:顾谓良曰(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D.直:直堕其履圯下( )直教人生死相许( )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有一老父,衣褐 B.良殊大惊,随目之
C.良因怪之,跪曰 D.良业为取履
4.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良鄂然,欲殴之 B.从容步游下邳圯上
C.因长跪履之 D.出一编书
5.翻译下列句子。
①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良殊大惊,随目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者为什么说“孺子可教矣”?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
阅读本文后,你从张良身上学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训练】
1.①打②很③已经④约会2.A.处所,地方;许,左右B.鞋;穿鞋C.回头看;探望,拜访D.特意,故意;竟3.D4.A5.①张良已经替他取回了鞋子,也就跪下给他穿上。②张良非常惊奇,目送老翁很远。6.张良能忍辱给老者捡鞋并下蹲穿鞋,说明他心胸大度,有成才的基础。7.考察他是否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拓展】
尊老敬老的品质,坚韧不拔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答一点即可)。
【译文】留侯张良的祖先是韩国人。张良曾经有一次在下邳的桥上不慌不忙地步行,有一位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来到张良所在的地方,径直把他所穿的鞋丢到桥下,回过头对张良说:“年轻人,下去(给我)把鞋取上来!”张良非常吃惊,想要打他,因为看他年纪老,竭力忍住气,走下桥去把鞋取上来。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取上来,于是就恭恭敬敬地给他穿上鞋。老人伸出脚穿上鞋,大笑而去。张良非常吃惊,目送着他离去。老人走了将近一里路,又转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年轻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传给你。五天之后天亮时,在这里跟我相会。”张良于是感到很奇怪,下跪说:“好。” 五天之后天亮时,张良到那里去。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他)非常生气地说:“(你)跟老年人约会,(比老人还)慢来,为什么(这样)呢?”(说完就)走了,说:“五天之后早点来相会。” 五天之后鸡叫的时候,张良就到那里去。老人又已经先在那里了,(他)又非常生气地说:“(你又比老人还)慢来,为什么(这样)呢?” (说完就)走了,说:“五天之后再早点来相会。”五天之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里。过了一会,老人也到了,(他)很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才对)。”(老人)拿出一卷书,说:“(你)读了这个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了。今后十年(你)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说完)就走了,再没有说别的话,也不再出现。第二天(张良)看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就感到很惊奇,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125.玄石戒酒
刘基《郁离子》
昔者,玄石好酒。为酒困,五脏熏灼,肌骨蒸煮如裂,百药不能救。三日而后释。谓其人日:“吾今而后知酒可以丧人也,吾不敢复饮矣!”居不能竟月,同饮至,曰:“试尝之。”始而三爵止。明日而五之,又明日而十之,又明日而大爵,忘其故,死矣。故猫不能无食鱼,鸡不能无食虫,犬不能无食臭,性之所耽,不能绝也。
【注释】
①爵:酒杯。②臭性:本性。③耽:沉溺。
【简析】
玄石这样无自制力的人确实大有人在,但能够成功戒酒、戒烟、戒毒、戒赌、戒贪的成功者也比比皆是。当然,极为不易。不过,一个人只要有坚强的毅力,改变自己的不良品性就是完全可能的。戊戌变法失败后不久,梁启超勉励处逆境同人不要灰心继续前进,特撰《论毅力》一文,其中一语直截了当,很为精彩,当为我辈终生记取,其语曰:“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居不能阅月( ) ②忘其故(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居不竟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成语“积重难返”的意思是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过了 ②以前 2.过了不到一个月 3.略
4.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思想作风或习惯,很难改变
【译文】
从前,玄石酗酒,有一次喝醉了,五脏如同被烧灼火烫,肌肤骨头如同被蒸煮得要断裂,没有什么药可以解救,三天后才得以脱离生命危险。他对别人说:“我这下才知道酒可以让人喝死,我不敢再饮酒了!”过了不到一个月,他的酒友来到,劝他说:“试着少喝点酒。”于是,他喝了三杯。第二天他喝了五杯,再后一天喝了十杯,再后一天干脆改用大杯了。因为忘记了之前差点醉死的教训,最后还是因为酗酒而丢了性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