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物质的变化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物质的变化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8-11 11:3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280900126111001.1 物质的变化
自然界的物质会发生变化:云中的水汽有时会凝结变成雨水落下;小树 苗会长成参天大树…… 自然界中的物质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其中有些变化不会产生新的物 质,属于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一、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1、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如:水的二态变化、玻璃破碎、石蜡熔化、铁丝绕成各种形状、铁布高炉里熔成铁水、酒精挥发、硫酸铜晶体溶解在水中等都是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如:火柴燃烧、植物的光合作用、绿叶变黄等都是化学变化。还有下列变化也是化学变化: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于联系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木质区别在于:变化前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未变,而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如下图:
水蒸发的微观示意图 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
水蒸发过程中分子本身没变,是物理变化;水电解过程中分子发生了改变,变成了其他分子,是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变化时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
本质区别
宏观:没有新物质生成
微观:构成物质的粒子不变,只是粒子间间隔可能改变
宏观:有新物质生成
微观: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外观特征
状态、形状、大小的改变
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
举例
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等
镁条燃烧、硫酸铜晶体脱水等
区分依据
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取系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1、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尽管现象各不相同,但许多变化都伴 随有以下一个或几个现象。
(1)有些物质混合时会产生沉淀,如无色透明的硝酸铅和碘化钾溶液混合时,会生成黄色的沉淀(如图1-4甲)。有些物质的变化常伴随着颜色的变化,如落叶的黄色就是叶绿素被破坏后形成的(如图1-4乙)。有 些物质变化时伴有气体产生,如水电解时产生氢气和氧气。有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状态会发生变化,如在高温下钢成为“钢水”(如图1-4 丙)。而有些物体发生的变化仅仅是形状的变化,如铁丝被 绕成各种形状(如图1-5)。
①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
②硫酸铜晶体加热变成无水硫酸铜:
③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
④电解水:
2、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1)检验水:白色的硫酸铜粉末一遇到水就会变成蓝色,故常用白色的无水硫酸铜粉末来检验水或作为吸收少量水分的干燥剂。硫酸铜晶体含有结晶水,呈蓝色;加热时硫酸铜晶体失去结晶水变成白色的硫酸铜粉末。
(3)检验三价铁离子(Fe3+):在氯化铁溶液中加入硫氰化钾溶液后溶液变成血红色,生成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利用这一性质,可以用硫氰化钾溶液检验三价铁离子的存在。
小结: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的方法,是认识物质、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基本方法。
三、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气味、味道、状态、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2、化学性质:只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酸碱性、氧化性、可燃性、还原性等。
3、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变化强调的是物质的某种运动过程,是正在进行着的或已经发生了的过程,重在“变”,因此变化往往用动词表示;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无论变化是否正在进行,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性质往斜用“能”“不能”“可以”“不可以”“会”“容易”“难”等描述。
(2)联系:物质的性质是物质发生变化的内因,而物质的变化则是物质性质的具体体现。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例1】诗、名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诗句或名著事件的描述既隐含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的是( D )
A.千里冰封,万单雪飘 B.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C.白玉为床金作马 D.伐薪烧炭南山中
1、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D )
A.陶瓷烧制
B.火药使用
C.粮食酿醋
D.活字印刷
2、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 B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例2】下列物质的用途只应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 )
A. 干冰在舞台制雾时作制冷剂② B. 小苏打在做馒头时作发酵剂
C. 还原铁粉在月饼盒内作除氧剂 D. 生石灰在某些食品袋内作干燥剂
1、物质的用途和性质密切相关。下列用途主要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D )
A.活性炭用于防毒面具 B.金刚石作装饰品 C.铜丝作导线 D. 氢气作高能燃料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B )
A.石墨用做电极 B.氢气可作燃料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活性炭用于吸附有异味物质

1、下列有关化学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从海水中获得物质都需要经过化学变化
B.用石灰浆粉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变硬发生了化学变化
C.石油分馏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属于化学变化
D.潮湿的衣服被晒干了是化学变化
2、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D )
A.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D.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3、下列与二氧化碳有关的用途中,既利用了其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其化学性质的是( D )

A.人工降雨尿素 B.植物的光合作用 C.制纯碱、化肥 D.灭火器灭火
4、下列物质的性质与所对应的用途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 )
A.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略大——用于急救病人 B. 稀有气体的性质稳定——做保护气
C. 石墨能导电——可做电极 D. 干冰升华吸热——用于人工降雨
5、下列诗词中包含了化学变化的是( C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6、下列不能用来判断蜡烛燃烧发生的是化学变化的是 ( B )
A.用白瓷板盖在蜡烛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观察到黑色的粉末状物质
B.蜡烛燃烧 时发光、放热
C.在火焰上放置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壁上有水珠出现
D.用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7、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D )
A.乙醇燃烧
B.用熟石灰来处理含有硫酸的废水
C.干冰升华
D.人体组织里,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化
8、下列有关硫酸铜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C )
①硫酸铜晶体能溶于水 ②硫酸铜晶体呈蓝色 ③硫酸铜晶体受热时会由蓝色变为白色 ④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会产生蓝色沉淀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9、杭州市的自来水由于增设了加臭氧(O3)和加活性炭两道处理程序,水质处于全国大城市优秀水平。根据以上报道,人们得出的下列结论中,符合科学道理的是(  D )
A.杭州市的自来水属于纯净物
B.杭州市自来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就是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C.加臭氧和加活性炭都是利用它们的化学性质来净化水质
D.以上水处理的过程中,水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变
10、下列课外实验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 )
A.用石墨做导 电实验
B.用灼烧法区别棉纤维与羊毛纤维
C.用白糖、小苏打、柠檬酸等自制汽水
D.用紫甘蓝的酒精 浸取液检验苹果汁与石灰水的酸碱性
11、选择下列适当的物质填空(选填序号):
A、食盐 B、烧碱 C、硝酸铵 D、武德合金 E、明矾 F、氧气 G、金刚石 H、亚硝酸钠
(1)自然界硬度最大的是 ;(2)可作保险丝的是 ;
(3)生活中作调味品的是 ;(4)溶于水降温的是 ;
(5)可用作医疗急救的是 ;(6)常作净水剂的是 .
【答案】(1)G;(2)D;(3)A;(4)C;(5)F;(6)E。
12、我国消费者协会对部分装修后的室内环境状况抽样测试后发现,近半数存在苯污染。国际卫生组织已把苯定为强烈 致癌物质。苯是一种没有颜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苯的沸点是80.1 ℃,熔点是5. 5 ℃。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别能跟氢气、溴、浓硝酸、浓硫酸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苯还能在空气里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苯的物理性质有 , , (任答两条即可)。
(2)苯的化学性质有 , ,(任答两条即可)。
【答案】(1)苯是一种没有颜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苯的沸点是80.1 ℃,熔点是5.5 ℃(任答其中两条即可)。
(2)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别能跟氢气、溴、浓硝酸、浓硫酸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苯还能在空气里燃烧(任答其中两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