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课时1
焓变 反应热
学习目标
变化观念与微观探析:
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宏观辨识与变化观念:
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
微观探析:
从微观化学键的变化进行ΔH的有关计算。
1
2
3
新知导入
断裂
形成
吸收
放出
新知讲解
1.反应热、焓变的概念
反应热
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焓
与内能有关的物理量,用符号“H”表示
ΔH
焓变
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生成物与反应物的焓值差)
常用kJ·mol?1或kJ/mol表示
定义
符号
单位
新知讲解
2.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
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____生成物的总能量
吸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____生成物的总能量
大于
小于
新知讲解
2.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①大多数化合反应
②所有燃烧反应
③酸碱中和反应
④金属与水或酸的置换反应
①大多数分解反应
②盐的水解
③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④C和CO2或H2O(g)的反应
新知讲解
3.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原因
以H2(g)
+
Cl2(g)
===
2HCl(g)反应的能量变化为例说明
化学键
反应中能量变化
1
mol
A—B化学键
反应中能量变化
H—H
吸收436
kJ
共吸收679
kJ
Cl—Cl
吸收243
kJ
H—Cl
放出431
kJ
共放出862
kJ
结论
H2(g)+Cl2(g)===2HCl(g)的反应热ΔH=-183
kJ·mol-1
新知讲解
3.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原因
(1)微观角度认识
ΔH=Q1-Q2
Q1>Q2,ΔH>0,________反应
Q1吸热
放热
新知讲解
3.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原因
(2)宏观角度认识
课堂练习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伴有能量的变化,伴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反应。
( )
(2)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一定是化学反应的焓变。( )
(3)不需加热的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
(4)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当反应物的能量大于生成物的能量时,反应放热,ΔH为“—”。( )
×
×
×
√
课堂练习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C.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可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判断
D.吸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不能发生
C
课堂练习
解析:
A项,放热反应也可能需要加热才能发生,如铝热反应;
B项,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不一定容易发生,如C(s)与O2(g)在点燃条件下才能发生;
D项,吸热反应在常温下也能发生,如NH4Cl和Ba(OH)2·8H2O晶体的反应。
课堂练习
3.化学反应A2(g)+B2(g)===2AB(g)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每生成2个AB分子吸收(a-b)kJ热量
B.该反应热ΔH=+(a-b)kJ·mol-1
C.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断裂1
mol
A—A和1
mol
B—B键,放出a
kJ能量
B
课堂练习
解析:
每生成2
mol
AB吸收(a-b)kJ热量,A项错误,B项正确;
由图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C项错误;
断裂1
mol
A—A和1
mol
B—B键,吸收a
kJ能量,D项错误。。
课堂练习
1.由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C和B+C→A两个反应吸收或放出的能量不等
B.A→B+C ΔH<0
C.A具有的焓高于B和C具有的焓的总和
D.A→B+C ΔH>0,则B+C→A ΔH<0
D
课堂练习
解析:
由图可看出,B和C的焓之和高于A的焓,则反应B+C→A一定是放热反应,ΔH<0;
反之,A→B+C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ΔH>0。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两反应吸收和放出的能量一定相等。
误区警示
?1?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但伴随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水蒸气变成液态水的过程放热,但该变化为物理变化。
?2?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变化,但并不完全是热量变化,还有光能、电能等。
误区警示
?3?一个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与反应条件无必然关系。有些放热反应需加热才能进行。
?4?破坏反应物中的化学键吸收的能量越小,说明反应物越不稳定,本身的能量越高。
?5?形成生成物的化学键放出的能量越多,说明生成物越稳定,本身的能量越低。
课堂总结
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
作业解答
1.由图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该反应为吸热反应。答案:A
2.铝片与稀盐酸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A错误;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B错误;灼热的炭与CO2的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C正确;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属于放热反应,D错误。答案:C
3.由图像分析可知甲:E反应物>E生成物,反应放热,ΔH<0;乙:E反应物0。答案:CD
作业解答
4.
ΔH=-546.3
kJ/mol,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A错;放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B对;用键能求ΔH,ΔH=反应物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总和,C项中应是2E(HF),所以C错;H2和F2在黑暗处就能发生反应,所以D错。答案:B
5.(1)SiO2+C+N2→Si3N4+CO,反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由0升高到+2,氮元素的化合价由0降低到-3。故反应中的还原剂是C,还原产物为Si3N4。
(2)该反应过程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为放热反应,ΔH<0。答案:(1)C Si3N4 (2)放热 <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共35张PPT)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课时2
热化学方程式
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学习目标
模型认知与变化观念:
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了解中和热的测定原理及注意事项。
1
2
新知导入
新知讲解
1.热化学方程式
能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概念
例
意义
表示在25
℃、101
kPa,1
mol
H2与1/2
mol
O2完全反应生成1
mol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285.8
kJ
新知讲解
1.热化学方程式
新知讲解
2.中和热
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1
mol
H2O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H+(aq)+OH-(aq)===H2O(l) ΔH=-57.3
kJ·mol-1
概念
热化学方程式
实验原理
通过一定量的酸、碱溶液在反应前后温度的变化,计算反应放出的热量,由此求得中和热。热量计算公式为Q=cmΔt(c为比热容,m为溶液质量,Δt为前后温度差)。
新知讲解
2.中和热
实验仪器装置:
实验过程中,还需要的其他仪器有50
mL量筒(2个)
环形玻璃搅拌棒
温度计
新知讲解
2.中和热
实验步骤与数据测量:
(1)初始温度(t1)
测量方法是用一________量取50
mL
0.50
mol·L-1盐酸,倒入________中并测量其________;用另一_______量取5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并用用蒸馏水洗净的温度计测量其_______,取两温度平均值为t1。
量筒
小烧杯
温度
量筒
温度
新知讲解
2.中和热
实验步骤与数据测量:
(2)终止温度(t2)
测量方法是把套有盖板的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放入小烧杯的_______中,并把量筒中的____________一次倒入小烧杯中。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__________,记录终止温度为t2。
盐酸
NaOH溶液
最高温度
新知讲解
2.中和热
实验步骤与数据测量:
(3)重复实验操作,记录每次的实验数据,取其平均值。
(4)实验数据处理
盐酸、氢氧化钠溶液为稀溶液,其密度近似地认为都是1
g·cm-3,反应后溶液的比热容c=4.18
J/(g·℃)。该实验中盐酸和NaOH溶液反应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____,中和热为
_________kJ·mol-1。
0.418(t2-t1)
kJ
课堂练习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热化学方程式既体现了物质变化又体现了能量变化。( )
(2)H2(g)+Cl2(g)===2HCl(g) ΔH=-183
kJ·mol-1表示1
mol
H2(g)和1
mol
Cl2(g)生成2
mol
HCl(g)放出的热量为183
kJ。( )
(3)中和热测定装置中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固定装置。( )
(4)将实验中50
mL盐酸改为60
mL盐酸,所测中和热变大。( )
×
×
√
√
课堂练习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仅指反应放出的热量
B.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分子的个数
C.所有的燃烧反应都是放热的
D.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分数
A
课堂练习
3.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1
mol
CO完全转化为CO2放出283
kJ的热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4
g
C(s)与足量H2O(g)反应生成CO(g)和H2(g),吸收262.6
kJ热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O(g)+O2(g)===2CO2(g)
ΔH=-566
kJ·mol-1
C(s)+H2O(g)===CO(g)+H2(g)
ΔH=+131.3
kJ·mol-1
课堂练习
4.在量热计中(如图所示)将100
mL
0.50
mol·L-1的CH3COOH溶液与10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混合,温度从298.0
K升高到300.7
K,已知量热计的热容常数(量热计各部件温度每升高1
K
所需要的热量)是150.5
J/K,溶液密度均为1
g/mL,充分混合后溶液的比热容c=4.184
J/(g·K)。
(1)CH3COOH的中和热ΔH=________。
(2)CH3COOH的中和热的文献值为56.1
kJ·mol-1,你认为(1)中测得的实验值出现偏差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
解析:(1)根据题中所给信息可推算出酸和碱的物质的量,酸为0.050
mol,碱为0.055
mol,可知碱是过量的,应以酸的量计算,算出生成0.050
mol水时放出的热量,进而算出生成1
mol水时放出的热量,即可得出CH3COOH的中和热:
(2)本实验方法测得的CH3COOH的中和热数值小于文献值,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量热计的保温瓶绝热效果不好;②酸、碱溶液混合不迅速;③温度计不够精确等。
课堂练习
答案:(1)-53.3
kJ·mol-1
(2)①量热计的保温瓶绝热效果不好,②酸、碱溶液混合不迅速,③温度计不够精确等
课堂练习
6.下列有关中和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H+(l)+OH-(l)===H2O(l) ΔH=-57.3
kJ·mol-1
B.准确测量中和热的实验过程中,至少需测定温度4次
C.环形玻璃搅拌棒材料若用铜代替,则测量出的中和热数值偏小
D.若稀酸溶液中H+与稀碱溶液中OH-的物质的量相等,则所测中和热数值更准确
C
课堂练习
解析:
A项,H+和OH-不能用l符号,应该用aq,错误;
B项,每次实验中需要测量NaOH溶液的温度,盐酸的温度,和反应后的温度,一般实验要重复操作,所以至少6次,错误;
C项,铜容易导热,使热量损失,所以测量的中和热数值偏小,正确;
D项,当酸和碱中的H+和OH-物质的量相等时,实验过程中稍有误差就不能确定产生水的量,一般都是有一种物质稍微过量,错误。
规律方法
误区警示
中和热测定时的注意事项:
(1)实验中要用强酸、强碱的稀溶液(0.1~0.5
mol·L-1)。
(2)操作时动作要快,尽量减少热量的损失,使用绝热装置,避免热量散发到反应体系外。
(3)测量盐酸的温度后,要将温度计上的酸冲洗干净后,再测量NaOH溶液的温度,避免酸、碱在温度计的表面反应放热而影响测量结果。
(4)
不能用弱酸或弱碱,因弱酸、弱碱电离时吸收热量而使测量数值偏低。
(5)中和热的数值是57.3
kJ·mol-1,测定时与强酸、强碱的用量无关。
科学探究
中和反应反应热测定实验中产生误差的原因:
①装置方面:装置的隔热保温效果不好,造成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而引起误差。
②操作方面:a.实验过程中液体洒落到桌面上
b.混合酸、碱溶液时,动作缓慢
c.用温度计测量酸的温度后未清洗而直接去测量碱的温度
③读数方面:a.温度计的读数有误差
b.量取溶液体积时,读数有误差(俯视、仰视的问题)
课堂总结
必须在分子式后注明
热化学方程式与普通方程式的区别:
整数,既表示微粒个数又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
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只表示物质的物质的量
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
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原子守恒
原子守恒和能量守恒
普通化学方程式
热化学方程式
化学计量数
状态
不要求注明
ΔH
无
必须注明
意义
遵循规律
课堂总结
稀溶液
课堂总结
中和热的测定步骤:
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
5.用50
mL
0.50
mol·L-1盐酸与5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
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________。
(2)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作业布置
(3)如果用60
mL
0.50
mol·L-1盐酸与5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所求中和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相等”或“不相等”)。
(4)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NH3·H2O)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作业解答
1.A项,未注明反应物,生成物的聚集状态,故错;B项,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应为N2(g)+O2(g)===2NO(g),故错;C项,C与O2反应为放热反应,ΔH<0,故错。答案:D
2.在25
℃、101
kPa下,1
mol
C8H18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为
×114
g=5
517.6
kJ
答案:B
作业解答
3.A项,生成2
mol
H2O(l),放出114.6
kJ热量;B项,氨水为弱碱溶液,NH3·H2O电离吸热,故放出热量小于57.3
kJ;D项,浓H2SO4溶于水放热,故放出的热量大于57.3
kJ。答案:C
4.(1)C2H4(g)+3O2(g)===2CO2(g)+2H2O(l) ΔH=-1
411
kJ·mol-1
(2)2Al(s)+3/2O2(g)===Al2O3(s) ΔH=-1
669.8
kJ·mol-1
作业解答
5.(3)中和热是指在稀溶液中,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水时放出的热量,与酸碱的用量无关,因而所求中和热数值相等。
(4)由于NH3·H2O电离时吸热,所以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偏小。
答案:(1)环形玻璃搅拌棒 (2)偏小 (3)不相等 相等 (4)偏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