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 凉州词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诵读 凉州词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2-22 10:3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凉州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乐曲、课件、边塞诗等。
   学生准备:边塞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古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诗句。
   3、揭示新课,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⑴、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⑴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 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
   ★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相机介绍这句诗的意思。)
    “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
    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 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
    5、问:这一杯酒喝完了吗?为什么?
    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 (配乐)
    7、 面对此请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8、 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9、 配乐赛读、齐读。
    10、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它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桤。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
          ——李益《从军苦乐行》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五、书写巩固。(用钢笔或毛笔书写这首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用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七、板书设计:
                    凉州词
                   (唐)王翰
                    马上催
                            残酷
                醉
                            悲苦
                    几人回?
  教学反思:
  本次的教学设计与前一次相比,本人自己感觉发生了质的改变。第一次备课时,苦于古诗教学无从下手,我只从《凉州词》中感受到了边关将士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以着重引导学生感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所蕴含的豪放、阳刚之气,总感觉一个字:浅。经曾老师点拨之后,我回家静静地读,细细地品,我感觉一个个字符变成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自己怎么也豪放不起来,我读得泪流满面,我感受到了悲凉、痛苦……因为我想到了:边关将士身处不毛之地,气候恶劣、环境艰苦,与亲人“一别音容两渺茫”,而且当时战争频繁,战士们生命不保……我读懂了: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别无它物,而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我明白了“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深层含义,战士们是借酒消愁,忘记自己的痛苦和烦恼。这一次我感觉自己走进了文本,我能够引导学生挖掘诗歌背后蕴含的情境了。课后,我感觉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从这件事,我明白要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是:老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读懂教材,真正走进文本。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课文中的图画展开联想,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世人豪放诙谐、视死如归的旷达和厌恶战争的情怀。
    3.借此课的学习,对唐代边塞诗人及其作品作一些了解和积累。
  (二)过程与方法:
    1、释题,整体感知。
    2、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3、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4、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少年真诚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送别饯行的诗?这些诗都给你怎样的感受?那么,边塞诗人写的为戍边战士饯行的诗,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代边塞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夜光杯:玉制的酒杯。这里指精美的酒杯。
      沙场:战场。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醉就醉吧,醉卧在战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情境。
    3.请学生描述情境,引导学生把想象的情境说具体、说生动。
    4.再说说从这些情境中,你获得的新感受。
    5.互动交流,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反战的诗,但它不正面描写战争,却通过战争前饮酒这件事来表达将士厌战的悲痛情绪。正如《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故作豪饮之词,然怨戚已极”。)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豪放诙谐、视死如归的旷达和厌战的情怀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人的作品,请读给大家听听。
  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熟古诗;2、运用图文结合,结合注释,边读边想等方法, 学习诗句,体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 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边塞将士的思乡之苦。3、培养学生的诵读古诗能力,激发学习古诗的 兴趣。  教学重点: 体悟诗歌的意境,感受边塞将士的思乡之苦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非常喜欢。我们中国是诗的国度,早在唐代就出现过像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我们的祖先那些才华横溢的古代诗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如同午夜的星河一样灿烂夺目,足以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来学一首新诗——板书“凉州词”二、解题目教师:关于凉州词你知道多少?谁来介绍一下?——学生发言教师补充:“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当时有一位节度使叫郭之运,他搜集了一些西域的曲谱,献给玄宗皇帝,唐玄宗非常喜欢,于是叫大臣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上新词,因此唐代有许多人写“凉州词”。本文作者——王之涣。三、简介作者王之涣 ——学生介绍 教师补充:唐代著名诗人,写有《登鹳雀楼》。四、初步感知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读准字音,初步感知古诗内容。1、自由读 2、指名读 3、教师范读 4、播放录音课件 5、指名读五、知诗意、悟诗情师:读了这首诗谁能说一下:诗中都写了那些事物?——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八种事物,并粘贴到黑板上(见板书设计)师:诗人是如何把这八种事物联系起来的?(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重点理解:片:面积大,城之壮观。(与“座”对比)。孤:荒凉。杨柳:《折杨柳》曲,内容哀怨低沉。(以上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过程中加以理解)。学生汇报教师总结: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师: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之情,写的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感,充分表现出唐代诗人的广阔胸怀。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种: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的感情再读古诗。1、自由读 2、指名读(配乐) 3、齐读六、背诵古诗1、自由练习背诵 2、指名到讲台前配乐背诵 3、伴着古筝曲全班齐背 七、小练笔 师:请同学们用文中八种事物编一个小故事,或写首小诗。(如有时间课上完成,学生读作品;如没时间则作为家庭作业)。
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熟古诗;
2、运用图文结合,结合注释,边读边想等方法,
学习诗句,体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
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边塞将士的思乡之苦。
3、培养学生的诵读古诗能力,激发学习古诗的
兴趣。  
教学重点: 体悟诗歌的意境,感受边塞将士的思乡之苦。
教学准备:1、关于诗中折柳寄乡思的资料; 2、打印5首
边塞组诗;
3、多媒体课件。 4、古诗及注释。

教学程序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揭示诗题简介作者循序渐进读熟古诗图文结合引导感悟入境朗读配乐背诵情景运用主题拓展 同学们,第五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词,想想是围绕什么主题写的?诗人王之涣的诗中思乡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凉州词》。(一)读范读古诗。引导学生读熟古诗。(二)看指导同学们看画面。(三)说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四)比引导比较自己的话与古诗语言。(五)想引导学生想象“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悲壮气势。”指导朗读。(六)悟(1)引导学生感悟第二行诗表现的边塞景致,及作者的心情。指导读。(2)组织学生学习后两行诗。引导点拨抓住诗句中的重点字词“怨”“何须”。根据学情相机交流整首诗.的学习情况。(七)背引导学生背诵古诗。1、出示有关河流的图片。 2、拓展边塞主题诗。 回忆学过的第5课三首思乡诗词.同学们齐读课题。简介作者听准字音,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接力读等。学生看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体会古诗语言的简短凝练。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背诵有关黄河的诗句。读出黄河的悲壮气势。多种方式感悟“孤”。有感情地读第二行诗。学生先自主学习后两行诗;再小组内合作交流;然后集体汇报。学生诵读古诗,配乐朗诵古诗。学生吟诵相关诗句。学生课后读读背背边塞组诗。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乐曲、课件、边塞诗等。
学生准备:边塞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古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诗句。
3、揭示新课,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⑴、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⑴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 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 (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
★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相机介绍这句诗的意思。)
“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
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 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
5、问:这一杯酒喝完了吗?为什么?
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 (配乐)
7、 面对此请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8、 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9、 配乐赛读、齐读。
10、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它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桤。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
——李益《从军苦乐行》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五、书写巩固。(用钢笔或毛笔书写这首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用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案例评析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