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理解:《暮江吟》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时候,从日落到夜晚江上的景色。前两句抓住色彩来描绘日落时江面的瑰丽景色;后两句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江边美丽的月夜景色。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学习,能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引出课题。
师:古典诗歌当中,写景的诗很多,同学们都记得学过哪些写景的诗?能不能给咱大伙背几首吗?
(学生背已学过的写景诗)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诗,19课的古诗三首的第三首《暮江吟》(教师板书,出示课件《暮江吟》的内容)
二、解诗题,了解作者
1、学生齐读诗题
2、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时间、地点,“吟”的意思的吟诗)
3、诗人是在傍晚江边吟诗的,是谁啊?请学生简单地介绍白居易。
三、录音范读,学生初读古诗。
1、师:那么这首诗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的呢?这还要回到公元822年。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这一天,他一个人来到江边,此时正是傍晚,他看到红日落下,江面光色瞬息变化的亮丽景色时,陶醉其中,当下吟诗一首便是这《暮江吟》。
2、出示课件范读《暮江吟》
3、师:同学们看了,听了有什么感受?
4、师:哦,也就是说其实诗里描写的境界是多么美丽啊!(板书:美)这么美的一首诗你们爱读吗?
5、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要读准诗中的生字。
6、请个别学生读古诗。
四、自主学习,悟古诗
1、师:究竟是何番景色如此吸引大诗人白居易?现在同学们找一找自己要好的伙伴,借助文中注释,帮助自己去理解诗中的内容,在讨论当中去领悟一番,你们认为诗里面最美的地方在哪儿?(板书:悟)(课件放出古筝乐曲)
2、学生交流对诗的内容的理解。
3、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讨论用“铺”字好在哪里。
4、引导学生练读第一句
5、学生交流:诗中最美的地方在哪儿?
①欣赏“半江瑟瑟半江红。”
②出示课件,要求学生想象,江水一半是怎样的红,一半又是怎样的绿,用“像、仿佛”等字说说(板书,瑟瑟、红、夕照)
③欣赏“露似珍珠,月似弓”
④出示课件,(一弯如弓新月挂在天空,草丛上颗颗像真珠的露珠)(板书弓、真珠、月夜)
6、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样?(学生回答,理解“可怜”领会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7、引导学生练读诗的最后两句。
8、学生品读整首诗。
9、老师范读这首诗。
10、创设情境,学生配乐读古诗。
五、自主交流,赏古诗
1、师:这样一首诗学下来之后,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感触,现在咱们说一说,评赏一番,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或哪个词?可以随便说说(板书:赏)
2、引导学生读网上一些朋友对《暮江吟》这首诗的评价。
六、加深印象,背古诗
七、课外链接,学习另一首写景佳作《忆江南》
八、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读、悟、赏领略了古代诗歌中的写景诗的艺术魅力。希望同学生从今天开始,继续用这样的热情去学古诗、爱古诗,成为宏扬祖国古典文化的最出色的人才。
板书设计:
读 瑟瑟 红 夕照
悟 美 景
赏 真珠 弓 月夜
一、板书并解释诗题
解题是学习这首诗的一把钥匙。板书诗题后,提问:“暮”是什么意思?“暮”和“江”在这儿各交待了什么?“吟”当吟唱讲。从题目中我们就知道诗人吟唱傍晚江上的景色。通过解题使学生对诗的内容有个大概了解,为学诗奠定基础。
二、运用配乐朗诵方法范读全诗
先放一段古笙乐曲,再配乐朗诵全诗,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调动学生的情感。
三、运用工具书自学古诗
预习,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出示写明自学要求的小黑板,让学生按要求自学《暮江吟》。
1.默读《暮江吟》。
2.把不懂的字词划出来,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暮江吟》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景色是什么样的?
四、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1.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根据诗句中一些难于掌握的关键字、词,设计一些问题:“残”是什么意思?残阳的形状和颜色是怎么样的?“铺”在诗中是什么意思?联系诗句判断“瑟瑟”和“可怜”两个词在词典中应取哪种解释?诗人描写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夜幕降临了,诗人看到的夜景是什么样子?要求学生了解诗人是怎样抓住景物的色与形进行描述的。
2.师生依诗作画,加深学生对诗中所写景物的方位和诗意的理解。依诗作画,既能检查学生对诗意理解的情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把美育和语文课结合在一起了。
3.指导学生表情朗读,体会诗的感彩。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是理解诗意的关键。读的方式有个别读、齐读、配乐读等等,并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如“一道残阳铺水中”,要求学生读得平缓、轻柔;“半江瑟瑟半江红”,要读出惊叹的感情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的情感。
4.运用根据诗意自制的彩色幻灯的投影,来加深学生对诗的美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五、总结概括诗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1.《暮江吟》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暮江吟》描绘了深秋从傍晚到夜晚江上的景色,诗人描写景物的着重点相同吗?
六、课堂巩固练习
让学生根据诗的意思和彩色图片,将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短文。这比老师在黑板上抄一句诗意,学生再写一句要强,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进行了写作训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通过小练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初赏诗
1、简介作者
师:老师这里也有关于白居易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作者简介,学生指名读)
2、背诵白居易的诗词。
3、揭示课题
师:“暮”是指一天的什么时候?(傍晚)
暮江吟的“吟”是什么意思?(歌颂、赞美)歌颂、赞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
指名说;歌颂傍晚江上的景色。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822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 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并范读)
二、初读古诗,知大概(出示课件)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
(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
师:谁来读?
(指名读诗)(齐读)
三、再读古诗,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工具书)
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出示课件)
四、学习前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夕阳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导看图。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2、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3、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4、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小结:通过学习前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想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
师述: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辉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6、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怎样?用一个词语形容:“陶醉,恋恋不舍,流连忘返”。那就恋恋不舍地读读吧。
六、学习后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夜晚月光下的江边景色)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2、“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3、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4、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5、闭上眼睛欣赏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
师述: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还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地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赞叹道:“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
6、读出心中的感受
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现在能根据这首诗把屏幕括号里的内容说完整吗?谁来连贯的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完整?(出示,学生先说,最后指名读。)
七、指导朗读,领悟感情。
1、师: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一道残阳铺水中”,要求学生读得平缓、轻柔;“半江瑟瑟半江红”,要读出惊叹的感情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的情感。
(注意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可以采用多种读法:如男女对比接读。)
师:我建议马上举办一个诗歌朗诵会,请在座的各位诗歌爱好者参加,来一个诗歌朗诵能力大比拼,好吗?(好)学生先练读,再赛读
2、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出示课件)
(生配乐朗读)
3、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带着这些感受再齐读一遍。)
4、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读出来了吗?
(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
5、再读
八、练习(同学们可以任意选择一项做。)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瞧,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提示语呢!
九、总结:
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设计理念
古诗的教学尤其要注重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自由、充分的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验,再现诗中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引出学习内容
1.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古诗吧 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咱们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 敢不敢试一试 谁如果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
(课件演示:《春晓》《咏鹅》《登鹳雀楼》……没难倒你们,咱再来一首有一定难度的,想挑战吗 接着演示:《古朗月行》)
2.老师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了。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板书题目:鸟鸣涧 暮江吟)
设计意图: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这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整体诵读,初识诗文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尝试着说说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读诗,其他同学评价是否读得正确,适时指导学生学会6个生字。
3.齐读两首古诗,读后思考: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处
4.交流读后收获:
(1)作者都是唐代诗人。(可让学生再说说自己对唐代诗人和唐诗的了解。)
(2)两首古诗都是写景的。
(3)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4)《鸟鸣涧》写的是春天的景物,《暮江吟》写的是秋天的景物。
设计意图:知人论诗、整体观照乃古诗学习的重要门径,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即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在借助课文注释初知大意的基础上聚焦古诗同异,这样的设计将同一主题古诗的学习进行了有效的整合。
三、分步解读,体察诗韵
(一)学习《鸟鸣涧》
1.过渡语:唐代诗人王维描写山水的诗歌很多,尤其对明月情有独钟,他写的《鸟鸣涧》就描绘出了一幅山村月色图,想去看看吗
2.品读《鸟鸣涧》,想想古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3.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
(1)寂静山村,人已入睡,在这样的夜里,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板书:夜静)后来诗人听到了——鸟鸣(板书:鸟鸣),诗人认为是什么使鸟儿受惊了呢 (月亮出来,照亮了大地)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月亮,但是却说月亮出来后使鸟儿受到了惊吓,那你认为这月亮是什么样的呢 (肯定分外明亮,板书:月明)你认为这声音破坏了原先那种宁静安逸的意境了吗 (没有,有静有动,反而是更加使诗人陶醉于其中)你认为这样的环境怎么样呢 这时候,如果你置身其中,你的心情又会如何呢 (板书:境美)
(2)观看课件,展开想象,再现诗人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并和同桌交流:说说你看到的和想到的情景。
(3)在这样的情境中,诗人深深陶醉了。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呢 (舒缓,悠闲,沉醉)谁来读读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
4.参读《鹿柴》,拓展理解。
(1)课件出示《鹿柴》,对比“空山不见人”与“夜静春山空”,“但闻人语响”与“时鸣春涧中”,你发现有什么异同之处呢 (体会王维诗作的意境美)
(2)诗人笔下的景物都是那么美丽,来说说你对王维的评价吧。
(3)王维的诗作人们非常推崇,后人对其诗作的评价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认为这样的评价如何呢
(4)请闭上眼睛,听课件吟诵这两首诗,在头脑中再现诗中描写的情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描写的情景,通过比较参读和课件演示的形式再现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
(二)学习古诗《暮江吟》
1.过渡:一轮冉冉升起的明月,让王维陶醉其中,而白居易也在江边流连忘返,他在欣赏什么美景呢 让我们赶紧去看看吧。
2.学生读诗。读后质疑、讨论: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白居易在江边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你最喜欢哪样景物呢 和同学讨论交流。
3.师生对话交流,在对话交流中引导理解:
(1)为何不说“残阳照水中”而用“铺水中”呢 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引导看图理解这个词: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看上去就像铺在水面上一样。板书:残阳→铺)
(2)“瑟瑟”什么意思 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个词语的呢 (看插图结合注释理解: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绿色(江水的原色)。受光多的地方呈现出红色(阳光的颜色)。
(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板书:江水→瑟瑟)
(3)“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可爱)那诗人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 (“可怜”不仅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
(4)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 (板书:露水→珍珠月亮→弓)这样的景色是多么美丽。(板书:景美)
4.这样迷人的景色确实容易使人陶醉其中,难怪诗人白居易流连而忘归呀!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把这首诗美美地多读几遍,然后闭上你的眼睛用心感悟,再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结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反复吟读,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感悟景物之美,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
四、整体回顾,感悟诗情
同样是借景抒情,两位诗人却分别用“境美”和“景美”来表达,当两处美景分别展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何感想呢 你想说什么呢 (自由畅谈,体会两首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在索解两首古诗的内在联系上再次整合,体会诗人借景抒情之妙,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五、积累诗句,迁移诗境
1.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借明月思故乡;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以月为友留佳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描写的海上月……)想必大家意犹未尽吧。我这里为同学们推荐一些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关山月》(李白)、《中秋月》(苏轼)、《霜月》(李商隐)、《江楼月》(白居易)等,大家可以去读读背背。
2.布置自选作业。
(1)自由选择文中的一首古诗,将其改写成一篇文章。
(2)自由选择文中的一首古诗,将描写的景色画出来。
(3)祖国山河无限美,你的身边(生活中、家乡、家里、学校等)有什么美丽的景色吗 将你所看到的美景结合你的想象将其创作成古体诗或现代诗。
学习目标:
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1、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了解唐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
3、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的背诵古诗,默写《暮江吟》。
4、引导学生由书本走向生活,通过广阔的生活空间、网络空间去获取资料。培养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诗词。
学习重点:
学习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诗句概括的景物,体会其中的诗味。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1、搜集描写夕阳的诗词;
2、温习《夕照》;
3、准备水彩笔
教师准备:1、描写夕阳的一些诗词、文;
2、欣赏的《暮江吟》教学课件;
3、自谱的乐曲一首《暮江吟》(歌曲附后)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谈话入课
1、今天来给同学们上课,心理上免有点惶恐。不知道同学与一个陌生的老师第一次上课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激动?忐忑?还是像老师一样的惶恐?能不能给佘老师一点信心和鼓励呢?
2、哪同学跟老师一起做。
(1)用手按住自己的胸口,在大声的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最好!”
(2)同学俩俩用手搭在彼此的肩膀上,对对方说:“你能行!你最好!”
(3)闭上眼睛,在心理用肯定的语气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行!”
3、怎么样?这会是不是信心十足了?我们来做个诗词接龙的游戏,就是老师说上句,你能接出下句诗。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看来老师是难不倒你们了,哪位同学来出出题呢?
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6、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他的诗内容充实,语言通俗,大多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疾苦。我们常常说“如诗如画”,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今天我们要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山水风景诗———《暮江吟》(板书)
二、听诗。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词
1、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有心去欣赏这首诗。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2、再来一遍,用心去感受哦!
3、谁能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三、读诗。初读课文,从语言文字中去感受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进一步的感受画面。
2、谁来读读这首诗?
3、俗话说:“好诗好景好地方”,谁能告诉我这首诗写得是什么地方的风景?你从诗中什么地方知道的?(暮江吟——江;半江瑟瑟半江红——半江)
4、这首诗写得是什么时候的风景呢?(九月初三夜——农历九月初三,今天是农历九月十二,今天的九月初三是十月十六,星期六)
5、九月初三傍晚和夜晚时间的江边景色。诗中哪个词看出是傍晚?哪个词体现的是夜晚?(暮、夜)
四、赏诗。看课件,听朗诵,欣赏诗词
1、公元1083年,距离我们现在有一千九百多年,诗人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看到江边的日落,不禁陶醉其中,吟下了这首诗。然我们看看画面,去亲身领略当时诗人所看到的美景。(播放课件录音)
2、诗分两个时间段,那么我们也按两个时间段来学习品味这首诗。
五、品诗。体会诗人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
1、傍晚夕照,是怎样的景象呢?出示诗句,学生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到的景象。
(1)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或者你还有什么疑惑的问题?
铺:——体现了光的柔和、斜身的方位、还有面积广大而均匀
——比较:照、盖、洒、射,铺更形象、生动。
瑟瑟:——碧绿的颜色
——江水中怎样的绿呢?(像绿宝石、像无暇的翡翠、像碧玉铺成的)
红:——江水是怎样的红呢?(像小孩子的脸、像红玛瑙、像火)
——白居易有一首诗《忆江南》,诗中有一句:“日出江花红似火”虽说是江边的灿烂红花,但朝霞映红江面,也如火一样的艳艳。在这儿,夕阳下的江水,不也是“日落江花红似火吗”
一道:——为什么用“一道”,对于夕阳,我们多半怎样的给它组词?
——一轮夕阳,半轮夕阳
——“一道”我们一般怎样组词?
——一道墙、一道伤口、一道光(
——对,是一道光,夕阳西下,是光斜射到江面上,本诗的句子应该是“一道残阳光铺水中”只是古诗的绝句有严格的字数要求,所以省写了“光”,这在古诗中经常见到。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对愁而眠的应该是人,全诗应该是“江枫渔火对愁眠人”同样是因为字数的原因,省去了。(利用简笔画去帮助学生体验诗句所描写的情景)
(3)诗人的遣词练句非常精彩,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美景,以至历经一千九百多年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它的美妙。
(4)“夕阳无限好”古诗中有很多吟夕阳的诗。谁查了相关的资料?
李商隐:《登乐游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之焕《登鹳鹤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无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5)看到这样的情景,诗人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那么,带着这样的愉快心情,我们来读读这两句。
2、夜晚的景色
(1)漫步江边,面对着醉人的美景,心情十公愉快,诗人留连忘返。不知不觉天暗下了,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隐去。这时新月当空,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
(2)读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感受。
(3)夜晚的景物有哪些?
新月:如弓——古诗中常有这样的描写,“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是新月如钩。
露珠:珍珠(晶莹、透明)——新月的映照
(4)如果说傍晚江边夕阳如火,那么夜晚江边新月当空,一片银白。这静谧的夜景令作者作美丽的遐思。
3、将全诗朗诵一遍。
六、再次品味、赏析诗词
诗人的心情很是愉快,即使是今天,我们读到这首诗,内心也充满着跟诗人同样的情感。诗人触景生情,吟咏此诗。我们又怎样来表达我们的读诗心情呢?
出示作业:唱唱、画画
诗如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动笔画画(展示网上学生的画)
诗如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唱唱(出示录音歌谱)
诗为心声——朗诵好的同学可以有感情或者表演地朗诵
贺诗——大家可以贺一首诗,把自己心目中的夕阳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如:夕阳西下红如砖,可爱石榴云里钻,深蓝天空点约霞,夕阳美景似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