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挨打》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探究宝玉挨打的原因。
2.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透视人物性格,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自学自测】
1.朗读全文。要求:(1)初读文本,扫除文字障碍。
(2)再读文本,揣摩语气,读出感情。
2.整体感知:给文章划分层次,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各层次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研自悟】
1.宝玉挨打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在宝玉挨打的过程中,写了贾政三次流泪,试分析当时贾政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自研自悟】
1.试从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方面,分析黛玉和宝钗对宝玉挨打的不同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精读文本第7-9自然段,体会贾政、王夫人、贾母在对待宝玉教育态度上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并感知人物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练自提】
清代评点家说过,
袭为钗副,晴为黛影。请根据课文具体的情境,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设想“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睛雯对宝玉挨打有何反应,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楼梦
—
金陵十二钗判词词曲解析
6、熙凤
画:一片冰山,山上有一只雌凤。
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风姐之干才,男人也多不能及,令人爱慕。一从,是说从上,讨贾母欢心;二令,是说令下行权,掌贾府实权。凤姐一生,争强好胜,露脸出头,可结果呢?“三人木”而已,即一个“休”字了结。这个休字,对凤姐来说,可比死还难堪。作者文笔这般锋利,刀子一般,凤姐这般人物,争了一生,居然还她个“休”字了结,真是妙极。
"凡鸟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从凤字拆出来得"凡鸟"二字比喻庸才,借用吕安对喜的典故,点出"凤",自然是种讥讽。画里的雌凤所靠着的冰山,指的就是将融化的贾府所象征的靠山。"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在当时封建的社会中,被休弃是非常悲惨的。
《红楼梦》一书中,曹雪芹对王熙凤所用的笔墨几乎不让宝黛二人,他对王凤姐的刻画可谓空前绝后。惟妙惟肖,凤姐既是一个公于心计,八面玲珑的管家。又是一个风流善妒贪残狠毒的人物,和判词一同出现的还有一座冰山。同唐代张缘评论张国忠的典故,隐语不可长久依靠权势。“凡鸟”既用拆字法点出王熙凤只名。又有庸才之喻。“一从二令三人木”一句。一般认为高阔了凤姐医生的三个阶段,即凤姐姐一开始对贾涟的言听计从,既则对贾涟可以发号施令,最终被贾涟所休的结局,但是高谔的书中并没有对凤姐被休的情节。可见这种说法如果不是有所穿凿,便是高谔的续书中有悖于曹雪芹原意。尽管曹雪芹对凤姐的贪婪嫉妒行为是批判和鞭策的但是对于凤姐出众的才能,仍然是比较赏识的。大有一种“人皆欲杀,我独怜才”的意味。
[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这两首是王熙凤的判词,前两句点明王熙凤的名字(凡鸟即是一个凤字),同时也点明了她的才干。至于第三句"一从二令三人木",历来争议颇多,也缺乏比较可信的说法,有人说是表现了王熙凤收服贾琏的三种手段或三个步骤,也有的说是作者在字谜中表达了一种特定的含义,总之这句诗是很让人费解的。而最后一句则是说明王熙凤最后的结局,我们也可以参看《聪明累》中的词句"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可见,她的命运是与贾府的命运紧密联系的,贾府破落,她也必然难逃悲剧的结局。另外,这首词多是作者的感慨,读来还是获益良多的。
7、湘云
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
判词: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富贵又如何?襁褓之间父母违"写湘云生于封建侯门富贵之家。所谓"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指的就是她家。但这又能怎么样?湘云在婴儿时期"襁褓之间"父母便去世了。虽然富贵而无人关心,从小没得过温暖。
"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第三句"展眼吊斜辉"说的是转眼之间,只有湘云一人独自面对落日感伤了。"湘江水逝楚云飞"点出了"湘云"二字。湘江在湖南,地属古代的楚国,故有楚云之称。湘江流逝,楚云飞散,隐喻史家衰败以及湘云夫妇生活的短暂,用的是楚怀王梦见巫山神女与之欢会的典故。
出生于名门望族的因父母早逝而寄居在贾俯里,正所谓富贵又何为?看来融化富贵是人身中最不可靠的东西。幸亏史湘云是个胸怀宽广的,有着男儿气质的奇女子,把这一切都能在心内化解,在《红楼梦》一书中,象史湘云这样子恩爱的婚姻是少见的,是说湘云开朗,活泼,找个好丈夫,可得到的只是一点斜辉而已。婚后,丈夫得了痨病,活不得几年了。还是无常。但是他门夫妻恩爱却不能长久,美好的生活象东去的河水一去不返。诚棵悲也!史湘云性格豪爽开朗在“憨湘云醉眠芍药奄”一回有着几及为细腻的描写。在如他的心直口快没有心机,史湘云不失为一个让人可爱,可怜的人物形象,最后几句诗嵌有湘云的名字。
[乐中悲]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富贵”二句:说史湘云从小失去了父母,由亲戚抚养,因而“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富贵多她来说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违,丧失、失去。
展眼:一瞬间。吊:对景伤感。斜晖:傍晚的太阳。这句既“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意思。史湘云可能是嫁给卫若兰的。只是好景不长,可能婚后不久,夫妻就离散了。
“湘江”句:诗句中藏“湘云”两字,点其名。同时,湘江又是娥皇、女英二妃哭舜之处;楚云则由宋玉《高唐赋》中楚襄王梦见能行云作雨的巫山神女一事而来。所以,这一句和画中“几缕飞云,一湾逝水”似乎都是喻夫妻生活的短暂。
8、可卿
画: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
判词: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判词中第一句"情天情海幻情深"之中,"情天情海"指男女相思之情,深而且广。"幻"是虚幻,荒诞。这句是揭露贾蓉之父贾珍和儿媳妇秦可卿之间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最后两句"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指出,莫说不肖子弟都来自荣国府,开头造成祸患的实在是宁国府的人。可卿也是被贾珍迫奸淫而自尽。
曹雪芹原稿中有“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节。后来曹雪芹听了XXX的劝告后。出于维护封建家族的立场,为秦氏隐恶。而删改了这节。判词中秦可卿的死法才因该是她的真正死法。后世所穿的各种版本都不是曹雪芹所著的本来面目。秦可卿原本是一个美貌善良,办事周全的女子。但是贾俯里贾珍之流的衣冠禽兽把玩弄女性作为生命中的消遣。致使被玩弄的弱者深陷于痛苦的深渊当中。无法解脱最终不的不在天香楼自缢身亡。这首判词对秦可卿凄惨遭遇的批剥。揭露宁国俯的主子是制造秦氏悲剧的罪魁祸首。对贾珍之流的封建寄生虫进行了无情的鞭策。
一情字,指秦可卿。高楼大厦,红楼红红也;美人悬梁自缢,指秦可卿悬梁自缢。藏一大迷底,那便是跳出红楼,在那“空中”,情才可清。空是佛家语,也即放下。从晴文之情字判起,到可卿放下情字,可见红楼主题,是令人看破情字,放下情字。一部红楼梦,也因此惹来被查禁之祸,因为,作者大骂大清的“情”字,和清字是谐音的。文字狱还没熄灭的大清国,焉能放过红楼梦?
[好事终]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这是秦可卿的判词。作者对其评价是"必主淫",可见其命运也是很悲惨的,至于后两句直接点出荣、宁二府中的龌龊事,含义就更明显了。书中有多处暗示,秦可卿与她的公公贾珍关系非同一般,这与这两首判词的意思是相符的。另外,在这里讲一句题外话,据说《红楼梦》初稿时,曹雪芹将贾珍和秦可卿的关系写了进去,后来可能是因为曹雪芹的一个好朋友很喜欢秦可卿这个人物,于是让曹雪芹将这一段改掉了。但或者是修改得不是很仔细彻底,或者是曹雪芹先生有意为之,书中留下了许多的细节可以供读者做出推测的。
9、李纨
画: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
判词: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首句写到"桃李春风结子完。"这里"李"、"完"暗示出李纨的名字。李纨与贾珠结婚,生了一子,丈夫不到二十岁就一病而亡。她的青春就像春风中的桃李花一样,一到结了果实,也就衰谢了。第二句"到头谁似一盆兰"与画面一样同指贾兰。这句说在贾府的末代子孙中,谁也比不上贾兰有"出息"。第三句"如冰水好空相妒"中"如冰水好"写李纨年轻丧夫尊礼守节,抚孤成立,这种品德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像冰水一样得洁净美好。"空相妒",指虽然贾兰中了举,李纨也博得了"贞节"的美名,但这无法挽回贾府的衰败,只能徒然遭人妒忌罢了。第四句"枉与他人作笑谈"的意思是白白地供给别人当作笑料来谈论李纨一生奉行"三从四德",是一个封建社会贤女节妇的典型。丈夫夭折以后,"望子成龙"便成了她唯一目的。贾兰中了举,暂时满足了她的愿望,但是贾家的衰败又属必然,局面已成,无法挽回。李纨最终也只落得"槁木死灰",成为封建礼教的殉葬俑。曹雪芹将这位封建礼教的忠实奉行者安排在"薄命词"里,讽之为"枉与他人作笑谈"的"虚名儿",这实是对封建礼教极妙的讽刺。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便说李纨和其子贾兰,最后母以子贵。李纨守寡,终有个好的结果。有人以此说作者思想有问题,贾家本应大败涂地,不得翻身,可这贾兰明明便是星星之火,使贾家再有燎原之势,作者岂不有问题?不是作者有问题,是读者有问题,没读明白作者而已;若知道一部红楼梦,作者以无常和因果报应为基调,读者若是明白何为无常,就不会去怪作者了。
这首诗第一句隐含李纨之名。第二句隐含贾兰之名。三四句描写李纨的品质并点明他操劳一生只落的一个花封浩命的可悲命运。李纨出生书香门第,严格珞守“三从四德”的封建妇道准则。在丈夫贾铢夭折之后。心如“搞木死灰”,一心抚养儿子贾兰,不做他想。即使被推为海棠诗社社长。他之有几句平淡无奇的诗句。她的生命如同桃李结了果实。春景也就逝去了。按理说李纨应该是封建贞洁女子的典范。但曹雪芹却批判他“枉于他人做笑谈”。可见曹雪芹对封建社会的贞洁是做反对态度的。
[晚韶华]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锈帐鸳衾。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这首词讲的是李纨。李纨年轻守寡,只是守着儿子贾兰过日子,按作者的暗示,贾兰最后将会极有出息。但对于李纨来讲,也不过"枉与他人作笑谈"和"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而已了。
答案:
第一课时
自学自测
2.按照“挨打前”
、“挨打”
、“挨打后”的过程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挨打原因:陪客无精打彩、忠顺王府告状、贾环进谗原本无气、倒生了三分气,又惊又气、目瞪口歪,面如金纸、眼都红紫了
偶然因素:焙茗不在、老姆姆耳聋
挨打经过:小厮打,贾政盖、要勒死
众人的反应:凤姐、袭人、宝钗、黛玉
自研自悟
1.直接原因①宝玉因悲金钏之死,陪客葳葳蕤蕤;②忠顺府告宝玉引逗琪官之状;③贾环诬告宝玉强奸金钏未遂。
根本原因:贾政痛恨宝玉鄙弃功名利禄,不走仕途经济之路,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不能成为他的继承人,他痛恨宝玉的离经叛道,这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与叛逆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附注补充父子二人价值观念上的对立表现证据:
“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第9回
“你可好生用心习学,再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细着!”——第23回
“自今日为始,不许再做诗做对的了。单要学习八股文章,限你一年,若毫无长进,你也不用念书了,我也不愿有你这样的儿子了。”——第81回
表现宝玉的:
“还想什么念书,我最讨厌这些道学话,更可笑的是八股文章,拿他诓功名混饭吃也罢了,还要说代圣贤立言,好些的,不过拿些经书凑搭凑搭还罢了,更有一种可笑的,肚子里原没有什么,东扯西扯,弄得牛鬼蛇神,还自以为博奥。”——第16回
2.宝玉挨打的过程中,贾政先是满面泪痕,继之泪如雨下,听到王夫人哭唤贾珠之名,更
是“泪珠似滚瓜一般滚下来”。三次流泪,一次比一次厉害,一次比一次伤心,细究其因,
不难理解。宝玉是“光宗耀祖”的惟一希望,却偏偏行为偏邪性情乖张,因而使得贾政对宝
玉这个不肖子不仅感到愤怒,而且感到后继无人、家道衰败的悲伤绝望。贾政和宝玉的冲突
暗示着贾府这个封建贵族大家庭的行将败落。宝玉挨打只是悲剧的序幕,挽歌的序曲。
第二课时
自学自测
自研自悟:
1.分析、对比:
宝钗动作:托药而进,低头弄衣带。语言:“心疼”。神态:红了脸,娇羞怯怯。心理:暗想若宝玉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讨人喜欢了,也不会吃亏。
宝玉心理:可玩可观,可怜可敬,死也无足叹惜。
黛玉动作:无声之泣,气噎喉堵。神态:悲戚,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语言: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宝玉语言:哄骗黛玉,并发誓为这些人死也情愿。概括:宝钗、黛玉对宝玉都有真情,但由于她们的思想性格截然不同,因而表现感情的方式大不一样。宝钗谙熟世故,理智多于情感;黛玉单纯,情感至上。宝钗是封建礼教培养出来的、有才德、明事理的大家闺秀,见宝玉,送的是药,心疼是真情,但力图掩饰,不忘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黛玉在情感的世界中没有世俗的功利观念,她看宝玉,带着一颗真心,不劝宝玉走仕途之路,劝他
“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也只是为宝玉的安危着想。
2.相同:认为宝玉该打,应当管教,但教育方法不当。不同:贾政欲望之爱大于情感之爱,所以在行为上失之以严,除了讲大道理,便是骂甚或打,结果儿子叛逆。王夫人一方面依从宝玉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一方面因痛失一子,对宝玉过分溺爱。宽大于严,其结果,对儿子的管教苍白无力。在行为上失之以宽。贾母一味地纵容溺爱,成为宝玉最强硬的保护伞,以“孝道”的武器让贾政认罪,也使宝玉在叛逆的路上走得更远。总之,贾政爱得无情,王夫人爱得无理,贾母爱得发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