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标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程设计意图
《标志》是小学美术教学阶段属“设计、应用”类学习领域的课程,学习时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各行各业标志的含意,以及它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年龄特征,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对标志的感知、理解和表现之中。体现设计者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现代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观察,搜查寻找绘画语言,体验设计的乐趣。
认知目标:通过归纳,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标志的基本知识和艺术特征、类型及表现手法。
技能目标:图案设计简洁明快,易于识别,寓意准确,内涵丰富,特征明显,制作精细。
学习内容:欣赏、探究、归纳、体验创作过程:
教学重点:在教学中药进口标志设计形式简练、传递信息明确、艺术形象美观等几大要素,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标志的选材要恰当,为扩大取材空间拓展学生思路,为教师可提供一些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活动的方式和教学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教师建议学生每人收集两枚15cm x 15cm大小的标志,铅画纸,彩色纸,彩色笔。
教师:参考资料,铅画纸,彩色笔。
(2)、教学思路:“收、引、放、练”模式:
无论哪一种创造活动,创造过程一般都必须经过准备期、酝酿期、明朗期和验证期。美术设计创作也不例外,也是一个问题不断求解的过程,学生就是在这个创作过程中心智得到训练,创造性得以提高。“收、引、放、练”模式即将创作过程的四个阶段置于连贯性很强的教学活动,着重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学会发现—引入分析学会想象—放开思路学会发散—教、练结合学会运用,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会兴趣的前提下,让其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积极参与教学,通过老师的启发、指向、牵引、引导学生完成创造性思维的全过程,形成良性的创造性思维习惯。
三、教学过程
(一)观看动画,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有一种饮料风靡全世界,大家想知道是什么吗??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有关它的电脑动画吧。(播放可口可乐的动画广告)
现在我们知道这种饮料是什么了吗?(学生回答:可口可乐)
为什么在没有任何说明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识别出来呢?(学生回答:因为在动画的最后显示了可口可乐的标志。)
小结:?因为标志是一种视觉识别符号,它在生活中犹如语言,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它通过精练的艺术形象,使人一目了然,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象征性,所以同学们以下子就认出来了。
[设计意图]以电脑动画的方式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电脑动画中感知。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和触觉。
揭题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标志设计(出示课题)。
介绍标志的起源:
标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图腾”。那时每个氏族和部落都选用一种认为与自己有特别神秘关系的动物或自然物象作为本氏族或部落的特殊标记。如女娲氏族以蛇为图腾,还有的以太阳、月亮、乌鸦为图腾。炎黄子孙则是以龙做为自己的图腾,最初人们将图腾刻在居住的洞穴和劳动工具上,后来就作为战争和祭祀的标志。国家产生以后,又演变成国旗、国徽。所以说国旗又是一个象征国家的标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热爱象征祖国的国旗、国徽,自觉的维护国家的形象和尊严。
(四)、找标志:
1、请同学们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标志吗?同学们身上的衣服,裤子,鞋子上?学习用品上?
2、 走出教室,走出学校,仔细回忆一下,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标志?这些标志都起什么作用呢?(可让学生把预先收集的标志拿出来说一说)
3、教师总结:确实如此,标志存在于我们社会的每个角落,适用于社会的生活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中,标志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视觉符号,它更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强大的社会功能,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设计意图]:收:即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分为查寻与课程相关的信息和收集制作材料两部分,这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准备阶段。因为开发创造性的第一步是如何让学生学会“发现”,这是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感知臆测对象,在生活中感受到的东西才能充满激情地去表现,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才能飞翔,创新意识才能和谐发展。学生不仅体会到发现也是一种快乐,能给他们带来成功的喜悦,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激情,为下一步发现的结果用于再创造埋下了伏笔。
(五)欣赏,了解标志的种类:
1、用于公路、铁路、航空交通的称交通标志;指示人们注意安全的安全标志;标明街道的路标等。
2、用于国家标志的国徽、国旗。
3、用于团体标志的共青团团徽,团旗,少先队的星星火炬
4、用于商品上标志称商标,如李宁牌商标、奥迪轿车标志
5、用于各行业、机关等职能部门的专业标志
6、用于会议上标志,如奥运会标志,我国政治协商会议标志
7、其他标志:如体育运动标志、电视台标志、网站标志等
老师提问:欣赏了这么多标志,你有什么想法或感受吗?(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标志的种类真多啊!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用标志传递信息太重要了,它使你在一瞬间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但有的标志也须细细琢磨才能发现其中的含义。
(六)、猜猜看:
1、教师多媒体出示2008奥运会的标志。 请同学猜猜它的象征意义。(随后多媒体出示解说文字)
2、老师再次展示一些有名的标志,请学生根据图形特征与色彩的象征意义,猜猜并分析这个标志是什么主题。
3、学生讨论。
4、教师小结:是啊!不愧是世界上杰出的标志,构思和创意真是太巧妙了!还富有现代的审美情趣。可想而知,设计者设计出一个优秀的标志也是废尽心思的,它不光能体现一个人的知识底蕴,还能体现人的思维能力。
5、提问:那你们现在知道什么是标志了吗?(让学生讨论回答)
6、教师总结:“刚才我们通过讨论总结出:标志是以简洁明了的图形和具有象征意义的色彩结合起来的一个图形符号来代表一个企业,一个团体。那么,能不能为我们班设计一个标志呢?让我们在动手设计之前一起来讨论一下,做做案头工作怎么样?”
[设计意图]:引:就是以个案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是发散性思维的导入阶段。即采取先“收”后“放”,以“点”带“面”的方法,让学生从一个典型个案的分析讨论着手,运用联想,快速进入创造性思维状态。猜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生思维的逆向与多维发散的展开过程;是将自己对图形法则的理解迅速进行提升与设计师思维进行接轨的过程。在这个活动当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交流表达,不仅打开了设计思路,拓宽了眼界,培养了创新意识,而且提高了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七)、指导学生设计(和学生一起讨论设计班级标志)重点指导,让学生知道是怎样设计标志的。
师述:“现在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我们班的特点,看能否用几个词语来表示。”
(课堂马上显得非常活跃,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团结”、“勤奋”、“喜欢音乐”……) 教师边听边在黑板上记录。
总结班标的特点:“现在我们举手表决一下,看其中哪四个词最能体现我们班的特点”。根据大多数同学的意见我把这几个词用红线勾出。例如“热情、聪明、爱运动、团结”,
2、“下面能不能告诉我,你们班的年龄结构”,我接着问。
“最小的十一岁,最大的十三岁”,学生应和着。
“分析一下,你们认为哪些颜色能代表这个年龄段”,我进一步提问。
“红色”“蓝色”“绿色”“金色”“白色”,学生的兴趣高涨。
“谈谈理由,为什么选择这些颜色代表这个年龄段”。
“因为我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有学生引用语文课本中的句子,“所以我选择红色”。
“因为小学是学习打基础的阶段,绿色代表健康向上”。
“白色能代表我们纯洁”……
总结班标的色彩:同样,经过举手表决,我用红线勾出大多数同学的看法:“红、白、绿、金”。
“个别同学对此若有不同的看法可在设计中体现出来,不过要注明理由”,我补充道。
3、教师随机小结:“刚才同学们的分析很有道理,现在不用我说大家都已经意识到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象征意义,那么请问图形有没有象征意义呢?”为了进一步拓展思路,培养创新意识,我将话题引向深入。
学生陷入短暂的思考,想好的学生已迫不及待的举手:“有、有”。
“举手回答”,由于上面这个问题是本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所以,我提醒学生控制一下情绪,保持课堂的安静。
“花的图形可以代表美好温馨”,思维敏捷的学生说。
“火苗的图形代表热情”……
点名回答问题的几个同学都有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再次提问:“很好,现在结合我们的班标,请同学考虑热情、聪明、爱运动、团结能用什么图形来表示?”我提示学生回到班标设计的思路上来。
“用水珠的图形代表团结”,一个同学说。
“你怎么想到的?”我反问。
“因为水离开河海,孤立的一滴水很快就不存在了”。
“很有想法”!我由衷地给予鼓励。有些同学也表示赞赏。
“当然”,我顿了一下,“同学们还有更好的选择——那些既独特新颖又具有美感的图形”。
我因势利导:“谁想到的图形越独特,说明他越有创造力”。
“老师,我想用42来代表团结,因为我们班有42个人”。我从这个回答中意识到学生的思路不仅展开,而且有了飞跃。
于是对这个想法及时给予肯定、赞赏:“能想到用数字来表示很有创意,”我随即提醒道——“生活中不仅仅有具象图形,还有大量的什么图形?”我故意留个尾巴。
“抽象图形”,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
“我用音符的图形来代表运动,因为它总是在乐谱上跳上跳下的”。
“我认为四(2)班这几个字要设计进去,有点题的作用!”……
4、教师小结: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创意越来越新颖了,有时老师都为你们拍手叫好。
[设计意图]:放:放开学生的思路,充分联想,这是发散性思维的形成过程,也是“引”入阶段完成后的纵向延伸。如何开启和引导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形成发散性思维,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创造性地思考与设计是此环节的关键。因此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引导、提出问题要环环紧扣,力求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促进其思维灵活性、独特性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反应敏捷,以便迅速捕捉来自学生的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肯定一些具有新意的构想和具有创见的表现方法。
布置课堂练习:
1、教师抓住学生急于创作,急于表现的时机,开始布置课堂练习:“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我们对色彩图形进行分析认识,运用图形组合的法则进行班标的设计。并在图旁配上说明文字,介绍你的创意。”
2、拓展学生思路:除了班级标志,你也可以设计其他的标志。例如商品的标志、企业标志、团体标志……或你们可以想一下生活中还缺少哪些标志,或哪些标志不够理想,能修改,使它更美观吗?
[设计意图]:练:就是在通过充分的启发和引导,在学生创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后布置与其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设计内容,这是发散性思维的运用阶段。教与学,学与练相互渗透,使其有感而发,充满激情地投入创作之中,并且在制作材料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
在这个教学互动过程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思维灵感相互碰撞相互渗透,创造性思维被充分激发,彼此得到共同提高。
(九)、成功展示、教学评价。
1、学生展示作业,并告诉大家是怎样想的,怎样设计的。
(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的作品,以相互评价、自我评价为主。)
2、教师说:今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的作品设计的最独特、最有创意。
3、教师小结:这是同学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设计出的作品,相信同学们经过课后的修改,会成为独特而别致的标志。
[设计意图]让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成功展示自我,采取自评、互评为主,教师评价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十)、课后访谈、评价。
1、你认为《标志》一课给你的最大体会是什么?
2、通过对《标志》这一课的学习,你学习到了什么或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对《标志》一课的学习,进行课后的访谈和评价,实际上是想尝试一种新的评价方式。有时候,我觉得评价不一定是在课中,也不一定是全体,找几个有代表的人说说想法,也能基本上了解大部分人的思想,教师要仔细去体会学生的收获,细心搜寻课堂教学中的纰漏和不合理之处。
(十一)、拓展学习:了解标志的构成形式:(多媒体课件出示)
以颜色为主:——(运用在生产和交通安全上)
2、文字构成的标志
3、图形构成的标志
4、文字和图形相结合构成的图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学习的乐趣保持下去,直到永远,让学生学会积极参与设计与表现,学会去热爱生活,提高文化与艺术修养。
(十二)、教学反思:
在这一系列的设计教学中,我深刻的体会到,激情与好奇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保证。好的老师应该能让程度、兴趣、素质不同的学生时时保持对课程的新鲜感,整个课程的组织和设计,必须有益于学生创造性的激发,这点是至关重要的。“收、引、放、练”模式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对事物、对生活的独创性见解,更可以使他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潜能与后劲,促进其形成创造性思维习惯。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探究,教师已由单一的角色转变为复合型的角色;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创性,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尝试,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突破自我、不断学习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是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推动社会推动人类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必然是设计教育长久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