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偶戏是一种兼有视听之娱的艺术表演形式,其历史源远流长,在世界各地都有它的身影。
教学目标:
1、欣赏不同表演形式的偶戏,了解有关偶戏的文化及其发展,知道偶戏在造型、表演等方面的特点,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偶戏的不同特色。
2、通过对偶戏的了解和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祖国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进而培养学生用艺术的眼光创造生活乐趣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有关偶戏的文化,加深对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与热爱,并用文字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教学难点:
对偶戏表演艺术的感受,对艺术形象特征的理解与评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戏剧种类吗?
人们把京剧、越剧、评剧、豫剧、黄梅戏合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这五张图片中的戏剧角色都是由真人扮演的,但是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的另一种戏剧,它的角色不是由真人扮演的,是由偶扮演的。
偶在字典中解释为木头或泥土制成的人形,那么它们表演的戏剧会给你怎样感受呢?
新授
欣赏《木偶戏演出图》,这是一幅明代的中国画,同学们从中获得什么信息?
偶戏有悠久的历史,深受人们的喜爱。
偶戏的历史和分类
偶戏起源于两千多年前,根据制作材料和操作方式的不同分为木偶和皮影两大类。
老师播放一段偶戏请同学们看一看,重点看一看偶的材质和表演者是怎样操作偶的?
杖头木偶
以木雕刻,身穿服饰,表演者操纵一根与头相连的杆和两根与手相连的杆。木偶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杖头木偶。各地杖头木偶高度相差大,从20厘米至人高不等。其中以四川最为出名,艺术家们将川剧里的变脸和喷火加入到木偶表演中可谓具有创意。
提现木偶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几个小偶人的表演吸引了全世界人们的目光,古称“悬丝傀儡”。由偶头、笼腹、四肢、提线和勾牌组成,高约60多厘米,提现一般为16条,做特技时增加到30条。
布袋木偶
又称“掌中木偶”,偶高30多厘米,由头、四肢和服装组成,食指控制头部,中指和拇指操纵双手,动作敏捷,可以做舞剑、开扇等高难度动作。因为布袋偶操作简单所以颇受小朋友的喜爱,在布袋偶的基础上人们又设计出小巧玲珑的指偶。
皮影
同学们知道《鹬蚌相争》的故事吧!你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
动画片中的形象是通过电脑绘制的,那么在古代人们又是怎样欣赏这个故事的呢?
皮影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发源于中国陕西,多用兽皮为材料(驴皮、牛皮),具有坚固性。
皮影上有哪些颜色?
红、黄、青、绿、黑五种透明颜色。
皮影的制作: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烫平、合成这八道工序。
皮影仅仅是表演的道具吗?
演出时所用的木偶和皮影既是戏剧表演的道具也是极具特色的民间美术作品,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视频
国外偶戏表演
欣赏其它国家偶戏中有创意的偶。
布置作业
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是选一幅你喜欢的,从偶戏的材质、制作、造型、色彩、表演故事等方面写出你对作品的评述和认识。
总结
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保护、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学会创造。
板书设计
偶戏
杖头木偶
提线木偶
布袋木偶
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