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六年级下册 美术 教案 第8课 水墨园林

文档属性

名称 苏少版六年级下册 美术 教案 第8课 水墨园林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少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0-08-11 18:1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水墨园林
一、教材分析
《水墨园林》精选了著名画家李可染的两幅《谐趣园》,一幅是对景 写生,一幅是据写生重新创作。都是为了表现颐和园湖外有湖、园中有园的和谐之趣。对景写生,以概括的方法有机地表现了客观对象的特征,构图清晰;水墨创作则运用水墨画的技法,更为集中地体现了水墨作品的凝练、厚重的特点。除名家作品外,教材还选取了两幅学生作品,上幅墨色与粉色相互配合,既展示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又给人一种悠然闲趣的韵味;下幅长于写生,墨色丰富,古木苍劲,配以小桥流水,游廊画轩,别有一番迷人的韵致。从而,为我们提供了雅俗共赏的情景。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点;
2.学生运用水墨的视觉语言,提炼,取舍,创作一幅“水墨园林”;
3.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增强学生“爱我中华”的自豪感。?
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我国南北方古典园林特点的认识以及园内建筑、桥梁、连廊、花木、山石等景观特征的了解,学习并掌握提炼加工所要表现的园林景物的画 面构图方法。
教学难点:合理恰当的运用水墨表现技巧,将水墨的浓、淡、干、湿和用笔的点、线、皴、擦通过创作构思、组景构图等进行有效组织,使画面呈现近、中、远布局方式,做到取舍有度,虚实自由。
四、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水墨画工具材料,以及有关园林图片资料;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和有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欣赏
以多媒体展示中国四大名园(颐和园、拙政园、留园、避暑山庄)和苏州园林(沧浪亭、狮子林等)相关景点,突显中国园林的一般特征:理水、叠山、花木、建筑。?
⒉互动交流
⑴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⑵你能说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吗??
⒊教材透视
⑴画家李可染的两幅画《谐趣园》,那一幅是素描写生,那一幅是水墨创作?
⑵说一说两幅画的明显区别是什么?教师归纳:素描写生显得细腻真切,树木、假山勾画了了,亭台楼阁设色分明,而水墨画用笔凝练,重墨剪影,气氛浓郁。
(设计意图:作品描绘的对象是园林建筑。园林建筑是中国建筑之珍品。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因此,从欣赏入手,让学生感知中国园林的特点,这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有助于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
(二)思维引导。
1.理论看点:中国画构图中的重要法则之一是“取舍”。无论是素描写生,还是水墨创作,都有一个主观取舍的问题。所谓“取舍”,即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从创作的意图出发,通过对整体和局部的分析,进行材料上的选择,立意上的提炼。画家李可染的两幅画《谐趣园》,是从大处着眼、取舍精当的杰作。它突出地表现了颐和园“湖外有湖,园中有园”的整体风格。可见,去,要取主要的;舍,要舍杂乱无用的。
2.角度指点:要注意角度的选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就是角度的不同,观察的结果也有所不同。因此,捕捉对象的特征,调整观察的角度,在绘画中显得至关重要。以校园某一景点为例,略作启发。
(三)技法示范:教师示范“水墨园林”。
1.起稿。用铅笔画底稿,不必画得过细,以免画面杂乱。
2.勾墨线。画出近景的亭子和长廊,勾线一笔就是一笔,有提有顿,表现出粗细变化:近景线条略粗,墨线略重;远景线条宜细,墨线相对轻浅。
3.皴擦。皴出假山的结构,以增强树和山石的质感。擦时笔不能湿,墨色不能过皴。
4.点染。点,即点苔。包括近景的花草、中景的灌木及远景的树木。染,即渲染,指染墨。
(设计意图:美术教学是一种直观的形象教学。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扎实有效地开展示范教学。这里,笔者主要采用的是分解式示范的方法,将水墨画的基本技法渗透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认知图式。可见,只有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学生作画练习。
学生根据收集的园林图片,立意构思,进行水墨创作。创作中,特别要注意合理取舍,体现宾主关系。
(设计意图:在教学准备阶段,可因地制宜,由教师带领学生欣赏附近的园林或公园,引导学生畅谈观感,在加强视觉感受的同时,加强心理感受。还可以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园林景物,画一幅铅笔写生,目的在于,为学生自主创作“水墨园林”积累更为丰富的素材。)
(五)学习评价
1.结合自己的作品,谈谈取舍和提炼的体会。
2.将自己的作品与他人的作品比一比,谈谈运用水墨视觉语言的体会。
3.观赏中国水墨园林作品,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反思,又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评价,可以采用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法,使评价体现自主性、互补性和激励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