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云长华容道义释曹操》学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关云长华容道义释曹操》学案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12 09:0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关云长华容道义释曹操》学案
【学习目标】
理清文章结构脉络
分析人物形象及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内容】从《三国演义》五十回“天色微明,黑云罩地”至这一回结束
【自学自测】
自读文本,标记、查清字词。
简述关于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故事情节。(100字以内)
【自研自悟】
曹操为何在逃亡中大笑?
当曹操在马上向关羽欠身施礼时,关羽也欠身并称曹为丞相,这一态度包含着什么信息?
当关羽看见曹操与众将士已经冲了过去,不禁大喝一声,这叫声包含着怎样的复杂心理?
关羽该不该放走曹操?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自练自提】
同一事物往往具有多方面的特征,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评价。请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褒和贬两个角度,各写一句话,对我国三国时期的人物——曹操进行评价。
褒:
贬:
关云长:义掠过刀锋
王芸
龙的袍  
隔着一千八百年时光,想起一个人,一张油彩浓烈的脸谱倾覆而至。脸谱,概念化的形象,在一座座戏台上通行。生旦净末,他是绝无仅有的红生,兼有武生之威,老生之稳,花脸之刚。
  丹凤眼,卧蚕眉,枣红脸,二尺长须。绿蟒袍,偃月刀。
  这张脸谱,这身行头,在戏台上一亮相,无须开口,台下的三岁孩童便叫得出名号——关羽,关老爷,关圣人。
  圣之一字,是脸谱中最耀眼的额白,在枣红脸膛、油黑凤眼的映衬下,有日的刺亮和月的冰凝。
  一代代扮演者在脸谱和戏装构成的“躯体”里进出,唱念做打,却无一人可企及他所象征的完美高度。扮演者只是在一个又一个短暂的瞬间,进入他的神魄,演绎他的故事。
  漫长的时光繁衍出一套不可或缺的关戏程式:斋戒、刮脸、沐浴、焚香、祭拜之后,扮演者方坐在妆镜前,让油彩遮盖自己本来的面目。从斋戒的一刻,便启动了进入关圣人神魄的仪式,整个过程郑重而缓慢。油彩蘸上笔尖,一点一点描画,关羽的眉眼在不断颤动的时光汁水中,慢慢显现。
  妆成,扮演者闭目端坐一隅,不再与人搭话。直至上台,一气呵成。《单刀会》、《千里走单骑》、《桃园结义》、《古城会》、《斩华雄》、《华容道挡曹》、《水淹七军》……关羽峰峦般的一生,在铿锵的鼓点中激越隆起,直至小小的舞台再无法承载,戛然收束。
  卸妆,净脸之后,扮演者恢复世俗的面目,方可开口。如同重回人世间。而关圣人和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继续在天宇中游走,飘荡,等待下一个扮演者,开启又一程仪式。戏台之外,关圣人化身一尊尊塑像,端坐在丛丛香火前,接受匍匐身影的跪拜。
  一度,关羽的形象在戏台上被禁绝。因为,他是不可亵渎的圣。
  公元一一零四年,北宋京城汴梁告急。金军的铁蹄腾起如雾灰阵,呛鼻烟气漫至皇宫内苑。踱着焦灼方步的徽宗,在脑海里急速翻检历史的册页,于尘灰中捡起了关羽的散碎印迹。仓促间,掐去凡俗的头,断去惨烈的尾,留下中坚的英勇,徽宗亲自为之披上金光烨烨的袍。自此,凡人羽在离世八百余年后,踏上抵达圣人的闪亮之途。
  如同一尊古玩,在元、明、清帝王的案几上移转。帝王喜之,封号堆积加身;恶之,弃至尘埃低处。已无知无觉的羽,无可期许,也无力干预,沿着一代代帝王的意志、民间香火袅袅不绝的青烟,一步步升至云端。
  与云彩一样,变化多端、曲折盘旋的龙纹装点着帝王不可逾越的尊严,为之独享。可圣人羽,端坐在一座座以他命名的庙宇深处,或铁身,或泥身,或铜身,或金身,战袍和头冠上缭绕着耀亮的龙纹。这耀亮,模糊了羽生命中那些晦暗的段落。只让桃的花更加灼目,月的刀更加英猛,春的秋更加浩然,樊的城更加悲壮。然而,在这些唯美而盛大的片段背后,将目光贴近再贴近,便看得见属于一个人的筋血脉络。那里流着凡俗的血,有弱点,有禁忌,有缺失,有局限,有真实的热度与柔软。可以用手触摸。
  【
史载:公元一一零四年,金兵临北宋国都汴梁。北宋朝廷急需忠勇军人为朝廷作战。汴梁失守前,宋徽宗连续三次追封关羽:忠惠公、崇宁真君、昭烈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从而实现了关羽从人到神的转折。
  元、明、清历代皇帝都曾给予关羽不同的封号。清宣宗道光八年(公元一八二八年),“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成为关羽身后安享的最后一个封号。】
桃的花
 
公元一八四年,在涿郡。那是桃花最刻骨铭心的一次盛开。
  名为桃、阴柔气息盎然的花,通常开在女子的鬓边、裙袂,或指甲尖上。那一年,她却极其庄重地,与烈的酒,与硬梆梆的誓言,与三个须眉男子发生了关联,并在一场绵延三十余年的阳刚的兄弟情谊中,铺排成繁丽灼目的背景。
  其实,我们并不知道那时的桃花是开了,谢了,还是刚刚绽开芽苞。又或者,桃花只是名叫罗贯中的男人凭空虚拟的场景。但此后的一千八百年间,她燃烧出经久不衰的艳华,滚烫了后人的视线。
  他们,有着不同的来处。
  备,刘家皇室遗落民间的一支血脉,登场前靠贩屦织席为生。这个面相忠厚、双耳垂肩的男人,日日坐在一堆草鞋、草席后面,被干燥脆爽的草香熏蒸着,心里大约有茅草似的不甘。
  飞,手持尖刀站在案板后面,卖肉也卖酒。围裙裹着他粗硕的身躯,上面沾满肉的碎末和腥膻,他不时地伸出手来,粗暴地驱赶蚊蝇。蒲扇般的一双大手,寂寞得发痒。
  备和飞,土生土长在涿郡。而羽,涿郡既非他的故乡,也非定居之所,只是他奔走世间的一处驿站。
  正史中,只有羽的来历不甚明晰。陈寿在《三国志》关于羽的来处,仅仅吝啬地用了“亡命”一词。这让他谜一般的过往,充满了悬念和无数的可能,仿佛手中的万花筒,可以变换出千奇百怪的花色。
  越过备、羽、飞的一生去看,似乎羽跑来涿郡,就是为了与备、与飞汇合,共同演绎一段世间罕见的传奇。羽曲折不明的生命轨迹,从涿郡开始逐渐清晰。三个男子饮下刺喉的酒,对天对地,朗朗宣告同生共死的誓言。
  三国时代与这三个男子相关的,只有三十年,却是最纷繁驳杂的三十来年。瞬息万变的政局,翻云覆雨的权力争持,让背信弃义空前盛行。而三个男子的友谊,却在风云变幻、阴霾密布的底色上,始终如一绽放出桃花般的艳丽。
  硝烟弥漫的中原大地上,马蹄急促,旌旗飘飞,刀矛与戈戟林立,于烟尘中显现冷厉的锋芒。满目暗色之中,有艳的花自空中坠落,她一路盛放,陪伴着三个男子最终用热血践行誓言。三年间,三个男子接踵辞世,羽去了,飞去了,备去了,仿佛一个追赶着一个的脚步。在飞和备的身后,有誓言在驱策,有桃花在提醒。
  通常,正史有正史的偏重,民间有民间的认可。
  传说,与备、与飞相遇之前,“亡命”奔走的羽只身流浪多年,卖过豆腐,做过铁匠。亡命他乡的根由,在于他路见不平,杀死了一个欺负民女的地方豪霸。为义举刀的代价,不仅仅是个人的逃亡,也带来家族的湮灭。
  是否,这是羽心头最痛的那个结。这痛,与刮骨疗伤的痛不同,随着神经与血液游走,贯穿五脏六腑。轻轻一碰,便会源源不绝。即使勇猛如羽,也从不敢轻言,也从不轻易示人,才为正史所遗缺。
  羽带着无法自愈的伤口在世间流浪,目睹、身历世间沧桑,直到公元184年与备、与飞在涿郡相遇。来自两位同性的拥抱,让疲累的羽获得了新的支撑。从涿郡开始,羽找到了生命的方向。三十余年间,他跨马扬刀,在备的身边“侍立终日”,在飞的身边宽厚如兄长。
  备和飞,成为羽在世间最珍视的亲人,他视这情谊如生命般珍贵。
  为此,羽纵马向前。世间的一切艰险,他将不避。
  【陈寿《三国志·关羽传》:(羽)亡命奔涿郡(今河北省涿县)。先主(即刘备)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飞为之御辱……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月的刀
  偃月刀的弧度,酷似月轮;还是刀的光芒,有月的质感。
  无法印证。
  这把著名的刀在羽的手中挥舞,所向披靡,却于浩繁的史册间无迹可觅。如同他成谜的身世,如同他仿佛与生俱来的高超武艺。只有熹微的线索,可以追循。
  用笔极吝的《三国志》,谈及羽的勇猛,只有两段笔墨:一写羽于万军丛中,“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而还”,如入无人之境;一写已被汉中王拜为前将军的关羽,率荆州之兵攻打樊城,收降魏将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威震华夏”四字,似可视作有血有肉的关将军,半生征战疆场的最高标高。
  两场征战,羽手中舞动的,无疑都是偃月刀。
  备使双股剑,飞使丈八点钢矛。它们和羽手中的青龙偃月刀,在罗贯中笔下,皆源于他人馈赠的一千斤镔铁,与备、羽、飞三位一体的友谊,有着本质的相似。
  铁在火中融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彼此。三把兵器形态各异,分握于各自主人手中,却心脉相通,气息一致,一如它们身世、性情迥异的主人。
  备入世太深,时时处于权力争夺的顶峰,即使内心忠厚仁爱,也让人觉得暗藏虚伪。他的双股剑,可分可合,可伸可缩,可藏可显,似隐喻了他多次寄人篱下,又多次异心叛走的命途;也只有如此器物,方可在险象环生的政治疆场上,应付裕如,闯关夺位。
  飞生性豪莽,有钢矛似的胡子和脾性。哪怕也有粗指绣花、心思缜密的一刻,终还是免不了直来直去,一捅到底。直至钢矛似的脾气点爆阴暗处的仇恨,飞在睡梦中身首分家。
  而羽,与偃月刀相宜。月轮孤影高悬,月华清峻高洁,以之为背景,最适合勾勒出羽提刀策马的剪影。在我的想象中,那一刻,羽的面容和眼神被夜色隐藏,硬朗的轮廓散发出神的威仪。
  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徐州诛车胄,古城斩蔡阳,与曹约三事,千里走单骑,斩颜良诛文丑,华容道释曹,单刀赴会,水淹七军……无论是否真有这一连串史实,也无论这些史实是否与羽相关,罗贯中尽数拈来,贴上羽的标签。
  在这些场景中,偃月刀被提在羽的手中,立于羽的身侧,躺卧在羽的腿旁。如同一轮月华始终追随、映照、覆盖。
  也许,偃月刀与备与飞的友谊一样,让羽在远离备和飞的无数个日夜里,不再感觉寂寞。
  【
《三国志·关羽传》: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羽威震华夏。】
  樊的城
  倒推凡人羽的生命历程,樊城是最后的句点,荆州是倒数第二个句点。
  《现代汉语词典》解:樊,篱笆。荆,植物,枝条可以用来编箩筐。
  两者都暗隐“捆绑”之意。
  两座城,成为凡人羽最后的宿命。
  羽镇守荆州五年,期间备率军西进,夺得益州。备的身边有飞,有诸葛孔明,有成群的将士和谋士。独独留羽在千里之外、险途阻隔的荆州,并非舍得。备义无返顾去挣得安身之地,只有羽堪为他身后的屏障。
  这屏障巍峨坚实,如同备心中无可替代的羽。这屏障阻挡了魏的虎视、吴的觊觎,并在羽的手中不断加厚。这屏障扼住了长江水道的上游入口,也守紧了蜀道的咽喉。
  没有谁比羽更明白备的渴望,也没有谁比羽更渴望备成就大业。那是他和备、和飞在涿郡誓言的一部分。于是,羽甘愿忍受分离的寂寞,只身驻守荆州。
  有人说,羽不该辱骂吴使,不该将虎女与犬子的定位,分赠给自己的女儿和孙权的儿子。即使明白政治联姻的虚幻色彩,也当虚与委蛇,或委婉推托。可羽不是备,他是逐鹿沙场的将军,提刀纵马取人头颅时从不多言的羽,不懂得政治上的太极手法。即使懂得,羽大约也是不屑的。在他眼里,只有与备与飞的友谊比地大,比天高。在他眼里,没有其他的王者,可以让他低下高贵的头、魁伟的身。
  有人说,羽不该在两军对峙时,不理智地处理违反军纪的傅士仁、糜芳。没有二人的反戈一击,就不会有吕蒙的白衣渡江,轻取江陵(现属湖北荆州市)。英雄一味向前,小人却不断顾后。小人的逻辑,英雄难以洞悉。那是奔驰在两条道上的马车,一南辕一北辙。
  让羽“威震华夏”的樊城,转眼,就将定格为他最后的辉煌。羽的身后,吴军的旌旗已悄悄挂上荆州的城头,他的家眷已尽数为吴军所掳。年近六旬的前将军羽,闻讯策马回身,已无力回天,只得率军西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一带)。那时,羽的心头大约还抱着一线希冀,突围进川,去与兄弟备、飞汇合。
  伤痛再惨重,只要能与兄弟再度拥抱,就可望愈合。然而,援军迟迟不至。羽只得带领残存兵将拼力突围,终与儿子平,同被吴将擒获而斩首。
  世间空余悲叹——一代英雄殒矣!
  英雄的命运,多半由一个、两个……一群小人来终结。仅仅围绕羽的命运,就有接二连三的小人抛掷暗箭。这暗箭,任是羽精心设置的沿江防线、层层重兵,也无法抵挡。
  也许,在英雄眼里,根本容不下小人立足。视而不见,才会被偷袭成功。不依游戏规则出招的暗箭,总是让人不胜防。
  传说,羽魂兮归去不久,吕蒙一病不起,英年即逝。次年正月,奸雄曹操莫名死去。他们,一个取了羽的头,一个葬下羽的头。
  然后,是飞,是备。
  敌人和兄弟,纷纷追随羽而去。九泉之下,他们会否一笑泯恩仇?地面之上,三国最纷繁驳杂的时期,随着羽的怆然谢幕,也逐渐地褪去色彩,归于黯淡。
  对于凡人羽,时间永远定格在公元二一九年冬天。他的身躯被吴以诸侯之礼,葬于麦城。他的头颅被魏以隆重之礼,葬于洛阳城外。
  直到今天。
  【
《三国志·关羽传》:(公元二一九年)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刘备)追谥羽曰壮缪侯。子兴嗣。】
  春的秋
  从结局回到起点。
  关于羽的身世,《三国志·关羽传》有十二字简短提示: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
  不带丝毫感彩的文字,让人触摸不到羽勃勃跳动的脉搏。
  千余年来,身世不明,丝毫不影响羽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并生发成不同的版本。他秉烛持刀,守在兄嫂安寝的门外。他封金挂印,千里奔走去寻备。他单刀赴会,从容不迫出吴营。他刮骨疗伤,面不改色啖酒笑谈。他纵马疆场,挥刀直取敌将的头颅……不同的版本有着共同的指向。羽的义、羽的勇、羽的忠,被民间丰沛的想象力日夜浇灌,渐渐长成粗壮的藤蔓,垂挂于天地间。
  从哪年起,羽住进了以他命名的庙宇。大大小小的关庙,不断被栽种在大地上,遍布汉文字传情达意的地域。公元二零零六年,在我的家乡——荆州,有一座关帝庙,一座春秋阁,还有诸多星散的古迹,与羽相关。
  关帝庙与春秋阁,一个在古城内,一个在古城外,相隔数里。走进去,羽端坐其中,姿态稍有差异,但手中都捧着一本书——《春秋》。
  无从知道,在那些遥远的战事偃息的夜晚,夜深人静之时,羽的目光是否在一本名为《春秋》的书上久久流连。也许,《春秋》果真以它费解的文字消解了羽的些许痛苦,以它阐述的义理支撑过他疲累的身心。
  又或者,《春秋》仅仅在羽身后,在他抵达王、抵达帝、抵达圣的路途上,才与之结合,让他的义、他的勇、他的忠有了来处,有了凭依。
  时间推进至清,康熙年间,在解州,羽的故里,一处古井被疏浚,从井底意外挖出一方墓砖。墓砖上的文字,并不冗长,却赋予羽孙子、儿子、丈夫、父亲的多重身份。羽被还原成一个普通人,一个上有祖辈、下有子孙的男子,家族链上的一环。
  更重要的,墓砖上的文字让羽手中的《春秋》顺理成章。墓砖载:“羽的祖父生于文人世家,常以《易》、《春秋》之类深奥的古书教育羽父。”血脉相承,《春秋》的汁液想必也随着父辈的血,流进了羽的身体,让他的义、他的勇、他的忠,始终坚若磐石,从不因权势衰盈而移转。
  如果墓砖记载的家谱成立,《春秋》也成为亡命天涯的羽携带的,唯一与家族记忆相关之物。那么,在无数个诵读《春秋》的瞬间,是否有苦涩而隐忍的回忆从字里行间泛起,弥漫在羽的脑海中,让羽疼痛异常,却不忍释手?
  公元二零零六年,历史的细节经过一千八百余年的沉淀,已不再清晰,也不再重要。在无数关庙深处,《春秋》捧在羽的手中,偃月刀立在羽的身后,羽的枣红脸膛、丹凤眼、卧蚕眉、二尺长须,依然俊美。他的身边,有备,有飞,有桃花在盛开。
  岁月更迭,凡人羽已渐行渐远,只留下圣人羽继续在尘世间,无声地宣扬义,宣扬勇,宣扬忠。
  一如涿郡的桃花,艳丽至今。
  【史载:清朝康熙年间,解州守王朱旦浚修古井时,发掘出一方关羽的墓砖。据墓砖上文字记载,关氏家其实是个文人世家。关羽祖父叫关审,字问之。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常平村宝池里。他“冲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训其子,于桓帝永寿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关毅,字道远。性至孝,父审卒后,在墓上结庐守丧三年,除丧,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羽长成后娶胡氏为妇,灵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平。】
东方之神(节选)李存葆
在苍生众庶面前,横亘着一道道人生的路堑。在这些路堑旁,分别赫然醒目地写着国与家、群与已、理与欲、穷与达、沉与浮、毁与誉、力与命、死与生等警示性的路标。那些能够腾越这些路堑者,就是人中豪杰,铁中铮铮;那些不能或不敢跨越者则为凡夫俗子;而避开这些路堑或绕道甚至反其向行走者,则常常会跌入深堑而不能自拔,甚至会沦为千夫所指的败类。即使英髦俊彦在其一生中,也不可能将这些人生的大路堑一一腾越,能跨越这些路堑的大半者,便可称人杰中的伟丈夫,能全部超越者,就是神样的完人了。
寻找汉末名将真实的关羽,我们必须从他的诞生地开始。
因关公出生寒微之家,致使当今的史家对他的身世及生日,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碑铭》中提到的关公的生辰为六月二十四,却被皇家采纳,并沿袭至今达三百余载。
清之前,世人连关羽的祖辈和父辈的名讳和身世都不知晓,其家谱更是无从谈起。关羽成圣后的《关帝家谱》,是以关公为轴心上下左右辐射的。关龙逄乃夏朝末年夏桀的大臣,因敢于多次直谏夏桀荒淫无道、乱杀无辜,而被暴君“炮烙”残害。“关龙”乃复姓,“逄”是名字。因关龙逄墓距关羽的故里仅三十里之遥,后人便穿凿附会地将关龙逄请进关帝家庙,并当作关家始祖世代供奉。
关于关羽年轻时的职业,也众说不一。有的说他是卖豆腐的,有的说是打铁造车的,还有的是说边读书边习武的。从不同版本的正史所提及的关羽喜读《春秋》一事看,关羽出生在一个半耕半读之家,不是没有可能的。但关家绝非殷实富户,且年轻时的关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则也毋庸置疑。
西晋人陈寿所撰的《三国志》,向被史学界视作研究“三国”那段历史的最权威的著作。陈寿之父曾为马谡帐下参军,马被诸葛亮所斩时,陈父亦受髡刑。故而坚定的“拥曹派”陈寿在著《三国志》时,难免不掺进个人恩怨的成分。陈寿写《武帝(曹操)传》时,不吝笔墨,极尽铺陈之能事,洋洋洒洒万余言,而在写《关羽传》时却惜墨如金,仅区区954字,且字里行间闪烁其词,语焉不详。但陈氏还是能以史家的良知,把关羽“忠义仁勇”的品格,勾勒出一个大体轮廓。
对关羽的离家出走,《传》中仅用了“亡命奔涿郡”五字。至于关羽何以离家出走,陈氏却讳莫如深。殊不知,关羽的出走,恰恰是因了一桩不畏于天,不愧于人的英雄壮举。
东汉末年,解州城内有一名唤吕熊的恶霸,百姓詈骂其为“熊虎员外”。吕熊勾结城中七位异姓豪富,朋比为奸,欺诈百姓。他们巧取豪夺,草菅人命,强暴妇女,无恶不为。百姓畏其势焰熏天,即使听他们在街头跺跺脚儿,双腿便也会簌簌颤抖。作为罪魁的吕熊,还是个采花大盗。他将城周围的水井悉数填塞,仅留他自家院中的深井一口。百姓欲饮活命之水,必须遣家中少女去汲取方可。而吕熊窥探于井旁,见有几分姿色者,便大发兽性。某日,有一韩姓老汉向关羽痛不欲生地哭诉,其女儿在汲水时被吕熊蹂躏。关羽闻听,眦裂发竖,于夤夜潜入吕熊之深宅大院,先挥剑将这祸首裁为两截,继而杀性大发,又将另七姓豪强歹人,斩斫殆尽。关羽归家,将除霸事禀告父母,双亲非但未加责怪,反而对此尚侠好义、扶弱抑强之举倍加夸奖。父母急令关羽逃命天涯,并速送儿媳胡氏及孙儿关平至外地亲友处避难。二老自知在劫难逃,双双坠入自家深井而亡。现关帝家庙的古塔,乃昔年当地乡亲为祭奠关公之亡父亡母,在原水井之上而建……
关羽悯冤除霸离家出走的故事,在荆州,在涿州,在解州,有五种版本。但不论哪种版本,皆称关羽亡命奔涿郡,是仗义杀人。不论哪种版本,也丝毫没有谈到关羽杀人是因一己之仇,一人之冤,一情之念,一家之恨而进行的仇杀或情杀。
昭善瘅恶、见义勇为,是人类心匣中弥足宝贵的珍珠。正是关羽为民挥剑之一杀,才奠定了武圣关羽人格大厦的第一块基石。而在《关羽传》中这本应不可或缺的一笔,却被陈寿老先生给“贪污”了。
真正的朋友,是另一个自己,也是一个灵魂寄托于两个或多个躯体内的自己。真正的朋友,如同嵌在自己心灵天幕上的星星,如果其中一颗陨落,就不能移来另一颗星填补他的位置。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即是对人类友情的最经典的诠释。陈寿在《三国志》为刘、关、张各写的传中,对“三结义”实在应多缀几笔。然陈寿在《先主传》和《张飞传》中只字末提三人结拜之事,在《关羽传》中也仅写有“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凡十三字。“桃园结义”虽不见诸正史,但历代史家经多方考证,加上“刘关张”结拜之地——河北涿州市的大量文化遗存却能告诉我们,“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是可信的。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斯时刘备虽是汉朝宗室之后裔,但与关、张邂逅时,早巳沦为卖草鞋织苇席的市井细民,与亡命流浪的关羽和杀猪卖肉的张飞,同处社会底层,且三人皆有救世济民之心志。再加之异姓之间拜为祸福同受、有难共当的兄弟,是中国古老的习尚,故而“刘关张”结为香火因缘,具有共同的思想根蒂和阶级基础。
在陈寿的《关羽传》中,人们能读到这样的情节:关羽降曹后,曹操遣张辽试探关羽去留之意。关羽叹日:“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这足可表明,刘、关、张曾按民俗,举行过结拜仪式,且面对苍天立下过诸如“不求同生,但愿共死”之类的誓言。
正史中更能印证“刘关张”曾结为金兰之好的史实是,关羽被吴杀戮后,刘备那种种反常的失态。刘备明知伐吴会使“孙、刘”联盟毁于一旦,也会为曹操篡夺汉家神器提供最佳良机。但一向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刘备,却不顾包括孔明、赵云在内诸多文臣、战将的劝阻,一意孤行。当秦宓“上陈天时必无其利”再加规劝时,向以仁厚为本的刘备,竟怒火中烧,将秦宓投进大牢……此时,刘备已在成都建蜀称帝,一国之君不顾江山社稷铤而走险御驾亲征为一员大将复仇,如果单从刘与关的君臣关系解释,于国于家于情于理于己于人都难以说通,但为以践“桃园三结义”之誓言,倒也顺理成章。
关羽另一结拜兄弟张飞,在闻听二哥遇难后,涕泗滂沱,肝肠寸断,昼夜酗酒,怒鞭部下,在接到先主伐吴之令后,末待出征,便被帐下将张达、范疆杀死。刘备也因伐吴失败而白帝托孤……关、张、刘在短短时间内相继归天,便应了“三结义”时“但愿共死”的誓言。
关羽降曹,按其刚烈的性格,理应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但当时的境况却不允许他这样做。因为刘备的两位夫人身陷曹营,需他保护,他得井下救人;在群雄竞起、天下豪杰各择其主的汉末,羽毛末丰的刘备,也不得不在各路诸侯相争的夹缝中游弋;刘也曾随曹操,附袁绍,依刘表;再说,曹操虽雄踞一方,但仍打着汉室的旗子。有史料表明,关羽降曹的条件,也相当苛刻。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是:一旦得知刘备的下落,即弃曹奔刘。
历史上的曹孟德,也决非后来百姓所认知的那种老奸巨猾、口蜜腹剑、插圈弄套、嫉贤妒能之辈。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不仅广募贤能,且有着识才的目光,用才的胆魄,容才的胸襟。得到关羽这样的名将,他自会施尽一切笼络手段。陈寿《关羽传》中载,关降曹后,寸功未建,曹便将他“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当关羽于万马丛中斩颜良后,“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曹对关除了拜将封侯外,至于“礼厚”后到什么程度,“赏赐”了哪些珍物,陈寿未加胪列。“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三国演义》,却对此记述得甚是细致。曹赐关“美女十名”,“上马金,下马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并将吕布的宝马赤兔赠关羽为坐骑。为保护关羽那长长的美髯,曹操甚至命人以纱锦作囊……凡此种种,可谓关怀备至,体贴入微。
上马赠金,下马赐银,显然有些张大其词,但赠赤兔,赐美女,恐不为失真。良将爱战马,曹操自会阿关羽之所好;赐美女是汉代上层社会的习尚,贪色且大具诗才的曹孟德,自会更懂得英雄难过美人关的内涵。
欲望是人类最本质的东西。就连呱呱坠地的婴儿,一睁开眼睛便知道去吸吮母亲的乳汁。在人的一生中,权势、货利、声色,常是对人诱惑力最强的浓烈的酒。然而,面对物欲,作为肉身的人,能不能有所节制和节制的程度大小,则要靠人自身理智的强弱和德性的高低。节制犹如广根丝绳,有时甚至能把人的所有珍珠般的美德都串连在一起。面对权、财、色等各种各样的诱惑,身在曹营的关羽之一言一行,一举一止,都进发出作为人杰的灼目亮彩。曹氏赠与的十名美女,他从未染指,全部用于照料两位嫂嫂;对所赐金银也一一封存。当他得知刘备下落后,义无反顾地“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陈寿《关羽传》)……
关羽横刀跃马,征战一生,有诸多赫赫昭昭的战绩,本应写进志书,而陈寿在《关羽传》中却“偷工减料”。抑或是为让后人在读这仅有954字的《传》时,不至于味同嚼蜡,陈氏不吝笔墨,记下这样一个情节:“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日:‘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我们应钦佩陈寿写人状物的文字功力,他仅用百字便将关羽“刮骨疗毒”时的坚强与刚毅,写得呼之欲出。
意志和毅力是衡量人的灵魂大小的天平,自制力是人的德性的保障与支柱。一个没有自制力的人,很难实现其有价值的人生。关羽的“刮骨疗毒”,是在向人的意志、毅力和自制力的极限挑战!“拥曹贬刘”的陈寿也许不会想到,仅这一情节,便使关羽成了顶天立地的千载伟丈夫!
综观关羽的一生,他将“群与已、国与家、理与欲、穷与达、力与命、生与死”等那些带有警示性的人生路堑,大部分都腾越了。这就为后世的文人创造一个至大至刚的人杰形象,展开了想像的空间,更为朝野上下共同建造那座至忠至义、至仁至勇的关圣神殿,提供了色彩瑰丽的“金砖玉瓦”。
答案:
自学自测
赤壁之战曹操大败逃跑,沿路遭遇了张飞等人的截杀,身边只剩下几百人马。经过华容道,关羽已经在这里埋伏多时。此时曹操已经走投无路,便请求关羽看在往日的情份上放他一马。关羽是个很重情义的人,想起了往日寄居在曹操那里时曹操对他的恩义,心一软,就放了曹操。
自研自悟
1.既有躲过一劫的侥幸心理,也有贬低周瑜、诸葛亮以掩饰自己恐慌、沮丧的心理。
2.关羽没有忘记旧恩,为下文放走曹操埋下伏笔。
3.(1)有不得不违背军令的懊恼;
(2)有“义气”得以保全的激动;
(3)有抓住剩余曹军作为补偿的念头。
4.(1)应该放走。
①曹操对关羽有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古人历来所信奉的,所以就感恩这一点来说,应该放
走曹操。
②关羽有“昔日之言”,即曾许下诺言。一次是关羽留下一封信说:“三思丞相之恩,深如沧海;返念故主
之义,重若丘山。”是说难以忘记刘备的旧义所以告别,但是“尚有余恩未报,候他日以死答之”。还有一
次承诺是曹操在灞陵桥上送别时,关羽又说:“异日萍水相会,别当酬之。”关羽是个义重如山之人,“君
子一言,驷马难追”,他应信守承诺,因此应该放走曹操。
(2)不该放走。
知恩图报虽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关羽的命虽然也是曹操留下的,恩怨要分明,但他不能以私废公,敌我
不分,丧失立场,违背军令,故他不该放走曹操。
自练自提
(1)褒:雄才大略的曹操,犹如一颗耀眼的明星,高悬在三国的政治天宇中。
(2)贬:曹操为人奸诈如狐,打着天子旗号,干着算计诸侯的勾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