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专题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一、必备知识
[题型1] 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二是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前者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后者如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父形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
[解题指津]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描写的人、事、物、情、理、志等方面,去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意义。
2.注意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说来,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描写手法,通过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特点、志趣追求、精神品质等,同时辅以侧面描写,以景物烘托人物心理,以他人衬托主人公的特点。
3.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标题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在此基础上明确人物形象的特征和典型意义。
[题型2] 鉴赏事物形象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如:风、蝉、柳絮)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表达特定主旨的诗歌。古代诗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着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大量的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思想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表明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等等。
[解题指津]
1.咏物要实写其特征(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鉴赏也要从“形”入手。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神似”。因此,必须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寓之理、所言之志。
3. 写作技巧:托物言志(理)、托物抒情。所以,要从“形”到“神”体味所咏之“物”,体会诗歌中流露出的诗人的人生态度、生活的道理、抒发的情感。
[题型3] 鉴赏景物形象
“事物”,指单一的对象,而“景物”则是多种事物的组合体,也可视为一组“意象群”,“意象群”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意境”。(人,有时也是景物中的重要元素;特定的人,也可视为诗歌中的“意象”。——编者)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情感一旦激活,其触目所见之物之景,均会染上强烈的主观色彩。针对景物形象命制的试题,常见的考题可分为四类:考查意象内涵、感受意境氛围、体悟情景关系和分析写景作用。
(一)考查意象内涵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月、雁、笛、落花”等传统意象更是沉淀了特定的文化内涵而显得意蕴丰富。
[解题指津]
1.找到相关诗句,体悟意象内涵,并根据具体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
2.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意象。
3.指出指定意象的作用和效果。
(二)感受意境氛围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鉴赏这类抒情诗,要善于体会诗歌由意象所创设的生活画面而呈现出的艺术境界。一般说来,诗歌意境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
[解题指津]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概括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看其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仅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分析为什么而“哀伤”。思想情感一般有: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
概括意境特点的角度:察物象,看空间,辨色彩,听声响,感冷暖。
答题规范:
1.描图景。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2.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3.析感情。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体悟情景关系
从感彩的角度分析,情和景有以下几种关系:①以乐景抒乐情;②以哀景抒哀情;③以乐景抒哀情;④以哀景抒乐情。
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即二者的密切度)来分析,有如下说法: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可以说,“寓情于景”这种关系,情与景之间是零距离,才真正说得上是情景交融。
体悟情与景的关系,实质上是在感受意境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写景的目的,是意境分析的延伸。
[解题指津]
1.把握情景关系的几种类型,并在平时的训练中关注这一点,逐渐提高这一方面的审美能力。
2.熟练掌握并真正理解关于情景关系的一些方法,便于答题时信手拈来,使答案既准确又精练。
3.关注这一类题的题干在表述上的差异:有的只要求概括;有的还要求赏析,就要联系诗歌中的具体对象具体分析。
答题规范:
(1)描绘景物所构成的画面(视题干要求)。
(2)点明情景关系。
(3)分析作者抒发的情感。
(四)分析写景作用
写景的作用与诗歌所要表达的主旨密不可分,这一点是分析写景作用的根本。但面对具体的诗歌,特定的要求,一定要指出其作用的独特性,若面面俱到,或牵强附会,皆不可取。
[解题指津]
1.把握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
(1)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令、地点。
(2)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氛围。
(3)烘托人物的形象或心理。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4)在情节结构中的作用。
开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奠定情感基调。
中间:承上启下,推动情节的发展。
结尾:照应开头,使结构更加完整。
以景结情,含蓄蕴藉,回味无穷。
(5)写景的作用还有寄情、寓理、显志等。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包孕着对晚唐衰败的叹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蕴含着变化发展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哲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显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快意。
2.分析写景的作用,一定要联系诗歌的主旨,一定要遵照题干所指定的方向思考作答。
答题规范:
(1)首先,明确指出其作用。
(2)然后对所写景物进行分析,一定要与“作用”对应。
(3)若“作用”是多方面的,可按题干要求逐条亮明观点并作具体分析。
二、关键能力
提问模式:
1.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2.诗人眼中XXXX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3.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4.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词作赏析。
【答题思路】
●“人物形象”答题规范:
1.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
3.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先“盖帽”,即说出诗歌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一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事物形象”答题规范:
1.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尤其要分析出内在的神韵。
2.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等,剖析所托之情(理、志)。
●“景物形象”答题规范:
1.明确指出要分析的对象,即“象”。
2.揭示对象的内涵,即“意”。
3.必要的情况下,分析意象的作用和表达的情感。
三、对点专项练
【2020·浙江省高三零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衡阳与梦得①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②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③行。伏波④故道风烟在,翁仲⑤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⑥招物议,休将文字⑦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⑧,垂泪千行便濯缨。
(注)①梦得即刘禹锡。安史之乱之后,唐政权动荡,国势衰落。柳、刘二人受政敌排挤连遭贬谪。②十年: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后湖南。③岭外:指五岭以南地区,比永州更远。④伏波: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抵御外侮、平定叛乱功勋卓著。⑤翁仲: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⑥慵疏:懒散粗疏。⑦文字:刘禹锡曾写诗暗刺朝廷政治危机及得势新贵。⑧临河别:化用李陵赠别苏武诗中的“临河濯长缨,念别怅悠悠”两句。
1.首联中“秦京”代指___________,颈联中“物议”指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分析探究尾联中“垂泪”的多重意蕴。
【答案】
1. 唐都长安 权贵的批评指责
2.①首联:为宦海沉浮,前途渺茫而垂泪;②首联:为志士失路,报国无门而垂泪;③颔联、颈联:为奸佞弄权,国势日衰而垂泪;④尾联:为好友惜别,内心悲苦而垂泪。
【解析】
1.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以及语言的理解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秦京”代指唐都长安。颈联“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妙在正话反说,寓庄于谐,似调侃,类解嘲。言下之意是:倘若我们能违心地歌功颂德,趋炎附势,少写几句讥讽的诗文,也不至于再度遭贬南荒吧。“直以慵疏招物议”中“物议”指权贵的批评指责。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翻译:永州十年艰辛,憔悴枯槁进京;长安三旬未尽,奉旨谪守边庭。踏上汉时故道,追思马援将军;昔日石人何在,空余荒草野径。你我无心攀附,奸佞诽谤忠臣;诗文竟致横祸,劝君封笔隐名。今日生离死别,对泣默然无声;何须临河取水,泪洒便可濯缨。《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此诗首联两句,有回顾,有直面,起伏跌宕,贮泪其中。颔联以伏波将军马援的故事暗点“古道西风瘦马”之意,令人瞻望前途,不寒而栗。颈联正话反说,寓庄于谐,似调侃,类解嘲。尾联两句,表友情之深厚,叹身世之悲凄,将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首联两句,有回顾,有直面,起伏跌宕,贮泪其中。始“伏”而“起”,旋“起”而又“伏”,短短十四个字,把两位诗人十几年来的坎坷命运集中凝炼地表现了出来,好不容易等到皇恩浩荡,大赦天下,终于得以与友人在长安相见。“到秦京”为一“起”,心境也稍微好一点。谁知好景不长,到长安不到一个月,圣旨下,又把他们明升暗降地外放至更为荒僻的州郡做刺史,“谁料翻为岭外行”乃再一“伏”。颔联、颈联:为奸佞弄权,国势日衰而垂泪。尾联两句,表友情之深厚,叹身世之悲凄,将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诗人以汉代苏武去国离乡,李陵赠别苏武的诗句来比他与刘禹锡的分路,与苏李相比,“怅悠悠”则同,但他们用不着“临河”取水,这流不尽的泪水便足以濯缨洗冠了——“垂泪千行”。
【2020·河北省张家口一中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喜迁莺·暑风凉月
辛弃疾
暑风凉月。爱亭亭无数,绿衣持节。掩冉如羞,参差似妒,拥出笑蓉花发。步衬潘娘堪恨,貌比六郎谁洁?添白鹭,晚晴时,公子佳人并列。
休说,搴木末;当日灵均①,恨与君王别。心阻媒劳,交疏怨极,恩不甚兮轻绝。千古离骚文字,芳至今犹未歇。都休问,但千杯快饮,露荷翻叶。
(注)①灵均:屈原的字。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上片首句点明时令,“爱”字引出下面对芙蓉的描写,又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B.“掩冉如羞”三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芙蓉花绽放的图景。
C.“添白鹭”三句,写傍晚雨晴,有白鹭飞来与芙蓉为伴,还有公子佳人并肩赏花。
D.结尾句唯求对花痛饮,一醉忘忧,紧扣咏荷题目,又含蓄地流露出作者的感情。
4.词的上片吟咏芙蓉,下片为什么写到“当日灵均,恨与君王别”“离骚文字,芳至今犹未歇”?
【答案】
3.C
4.①屈原有与芙蓉花一样的高洁节操,《离骚》中有“集芙蓉以为裳”等之类的句子,引发作者产生联想。②借屈原的遭遇、感受,以及《离骚》中的高尚情怀,来寄托自己的高洁情操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解析】
3.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还有公子佳人并肩赏花”错误,应该是有白鹭飞来与芙蓉为侣,犹如公子佳人双双并肩而立。故选C。
4.此题考查理解诗歌中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回答某句在诗中的作用的问题,往往需要从全诗的主题出发,指出该句所用手法及其在“表达情感”和“表达意思”两方面的作用。
“当日灵均,恨与君王别”句意:当年屈原恨与君王离别。“千古离骚文字,芳至今犹未歇”意思:《离骚》千古流芳,至今未歇。诗词上片写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似无数绿衣侍者持节而立。与屈原不随波逐流、情操高洁有相似之处;且屈原写过“制荠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诗句,作者由花及诗及人,产生联想。“千古”两句化用《离骚》“芳菲菲而难亏兮,芬犹未沫”诗意,谓屈原之世虽已去远,但其《离骚》却流传千古,犹自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词人赞美屈原有荷花那种“出于淤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赞美他精神不朽,流芳百世。同情他君臣异心的不幸遭遇,和赍志以殁的悲剧结局。尤其令人愤慨不已的是,这一切居然自古而然。因此,诗人又由屈原想到自己,借屈原的遭遇来寄托自己的高洁情操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2020·陕西省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行
[唐]王昌龄
西陵①侠年少,送客短长亭。
青槐夹两路,白马如流星。
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
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
(注)①西陵,因汉代帝王的陵墓多在长安西北,故有此称。相传其地多富贵游侠之徒。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古体诗“借汉写唐”,塑造了一位奔赴国难、不计功名的热血游侠少年的形象。
B.诗歌第一句开篇点题,“西陵”暗示少年的社会地位;“侠”表明少年具有侠义情怀。
C.“西陵”“单于”“井陉”“燕山”等词语的运用,使全诗呈现遒劲高古的风格特点。
D.第八句反用东汉窦宪追击匈奴单于到燕然山勒石记功的典故,翻出新意,饶有兴味。
6.“青槐夹两路,白马如流星”这两句诗有什么含意?在诗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
5.C
6.第一问:①在那青槐夹道的驿路上,一匹白马如同流星一样飞驰而过。②这两句诗通过描绘白马在驿道上奔驰的画面,暗含边疆形势危急。第二问:①第一二句描写游侠少年“送客”时轻松悠闲的画面,而这两句诗描写的是一个风风火火的紧张画面,与上文形成文意转折。②这两句诗引出五六句“白马如流星”的原因——胡人侵扰边疆,同时为游侠少年慷慨赴边报国作铺垫。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项,“使全诗呈现遒劲高古的风格特点”错误。诗歌整体风格特点应该是刚健豪迈,而非遒劲高古。故选C。
6.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及鉴赏其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结合全诗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思路,按要求作答。本题问诗句含义和结构上的作用,就要把握全诗内容作答。“西陵侠少年”,“西陵”,因汉代帝王的陵墓多在长安西北,故有此称。相传其地多富贵游侠之徒。此句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是西陵的一位少年游侠。“送客短长亭”,“短长亭”是指古代在路边修建的专供送别及行人休息的亭子,十里为一“长亭”,五里为一“短亭”。这句是写少年游侠仗义疏财,交游甚广,当慕名来访的客人离去时,他都要亲自为之饯行。“青槐夹两道,白马如流星。”“路”,指驿路。意为:突然有一天在那青槐夹道的驿路上,呈报紧急公文的信使骑着白马如同流星一样飞驰而过。诗人于此突然插入了一个风风火火的紧张画面,与前面“送客”的安闲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谓悬念顿生,扣人心弦。闻有羽书急”,“羽书”,指军中的紧急文书。此句意为:原来这是一道来自边关的紧急军事公文。“单于寇井陉”,意为:这道紧急公文传来了胡人侵扰井陉的消息。“气高轻赴难,惟顾燕山铭”,此两句意为:少年得知外族入侵、边境告急的消息,义愤填膺,浩气冲天,义无反顾地从军赴边,英勇杀敌,立志要像窦宪那样驱逐鞑虏,“刻石燕然”。“青槐夹两道,白马如流星”两句,既承上,形成文意转折,又启下,为写“气高轻赴难,惟顾燕山铭”奔赴战场做铺垫。
【2020·天津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作答。
感遇(其一①)
张九龄
兰叶春崴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苹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古风②
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注]①《感遇十二首》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②《古风》大约作于李白应诏人长安的第二年秋天,此时由于一些人的挑拨,唐玄宗开始疏远李白。
7.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诗首联对偶整齐,写出了兰桂的特点。
B.张诗用“谁知”一词,只为表明“林栖者”是少人知晓的隐居山林的名士。
C.李诗中的兰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虽有香气却无清风助力。
D.两首诗语言质朴,用词贴切;诗意温雅深邃,耐人寻味。
8.这两首诗中,兰的共同点是什么?
9.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7.B
8.共同点:生长在幽僻的环境中,依然保持高洁品质。其他如孤独、美丽等等都可以。
9.①张诗写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诗人用兰桂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表达了不慕求虚荣、不求人知的品质及孤芳自赏,洁身自好,坚贞清高的气节,展现了恬淡从容、超脱物外的襟怀。②李诗借兰花生于幽园、被荒草埋没、环境恶劣,无人欣赏的处境,表达了自己空有才华和抱负却无人赏识的忧叹。
【解析】
7.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B项,“只为表明‘林栖者’是少人知晓的隐居山林的名士”错误。不是“只为表明……名士”。“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林栖者”,指隐士。“谁知林栖者”一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感。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芳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故选B。
8.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这两首诗中,兰的共同点是什么”,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需要抓住诗歌中关于“兰”的诗句内容概括。
“兰叶春葳蕤”,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诗人写了兰叶的葳蕤,接着说,兰叶如此这般的生意盎然,欣欣向荣,自身就形成一种美好的节操。“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则淋漓尽致地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给表现出来了。这正与“兰”的品性一致。而李诗写“孤兰生幽园”,孤独的兰生长在幽深的园子里。它们的共同点:生长在幽僻的环境中,依然保持自己的品质。
9.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张诗,从全诗看,作者使用了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或者借景抒情或者象征)的手法。②“兰”和“桂”是作者寄托情感的意象,作者借这样两个意象来抒写情感,抒发了自己对兰桂洁身自好品质的钦佩,表达了自己不求别人欣赏,坚持完善自我的感情。“草木”即“兰桂”,“本心”一语双关,既实指草木茎干,又虚指才德之士所具有的秉性旨趣。草木不求美人赏悦而折,完全出自本心,高士怀才抱德也出自本心,不是为了博取高名,求“主人”赏识。展现了恬淡从容、超脱物外的襟怀。
结合“生幽园”“众草共芜没”“香气为谁发”及注释②内容分析,李诗托物言志,兰花生于幽园、被荒草埋没,无人欣赏。人有逸才,却被埋没,虽身处圣明的朝代,却害怕时光易逝,才能没有得到重用。表达了自己空有才华和抱负却无人赏识的叹息。
【2020·蚌埠第九中学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官池春雁(其一)
杜甫
自古稻粱多不足,至今鸂鶒乱为群。
且休怅望看春水,更恐归飞隔暮云。
两雁
陆游
两雁东西来,合群以南翔。
镜湖接天台,海阔天茫茫。
冥飞远矰弋(1),长路谙冰霜。
君看此气象,岂复谋稻粱。
正尔下杜陵,已复掠潇湘。
超遥万里程,燕雀安能量!
注释:(1)矰弋:射鸟用的箭。
10.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杜诗第四句中“隔暮云”寓意归乡之途充满艰险。
B.陆诗中“镜湖接天台”寓意前路迷茫,迷失了方向。
C.陆诗“冥飞”两句写雁克服了长路中重重的艰难险阻。
D.两首诗分别用“鸂鶒”和“燕雀”来反衬雁的形象。
11.刘熙载《艺概》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有个我也。”两首诗中都有“我”,你更欣赏哪个“我”的形象?请简要说明原因。
【答案】
10.B
11.我更欣赏陆诗中“我”的形象,虽然历经千难万险,依然初心不改,志存高远,不屑与小人为伍。杜诗中的“我”虽然也不屑于与小人为伍,志存高洁,但因现实中志向不得申,便陷入了矛盾与痛苦,可以理解,却不值得学习。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寓意前路迷茫,迷失了方向”分析有误,这句展现的是镜湖的无边无际,来反衬人的渺小。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中形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诗歌中的形象种类,如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明确考查的是哪个形象,如本题“刘熙载《艺概》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有个我也。’”,这其实是考查人物形象,只不过借助“物”来考查人物形象。从题干的信息来看,“咏物”“咏怀”点明了诗歌的艺术手法为借物抒怀或托物言志,“盖有个我也”类似于王国维“有我之境”的说法,意即让考生从诗中解读出“我”的形象特征,以及“我”的思想情感、立场观点理想追求等等。另结合题干“两首诗中都有‘我’,你更欣赏哪个‘我’的形象”,考生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并结合具体诗句说明原因。
比如杜诗塑造的孤雁的形象,羁旅漂泊,缺吃少住,回家不得,这种艰难的窘境与诗人极其类似——志趣虽然高洁,却诸事不顺遂,理想难以实现,内心纠结,矛盾重重,困惑多多,孤寂落寞、失意痛苦,诗人表面写只雁,实为喻指自我,以哀写哀,委婉达意,含蓄蕴藉。再看陆诗,这首诗塑造了群雁形象,东、西云集,齐力向南,路遥地远,但集体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躲开射箭,不惧冰霜,豪气冲天,攻坚克难,不坠志向,执著向远。这里的群雁也象征比喻了诗人自己,虽然时运不济,仕途不顺,但坚守志向,矢志不渝。所以更喜欢陆诗中“我”的形象,而杜诗中“我”的形象不值得学习。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