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小童形象。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能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同时也感受诗人的不泯童心。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写儿童的诗 (牧童)这节课我们也要学习一首写儿童的诗。和《牧童》这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 (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教学内容】
《舟过安仁》描写了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有趣的一幕:诗人闲来一瞥,被“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的情景所吸引,为什么?因为他们虽无忧无虑的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也收了起来,船桨也停在那儿,这不是很奇怪吗?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作者疑窦顿解,恍然大悟后,不禁为小童子的聪明,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啧啧称赞,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全诗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生动描写了儿童的稚气行为。既展现了两个小渔童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形象;又使得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从中也流露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美的熏陶。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间心灵对话的过程,古诗教学也是如此。要结合古诗凝练含蓄、意在言外、言约而旨丰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古诗的方法,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改变古诗逐诗逐词逐句的教学方法。注重诗中句与句间的整合,同体诗与诗内涵的延伸拓展。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尝试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深入感悟,在感悟的过程中领略古诗的情感和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对这首诗歌的教学,我觉得:①首先要注意对诗歌整体意思的把握;②要指导学生在一次次“创境想象”、“涵咏诵读”中,进入诗境,感受诗歌中的“儿童”形象——孩童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形象,感悟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品味童年生活的情趣;③最后通过“品味精妙诗句”、“整合品读”其他优秀的描写童真童趣的诗歌,加深对诗歌的喜欢,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引童趣:
1、 游戏 “对诗”,激童趣:
(1)师:众所周知中国乃诗的国度,今天我们就一起先来玩个“对诗”游戏吧!
(2)师说:“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生对:“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说:“儿童疾走追黄蝶,”
生对:“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说:“儿童散学归来早,”
生对:“忙趁东风放纸鸢。”
(3)师:真是对答如流呀!不知吟诵这些诗句时,你们心中有什么感受?
【预设】
生:袁枚的《所见》让我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孩子生活的无忧无虑。
师:能骑牛,唱歌、捕鸣蝉,哪一样不是充满童趣的呢?
生:我就像杨万里笔下《宿新市徐公店》中的这个孩子,平常捉蜻蜓、逮蚂蚱,哪怕捉不到,摔个狗啃泥也是快乐的!
师:蝴蝶是没抓到,可是快乐却已经装在我们心里了!
生:我仿佛看到《村居》中的那群小伙伴正趁着明媚的春光自在地放风筝,我仿佛还听到他们银铃般的笑声呢!
师:这么美的春光,放飞的岂只是纸鸢?放飞的还有无尽的童趣!
2、师小结,引童趣:
师:是啊,我们的童年时光也正像这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只要我们用心去读,就能读出其中的无限乐趣。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地读读诗人杨万里笔下的“童年”吧!
3、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课题:舟过安仁)
【预设】生:读了诗题,我知道诗人乘舟路过安仁县。
生:从诗题中,我还知道这首诗描绘的可能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的所见。
二、 初读,感童趣:
(一)初读感知,读准读通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大声读这首诗。
【预设】关注“篙(gāo)、棹(zhào)”两个字的读音。
3、齐读全诗
(二)结合注解、插图理解诗意:
1、师:同学们读书的水平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同学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结合课后注释或插图边读边想想每句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生自主学习,再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
师:谁愿和大家交流交流:哪些词句还不太明白?哪些诗句结合注解和插图就能读懂?
【预设】
生:诗中的“遮头”、“使风”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助解疑?
生:“遮头”的意思是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的意思是借助风的力量。
师:还有谁能把你结合注解和插图读懂了的内容和我们交流交流?
(可指多人交流)
生:我读懂了整首诗的意思:水面上,有两个小孩子驶着很小的渔船,不一会儿,他们俩把撑船用的竹竿和划船的桨都收了起来。天上没有下雨,但是,他们还张着伞,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三、 品读,享童趣:
(一) 创境想象,品读体会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的形象,感受童真童趣:
(伴着悠扬的音乐,课件呈现相关动态画面:伴着明媚春光,诗人乘坐着小船轻轻驶到安仁的小河上,这时另一叶小舟上的俩孩童吸引了他。)
1、课件边呈现相关画面,师边伴着音乐,深情叙述,引学生入情入境:
师:看,波光粼粼安仁的小河中,一叶小舟轻轻驶来。诗人正坐在船中享受着春天的美景:碧草含露,杨柳依依;潋滟水光,万倾碧波;阳光明媚,柔风拂面,怎不令人心旷神怡?闲暇之余,不经一瞥,顿而哑然失笑。什么如此吸引他?想像一下眼前的画面,待会为我们描绘。
(课件定格为静态画面 :一叶小舟上,坐着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身旁放着撑船的竹篙、船桨,俩人中间还放着一把撑开的小伞。学生伴着音乐静心细想画面。)
2、学生描绘“想象的画面”,感受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
(1)师:让我们都轻轻地划着小船,来到安仁,看一看吧!谁愿意为我们描绘一下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呢?
(2)学生描绘“想象的画面”:
【预设】生:一天,诗人杨万里乘着船往安仁的方向行驶。河边长着的深绿色的芦苇上,偶尔停歇着一两只翠鸟,它们喳喳地叫着,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姿态优美。岸上,草叶碧绿,带着一颗颗露珠。这时,他看见了另一只小船在行驶,船上悠然自在地坐着两个六七岁可爱的小男孩,一个穿红肚兜,机灵鬼怪;另一个稍大一点的小孩,穿着短衣短裤。他俩撑着船儿慢慢地前进。划了一会儿他们竟然把撑船的竹竿和桨都收了起来,不再划船了,而是嘻嘻哈哈地拿出了一把雨伞撑开放在船中,自己则无忧无虑地坐在船上,继续说说笑笑。诗人看见了,很奇怪:天上也没下雨为什么要打伞?他看着看着,噢!原来是那两个小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的,怪不得不下雨还打伞呢!
3、品读诗句,引导感悟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感受童真童趣。
(1)师:噢!是被渔船中孩童的特别举动吸引了。那诗人杨万里又是通过哪些精练之语描绘的呢?
生:“一叶渔船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指读)
(2)师:能说说此时此刻,孩童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指导读(引导感悟孩子的无忧无虑、天真童稚的形象)
【预设】
生:“收篙、停棹、坐船”让我感受到俩小童天真可爱。因为,划船出行的他们把船划到河中时,竟然把撑船的竹竿和划船的桨都收了起来,不再划船了,而是嘻嘻哈哈地拿出了一把雨伞撑开放在船中,让我感受到俩小童天真可爱。
师: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指读第一、二行)
(其他预设学生活动略)
(3)师:泛舟河上,有篙不撑,有桨不划,你们猜猜俩孩童心里想些什么?(引导感悟孩子的奇思妙想,感受孩子的淘气聪明。)
【预设】
生:划船太累了,怎么才能省力?不如让风带着船儿向前走,风吹了伞,不就能带着船儿走啦,嘻嘻!
师:真是淘气聪明的孩子!
生:……
(4)师:看到这一幕,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品味童趣)
【预设】
生:这俩个小孩居然能想到“张伞使风”,真是聪明,我真想到他们的船上体验体验这其中的乐趣!
生:看到他们做的这件有趣的事,我也想起曾经的一件趣事……
(5)师小结:这真是“童心无处不显,童乐无处不在”呀!让我们再次读一读,感受孩子的天真无邪、淘气聪明吧!(生读第1、2、4行,师读第3行。)
(二) 再次创境想象,品读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
1、( 伴着音乐,课件再次呈现静态画面——渔船上的孩童收篙停棹,撑开小伞放船上。诗人立在船头观望。师再次动情叙述,引学生入境。)
师:让我们将目光再次投向安仁的小河吧!收起桨儿,放下篙,撑开小伞船中放,渔舟小童笑声声,任尔小船水中荡。是啊,晴空之下,碧波之上,河中之景,孩童之举既吸引了你,也吸引了我,更吸引着他——杨万里。此时此刻,他心中在想些什么呢?小声读读诗句想想。
【预 设】生:为什么没有下雨偏撑开伞,不是用来遮头而是放在船上呢?……
2、师: 孩童的异常之举让诗人疑惑不解,他会怎么解疑呢?想象一下。
【预 设】
(1)生: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师:你能带着这种感受读读第3、4行,读出心中的恍然大悟吗?
(2)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
师:那我们就合作着读一读第3、4行,读出诗人心中的惊讶,孩童的稚气、淘气、聪明。(可先指读,再齐读。)
师问:“怪生无雨都张伞,”
生答:“不是遮头是使风。”
3、师:疑窦顿解,此刻诗人心中又会想些什么呢?
【预 设】
生:或许他对俩小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俩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生:他也许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有趣的事。
生:或许他会加入孩子的行列,使风行船
……
4、师:是啊!眼前此景不觉激起诗人心中那颗不泯童心,眼前孩童不禁让人啧啧称赞!让我们再次齐读第3、4行, 读出诗人此刻心中种种感受吧!
(三) 品读感受诗句的精妙之处,享童趣:
1、师:眼前一幕令诗人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再次齐读,回味这充满童趣的一幕吧!(齐读全诗)
2、师介绍诗人:
(课件出示——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他和陆游、范成大三人是互相佩服的朋友。杨万里擅长七言绝句,不论农家生活,还是自然景物,在他笔下都显得新鲜活泼,趣味横生,尤其难得的是,他喜欢描写儿童形象,所写的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
3、 师:再读读诗,找出诗中“点化诗境”用得精妙的词?
【预 设】
生:这个“使”字,把渔童玩耍中透出的天真烂漫、聪明顽皮的天性写活了。
生: “怪生”除了有“怪不得”的意思,还包含着诗人了解原因后的恍然大悟,也包含着理解了两个童子撑伞行为而由此产生的好笑有趣的心理。
师评价:同学们的品读能力真强!看似平常词,却把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尽显其中了,这就是诗的魅力所在呀!
4、师:来,就让我们选择喜欢的背诵的方式,把这两个栩栩如生的顽童形象记在心里吧!大家可边想象画面,边吟诵;可边表演,边吟诵;也可与伙伴合作来吟诵……
(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自由背诵古诗,指名,齐诵)
5、师:美好的童趣令我们深深陶醉。其实诗人杨万里写童趣的诗还不少,自读下面的诗:
课件出示:
《稚子弄冰》 《桑茶坑道中》④
杨万里 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①, 晴明风日雨干时,
采丝穿取当银钲(zhèng)②。 草满花堤⑤水满溪。
敲成玉磬(qìng)穿林响, 童子柳阴眠正着⑥,
忽作玻璃③碎地声。 一牛吃过柳阴西。
注解:①【脱晓冰】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②【钲】古代一种像锣的乐器。
③【玻璃】古时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不是现在的玻璃。 ④【桑茶坑】在安徽泾县。
⑤【花堤】鲜花盛开的堤岸。 ⑥【眠正着】——睡得正熟、正香。
(1)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好好读一读,体会其中的童趣所在。
(2)学生交流汇报。
A:《稚子弄冰》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钲”,圆形;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B:《桑茶坑道中》描绘了孩子的天真可爱,童趣无处不在:雨后晴天,小牧童躺在草地上,睡梦正酣;而他的牛儿,却只管埋头吃自己的青草,越吃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去了。
四、 读写,延童趣:
1、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舟过安仁》,还读了几首童趣诗,诗人为什么能写出儿童的种种童趣呢?我想这和他们拥有一颗童心,用不泯的童心去观察着生活有关。冰心奶奶曾说过: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就是儿童。一个成人再也无法变成儿童。然而儿童世界永远是一个人最眷恋的精神家园。
2、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将它变成一幅流动的画,一个美丽的小故事,写一写《舟过安仁》的小故事或自己的童年趣事吧!(本环节也可在课后完成。)
3、师:课后还可收集一些写儿童生活的其他古诗相互交流。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学习重点:
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 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学习难点:
理解后两句诗并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前准备:
小黑板
学习过程:
知诗人 解诗题
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你们愿意和老师配合吗?
生:愿意
师:请同学们听好游戏要求:请你根据老师的提示猜一位人物的名字。猜到的同学可以抢答
提示一:此人性别男,生于1127年,卒于1206年
提示二:此人是一位诗人,字廷秀,号诚斋
提示三:他的诗一善写田园著称,我们曾学过他的诗文:《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他是南宋四大家之一
生:杨万里
师:很好!你们猜对了,他就是杨万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板书课题:舟过安仁)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汇报(2-3人)
师:那诗人坐着小船路过安仁的时候,到底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乘着诗词的飞船,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去分享吧!
划节奏 读诗文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生自由朗读
指生读
师范读
师:请你根据老师的范读,画一画诗的节奏
生读诗划节奏
师板书诗的节奏
指生根据诗的节奏再读
抓重点 明诗意
师:请同学们,在读古诗,看看你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是你不懂的?
生结合书中的注释理解诗文,质疑
生汇报交流自学收获(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怪生”以及后两句诗的意思)
师:看来同学们理解的都很好!
想诗境 悟诗情
师:再一次读读诗文,想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多说、多想,保证学生的回答时间)
思考:当诗人看到两个小孩“收篙停棹坐船中”的情景时,心情怎样?看到了两个小孩,用伞使风,诗人的心情又怎样?
生汇报交流 (可以结合当时的环境充分的展开自己的想象)
吟诗句 诵诗篇
师: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用我们的读书声表达出你也向往这样的生活。
生自由读 指名读
师: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也把这两个孩子的形象记在心里吧!!
生自由背诵 展示背诵
拓展 延童趣
师: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时一首首美妙的诗!瞧!一童子把夜间冻结在盘里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上当作乐器敲打,忽然冰块落地,发出声响,如玻璃敲碎,一场游戏就这样结束了。(出示古诗的挂图 小黑出示古诗)
生自由读诗 指生读诗
稚子弄冰 (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师: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师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在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也可以变成一个美丽的小故事。
《舟过安仁》教学反思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诗人看到了两个怎样的小孩?
生:两个淘气可爱的小孩。
生:两个聪明可爱的小孩。
师:你喜欢他们吗?那么诗人喜欢吗?
生:喜欢。
师:喜欢他们的什么?
这样的设计虽然说也达到例如表达诗人喜欢儿童的感情,但心里反问自己,这是深刻的体会吗?课后指导老师的一番话让我陷入沉思。经指导老师点拨,我才恍然大悟,应该抓住诗眼“怪生”来教学。所谓的诗眼其实就是整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可以紧跟着问一句:
师: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生:“怪生”
师:诗人喃喃自语“怪不得,怪不得”,诗人在感叹什么啊?
生:感叹两个小孩的顽皮可爱。
抓住诗眼“怪生”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对两个渔童的赞美喜爱之情。从而了解到诗人从不理解两个渔童的行为到理解的感叹,为何而叹?即为渔童的奇思怪想、聪明调皮而感叹。
《舟过安仁》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历来是我比较感兴趣的,因为我十分佩服那些伟大的诗人,短短几句诗文,包含的内容多,含义深刻。教学中我常常满怀激qing,入情入境。诗文教完了,我的心还久久不能平静。
《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是穿越千年时空的。所以,教学中我利用他们的阅读期待,调动起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读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读中感悟到的,然后创设情境: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想象一下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再把想象到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可以适当的加入自己的想象,把短小的诗文变成一个优美的小短文,这是我课前的设计,可是真正实施到课堂中,却不尽人意。
课下我在反思自己,为什么想到了,可是到了实施的时候却有很多不足呢?也许在一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上自己有了一些转变,可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还没能真正的迈出那一步,作为一名教师,要想真正提高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就要勇敢的尝试,迈开自己的步子,新课程不能只是想在脑子里、记在心里,而是要用在课堂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