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优美的意境,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优美的意境,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我国江南有一座小城---扬州,那里风景秀丽,景色宜人, 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留诗作画.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牧也曾留念忘返其间.他特别怀念与他共游扬州的好友韩绰,于是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读入情
1.读一读《寄扬州韩绰判官》。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 (指名答.)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指数名答.)
三、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念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 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寓着诗人对故地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怅然情怀.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指名答.)
7.诗人为什么如此强烈地思念扬州好友呢
8.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 小组内交流.
9.引读“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以及明月夜均为扬州美景,诗人以调侃的语气问韩绰:在明月的夜晚,你这位风流才俊在何处与歌女们吹箫取乐呢 其实是诗人自己在怀念扬州的美丽风光和纸醉金迷的游乐生活)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四、议深情
1.学生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指名答.)
3. 诵读提炼。
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迢不断.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
诗人问:在明月的夜晚,你这位风流才俊在何处与歌女们吹箫取乐呢
这正是——(学生齐读古诗)
这便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扬州月夜,深深的惆怅情思,引人遐想。(学生背诵全诗)
五、拓展学习:
从那抑扬的箫声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请看欧阳修的《踏莎行》: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寄扬州韩绰判官】 作者: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提示:
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以后,在江南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
青山隐约可见,水流千里迢迢。江南秋尽,草木凋零,在难耐的孤寂中怀念远方的友人。在拥有二十四座桥的扬州的月光明媚的夜晚,君在何处教玉人(美人)吹箫?在什么地方潇洒呢?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优美的意境,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优美的意境,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我国江南有一座小城---扬州,那里风景秀丽,景色宜人, 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留诗作画.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牧也曾留念忘返其间.他特别怀念与他共游扬州的好友韩绰,于是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读入情
1.读一读《寄扬州韩绰判官》。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 (指名答.)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指数名答.)
三、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念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 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寓着诗人对故地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怅然情怀.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指名答.)
7.诗人为什么如此强烈地思念扬州好友呢
8.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 小组内交流.
9.引读“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以及明月夜均为扬州美景,诗人以调侃的语气问韩绰:在明月的夜晚,你这位风流才俊在何处与歌女们吹箫取乐呢 其实是诗人自己在怀念扬州的美丽风光和纸醉金迷的游乐生活)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四、议深情
1.学生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指名答.)
3. 诵读提炼。
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迢不断.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
诗人问:在明月的夜晚,你这位风流才俊在何处与歌女们吹箫取乐呢
这正是——(学生齐读古诗)
这便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扬州月夜,深深的惆怅情思,引人遐想。(学生背诵全诗)
五、拓展学习:
从那抑扬的箫声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请看欧阳修的《踏莎行》: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歌鉴赏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杜牧于大和七年至九年间(833—835)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作推官,后来转为掌书记。这首诗当作于他离开江南以后。
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江南佳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则是在扬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的景致。岂不闻“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更何况当地名胜二十四桥上还有神仙般的美人可看呢?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元稹《莺莺传》“疑是玉人来”句可证中晚唐有以玉人喻才子的用法。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妓女歌吹取乐。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的感喟,从而使此诗平添了许多风韵。杜牧又长于将这类调笑寄寓在风调悠扬、清丽俊爽的画面之中,所以虽写艳情却并不流于轻薄。这首诗巧妙地把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桥上的美丽传说与“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造成了“玉人”又是指歌妓舞女的恍惚印象,读之令人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这样优美的境界早已远远超出了与朋友调笑的本意,它所唤起的联想不是风流才子的放荡生活,而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尚且如此美丽,当其春意方浓之时又将如何迷人?这种内蕴的情趣,微妙的思绪,“可言不可言之间”的寄托,“可解不可解之会”的指归(见叶燮《原诗》),正是这首诗成功的奥秘。
<寄扬州韩绰判官>
作者: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注解]:
1.迢迢:形容遥远.
2.玉人:指韩绰.含赞美之意.
[韵译]:
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令已过深秋.江南草木枯凋.
扬州二十四桥.月色格外娇娆.
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评析]:
这是一首调笑诗.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
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意思是说你处在东南形胜的扬州.当此深秋之
际.在何处教玉人吹箫取乐呢 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不少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诗人非常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在回忆想像中便赋予扬州以完美。这两句特意渲染山青水秀、草木常绿的江南清秋景色,正是要为下两句想像中的生活图景提供美好的背景。而首句山、水相对,“隐隐”、“迢迢”迭用,次句“秋尽江南”与“草未凋”之间的转折,更构成了一种抑扬顿挫,悠扬有致的格调,诗人翘首遥思、怀恋繁华旧游的感情也隐约表达出来了。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的三四两句美景落到旧日同游好友韩绰身上,点醒寄赠之意,趁此表现出扬州特有的美景佳胜,和自己对它的怀念遥想,诗人将回忆之地集中到“二十四桥明月夜”,因为此景最能集中体现扬州风光繁华独绝、浪漫美丽。二十四桥,是唐代扬州城内桥梁的总称,所谓“二十四桥明月夜”将活动场所集中在小桥明月,实际上等于说扬州明月夜,更加突出扬州的“江南”水乡特点,杜牧在扬州作幕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征歌逐舞,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赏。诗人设问:
此时此刻,你在二十四桥中的哪一桥上教歌女伎倡们吹箫作乐、流连忘返呢?“何处”应上“二十四桥”,表现了想像中地点不确定的特点,且以问语隐隐传出悠然神往的意境。这幅用回忆想像织成的月明桥上教吹箫的生活图景,不仅透露了诗人对扬州繁华景象,令风流才子们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怀恋,而且借此寄托了对往日旧游之地的思念,重温了彼此同游的情谊;既含蓄地表现了对友人的善意调侃,又对友人现在的处境表示了无限欣慕。
《寄扬州韩绰判官》鉴赏 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杜牧于大和七年至九年间(833—835)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作推官,后来转为掌书记。这首诗当作于他离开江南以后。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江南佳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则是在扬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的景致。岂不闻“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更何况当地名胜二十四桥上还有神仙般的美人可看呢?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元稹《莺莺传》“疑是玉人来”句可证中晚唐有以玉人喻才子的用法。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妓女歌吹取乐。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的感喟,从而使此诗平添了许多风韵。杜牧又长于将这类调笑寄寓在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