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理解诗句。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3首古诗。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赠汪伦》和《题临安邸》两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释有关词语和诗句。练习朗读,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过程
1、回忆学法,揭示课题。
(1)回忆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说说学古诗的基本方法。出示学法:
理解课题,认识作者;解释字词,讲说诗意;
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运用上述方法来学习三首诗,要以学生自学为主。
2、指导学习《赠汪伦》。
(1)理解课题,简介李白及有关本诗的故事。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将放行”是什么意思 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我很快就要坐船离开这里了。
理解第2句。“踏歌”是什么意思 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忽然听到岸上有人用脚步打着节拍,边走边唱的声音。
这两句主要写什么 (主要是叙事,展示一幅离别送行的画面。)
理解第3句。“千尺”是虚指,极言谭水之深,是夸张的说法。
理解第4句。“不及”是什么意思 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虽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却比不上汪伦为我送行的情谊深。
这两句诗用桃花潭来比喻汪伦的感情,以水深比喻情谊深。第3句诗用了夸张的写法。
(4)总结。
○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珍视友情。)
○背诵这首诗。
3、指导学习。《题临安邸》。
(1)理解课题,简介诗人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2句。“休”是什么意思 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寻欢作乐的生活到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
看图帮助理解诗句含义。
理解第3句。“暖风”、“熏”、“醉”是什么意思 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终日只知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理解第4句。“直”是什么意思 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那些统治者简直把这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者家汴州了,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异族侵占的半壁江山。
(4)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讽刺南宋统治者只顾游山玩水,醉生梦死,忘记了山河破碎的耻辱,将收复北方失地完全置之脑后的可耻行径。)
③背诵这首诗。
4、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1、2、4(1)(2)、5(1)(2)(4)。
(2)背诵这两句诗,并准备默写。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第三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释有关词语的句子。
3、练习朗读,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4、完成有关作业。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先背后默写前两首古诗,个别学生写在灯片上,然后出示灯。
全班评价纠正。
2、指导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理解课题,简介陆游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华里。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该,向东流入大海。
理解第2句。“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学生拭答后,教师讲述:五千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
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理解第3句。“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 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于了。
理解第4句。“南”、“王师”是什么意思 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这两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4)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百姓的同情。)
③背诵这首诗。
3、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3、4(3)、5(3)和6的练习。
(2)有余力的学生课外选学李白、陆游的诗一首抄录并背诵。
设计意图: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产生对富有象外之象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韵味气势的简练诗语有敏感,能产生对富有丰富内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指导学生沿着诗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其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言语积淀成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背景简介:南宋时期,金占领了中原地区。爱国诗人陆游在山阴(今属浙江)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恢复统一。
二、背诵全诗,初悟诗语形象美。
1.读通全诗,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顺口了再读几遍。
2.背诵默写。
“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要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读。”[读得准确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在阅读过程中要初悟诗的音韵美。处于记忆黄金时期的儿童朗读音韵和谐、语言精练的古诗必熟记于心,“心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背默之举无疑能强化学生对古诗整体的直觉感受。]
三、品读比较,领悟诗语精练美。
(1)自学古诗,指导学生先学:
1. 我读了_遍就能响亮、顺口地朗读这首诗,不误一字,不少一字。并能标出朗读的节奏和轻重音。★★
2. 我认真地读了_遍诗,产生了_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
我和同桌一起思考、讨论,解决了__个问题。★★★
3. 我仔细读了三遍诗,知道这首诗写了:__________
___________。★★
4. 我还知道这首诗题目的重点词是:____。★
诗的前两句写了__河很_______,__山很______。明白了诗人想表达________的感受。★★★
5.我细细琢磨了后两句诗词语的意思,明白陆游称他们为“遗民”是因为_________,“胡尘”不是灰尘,而是指__________。★★
后两句诗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感情。表明陆游是一位__________的诗人。★★★★
利用手头资料,采用释(注释)、留(保留每一个字的意思)、补(补充有关词语)、调(适当调换语序)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表现古诗意思。
[牛儿吃草,抚把草吞下去,再返回嘴里细细咀嚼。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研讨自学能力,理解此首诗大致的意思,并不是难事,此时可作为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时机。]
(2).质疑问难,重点解答作者“感”什么,为什么“感”。
相机穿插有关时代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填补认识上的空白,深入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原文与诗意比较读。
[仅仅满足于理解诗意,把古诗译为现代文是远远不够的,岂不如译文比起原文“意义大致还在,它的情致就不知去向了”。]
三、拓展阅读,体会诗语意蕴美。
从“南望王师又一年”引申开去,展示以下资料拓展阅读:
(1)1177年陆游52岁作的《关山月》:“中原干戈古已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度今宵垂泪痕。”
(2)1186年陆游61岁作的《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1192年陆游67岁作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1193年诗人68岁作的《秋夜将晓出篱门凉有感》(略)。
(5)1210年诗人85岁作的绝笔诗《示儿》(略)。
接着学生分小组选择学习其中一首,大致理解诗意后开展诗歌朗读比赛。这些诗分别是诗人在中原沦陷后50年、65年、66年、67年、83年写的,学生从这些具体数字中可以感受诗人一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伟大精神。
[设计理念]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产生对富有象外之象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韵味气势的简练诗语有敏感,能产生对富有丰富内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指导学生沿着诗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其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言语积淀成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设计特色]
以读为主,积淀语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背诵全诗,初悟诗语形象美。
1.读通全诗,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顺口了再读几遍。
2.背诵默写。
“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要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读。”(朱熹)读得准确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在阅读过程中要初悟诗的音韵美。处于记忆黄金时期的儿童朗读音韵和谐、语言精练的古诗必熟记于心,“心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李光),背默之举无疑能强化学生对古诗整体的直觉感受。
3.想象诗中画面。
二、品读比较,领悟诗语精练美。
1.利用手头资料,采用释(注释)、留(保留每一个字的意思)、补(补充有关词语)、调(适当调换语序)的方法,用现代语言表现古诗意思。
牛儿吃草,抚把草吞下去,再返回嘴里细细咀嚼。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研讨自学能力,理解此首诗大致的意思,并不是难事,此时可作为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时机。
2.质疑问难,重点解答作者“感”什么,为什么“感”。
相机穿插有关时代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填补认识上的空白,深入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原文与诗意比较读。
仅仅满足于理解诗意,把古诗译为现代文是远远不够的,岂不如译文比起原文“意义大致还在,它的情致就不知去向了”(朱光潜)。
三、拓展阅读,体会诗语意蕴美。
从“南望王师又一年”引申开去,展示以下资料拓展阅读:
(1)1177年陆游52岁作的《关山月》:“中原干戈古已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度今宵垂泪痕。”
(2)1186年陆游61岁作的《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1192年陆游67岁作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1193年诗人68岁作的《秋夜将晓出篱门凉有感》(略)。
(5)1210年诗人85岁作的绝笔诗《示儿》(略)。接着学生分小组选择学习其中一首,大致理解诗意后开展诗歌朗读比赛。这些诗分别是诗人在中原沦陷后50年、65年、66年、67年、83年写的,学生从这些具体数字中可以感受诗人一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伟大精神。
“像这样以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多大呀!”(叶圣陶)古诗教学如果只守住课文中几首,就如单腿走路,学生受益不大;在精读一首诗后,再拓展读其他几首诗,则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以同样的题材组织学生集中学习相同的作品,则诗人一生为恢复中原、统一中国而奋斗的感人形象以及将个人的生命和民族的前途融为一体的伟大爱国精神,也能使学生受到感染。
四、延伸课外,激发再研读的兴趣。
结合作者的遭遇介绍,告知学生陆游“六十年间万首诗”,诗歌最突出的主题是表现恢复中原、统一中国有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课外合作收集陆游的爱国诗,进行编报等相关语文活动。
延伸课外再读诗,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评点]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诗是浩瀚的中华文化的沉沉载体。在语文教学中,古诗的教学价值有待进一步开发。此例古诗教学设计,颇有个性特色,一是尝试了先背读后领悟,提倡如牛吃草式的“反刍教学法”;二是以一首诗带读多首诗,注重扩大阅读量,暂不求甚解;三是注重以原诗感悟诗意,而不搞译文。设计者敢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可圈可点。
【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理解诗句。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
【相关资料】
注释
篱:篱笆,用竹子、树枝等编成的围墙。
河:黄河。
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五千仞,形容山非常高。
岳:指西岳华山。
摩:触摸。
遗民:指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
胡尘:胡(金)人兵马践踏扬起的尘土。
王师:指南宋军队。
译文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
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介绍作者陆游及写作背景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古诗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随机指导理解“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的虚指写法。
4、疏通诗义后追问:
①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
②听音效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③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板书:泪)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
④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4、参读陆游的《示儿》,深化感悟。
①“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呀!——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②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背诵陆游《示儿》,南宋王师盼到没有,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但悲不见九州同)此时此刻,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③古诗读到这里,你觉得“遗民”的“遗”仅仅是“遗留”的意思吗?(遗忘、遗弃)
是谁早早地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地遗弃了他们?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1、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学生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迎凉有感的背后,是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2、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3、沉沦的是无道昏君,堕落的是无耻佞臣。(课件播放MTV《满江红》)面对破碎的河山,面对苦盼的人民,抗金名将岳飞喊出了“尽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
【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理解诗句。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简介陆游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二、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三、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华里。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该,向东流入大海。
理解第2句。“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学生拭答后,教师讲述:五千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
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理解第3句。“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 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于了。
理解第4句。“南”、“王师”是什么意思 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这两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四、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百姓的同情。)
③背诵这首诗。
五、布置作业。
选陆游的其他古诗抄录并背诵。
[设计理念]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产生对富有象外之象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韵味气势的简练诗语有敏感,能产生对富有丰富内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指导学生沿着诗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其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言语积淀成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教学流程]
一、背诵全诗,初悟诗语形象美。
1.读通全诗,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顺口了再读几遍。
2.背诵默写。
3.想象诗中画面。
二、品读比较,领悟诗语精练美。
1.利用手头资料,采用释(注释)、留(保留每一个字的意思)、补(补充有关词语)、调(适当调换语序)的方法,用现代语言表现古诗意思。
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研讨自学能力,理解此首诗大致的意思,并不是难事,此时可作为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时机。
2.质疑问难,重点解答作者“感”什么,为什么“感”。
相机穿插有关时代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填补认识上的空白,深入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原文与诗意比较读。
仅仅满足于理解诗意,把古诗译为现代文是远远不够的,岂不如译文比起原文“意义大致还在,它的情致就不知去向了”
三、拓展阅读,体会诗语意蕴美。
从“南望王师又一年”引申开去,展示以下资料拓展阅读:
(1)1177年陆游52岁作的《关山月》:“中原干戈古已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度今宵垂泪痕。”
(2)1186年陆游61岁作的《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1192年陆游67岁作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1193年诗人68岁作的《秋夜将晓出篱门凉有感》(略)。
(5)1210年诗人85岁作的绝笔诗《示儿》(略)。接着学生分小组选择学习其中一首,大致理解诗意后开展诗歌朗读比赛。这些诗分别是诗人在中原沦陷后50年、65年、66年、67年、83年写的,学生从这些具体数字中可以感受诗人一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伟大精神。
四、延伸课外,激发再研读的兴趣。
结合作者的遭遇介绍,告知学生陆游“六十年间万首诗”,诗歌最突出的主题是表现恢复中原、统一中国有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课外合作收集陆游的爱国诗,进行编报等相关语文活动。
延伸课外再读诗,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