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百家争鸣 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百家争鸣 课件(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12 09:1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8课
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
1
2
掌握老子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重点掌握孔子“仁”的政治思想及影响,知道孔子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
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代表人物,以及各学派的思想特点;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风云变幻,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经历着巨大变革,这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许多有思想的人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让我们通过今天《百家争鸣》的学习,领略2000多年前诸子百家的人格魅力,体会他们思想的博大精深。
新课探究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期楚国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辩证法。
新课探究
老子
年代
姓名
国籍
创立学派




政治主张
重要著作










1、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
2、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转化的
3、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老子》(又名《道德经》)【道家的经典】












新课探究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
出土的帛书《老子》
老子在《道德经》中首先提出“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古时,“道”与“天”字相通,在这里“天”和“道”是相通的,一般是指万物运行的自然法则。老子认为,道就是自然发展的规律,故应顺应万物的发展变化而不加干涉,亦即应任万物按照“自己那样”而存在和发展变化,应听任万物依其本性而自生、自长、自化、自成为法则。
老子的思想主张
新课探究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边境地区有位老翁,一次,他的马挣脱缰绳跑丢了,村里的人们都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也许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走丢的马带着另一匹马回来了。人们都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也许是一件坏事。”没过多久,他的儿子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腿。人们又都来安慰他。那老人又说:“这也许是一件好事。”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被征兵去作战。惟有老翁的儿子因为摔断腿的缘故免于征战而保全了性命。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新课探究
老子的政治主张







新课探究
老子对“无为”治国作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国就好比煮小鱼,不能搅动太多,否则鱼就会被搅烂,这就是“无为”;而鱼还是要烧煮的,国还是要治理的,并且还要煮得好,治得好,这就是“为”;如能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任其自然成功,鱼可以煮得好,国也能治得好,这就是“无为而不为”,诚如老子所说:“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而治”内含“任自然、顺民意、尚民主、遵规律而为”的思想,是老子为解救社会危机而提出的一种独特的政治主张。
新课探究
孔子和儒家学说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从小学习礼乐,年轻时做过小吏,中年到鲁国从政,但时间不长,后周游列国,晚年到鲁国,主要从事教育和编订古籍工作。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新课探究
孔子的思想主张
“仁”是孔子全部思想的核心。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孔子在政治思想上提倡恢复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希望用伦理道德维系社会秩序;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实行德政,爱惜民力,体贴民意,使人民心悦诚服。
新课探究
“仁者爱人”“仁”是“爱人”,即爱别人,爱众人,为此必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克己复礼为仁”“仁”是“礼”的根本内涵,只有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周礼的规范,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才算有了仁德,这反映了他对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僭越周礼行为的不满。
“仁”的含义十分宽泛,包含了一切美德。“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其最主要的两个内容。我们应如何理解孔子“仁”的学说呢?
新课探究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你认为孔子提倡的“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意义?
“为政以德”即是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百姓,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新课探究
孔子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







孔子创办私学,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新课探究
夏商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平民百姓是没有机会进入校门的。孔子创办了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什么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孔子的弟子大多数出身于平民。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像颜回、子路、曾参等人,在历史上都非常有名。
新课探究
孔子教育方面的另一个贡献是,他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①有教无类;
②因材施教;
③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新课探究
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整理古籍《诗经》、《尚书》等古代文献
言论记录在《论语》
新课探究
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异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其中,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
儒家孟子
儒家荀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
新课探究
墨家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他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有《墨子》一书传世。
新课探究
儒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尊称他为“亚圣”,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以“仁政”治国,不要过分剥削人民。孟子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晚年从事著述,现存《荀子》32篇。
新课探究
道家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的庄子。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要“无为而治”,不要加重人民的负担。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一书。
新课探究
法家
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韩非,他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著有《韩非子》一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新课探究
学派
人物
主要思想
代表作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荀子
墨子
庄子
韩非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孟子
《墨子》
《孟子》
《庄子》
《韩非子》
《荀子》
新课探究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并不是指一百个流派,它们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诸子百家”按照本阶级(层)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了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思考:“百家争鸣”是指一百个流派吗?如何理解“争鸣”二字?
新课探究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在各领域形成的理论,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如何认识和评价“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随堂练习
C
B
B
C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