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1.教育事业
(1)新式学校
4.艺术
(2)废除科举制
2.新闻出版
3.文学
(1)新式报刊
(2)出版机构
(1)代表人物及作品
(2)鲁迅作品及其特点
(1)绘画
(2)音乐
(3)电影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时期
新式学校
洋务运动时期
甲午中日战争后
百日维新期间
新式学校
同文馆
福州船政学堂
北洋西学堂(天津)
南洋公学(上海)
京师大学堂
请列举近代中国兴办的新式学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京师大学堂,1898年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
先后经历“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1902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设速成、预备两科,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出任校长,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回到北平复校。1952年,校园从北京内城迁至西北郊燕园。
创办新式学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创办新式学校
北大名人
1915年在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
陈独秀:
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蔡元培:
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胡
适:
191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李大钊:
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
茅
盾:
1913年考入北大预科班,由于贫困没再继续读。
马寅初: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创办新式学校
根据2018TIMES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北京大学位于第27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对比两则材料,思考新式教育新在哪里?
修身
读经
中国
外国语
历史
地理
算学
博物
图画
讲经
文学
一年级
1
9
4
8
3
2
4
2
1
二年级
1
9
4
8
2
3
4
2
1
学年
周课时
课程
材料一:《奏定学堂章程》里的中学堂一二年级课程与课时
材料二:明清时期,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只限于八股文。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创办新式学校
科目丰富,切合实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创办新式学校
新式学堂的创办,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培养了一些近代人才,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③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
废除科举制
过
程
①
1901年,清政府以科举流弊太多,决定从次年开始,废除八股文。
②1903年,又以科举阻碍学校发展,决定逐步废除科举制。
科举制正式建立的时间、标志?
605年,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建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清政府还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废除科举制
美国社会学家罗兹曼在其著作《中国的现代化》中大加赞叹道:“科举制度的废除,代表着中国已与过去一刀两断,其意义大致相当于1861年沙俄废奴和1868年明治维新后不久的废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和延安的《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
新式报刊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香港等地创办了许多供在华外国人阅读的外文报刊。
新式报刊
《申报》自1872年创办到1949年停办,历时78年。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因为它见证、记录了晚清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
地
位
是近代中国存在长的中文报纸。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新式报刊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这些新式报刊,报道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国内外时局。它们报道及时,覆盖面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新式报刊
作
用
这么多新式报刊,如何刊印发行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
出版机构
1954年迁至北京,除出版各类书籍外,主要出版汉译书籍和中外语文辞书。
“为国难而牺牲,
为文化而奋斗”
地
位
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日军1932年曾有针对性的轰炸商务印书馆。侵沪司令盐泽幸一:“炸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就可恢复,只有把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关焚毁了,它则永远不能恢复。”,造成80%以上资产被毁,同时被毁的还所属的东方图书馆珍藏的45万册图书,后来,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商务印书馆复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它编辑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字典和大批文化学术著作,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作
用
出版机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近代的中华书局
近代开明书店出版的《算术》
邹韬奋创办的生活书店
解放区新华书店出版的《回忆马克思》
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生活书店等,也是当时有影响的出版机构。
出版机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出版机构
新华书店是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1937年成立于延安,因该书店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出版集团之下,是国家官方的书店,也是官方刊物宣传与发售处之一,全国各地均有分店,截至2006年共有14000多个发售网点,
延安新华书店旧址
现代化的新华书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成就突出,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作者
作品
鲁迅
郭沫若
茅盾
曹禺
巴金
老舍
代表人物及作品
《狂人日记》
《阿Q正传》
《女神》
《子夜》
《雷雨》
《家》
《骆驼祥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农群众,创造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
代表人物及作品
1942年,毛泽东同出席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代表合影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代表人物及作品
赵树理(1906年—1970年),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创始人。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代表人物及作品
丁玲(1904年-1986年),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1936年到达陕北,是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给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原本力量薄弱的文艺运动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出过无法取代的贡献。代表著作有处女作《梦珂》,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记》,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代表人物及作品
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周立波(1908年-1979年)。湖南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编译家。抗战爆发后作为战地记者走遍华北前线,1939年到延安,任教于鲁迅文学艺术学院,后主编《解放日报》文艺副刊。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了大量描写农村新人新貌的小说和散文。他的小说清新秀丽,别具一格,擅长描写农村中的生活,乡土气息浓厚,为读者所喜爱。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大型歌剧《白毛女》
代表人物及作品
白毛女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儿”。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具有深远历史影响。品。此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一特殊时期创作的文艺作品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鲁迅作品及特点
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成为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
《阿Q正传》,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
鲁迅杂文思想深刻,语言犀利,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篇章。
鲁迅作品及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齐白石擅绘花鸟草虫,画法上工笔、写意兼长,造诣精深
蛙声十里出山泉
绘画
齐白石(1864年─1957年)
墨虾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2017年12月17日晚,齐白石作品《山水十二条屏》亮相拍场,最终以
元人民币成交,成为目前最贵的中国艺术品。
9.315亿
绘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徐悲鸿熟悉中西画法,并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来改革中国画法,创作了《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宏篇巨作,在中国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
徐悲鸿(1895年-1953年)
《愚公移山》局部
《奔马图》
绘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名曲,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
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音乐
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革命文艺蓬勃发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冼星海的代表作品《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独立、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冼星海(1905年-1945年)
音乐
2015年8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结果,《黄河大合唱》是入选的10首歌曲之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20世纪初,西方发明的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
早期照相机
1903年慈禧扮观音。一生七八百张照片,其中有生活照、化妆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别样的慈禧.
1844年,这位满清贵族耆英在法国人的照相机前留下了中国第一张照片。虽然模模糊糊,但是人像还算清晰。
电影
用你的物理知识解释一下照像机的成像原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影传入了中国。很快,便普及开来,各城市相继建起了电影院。
电影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②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年在上海拍摄的《歌女红牡丹》
①第一部无声电影——1905
年在北京拍摄的《定军山》
电影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赵丹
赵丹、周璇等电影明星,为人们留下了《十字街头》《马路天使》《渔光曲》等经典影片,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十字街头》由明星影片公司摄制于1937年,是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家沈西苓的代表作。
影片描写处于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的30年代的知识分子的苦闷、旁徨和挣扎,提出正视现实,冲破个人象牙之塔,离开旁徨的十字街头,走向革命的时代要求。
电影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周璇
电影
《马路天使》是明星影片公司1937年出品的剧情片,由赵丹、周璇等主演。该片以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生活为背景,讲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遭遇以及歌女小红与吹鼓手陈少平之间的爱情故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渔光曲》,1934年首映。是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曾经创造了连续放映84天的记录。影片讲述的渔民小猫,小猴家庭破产、流浪和死亡的故事,令人潸然泪下。
1935年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