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12 10:3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学习目标
1
2
掌握东汉建立的基本情况;了解“光武中兴”局面的出现及这一时期所采取的措施。
掌握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的主要史实,分析总结东汉衰败的原因。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所了解到的汉朝之所以被称为西汉,是因为此后还有一个史称东汉的王朝。《三字经》中有一句话:“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你从这两句话中获取了哪些信息?东汉王朝是如何建立和灭亡的?本课就让我们来了解这段历史。
新课探究
光武中兴
西汉灭亡
①灭亡原因: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②灭亡时间:公元9年。
③灭亡标志: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
新课探究
王莽(公元前45—公元23年),字巨君,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王永之弟,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太祖,也称建兴皇帝或新帝。王莽初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王莽共在位16年,卒年69岁,而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很短命的朝代之一。
新课探究
东汉的建立
王莽篡汉后,他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各地农民起义。其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东汉王朝建立了。
农民起义
新课探究
①东汉建立者:西汉宗亲刘秀。
②建立时间:公元25年。
③都城:洛阳。
光武帝刘秀
新课探究
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因此史称东汉。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公元25年,刘秀于河北登基称帝,为表汉室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国号。经过长达十数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绿林、赤眉和陇、蜀等诸多割据势力和农民起义军,使得自新莽末年以来纷争战乱长达二十余年的中国大地再次归于一统。刘秀即为光武帝。
新课探究
上述材料说明东汉建立后,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长期的战乱和伴之而来的饥荒疫疾,使得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经济凋敝。与此同时,各地农民起义也时伏时起。
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范晔《后汉书·郡国一》
新课探究
光武帝刘秀为了巩固统治、稳定社会局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来治理国家呢?
释放奴婢
减轻农民的负担
减轻刑法
合并郡县
整顿吏治
新课探究
刘秀勤于政事,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救济粮,减少租、徭役,同时恢复西汉较轻的田税制,实行三十税一。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400多郡县,精简官员。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
新课探究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除了这些对内采取的措施外,光武帝对外还采取了一定的对外措施,是什么呢?
鉴于王莽的教训,汉光武帝刘秀一改汉武帝以来对少数民族的征服和王莽的大民族主义,从休养生息的总方针出发,确定了自己的一套民族政策,从而为东汉王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比如实行“逸政”安边,不妄开战端;着眼于合作发展,实施扶持政策;试行“以边制边”,采取“自治”政策等。
新课探究
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口增长,因此刘秀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
新课探究
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奉行的是一家一姓的“家天下”制度。古代把一个姓氏崛起从而建立国家的过程叫作“兴”,对于刘氏家族来讲,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叫作“兴”,刘秀建立东汉的过程叫作“再兴”,即第二次兴起之意。为表示日后刘家江山在刘邦、刘
秀之后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兴起,所以东汉统治者刘秀把建立东汉王朝的过程叫作刘氏江山的“中兴”,即这不是刘氏江山的后一次兴起。
新课探究
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
说唱是汉代百戏中的一种,说唱俑又称说书俑。这件俑身材矮胖,表情生动活泼,幽默风趣。雕塑线条简练,技法娴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
光武中兴时期社会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新课探究
(1)共同原因:吸取了前朝繁民劳众激化矛盾的教训。
(2)采取措施:①统治者汲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
②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
③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④行之有效政策的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
⑤统治者个人的励精图治。
小组讨论:“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盛世局面的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其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共同之处?
新课探究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什么是“外戚”呢?大家知道,西汉就灭亡于外戚王莽之手。所谓外戚亦称“外家”,是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宦官多是幼年入宫,社会关系简单,别无出路,但因其近于皇帝,故权势很大。
新课探究
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皇帝早逝,幼主即位,母后临朝,造成外戚专权,外戚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及至皇帝成年懂事,不甘外戚胁持,为了把大权夺回到自己手中,就依赖身边的心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皇帝亲政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于是又演变成宦官专权的局面。可是,皇帝死后,宦官身份卑贱不能辅政,立新皇帝后,接着又有新的外戚上台。这就造成了围绕皇权的争夺而出现的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政的局面。
新课探究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示意图
新课探究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败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更有甚者,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得皇帝的性命不保。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这种局面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外戚“跋扈将军”梁翼独揽朝政20余年,三废皇帝,毒死汉质帝。
新课探究
公元159年,汉桓帝与宦官单超等人合谋,除掉梁冀,公卿、列校、刺史、二千石被连及者数十人,故吏宾客免黜者三百余人,“朝廷为空”。梁翼被抄的家财达三十余万万。官府获得这笔巨大收人后,得以在这一年减收天下租税之半,以收揽民心。
从以上材料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新课探究
黄巾起义
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
这段话出自《后汉书》,意思是说,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谄佞奸徒,趋炎附势,阿世盜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这段话非常形象地反映了东汉末年朝纲败坏,官场腐败的乱象。
新课探究
阅读课本第65页内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为什么说黄巾起义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②黄巾起义的时间、领导者是什么?
③本次起义为什么称为“黄巾起义”?
④黄巾起义的过程如何?结果怎样?
⑤黄巾起义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新课探究
①张角创立太平道,以宗教的方式笼络人心,经过十多年的社会底层传教,信徒已有数十万人。
②黄巾起义的时间是184年,领导者是张角。
③因为起义者都头绑黄巾为记号,故称“黄巾起义”。
④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黄巾军受到重挫,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因病去世,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⑤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新课探究
张角,钜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人。中国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黄巾军”的领袖,太平道的创始人。他因得到道士于吉等人所传《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遂以宗教救世为己任,利用其中的某些宗教观念和社会政治思想,组织群众,约于灵帝建宁(168——172)初传道。中平元年(184年),张角率领群众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史称“黄巾起义”。不久张角病死,起义军也很快被汉朝所镇压。
东汉末年张角,组织领导黄巾起义
新课探究
张角创立太平道,以宗教的方式笼络人心,利用宗教作手段发动起义;起义经过精心策划,将信徒设置三十六方(方,犹如将军称号。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设一渠帅,由张角统一指挥;队伍以头裹黄巾为标志;选定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即光和七年(184年)三月五日起……以上内容充分说明黄巾起义是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新课探究
张角提出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兴兵反汉。其中“苍天”是指东汉,“黄天”指的就是太平道,而且根据“五德始终说”的推测,汉为火德,火生土,而土为黄色,所以众信徒都头绑黄巾为记号,象征要取代腐败的东汉。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从而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随堂练习
B
A
C
C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