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七律·长征 2课时 教案(附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七律·长征 2课时 教案(附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12 15:32:0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5.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难点
重点1.能够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难点
理解诗歌高度概括的艺术性和夸张的表达方式,从中体会到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
突破方法
读悟结合,品词析句。
教法与学法
教法
情景教学法、
点拨法。
学法
体验法、自读自悟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有感情地相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关键字表达的思想情感。
2.理解诗歌高度概括的艺术性和夸张的表达方式。
3.体会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一、再读课文,感受“远征难”
(一)读首联找出关键字。
师: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七律,长征》。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慨。首先请同学们把首联细细地读一谈,
边读边想,你认为哪个词语是关键词?为什么你会这样认为?
(“不怕”两字,铿锵有力,下笔干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千难万险时的英勇无畏、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艰苦一笔带过,
加深了“不怕”的程度,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万水千山”以静写动,概括了长征遇到的艰难险阻,语言高度凝练)
(二)从下文中找出长征途中的具体困难。
师:从首联“万水千山只等闲”中,我们]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们对困难的藐视。那么我们能从下文中找出红军具体遇到了什么困难吗?
(板书:远征难)
(先是承接上文的“千山”,提到了“五岭”和“乌蒙山”,“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写出山势险峻。然后承接上文的“万水”,提到了“金沙江”和“大渡河”。最后的尾联还写到了“岷山”的千里冰封)
(三)小结: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面对的困难绝不止这几个。但是作者并没有将每一个困难
都娓娓道来,而是选取长征途中最具代表性的困难,对“远征难”进行高度概括。这既能集中呈现艺术效果,也能体现诗歌的艺术魅力。(板书: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
岷山)
二、精读课文,理解“只等闲”
师:长征途中的千山万水、千难万险没有阻挡红军战士们前进的脚步,既然大家能够准确找出长征途中的“远征难”,那么你们一定也能找出战土们面对困难时的“只等闲”。请同学们再细细研读全文,找出战上们面对困难时的表现。(板书:只等闲)
(一)读颔联,找到“腾细浪”“走泥丸”。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五岭和乌蒙山的奇险,并与“细浪”“泥丸”
图片做对比,感受红军藐视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与壮志豪情。
学生品析。
(作者先用“扬”的手法,展现其山势险峻。面后用“抑”的手法展现其渺小,这抑扬之间更反村出红军的伟大,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诗歌在艺术表达上的夸张)
(二)读颈联,体会“暖”“寒”“拍”“横”
教师相机为学生介绍红军抢渡金沙江、飞夺沙定桥的史实,学生在脑海中想象这两句诗描绘的画面。
学生品析
(-“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他们夺取泸定桥时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一动一静,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三)读尾联,感受长征的最后历程。
学生品析
(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超过“透泡”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明,“喜”
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之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板书:腾细浪走泥丸暖寒尽开颜)
三、总结全课,升华情感
(一)小结: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笔力雄健。全诗大处雄浑,节奏强烈;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妙。内容上,全诗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词,视之若无,体现出一代伟人之胸襟。这正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正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拓展阅读。
接下来我们一起阅读课后链接中的这首《菩萨蛮●大柏地》,继续感受毛主席乐观豪迈的胸襟。
1.这首词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学生分享搜集到的关于写作背景的资料:
1929年,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出发,同追来的国民党军队在大柏地打了一仗,大获全胜。1933年夏天,毛泽东再次路过大柏地,面对昔日金戈铁马的战场,他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词。
2.通读全文,试着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上阕描绘了夏天傍晚雨后晴空,美丽的颜色传神地描绘了一幅斑斓的夏日黃昏图,寓情于景。下阙点出此诗追忆的主题,回忆当年大柏地的激烈战斗,由叙述转为抒情)
3.作去为什么要描写大柏地的美景?
(作者通过对大柏地美丽银色的描号和对大柏地激烈成胜的回忆,热情地歌颂了革命战争。如果没有革命者的浴血奋战,也就没有今天大柏地焕然-
-新的美好景象)
4.弹洞并不是美好的景象,可为什么作者却说“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当年的激战已成为烟云,只有雨后墙壁上的弹洞还提醒着大家当年的风起云涌。弹洞不是一一种美景,但是作者却以浪漫的革命主义去欣赏它一-就
用这弹洞去装点祖国河山吧!因为它见证了军民携手并肩,同仇这正是诗人对人民革命战争的赞礼!这正是一代伟人的不凡胸襟!
板书设计
5七律.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
五岭
腾细浪
乌蒙
走泥丸
金沙江

大渡河

岷山
尽开颜
课时作业
一、
我会选。
1.他在悬(涯
崖V
)上发现了一株罕见的灵芝。
2、没有船。他们该如何(度
渡V
)过黄河呢?
朱司令陷人了深的沉思中。
二、默写填空。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点明全诗中心的句子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表现革命胜利在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句子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一篇大气磅礴的七言律诗。在教学本诗时,不能只是孤立地讲解诗句的意思,而是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理解诗歌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贯穿全文的英勇豪迈之情。为了更好地贴近历史,课前的预习十分必要。学生们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逐渐明白什么是“长征”。老师在课堂上要带领学生从诗文中去领会更为深刻的长征精神。在讲解诗句的间隙,老师要相机为学生介绍相应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文,感受诗中传达的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大气豪迈,气势非凡,体现在这首诗中是夸张的艺术表达,以及对比、反衬等修辞的运用。老师应该指导学生赏析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通过用多篇同质或异质的文章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让学生自己从中去发现共同点或不同点,从而真正体会诗人特有的写作风格,领略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5.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难点
重点1.能够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难点
理解诗歌高度概括的艺术性和夸张的表达方式,从中体会到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
突破方法
读悟结合,品词析句。
教法与学法
教法
情景教学法、
点拨法。
学法
体验法、自读自悟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会写“涯”“渡”“索”“律”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一、初读课文
(一)谈话引人课文。
师:“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往往高于生活”,这句话用来说明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是再合适不过了。我相信班上同学或许曾经拜读过他的著名诗文,比如《沁园春.雪》,领略了他的雄韬伟略。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由毛泽东亲历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升华而来的《七律.长征》,又有怎样的气魄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它。
根据题目,我们了解到这是一首写红军长征的诗歌,谁能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将课题解释得更具体呢?
(二)学生交流,老师总结。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
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激昂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其中“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对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三)让学生分段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指导学生认识巩固“逶迤、磅礴、岷山”三个词语。
教师相机提问:你读得这么好,能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吗?
参考注释:
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建出发,于9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成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透迤:弯弯曲曲延绵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传》,“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比喻形势发展迅速或工作进行顺利。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四)教师指导朗读。
要求: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等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齐读课文。
(六)教师小结:同学们把课文读得很正确、很流利,如果我们能理解课文的意思,就可以把课文读得更有韵律感。
二、理解诗文大意
(一)结合书中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的脚下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人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二)听一听
《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请同学谈-谈自己通
过预习所了解的长征有多么艰难困苦。
(三)播放长征歌曲,以乐配诵,以乐带诵,指导学生读出韵律感。
板书设计
5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