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十三章
轴对称
13.3
等腰三角形
13.3.1
等腰三角形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探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理解等腰三角形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并会运用
其进行推理和证明.
1.回忆一下,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性质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2.“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这个命题的题设
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题设:一个三角形中有两条边相等.
结论:这两条边所对的角相等.
新课导入
3.写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这个命题的逆命题.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4.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方法是什么?
作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线或底边的中线,将一个三角形的问题转化为两个全等三角形来证明两个角相等.
探究新知
已知:如图,在△ABC中,∠B=∠C.
求证:AB=AC.
证明:过A点作AE⊥BC,垂足为E.
∴
∠AEB=∠AEC=90°.
在△ABE和△ACE中,
∴△ABE≌△ACE(AAS).
∴AB=AC.
5.运用类比的思想,请你证明3中的命题吗?
A
B
C
探究新知
E
6.你还有其他证明方法吗?能作底边BC上的中线吗?
仿照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方法还可以作∠BAC的平分线进行证明.
不能作底边BC上的中线进行证明(找到的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SSA).
探究新知
由上面的推理证明,我们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几何语言表示:
在△ABC中,
∵∠B=∠C,
∴AB=AC.
A
B
C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例1】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已知:
AD是△ABC的外角的平分
线,AD∥BC(如图).
求证:AB=AC.
A
B
C
D
E
1
2
例题解析
证明:
∵
AD是△ABC的外角的平分线,
∴∠1=∠2
.
∵AD∥BC,
∴∠1=∠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C.
∴AB=AC(等角对等边).
A
B
C
D
E
1
2
例题解析
D
C
【例2】已知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a
,底边上的高的长为h
,求作这个等腰三角形.
作法:(1)作线段AB
=a.
(2)作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MN,与
AB
相交于点D.
(3)在MN上取一点C,使DC
=h.
(4)连接AC,BC.
则△ABC
就是所求作的等腰三角形.
A
B
M
N
例题解析
1.如图,∠A
=36°,∠DBC
=36°,∠C
=72°,分别计算∠1,
∠2的度数,并说明图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
A
B
C
D
1
2
∠1=72°,∠2=36°.
等腰三角形有:
△ABC,△ABD,△BCD.
课堂练习
2.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沿着对角线折叠,
重合部分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1
2
是等腰三角形.
如图可证∠1=∠2.
课堂练习
3.如图,AC
和BD
相交于点O,且AB∥DC,
OA
=OB.求证:OC
=OD.
A
B
C
D
O
证明:∵OA=OB,
∴∠A=∠B(等边对等角).
又∵AB∥DC,
∴∠A=∠C,∠B=∠D.
∴∠C=∠D.
∴OC=OD(等角对等边).
课堂练习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是条件和结论刚好相反.
3.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时,应注意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再见第十三章轴对称
13.3等腰三角形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探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理解等腰三角形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并会运用其进行推理和证明.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理解和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难点:学生能够理解等腰三角形性质与判定的区别,能够综合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决问题.
三、教学用具
电脑、多媒体、课件、直尺、刻度尺
相关资源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现在大家来回忆一下,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性质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2.“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条件:一个三角形中有两条边相等.
结论:这两条边所对的角相等.
(二)探究新知
1.写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这个命题的逆命题.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方法是什么?
作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线或底边的中线,将一个三角形的问题转化为两个全等三角形来证明两个角相等.
3.类比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方法,你能选择一种来证明这个命题吗?
已知:如图,在△ABC中,∠B=∠C.求证:AB=AC.
证明:过A点作AE⊥BC,垂足为E.
∴∠AEB=∠AEC=90°.
在△ABE和△ACE中,
∴△ABE≌△ACE(AAS).
∴AB=AC.
4.你还有其他证明方法吗?能作底边BC上的中线吗?
仿照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方法还可以作∠BAC的平分线进行证明,但不能作底边BC上的中线进行证明(找到的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SSA).
由上面的推理证明,我们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几何语言表示:
在△ABC中,∵∠B=∠C,
∴AB=AC.
(三)例题解析
【例1】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此题是文字叙述的证明题,我们首先将文字语言转化成相应的几何语言,再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
已知:AD是△ABC的外角的平分线,AD∥BC(如图).
求证:AB=AC.
学生先思考,再分析.
要证明AB=AC,可先证明∠B=∠C.
接下来,可以找∠B,∠C与∠EAD,∠CAD的关系.
证明:∵AD是△ABC的外角的平分线
∴∠1=∠2
∵AD∥BC,
∴∠1=∠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C,
∴AB=AC(等角对等边).
设计意图:巩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例2】已知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a,底边上的高的长为h,求作这个等腰三角形.
作法:
(1)作线段AB=a.
(2)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MN,与AB相交于点D.
(3)在MN上取一点C,使DC=h.
(4)连接AC,BC,则△ABC就是所求作的等腰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这一重要的作图方法.
(四)课堂练习
1.如图,∠A=36°,∠DBC=36°,∠C=72°,分别计算∠1,∠2的度数,并说明图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
答案:∠1=72°,∠2=36°.
等腰三角形有:△ABC,△ABD,△BCD.
设计意图:考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如图,把一张矩形的纸沿对角线折叠,重合部分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答案:是等腰三角形.如图可证∠1=∠2.
设计意图:考查运用等腰三角形判定和平行线性质等知识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3.如图,AC和BD相交于点O,且AB∥DC,OA=OB,求证:OC=OD.
证明:∵OA=OB,
∴∠A=∠B(等边对等角).
又∵AB∥DC,
∴∠A=∠C,∠B=∠D.
∴∠C=∠D.
∴OC=OD(等角对等边).
设计意图:考查综合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和平行线性质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是条件和结论刚好相反.
3.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时,应注意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所学内容,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理解等腰三角形判定与性质的区别,能够综合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进行推理论证.
七、板书设计
13.3.1等腰三角形(2)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简称“等角对等边”)对的边也相等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