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9)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二单元 第5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2019)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二单元 第5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12 21:29: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I、历史纲要导引
了解中国科举制与
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
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II、学科素养对接
西方文官制度
   文官,也称公务员,译自英文Civil
Servant(单称)或Civil
Service(群体总称),在美国还被成为“政府雇员”,即英文Government
Employee,一般是指经过公开考试被政府择优录用,在中央及地方行政机构中长期固定地担任文职工作并具有一定等级的工作人员。
  在不同国家里,文官的概念各有其特定的范围。通观各国文官制度,其范围大体可归纳为以下3种类型:
  第一是小范围的,仅指中央政府系统中非选举产生的和非政府任命的事务官或常任文官,英国及许多英联邦国家如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属于这种类型。其中尤以英国最为典型。按照英国有关法律规定,文官就是指在中央政府中除“政务官”以外的所有工作人员,即上自常务次官,下指清洁工。由选举或政治任命产生的议员、首相、部长、国务大臣、政务次官、政治秘书和专门委员会等政务官以及法官、军人等不包括在文官范围之内。
  第二是中范围的,指中央政府机关中的所有公职人员,包括政务官和事务官。美国、加拿大等国属于这种类型。美国文官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划分。广义的划分是指与军人相区别的所有政府雇员。包括总统、州长、部长、副部长、助理部长、独立机构的长官等政务官和行政部门的所有文职人员,而立法部门的议员及国会雇佣的职员和司法部门的法官及法院其它工作人员、军队的军官及文职人员等不包括在文官范围之内。狭义的划分仅指除选举和政治任命产生的高级官员以外的政府行政部门的文职人员,即职业文官。但其范围比英国的常任文官所包括的人员更广泛,还包括公共事业单位的人员和政府经营的企业单位的管理人员。
  第三是大范围的,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机关的公职人员、国会除议员以外的工作人员、法官、检察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等。法国和日本等国基本属于这种类型。在法国,文官指国家机关的全体人员。在日本,把公务员(日本称“公务员”)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家公务员”,指在中央政府机关、国会、法院、国立学校和医院以及国有企事业等单位供职的所有人员;一种是“地方公务员”,指在地方政府机关、立法机关、法院、地方政府经营的企事业等单位供职的所有人员。
  尽管西方各国对文官称谓不同,范围各异,但基本上是指通过非选举程序而被录用担任政府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第一,文官都是按照国家法律规定,通过一定程序而任用的人员,他们与国家的关系不是契约关系;
  第二,文官都是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其服务对象是国家,与其它社会职业是根本不同的;
  第三,文官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在执行国家公务时代表国家,因而必须依法行政。
所谓文官制度就是指由法律或法令规定的有关文官的考试、录用、考核、任用、奖惩、培训、工资、福利和退休等方面的各项管理制度的总称。
III、学习目标初呈现
学术引领
西方近代的文官制度
顾新生在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官制度(载(史学月刊1989年第6期一文中认为所谓文官制度,就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对各级文官的考试,录用,考核,奖能、奖惩、待遇、培训,晋升调动,解职,退体,保障以及分类管理等作系统规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王铭在(英国文官制度述论)(载江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7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文官制度是指西方国家的政府以法律为依据,对各级文官分门别类进行管理的一系
列的规章制度
(一)起源与演变
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确立与中国的科举制有着深厚的测源关系,房列曙在《中国考制度对世界文明的面献)(载(安微史学196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中国考试制度对世界文明的面献可以可四大发明”能美,中国考试制度传到西方较集中的时间有两次,第一次是明末西方传教土来华,他们回国后,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第二次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人把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文献资料带回本国,据不完全统计,在1570-1870年的30年同用美文出版的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包括考试制度等方面的书籍达70多种,当时,西方各国实行的是“政党分肥制”,存在不少弊端,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低下,贪污腐败严重,政局不稳,不适应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考试制度传入西方后,英国率先仿效,于1853年建立了一种通过考试选技文官的制度,1883年,美国政府又仿效英国的做法,颁布了(影德尔顿文官法),形成了新式的文官制度,此后,西方各主要国家的新式文官制度纷纷建立。
李水强等在(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一文中对科举西传进行了详细梳理:西方人最早见到的关于中国科举制度的著述是葡萄牙传教士克鲁兹于1570年出版的中国情况详介专著》,在这本书中,克鲁兹谈到了中国的职官制度与科举制度,如”异地为官”原则、会试制度等等,随后出版的佩雷拉的《中国见闻录)和门多萨的(大中华帝国史)中也都介绍了科举制度,尤其是被称为”16世纪中国研究之集大成者”的大中华帝国史),被翻译成意大利文、德文、拉丁文、法文、英文等多种
文字。到16世纪末,仅市面上流传的西班牙文版本就有1)种,而意大利文版本则有19种,在欧洲的影响连(利玛窦游记》也望尘莫及,它成为研究中国科举制度的重要资料。再后来,耶稣会士寄回欧洲的书信中不断提到科举制度,资料也更为丰富,使西方人对于科举制度的了解更为具体。中国科举制度的传入很快引起关注,并引发了激烈争论,许多大思想家都投入到了这场争论中来,文官制度得到了普遍的肯定,以伏尔泰、魁奈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纷纷撰文支持科举制度。伏尔泰盛赞“人民很难想象有比它更好的政府”“这个政府的成员
只有经过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能被录用”,而素有“欧洲孔夫子”之称的魁奈,其著作《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的第三章“实体法”第三节,就是以“中国官吏”为题,介绍了中国官员的选拔方式、所担负的职责以及奖惩制度。他认为,中国人须经科举考试取得官职,所以其官吏都是有学问的,中国无世袭贵族,官爵仅靠功绩与才能获得”,而科举制度倡导平等,以至于“工匠的子弟也能当上总督”。甚至连持“中国停滞说”的人也提倡依照中国科举制度的考试办法进行官吏选拔,例如英国学者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中指出,任何人“都必须通过考试或者检定才能获得在自治村落或自由都市从事某种职业的资格或权利”,只有这样做,才能提高教育程度,并大大改善国家的状况。《国富论》在政府阶层读者广泛,影响深远,加快了英国建立文官制度的进程。
程汉大在(英国政治制度史(391-396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一书中概括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确立的四点原因:
一,工业革命的完成,1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已完成了工业单命,面代机械化大生代了传统的手工劳动,社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本来无足轻重的工业资产阶级势力大增,他们从资产阶级哲学家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出发,要求国家政府管理工作像工业生产样,尽可能地提高效率,削减不必要的行政开支,以便把更多的人力物力投人生产领域,发展经济。这成为推动文官制度改革的巨大原动力。
第二,政府管理职能扩大,机构设置的增加。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政府管理职能日益扩大,机构设置不断增加,文官队伍迅速膨胀。工业化时期,政府承担了社会救济、工厂监督、扶植教育等新职能,增设了教育委员会、农业部、卫生部等新型中央机构。许多旧部门也扩大了编制,如贸易部本来是一个协商机构,1832年开始负责收集和发布有关统计资料,1840年后又负责监督铁路公司法案的实施以及股份公司的规划与注册,为完成日益繁重的职责,贸易部成立4个下属机构。据统计,文官队伍的行政费用开支从19世纪50年代
初到70年代初增长了近一倍,由150万英傍增加到1800万英傍,文官人员的增长加剧了文官队伍的混乱状况,把改革问题更尖锐地提到人们面前。
第三,政党制度的完善。自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法案通过后,英国迅速形成较为完善的两党制度,政党利益在文官任命中占居了首要地位,享有恩赐权的大贵族和各部门首脑总是任命本党党徒填补空缺,如果有人无视政党利益,必将遭到本党党徒的攻击和社会非议,1830___1834年,担任海军大臣的詹姆士·格雷厄姆曾在本部门内打破政党界限,按能力任命文官,结果遭到本党成员的攻击,同时受到财政部负责文官任命事务的秘书的谴责,两党的权力之争使文官制度的腐败性更显突出,使社会进一步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四,印度殖民政府和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改革经验,19世纪前期印度殖民政府和牛律、剑桥两所大学的改革直接推动了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180年,印度总督韦尔斯利侯爵写信给公司董事会,指出,由于任命公职人员时缺乏必要的能力测试,给印度的管理带来严重问题。他认为,所有公职人员必须在英国完成正规的基础教育,并接受专业培训之后,方可赴印度就职为此,他建议成立一所专业学校,董事会接受了韦尔斯利的最后一项
建议,于1806年在英国创办了海菜伯里学校,学制为2年,最初,学校没有建立考试制度,学员毕业易如反掌,培训结果不尽人意,后来,学校健全了考试制度,培训工作纳入正规化轨道。该学校不但为印度殖民政府培训了大批文官,而且培养出一批立志改革英国文官制度的政治活动家,在18世纪时,牛津、剑桥两所大学从学校领导成员的选拔到学生管理都未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校务委员会选拔委员并不以个人学术成就与能力为依据,而仅仅凭私人关系和影响。牛津大学在1800年以前根本没有学位考试程序。这种良莠不分的教学管理制度势必挫伤师生的工作与学习积极性。从18世纪末起,校内外人士纷纷对两所大学的现状表示不满。在社会奥论的压力下,两校于19世纪前期分别采取措施,推行改革,建立起科学系统的学位考试与授子制度,校务委员会的委员改用公开、自由竞争办法选拔,以保证学校领导权掌握在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手中。
倪越在(西方文官制度》(39-41页,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190)-书中指出,从19世纪50年代起,美国就已开始尝试改革官吏制度。1851年,众议院的部分议员提出建立政府官员的分级考试制度。1853年和185年,国会先后通过两个法案,规定部分政府官员的录用必须经过考试,但由于法案过于简略,实行不久便流于形式。1856年,国会授权总统制定考选领事官的规则。1865年,著名的文官改革运动领袖、众议员托马斯·艾伦·詹克斯向国会提出了改革文官制度的议案。1866年至1868年,詹克斯又先后两次作了更为详尽的关于改革文官制度的报告。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詹克斯的议案和报告未能付诸实施,但他的主张实际上成为后来彭德尔顿法的雏形,进入19世纪70年代,美国文官制度改革出现了新的转机,1871年,格兰特总统任命成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文官机构三人文官委员会,统一负责文官制度改革事宜。1872年,文官委员会制定出了新的文官分类规则。
新规则把文官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级是普通文职人员,他们在任用前必须通过竞争考试;第二级是年薪为1000至3000美元的领事人员,他们在推荐的基础上进行考试,合格者才能被任用;第三级是主要港口的海关税收人员,他们不必经过考试,可以从各部门的附属单位中挑选:第四级是最高级官员,他们仍然按照传统的政党分赃的方式任用。这个规则在美国文官制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1883年的彭德尔顿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188年1月16日,美国共和党总统阿瑟正式签署了由俄亥俄州民主党参议员彭德尔顿提出的改革文官制度的
法案,即彭德尔顿法。188年彭德尔顿法确立了文官制度的各项基本原则,标志着美国文官制度的确立。
2.演变
王铭在《英国文官制度述论》(载《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从1870年英国文官制度的确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文官制度经过多次改革,逐步完善,180年,由于行政事务日益繁杂,原来的高级文官(第一等级)与低级文官(第二等级)各司其职的两大等缓结构已极不适应形势需要,英国政府重新调整,在原两大等级基础上再分别划分三个等级,均按大学毕业考试类似的科目,通过公开的竟争考试,从20至24岁的青年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1912-1015年,英国政府成立了以麦克唐纳为首的委员会,对现行文官制度进行调查研究,该委员会主张取消第一第二等级,改设行政级,将原来第一、第二等级的录用条件统一起来,消除等级隔间。由于“一战”的爆发,该建议未能付诸实施,1918年1月,英国政府重新研究了麦克唐钠委员会的建议,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把原文官的等级结构划分为五级,二战后,英国原有的文官制度不适应新形势,引起人们的普遍不满,1966年初,英国首相威尔逊任命富尔顿助爵组织委员会,负责研究并制定改革英国文官制度的计划.1968年,该委员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必须打破通才一统天下局面的(委员会的报告),报告指出在文官队伍中,要增加专业人员的比重,实行专业化管理的建议,英国政府基本采纳了(富尔顿报告)的意见,于196年开始对文官制度进行改革,其主要内容有以下五点:
第一,在中央政府中设立文官事务部,由首相兼任该部大臣,取代原来由财政部兼管文官委员会,以加强文官的政治地位,文官事务部的日常事务由掌至大臣负责,该部的常务次官是负责行政事务的最高首脑称文官长,文官事务部的主要职能:负责文宫的人事管理决定文官的编制、工资和养老金:负责高级文官的任命和向首相推荐各部大臣的人选等等,文官委员会是文官事务部的一部分,具体负责文官的考试和录用。
第二,打破过去六类人员的等级结构,开始实行“公开结构”,将过去的六类人员打乱,代之以职业为基础的类别,共分为十大类,其中有综合类、科学类,专业技术类、秘书类、社会安全类、训练类、法律类、警察类、研究类和资料处理等十大类,这次改革把上下层文官合为一类,使他们升擢的机会相对增多,某些有才能的事务人员也有可能直接进入行政行列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某些下层文官的积极性。
第三,重视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并赋予他们应有的权力,这次改革后,政府机关中大大地增加了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数目,到1978年英国文官队伍中的专家人员已达45000人,比1968年增加了一倍,高级官员大都具有大学毕业的学历,并注重专业对口,第四,修改录用文官的原则,避免考试内容严重脱离实际的现象,并采取以口试为主的新方式,考试内容带有综合考查的性质,同时扩大录用范围,广招社会贤士。
第五,成立文官学院,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各级行政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对于高级文官开设宏观管理课程;此外,学院还设有对行政问题、政府机构与职能问题的研究机构,可为政府出谋划策。
王铭进一步指出,《富尔顿报告》是《屈维廉与诺斯科特报告》发表以来,在文官制度方面的重大发展。它反映了英国垄断资产阶级在新形势下,要求政府进一步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以便提高行政工作效率的强烈愿望,1968年改革后的实践证明,虽然富尔顿委员会提出的建议没有全面实施,而且在一些关键的问题上改革也不够彻底,尽管如此,1968年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后无论是在提高文官素质方面,还是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方面,仍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王晨在(英、美文官制度之比较Y(载法律与社会2009年第8期)一文中指出,1885年《彭德尔顿法》的颁布与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只是解决“政党分肥制度”所带来的经常性的政治更选问题,如何对文官进行管理还未被列入议事日程。因此,美国国会陆续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对此进行补充与完善,其中尤为重要的是1923年颁布的第一个(职位分类法》和1949年颁布的第二个《职位分类法),它们奠定了美国现行文官职位分类制度的基础,之后随着美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政府规模不断扩大,文官数量剧增,美国文官制度也经历了
数次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卡特总统于1978年促使国会通过的(文官制度改革法》。该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功绩制”的九条原则:公开竞争;公平对待;同工同酬;保持公德,效率原则;奖优罚劣;重视培训;政治中立;职业保障。这九条原则与以往的法律相比,有两点新内容:强调利用报酬来鼓励政府雇员工作的积极性,保护揭发政府工作缺点和弊病的人不受打击报复;按照功绩制九条原则的要求进行的文官制度改革。这标志着美国文官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这场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建立“高级行政职位”,这是人事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目的在于使联邦政府能够任命富有行政管理经验的高级职业文官担任政府的高级领导工作
第二…,推行功绩工资制。“改革法”规定,对部分中上级官员实行功绩工资制,即实行按工作表现付酬制,在实行功绩工资制时,先将文职官员的原薪中的一部分定为基本工资,其余部分则定为“可比性工资”(类似浮动工资)。“可比性工资”要根据文官工作成绩的好坏来进行分配。工作成绩突出的,还可以在功绩加薪外,给予现金奖励。
第三,改革考核制度。改革后,联邦机构各单位的主管人员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每项职务的关键性考核内容,以及基于客观准则的,同职务有关的工作表现标准。各单位在作出培训、奖励、提升、降级、留用、重新委派工作、开除等人事决定时,必须以考核为依据。
王晨认为,1978年的改革是在对建立一百多年的文官制度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的,使美国文官制度因这一重大改革而日趋完善。
(二)基本特征
1.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基本特征
俞悦在(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载(法制与社会》200年第12期)一文中认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具备以下几点特征:
第一,贵族化色彩浓厚。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政府机关中弥漫着贵族化的阶级、身份和地位的观念。次一等级的人员很难晋升到高一等级中去。报考不同等级公务员的人受到严格的教育资格及年龄限制第二,比较重视通才。英国选拔、任用文官,特别是高级文官,十分重视通才,提倡非专家化。考试录用制度注重一般教育及学识,而不重视特殊的或者专门的技术经验和能力第三,实施分权管理。长期以来英国形成了分权管理的人事管理体制。英国以人事法规为依托,以不成文惯例法为主体,以各种单项法规为依托,中央与地方的人事制度不完全相同,各地方政府也各不相同,各有特色。
2.美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基本特征
俞悦在《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载《法制与社会》206年第12期)一文中认为,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虽然晚于英国,但其制度更为科学,更为完善,主要表现为:
第一,强调职位分类,美国打破了英国品位分类的等级观念,强调职位分类,强调责任和职位的统一,标准客观,管理科学,便于因事择人,量才使用,职位分类适应了行政工作专业化的趋势,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它是文官制度的一个重大发展,被称为“全部人事制度的基础和起点”,并为许多国家所采用。
第二,比较完善的功绩制,美国文官制度的录用、晋升、培训、奖惩,报酬和去留等均以考绩为基础
第三,比较重视专才,美国在考选公务员时,选择的标准是注重专门的知识与职务所需
的特殊技术,重视专业技能在职务中的实际应用,重用专才型的人员,而较为忽视一般的教育程度和通才培训。
第四,政治化倾向,美国由于受“政党分肥制”的影响,在文官的任用方面,至今仍有政治化倾向的一面,除了选任的政府官员外,其他具有秘密性、专门性或临时性的官员,均不由考试任命,不受有关考试制度的法规限制。此类人员在公务员人数中所占比例较大,其任免进退主要受政党政治的支配。
3.英美文官制度的共同特征
王晨在(英、美文官制度之比较)(载(法制与社会)200年第8期)一文中认为,英、美两国文化同源,社会与经济制度也相近,更何况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本就是以英国文官制度为蓝本,两国在文官制度方面自然有一些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
第一,公平竟争。英、美近代文官制度区别于以往的“君主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的重要表现就是在文官的选拔上是向社会公开的,凡是符合条件的公民都可以通过法定程序,争取成为文官,不会因为身份、地位、党派等原因而受到不平等地对待。
第二,公平考试。公开考试择优录取。要想进入文官队伍,就必须参加考试,虽然考试形式各有不同,考试内容各有侧重,但是都必须考试合格才能被录用。
第三,职务常任。文官非因工作上的重大过失不被免职,终身任职。
第四,政治中立。避免政策受政党更选的影响,保证国家政策连续稳定性的需要。
顾新生在(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官制度(载(史学月刊)1980年第6期)一文中认为近代文官制度对于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起着重要作用包括:
第一,稳定政局和社会管理,在资产阶级政党制度下,为什么频繁更换政府不会动摇资产阶级的统治呢?关键在于普遍实行的文官制度,如文官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降,加以文官谙熟政治内情,精通业务管理,故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政府危机之时,或在内阁换班和总统换马之际,他们能使政府公务照常进行,持续有序地治理社会,因而成为“从不更选的幕后政府”这就从整体上保证了资产阶级统治的连贯性。
第二,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社会化的巨大进展,国际克争日益加剧,为了适应严峻的竞争形势,为了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战胜对手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本国政府提供更有效的服务,更有力的支持。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各国政府直接出面对社会经济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和控制,于是政府的经济功能便雪崩式的扩大起来,政府工作趋向复杂化和专业化,与此相适应,越来越多的专业科技人员进入文官队伍,他们在研究经济开发,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经济政策和经济法规,调整产业结构,指导完善经济管理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获得高速发展,西方各国政府,特别是其中这批素质精良的文官,在适应和推动这一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功能。
第三,扩大选材范围,提高行政效率。西方各国将竞争机制引入人事领域,实行公开平等的竟争考试,尔后择优录用文官的考任制,鼓励人们在竞能竞技竞智中尽显现聪明才智,凭才干而不是靠关系来获取文官的职位。这种留优汰劣的作法,很大程度上杜绝了官员任命录用上“任人唯亲”等弊端,扩大了文官的选材范围,使能人俊杰不致被平庸之辈壅塞才路和进取之途,便于最大限度地将社会人才选拔到政府部门中来。同时,对在职文官实行常任制和职位制,不仅有利于增强文官的职业安全感和工作责任心,而且使他们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举措有度,起止有规,岗有专责,事有专管,对待本职工作专心致志,精益求精,发挥较高工作效率。
顾新生认为,总而言之,依循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的科学规律建立起来的西方文官制度,一方面对防止独断专行、结党营私的封建遗风,对控制机构腕肿、分工不明的官僚作风,对克服官员无所用心、得过且过的情性心理,都起到了有效作用;另一方面,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行政管理家,创造了一个和谐良好的组织气候与充满生机活力的人事管理环境,为建立一个优化、精干稳定、高效有力的政府工作系统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IV、核心素养共涵育
西方的文官制度
1.任何国家的管理都需要一批善于管理的官
吏,因此,各国都重视管理的选拔,官吏选拔也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的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代都非常重视对官吏的选拔,制定了许多种不同的人事选拔方式,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富有特点的选拔制度。夏商西周时期,所谓“天子之子为天于,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汉代统治者认为孝是“百行之冠,众善之始”,廉则是为官之根本、民之表率,因为对孝廉的考察和荐举十分重视,自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形成制度化,每岁必举;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下诏分科举士,所设十种科目,显然其中最主要的是品德内容。唐朝时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以秀才、进士和明经三科最为重要,武则天当政时首设武举。宋朝时把进士以外的其它科目合并“诸科”,明清时则取消“诸科”,只设进士一科。??
——摘编自朱绍候《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西方文官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是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833年英国政府各部开始实行官职的考试补缺制度。1853年英国议会派遣麦克莱等3人组成委员会调查东印度公司的用人制度。该委员会在调查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摒弃用人制度上的“恩赐”主义,实行考试任用制度。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查里斯·屈威廉和斯坦福·洛斯克特对英国文官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拨优秀文官等等。1870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第2号枢密院令,对文官的考试、录用、等级结构等重要原则做了进一步的确定和完善。至此,世界近代史上的第一个文官制度在英国正式确立。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经历了和英国大体相同的情况。??
——马桦《英国文官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沿革历程;并分析最终用考试的办法选官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文官制的特征;并分析文官制度的作用。
【答案】(1)我国古代的官吏选拔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①即以禅让制为特点的原始社会的选拔制度;??②以世官制为核心的奴隶社会的选拔制度;??③以察举征辟制为代表的两汉期间的选拔制度;??
④以九品中正制为主流的魏晋南北朝时间的选拔制度;??⑤以科举制为主体的隋唐到明清时间的选拔制度。??
原因:①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②巩固统治,扩大统治基础;③士族衰弱,庶族上升;④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2)特征①公开考试,择优录用。②严格考核,晋升唯功;③政治中立,职务常任;④官纪严明,待遇优厚;
??作用:①?稳定政局和社会管理;②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扩大选材范围,提高行政效率。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密,取人之道益公,所举中原与边域之人才益均,既受拥护于人民,又不遭君主之干涉,独立发展,蔚为盛典,盖吾国政制中之最可称颂者也”。从唐代以后,科举出身成为各个朝代首要的做官途径,“国家以科名奔走天下士”,“范才于科目之内”。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杌构,但若没有科举制的配套,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史书记载,"(元)仁宗皇帝居潜,深厌吏弊作,其即位乃出独断,设进士科以取士。”美国学者罗兹曼说:“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政治与科举学》??
材料二?18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1854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诺新科特——屈维廉报告》发表,对文官的选拔、晋升等提出改革建议。根据此报告,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它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优胜劣汰、选贤任能。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选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有人称文官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摘编自张延华《廉洁与效率: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不同于中国科举制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答案】(1)通过考试选拔文化素质较高的官员,提高行政效率;打破选官的世袭特权,
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统治基础,维护社会稳定;普及儒家价值观(思想),形成文化认同感,有利于稳固统治;兼顾边疆人才选拔,促进边疆开发和民族团结;科举为监察制度提供人才保障,有助于廉政建设。
(2)特点:通过立法确立;建立独立于党派的考试机关;文官政治中立。
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法治社会;英国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影响;工业革命需要政府加强对社会经济的管理;建立廉洁高效行政管理体系的需要;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