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I、历史纲要导引
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
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II、学科素养对接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1.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是清朝选官制度的变革。
晚清之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具有深厚传统的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冲击。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19世纪80年代后,科举制度发生一系列改变。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
济变之才;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
试悉照旧制。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通令
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
并多设蒙养学堂。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
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
律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
抚严饬府、厅、州、县,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
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
0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
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变化,清政府也开始进行选官制度?改革。新政开始后,改革传统选官制度成为时人共识。清政府一方面进行官制改革,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另一方面对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
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
下5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
官职或得以升学,奖励出身大致可分为翰林、进士、举人、
贡生、生员5级,依据各级不同情形,分别由官府予以选
录。不久,清政府制定了《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等3等,不同等级者分别被
赐予进士、举人、拔贡出身,再被分配相应官职。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
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2.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
是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国民政府正式建立了公务员制度。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南京临时政府十分重视官员
选拔制度,特别是文官选拔制度的建设,出台了官员选拔
方面的一系列法规草案。这些草案都是依据孙中山的文官
考试思想而制定的。孙中山认为,在官员选拔方面,应以考试制度为主,也就是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
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同时,要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
制。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中国文官制度
的基础。尽管由于南京临时政府仅存在数月,文官选拔制
度基本停留在纸面上,但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
了重要影响。
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
案》《文官考试法草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亦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文官考试由政事堂?栓叙局负责,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各举行过两届,?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等也举行过?数届。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这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
考选、铃叙,方得任用”。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不同于北洋政府的相关法规,《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据统?计,1931—1948年,取录各类考试及格人员近300万人。?事实上,尽管制度规定严密,但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私人现象始终无法禁绝。此外,对一般在职人员,?国民政府也效仿北洋政府,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民国时期的文官(公务员)?等级制?:北洋政府的文官分为?行政官、外交官、司法官、?技术官、警察官5种,有4?级9等。南京国民政府的?等级制度,继承了?北洋政府的文官等级制度?并有所变通。根据1933年?制定的《暂行文官官等官?俸表》的规定,公务员分?为4等37级。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
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干部制度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
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
考核、交流、培训等内容。后来,我国又建立了在中共
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
理的干部制度。
何谓“干部”
?“干部”
一词是外来语。1949年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根据地和解放区,“干部”指在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
及革命团体中担负一定领导责任的人员,以及在共产党领导
的苏维埃政府、边区政府、工农民主政府中担任一定公职的
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干部”
一词的含义变化不大,
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
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改革开放以后,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废止领
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等。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特别是在干部管理体制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
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中
,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
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
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至
此,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近年来,报考公务员的人数不断增多,每年报考公?务员的人数都在百万以上,文化程度呈现高学历化的特?点。与此同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录用过?程的透明化、公开化和平等化也在逐渐完善。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国家公务员?:国家公务员是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他们?依法履行公职,属于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政府结构示意图
III、学习目标初呈现
学术引领
近现代中国文官(公务员)制度
房列曙在《中国近现代文官制度》(90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一书中认为,从晚清到民国(1840-1949年),中国近现代文官制度经历了转型、成立、发展时期,晚清时期是中国近代文言制度的变革时期,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官制度的创立,形成和发展时期,其中南京临时政府和广州一武汉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官制度的草创时期,北京民国政府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官制度的形成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官制度的发展时期。
(一)晚清时期的近代文官制度
关晓红在(清季引入近代文官考试的酝酿与尝试(载《近代史研究)2015年第6期)一文中认为,我国引入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始于清末新政,咸同以降,清廷为应对内优外患,求才不拘常格,导致科举、保举与捐纳多途并进,加剧仕途拥堵、吏治腐败,1905年立停科举后,由于新旧人才的选拔皆处于过渡交替状态,官员的录取及任用不断突破既有规制的藩篱,情况日趋复杂,一方面,抢取新人才之责转至主持新式学务的学部,因各方渴求西学专门人才,新式学堂毕业生供不应求,”学生将近毕业,而各省已争先电调”随着(奖励学堂出身章程)的出台,学部于考试学堂毕业生后,直接遗往各地任职,此举打破了唐以来取士与铨选分开的传统,自两汉后举士与举官再度合二为一。另一方面,外务部、商部、巡警部、民政部等新设而门乃至各省督抚狭新政之急需,纷粉强调各自行事的特殊性,嫩开职司恰选的吏部,从不同渠道、不同地域频繁奏调官员与留学生,举官之权大有下移之势,而自丁未年(1907)始,为科举善后、疏通旧学人才而举办的优贡,拔贡考试以及举贡生员考职(均由礼部主持
吏部配合),亦相继在各地举行,源源不断地提供为数众多的后备官员,李俊清在(现代文官制度在中国的创构)(24-27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一书中对晚清现代文官制度的建立进行了梳理,他认为,现代文官制度在中国的创构,萌芽于晚清时期。为了应对“旷古未有之变局”,清廷不得不在制度上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主要表现为:
第一,改革国家行政机构的设置,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总税务司;1862年,设立同文馆: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出了减并机构、裁汰冗员、废八股改试策论,以及建立制度局并在其下设法律、度支、学校、农局、工局、商局、铁路、邮政、矿务、游会、陆军、海军等现代国家机关的建议:1901年,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1902年,裁詹事府、通政司衡门等:1903年,设立商部:105年,设巡警部、学部:1906年厘定官制,巡警部改为民政部,户部改称度支部,以税务处、财政处并入,太常、光禄、鸿胪诸寺并入礼部,兵部改
为陆军部,刑部改为法部,大理寺改为大理院,工部与商部合并为农工商部,设邮传部,理藩院改为理藩部等,并对各机关职能作了较大调整,基本按照西方近代行政模式划分权限191年成立责任内阁,再次调整官制,但刚开始进行,大清王朝即已覆灭。
第二,改革文官录用制度,首先是废除科举取官制度,1901年,张之洞请降旨议改科举,8月,诏自次年始科考内容改为: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并废八股程式。1903年3月,张之洞、袁世凯会奏递减科举。次年1月,诏令十年三科内减尽科举名额。1905年9月,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端方等奏立停科举。诏准自丙午(1906年),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科举制度从此终结。其次采取了一些新的方法录用文官。一是设立经济特科,1898年,因贵州学政严修奏请,设立经济特科,以内政、外交、理财格物、考工、经武之学取土,二是录用新式学章毕业生,1902年,清政府颁标铁定学堂章程),103年又颁布修改后物多定学常章程,开始创建新式教育体制,学堂分为三段六级,初等分二级,中等一级,高等分三级,各级毕业生都给子不同的功名,有许多被直接录用任官,三是考录留学人员任飞1907年清政府额布延试录用章程,规定几在外国高等以上各学管之毕业生,是学器气合格,奉旨赏给进士,举人出身后,方可参加廷试,廷试后再授以官职。此外,清政府还在离关和一些洋务机关聘任了许多外国人任职,即所谓“洋员”李俊清还指出,清末文官录用方式的改变,对政府官员结构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清来种种新的文官录用方式,均未经过周密筹划,多属为填补因科举制度废除后选官制度出现的真空而采取的权宣之计。1011年,清政府开始拟定(文官考试任用章程),试图使文官录用制度规范化,但其建立现代文官选任制度的尝试刚刚开始,即随着大清王朝的覆灭面天折
(二)中华民国时期的现代文官制度
李俊清在(现代文官制度在中国的创构1(28-31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一书中指出,在孙中山先生设计的中国民主共和政制的蓝图中,现代文官制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提出了建立现代文官制度的系统构想,概略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点:第,官吏为国民公仆,孙中山提出“中华民国者,人民之国也”,主权在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而“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第二,通过考试录用官员,言吏既为人民之公仆,其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行政能力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孙中山认为只有经过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考试制度才能选拔出高素质的官员,第三,对官员进行严格的监督,政府官员掌握公共权力资源,应该遵从人民的意志行使职权,为防止官员食污腐化、滥用职权,孙中山主张应当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只有人民拥有监督的权力,才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官员。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立即把他关于建立现代文官制度的构想付诸实践,他在临时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文官管理机构一铨叙局,负责文官的考录,任免、升迁等事务,在民国初创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孙中山令法制局拟定(任官状纸程式箕任官令其文官考试令》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外交官及领事官考试令》法官考试令其官职实验章程)等法令,并交参议院议决,尽管南京临时政府存在时间太短,以上法令均未能完成立法程序,但已构建起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框架,如文官考录的考试机构、考试种类、报考条件、考试程序、考试科日、考场纪律等;将政府官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确定了事务官的范围,包括行政官、外交官、领事官、司法官、技术官等等,初步确定了文官的分类体系;还把文官分为简任、荐任、委任、判任等若干等级,并规定了各类文官任用的资格条件等。
徐萍在(从进上科举到文官考试x载教有与考试)212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民国官制度主要是以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为蓝本建立起来的,它固然继承了中国传统科举制的某些因子,但在科举制已因其各种弊病而被废止之后,这种继承是很有限的,不管是学习西方,还是继承传统,民国文官制度都以服务于资产阶级统治为目的。1927年以后,在蒋介石手中形成的这个政权,既不是极权主义的,也不是民主的,而是在政治领域中不稳定地处于二者之间,因此,民国中期以后的文官制度体现出一种专制与民主的混合物特征,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一个突出特征是考试权独立,孙中山认为考试权独立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制度,实则不然,这个既没有继承传统也没有效仿西方的制度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它既体现了推翻帝制以后政治权力出现了制衡的特点,也革除了科举传统中选官考试和学历考试合为一的一些弊端,在考试内容方面,民国时期效仿西方,也增加了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的科口,如根据1015年的(文官高等考试令)后所附的(文官考试第试、第三试科目表》,文官高等考试共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等23个专门学科,分科相当细致,1019年8月公布文官高等考试法),将考试专科由2个增至3个,主要增加了机织、染色,容业,酿造、图业,商业等专科,又将第一试科目改为仅试国文一道徐萍进一步指出,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还效仿西方,试图通过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两分,南京国民政府在1930年5月发布的《规定政务官事务官之界限令中声明:“几经国
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议决任命的官员或已经国务会议议决任命但尚须经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作最后审核才得正式公布的官员,均称政务官,除此之外的官员,即为常务官或事务官(公务员)”1935年修订颁布的(考试法)施行细则申明“任命人员,谓政务官以外之公务员”,因为民国时期的民主政治并不成熟,因此这种简单的照搬并没有达到西方国家的实践效果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制度规定,简任官无须考试,荐任和委任官员分别通过高等和普通文官考试取得任职资格,而即便是级别较低的荐任和委任文官,文盲考试及格也仅是众多任用资格中的一项而已。因此,和科举考试相比,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的开放性要小很多,实际情况是,文官考试与任用相脱节,文官考试实行几十年,实际录取的人数总计不过千人,无法实现孙中山先生一切文官皆经考试及格的想法,而且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从公平性的角度看,民国时期文官制度与科举制度相比,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另外,由于民国时期党治和军治色彩浓重,政府当局为党务人员和军人进入文官队伍大开方便之门,考试任职的文官地位很低,在薪酬待遇和升职空间上都不如其他途径进入文官系统的官员,与科举制度相比,科举出身是“正途”,地位是很高的,因此,从对知识分子的吸引力方面看,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也远不如科举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公务员制度
李如海主编的(公务员制度3(1-7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一书认为,在国际上,一般来说,公务员是指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工作人员,在我国,除港澳台以外的内地或大陆上,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包括政府机关、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至于人民团体,如工会机关,共青团机关、妇联机关等则是参照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的机关,其工作人员的称谓则不叫公务员,在我国,公务员制度是指国家对公务员的管理的制度,包括通过制定法律规范,对公务员的“进口”管理、使用管理与“出口”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
李如海认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形象地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出公务员制度。19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之后,党的十四大决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既是一场改革,又是一场革命,必将引起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必将带来人们行为规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是非标准的重大改变,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行政管理尤其是国家机关的人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改第原来不合时宣的干部人事制度,加快推行公务员制度。
俞悦在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载(法制与社会》2006年第12期)一文年认为,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着质的不同,公务员制度作为国案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取决和服务于国家的根本社会制度,因此,中国的公等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相比,有着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政治中立”,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是建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根本指导量则,建立公务员制度的目的就是要为贯彻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提供制度保证,所以,要求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第二,坚持党管干部,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贯彻党的组织路线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
第三,不搞“两官分途”,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摘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面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强调政务官的所谓政治化和事务官的所谓职业化,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职官体系,相互之间不能转任,
第四,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中国公务员没有自己集团的特殊利益,也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特权。
李如海主编的公务员制度)(1-2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一书认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国特色的法制化的国家机关人事管理制度的确立,这对于贯彻与实现党的基本路线,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为:
第一,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供组织保证,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把机关干部从大统的干部队伍中分离出来,建立起符合国家机关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有利于调整干部结构,提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政治与业务素质,强化国家机关系统,加强勤政和廉政建设,与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以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而为党的基本路线提供组织保证
第二,为国家机关的廉政建设提供了有效保障。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可以提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加强制度建设,而这正是廉政建设的核心,公务员制度为廉政建设提供的保障主要有:通过考试录用、认真考核、正规培训和严格管理等措施来提高公务员的素质;通过权利义务、执行纪律、交流回避、有力监察监督的制度来保证和促进公务员依法行政,廉洁奉公;通过法制的人事管理,避免其不正之风的发生,从而为公务员的廉政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第三,对国家机关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建设起促进作用,建立与推行公务员制度可以使国家机关人事管理体现公开、民主、平等、竟争的原则,增强人事管理的透明度,使人民群众在公务员“进、管、出”各环节有更多的发言权,充分显示出民主化的优越性;可以使国家机关人事管理按客观规律和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实行科学的分类管理,充分体现科学化管理的合理性;可以使国家机关依法管理各类人员,从人治走向法治,充分显示法制化管理的正确性,而对公务员实行民主化、科学化与法制化管理,既体现了公务员制度的本质特征,又促进了这“三化”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IV、核心素养共涵育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材料一
近数年来,各国盼我维新、劝我变法,每疑我拘牵旧习,讥我首鼠两端,群怀不信之心,未改轻侮之意。转瞬日俄合议一定,中国大局益危……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钜。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智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
袁世凯等人在《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中提出了什么主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提出该主张的背景及其目的。
主张:废科举,设学堂,兴新学。
背景:旧式教育和科举制落后、闭塞,颇受诟病;西学传播,近代新式学堂纷纷出现;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新政”开展,改革传统官制成为时人共识。
目的:推广新式学校,培养新政人才;开通民智,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维护清王朝统治,换取列强信任和支持。
二、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
材料一:民国开创时,因官员考试尚未实施,多门以入仕,各级政府官员成分复杂、素质高下不齐,所以《文官任用法草案》对任官资格作出严格限制。又颁布《文官甄别法草案》《文官甄别程序条例》等法规,专门设立官员甄别委员会,对所有未经考试任命的官员进行甄别。1913年1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任用法草案》,确定官员任用资格主要有两项,第一是考试,第二是经历,“考试者所以决其将来,经历者所以重其既往,二者皆不可偏度”。对司法官任用,更有特别规定。同时又公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对考试作具体规定。
——摘编自马斗全《民国初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材料二:历史上,德意志在官员的任用上长期保持着“恩赐官职”制的传统。1713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制定任用法官必须通过考试的规定。1873年,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颁布《官员法》《资历条例》,标志着德国官僚制的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二战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对德意志帝国公务员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陆续颁布了《联邦公务员法》《联邦法官法》《联邦公务员工资法》《联邦公务员休假条例》。东西德统一后,继续执行,并对相关法律条例进行修改完善,从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现代公务员制度。
——摘编自侯京民《德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及其启示》
⑴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北洋政府、德意志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异同。
相同之处:都否定了旧的选官制度;都以立法的形式实施;都采用考试的形式选拔;都特别重视法官的考试选拔;都与国际接轨。
不同之处:北洋政府公务员选拔形式多样,考试和资历并重(德意志选拔形式单一);德意志公务员制度(历时久远)多次改革,逐步完善,体系完整,法律健全(北洋政府形成时间较短,尚未形成系统完备的文官选任制度);德意志公务员制度重视保障公务员权益(北洋政府未涉及)。(任答2点4分,言之成理即可)
⑵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政权公务员制度产生的共同影响。
共同影响:规范了公务员的选用,有助于提高公务员文化素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推动了政治制度和人事制度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进步。(任答3点6分,言之成理即可)
材料三:南京国民政府采用公务员制度。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1931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得不到严格执行。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注:1946年3月召开)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着手推行公务员制度。1933年3月,公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近代公务员制度初步确定。但是国民政府一面采用公务员制度,另一面限制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一些地方实力派也把公务员制度视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人事渗透、瓦解其统治基础的阴谋,坚决阻挠公务员法的制定和推行。总的来看,公务员制度在抗战之前推行效果相对较好,而到了抗战时期及至解放战争时期则步履维艰,流于形式,甚至是连形式都没有。
——摘编自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⑶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与北洋政府相比,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文官制度的新变化。
新变化:文官制度发展到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了近代公务员制度);法律制度更加完备;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政党色彩浓厚;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⑷根据三、四并结合所学,分析民国中后期(1937—1949年)公务员制度施行艰难,流于形式的原因。
原因:专制集权的政治文化传统;工业化水平较低;公民文化和政治素养相对较低;国民政府实行一党专政,官僚主义严重;中央政府与地方实力派之间矛盾尖锐;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相对较弱;国内政局长期动荡(国家长期受内外战争的干扰)。
三、现代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思考]试概括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⑴特点:报考人数不断增多,文化程度呈现高学历化;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录用过程透明化、公开化和平等化(体现社会公平公正)。
⑵历史意义: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