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质活泼的氧气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选取了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学习素材,这些素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但值得注意的是,像本节课中要介绍的氧气这种物质,学生虽然在小学自然课中已经认识它,但了解并不全面,不会从化学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更不会用探究的方法去学习。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营造学习情景,精心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氧气”是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应有计划地安排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这样,学生在以后探究别的物质时,才能使观察和描述全面、系统、深入。
在本节授课中,应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对资料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这一节内容的教学分2课时完成:认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1课时,氧气的获得1课时。下面说一说第一课时的教学。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2)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
教育教学目标:
化学教学目标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及教学指导的要求,本节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是:
??
(一)知识目标: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
(二)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2、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辩证看待事物的情感。
教学方法:
?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突出“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教学理念,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实际出发,通过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交流、合作、尝试等方法获得新知识,本课采用了“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
学法指导:
1、?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氧气的用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首先以儿童游戏的形式开场。[谜语]: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质(氧气)。设问:?“人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的是氧气?”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一些常见生活中现象,如:人需要呼吸,如果一个人5-7分钟不呼吸会怎么样?钢铁为什么会生锈?家里的液化气是怎样被点燃,为什么能燃烧?等,这些现象都与氧气有关,这样不但能自然导入课题,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
(二)层层深入、讲述新课
因为氧气与人类的生活联系的非常紧密,我们就有必要来研究一下氧气具有怎样的性质。首先研究?氧气的物理性质
[设问]: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然后我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无色、无味的气体)(2)[教师提供资料]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密度比空气略大)(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水中有氧气)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氧气不易溶解于水)(4)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学生进行思考,再通过看教材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
物理性质?
1、?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略大???
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183c???液态氧??
-218c????固态氧
(无色)??(淡蓝色)(淡蓝色雪花状)
了解了氧气的物理性质,接下来咱们来探究氧气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氧气的化学性质:
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是学生达标的关键。因此我主要采用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学习物质的性质,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所以,讲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要特别注意到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观察的内容包括:物质原来的颜色、状态;变化过程中发生的现象(例如物质的状态、颜色的变化,发光、发热、形成烟和放出气体等);变化后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等。最后才是对生成物的检验。以上这一系列有目的的思维性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有效之路。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并有程序地教给学生操作实验的技巧、注意事项、燃烧现象的语言描述及文字表达式。
实验一、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提纲:
1、木炭的色态
2、用坩埚钳夹住木炭伸入氧气瓶中有什么现象?
3、用坩埚钳夹住木炭在酒精灯上点燃后在空气中可看到什么现象,再把点燃的木炭伸入纯净的氧气中可观察到什么现象?
4、观察反应后生成物的色态,再向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学生开始分组实验,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配合。?[注意]:(1)分工合作,有实验者也有记录者(2)发现问题要思考、讨论
教师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1)成功的经验总结(2)现象不明显的原因分析(3)不成功的原因分析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现象?:?①发白光?②放出热量?③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生成??结论:?碳?
+?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实验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如果给它提供足够的氧气,能燃烧吗?怎么样才能让它燃烧起来?
观察提纲:
??
1、观察铁丝的颜色、状态。
??
2、观察集气瓶底放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放这些物质?
??
3、将铁丝点燃后伸入氧气瓶中有什么象?
??
4、观察生成物的色态。
教师演示,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得出现象和结论: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①火星四射?②放出热量??③有黑色固体生成
?结论:铁?
+??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总结:1、为什么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放在纯氧气中也不能燃烧?使学生懂得:反应条件(点燃)对化学反应的影响。2、为什么点燃后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却能燃烧?(空气中氧气约占体积1/5),使学生懂得:物质浓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通过对实验的总结,使学生在知识、思维上有所创新、提高。
实验三、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提纲:
??
1、反应前集气瓶是否干燥?
????
2、点燃的蜡烛放在空气中火焰的颜色?
????
3、将点燃的蜡烛伸入纯净的氧气中可看到什么现象?
????
4、反应后触摸集气瓶并观察集气瓶壁上有什么现象?
????
5、反应后向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现象:①发白光、放出热量??②集气瓶内壁有水珠③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生成???结论: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学生分组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为了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我设计了学生讨论的教学环节,物质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的比较,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各组推选一人发言。如果有两种以上不同意见,要求各组再讨论,再发言,经过反复讨论,学生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通过以上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最后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三个文字表达式对比分析,让学生归纳出初中阶段要有氧参加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
(三)、课堂小结:
?氧气无色又无味,液固淡蓝微溶水;
生来活泼又好动,氧化反应有魅力;
咱与木炭能化合,生成二氧化碳气;
铁丝与我来点燃,火星四射多美丽;
咱和蜡烛来点燃,化为水和碳酸气。
我的用途多又广,支持燃烧供呼吸;
我是人类的好朋友,造福人类见功绩。
第一句概括总结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后两句概括总结了氧气的用途,中间五句形象得概括了氧气的化学性质。
(四)、知识巩固
1.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以下有关氧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氧气具有可燃性??
B.氧气能提供动植物呼吸
C.氧气能支持燃烧??
D.某些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能燃烧
2.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的反应现象是?(?????
)
A.?产生光彩夺目的火焰,生成黑色固体???
B.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铁丝红热,熔化
D.产生蓝色火焰,生成黑色固体
3.关于氧气用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氧气可用来炼钢?????????????
B.氧气可用来灭火
C.氧气可用于登山或飞行?
D.氧气可提供动植物呼吸
4.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物质的性质有时会为人类服务,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麻烦。下面就不同的角度认识氧气,分别举出合适的例子。
(1)应用氧气:(??)
(2)隔绝氧气:(??)??
思考题:
??某同学取一段纱窗网上的细铁丝,在自己收集到的氧气中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结果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请你分析此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若改进可观察到上述实验现象,却发现集气瓶裂,其原因是什么?
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因此,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式板书,使学生形成自已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系统。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一、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
(2)支持燃烧
二、氧气的物理性质:
(1)一般情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
(3)不易溶于水
(4)氧气三态:气态(无色)?液态(淡蓝色)?固态(淡蓝色)
三、化学性质:
(1)助燃性
(2)氧化性
教学反思?:
??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才会发挥它的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本节课中,在探究氧气性质的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设计,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和谐有序的发展空间。同时,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常识,并学会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极钻研、探索。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也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改革精神,贯彻了课改内涵,也反应了《新课程标准》理念。
/